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五例的护理体会
1
作者 陈丽艳 陈法爱 +2 位作者 焦丽 耿田军 李河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751-751,共1页
关键词 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 护理体会 1999~2003年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动脉闭塞症 血栓内膜剥脱术 动脉闭塞性疾病 动脉转流术 下肢缺血症 慢性疾病 药物治疗 远端动脉 治疗困难 供血功能 下肢动脉 血管外科 流出道 病残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护理探讨
2
作者 刘美想 陈文玲 +3 位作者 杨景艳 托景堂 杨芳 史素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内镜方法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传统组114例,内镜组38例。传统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内镜组术中采取CO2低压力...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内镜方法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护理,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按获取大隐静脉的方法分为传统组114例,内镜组38例。传统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内镜组术中采取CO2低压力,术后弹力绷带短时加压。结果两组患者皮肤切口长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传统组并发症率与内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护理技术性要求较高,适当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临床效果满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大隐静脉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下肢深静脉动脉化手术7例报告
3
作者 叶建荣 符伟国 +1 位作者 徐欣 蒋俊豪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7期628-629,共2页
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极少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胭动脉以下三个分支闭塞所致,因此正常的动脉搭桥术无法进行。自1988年4月~1993年11月本院采用下肢深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现报告如下... 部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极少数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由于胭动脉以下三个分支闭塞所致,因此正常的动脉搭桥术无法进行。自1988年4月~1993年11月本院采用下肢深静脉动脉化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 谢××,男,32岁,因右下肢间歇性跛行100米入院。经动脉造影见右股动脉自腘窝上15cm以下完全闭塞,小腿部仅见细小的侧支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下肢深静脉 静脉动脉手术 下肢间歇性跛行 分支闭塞 股浅静脉 右股动脉 动脉造影 搭桥术 小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不同方式获取大隐静脉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峰 庄熙晶 +1 位作者 高洋 石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50-1053,共4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不同方式获取大隐静脉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接受择期OPCABG的患者435例,根据获取大隐静脉的方式,分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217例及开放...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不同方式获取大隐静脉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接受择期OPCABG的患者435例,根据获取大隐静脉的方式,分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edoscopic vein harvesting,EVH)组217例及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open vein harvesting,OVH)组218例,比较2组围术期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低心排综合征和腿部切口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随访6个月和1年,比较2组静脉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和腿部切口并发症。结果 EVH组围术期腿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2.30%vs 12.84%,P=0.000)。EVH组与OVH组围术期病死率(1.38%vs 2.29%,P=0.724)、急性心肌梗死(1.38%vs1.83%,P=1.000)和低心排综合征发生率(1.84%vs 2.75%,P=0.75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EVH组与OVH组发生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6%vs 9.17%,P=1.000),EVH组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3.69%vs 17.89%,P=0.000)。术后1年随访,EVH组与OVH组发生桥血管狭窄或闭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2%vs 14.22%,P=0.475),EVH组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VH组(5.53%vs 25.69%,P=0.000)。结论 EVH与OVH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但EVH术后腿部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OVH,较OVH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血管移植术 手术 大隐静脉血管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杏婵 吴展华 +1 位作者 谢庆 李艳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4214-4215,共2页
在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中使用内镜获取大隐静脉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在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血管桥同时小手术切口,可明显减少腿部并发症的发生。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我科对22例CABG患者采用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方法... 在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中使用内镜获取大隐静脉是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法,在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静脉血管桥同时小手术切口,可明显减少腿部并发症的发生。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我科对22例CABG患者采用内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方法.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大隐静脉 护理配合 内镜 微创手术方法 采集 2009年 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切取移植1例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丽 羊玉荣 +1 位作者 马婕 田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1期92-93,共2页
总结 1例真性颈内动脉瘤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患者的护理措施 ,强调术前应行Matas试验 ,在脑动脉建立了良好的侧枝循环后再考虑手术 ;术后应选择合适体位 ,注意观察有无脑部并发症的发生和脑神经功能障碍 ,以及再出血的防治 ;注意营养 ... 总结 1例真性颈内动脉瘤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患者的护理措施 ,强调术前应行Matas试验 ,在脑动脉建立了良好的侧枝循环后再考虑手术 ;术后应选择合适体位 ,注意观察有无脑部并发症的发生和脑神经功能障碍 ,以及再出血的防治 ;注意营养 ,增强患者体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手术治疗 自体大隐静脉移植 心理护理 术前准备 体位限制 术后出血 脑神经损伤 呼吸系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搭桥术中腔镜下获取大隐静脉引起高碳酸血症的临床处理
7
作者 赵竞余 陈德峰 +1 位作者 任春梅 叶海峰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659-660,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腔镜下获取大隐静脉时有高碳酸血症时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总结10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腔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过程及术中二氧化碳分压检测结果处理高碳酸血症。结果:101例患...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腔镜下获取大隐静脉时有高碳酸血症时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总结10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应用腔镜下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过程及术中二氧化碳分压检测结果处理高碳酸血症。结果:101例患者中:有46例有不同程度高碳酸血症出现,其中3例术中有顽固性高碳酸血症,搭桥时有难以纠正低血压改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43例在调整呼吸参数后高碳酸血症得以纠正,均在不停跳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且均无麻醉并发症:55例无高碳酸血症出现。结论:在搭桥术中应用腔镜下获取血管高碳酸血症不容忽视,要提早预防及时处理,严格选择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腔镜下手术 大隐静脉 高碳酸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的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江起庭 杨丽娜 +4 位作者 王钰 高志强 吴李峰 冯明生 江志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单式静脉动脉化再植的比较,探讨双动脉式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指)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在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随机... 目的通过与传统单式静脉动脉化再植的比较,探讨双动脉式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指)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在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20):采用双动脉式静脉动脉化再植,将非优势侧指动脉近端端侧吻合于优势侧指动脉上,然后再将优势侧动脉的近端与远端静脉吻合(近、中节断指选指掌侧静脉,末节断指选指侧方静脉);对照组(n=20):采用单式静脉动脉化再植,直接将优势侧指动脉近端与远端静脉吻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指别、指分型、动脉吻合失败次数及骨折、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试验组病例全部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对照组5例坏死。3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试验组19例指外形佳、指腹饱满,指体无明显萎缩;指甲生长平整,长度(15.4±2.2)mm,长于对照组(P〈0.05);两点分辨觉(4.8±0.3)mm,小于对照组(P〈0.01);指关节活动度(86±5)°,大于对照组(P〈0.05);感觉测定为S2-S4,平均为S3+,高于对照组(P〈0.05);参照Tamai评分标准:优15例,良4例,优良率10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0,P〈0.05)。对照组14例(坏死指除外)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长度(11.5±2.0)mm;两点分辨觉(7.6±0.4)mm;指关节活动度(65±3)°;感觉测定为S2+S3+,平均为S2;参照Tamai评分标准:优7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78.6%。结论双动脉式静脉动脉化放大了单式静脉动脉化作用,迅速使瓣膜无创伤性失效,有效灌注多,明显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指关节活动度,为正常方法失败后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 修复外科手术 断指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静脉动脉化在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江起庭 杨丽娜 +1 位作者 王钰 江志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5-728,共4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于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间行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并于同期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14例... 目的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于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间行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断指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试验组),并于同期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14例的临床结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成活率明显提高(100%vs.71.4%);指甲长度增加(15.6±2.7 mm vs 11.9±2.2 mm);DIPJ活动度增加(62±4°vs 45±3°);指感觉测定增加(S3+vs S3);两点辨别觉减小(4.6±0.3mm vs7.4±0.6 mm);指关节活动优良率增加(94.4%vs 77.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DIPJ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 修复外科手术 断指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0
作者 江起庭 杨丽娜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钰 江志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4例(34指)末节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为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采... 目的:通过与传统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比较,探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末节断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至2012年4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4例(34指)末节断指患者纳入研究,均为正常指动脉多次吻合失败后行静脉动脉化。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0例采用指侧方静脉动脉化再植(试验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侧方静脉吻合;14例采用指腹静脉动脉化再植(对照组),用近端指动脉与远端指腹静脉吻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损伤指别、末节分型、动脉吻合失败次数及骨折、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术后试验组再植指均成活,成活率100%(20/20);对照组4例再植指坏死,成活率为71.4%(10/14);两组再植指成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2)。27例获随访,其中试验组18例,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2个月;对照组9例,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9.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均外形佳,指甲生长近平整;对照组再植指均出现轻度萎缩,指甲生长均不平整。术后6个月试验组再植指指甲长度、远端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J)活动度及手指感觉、两点辨别觉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参照总主动活动度评价标准:试验组获优12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4.4%;对照组获优5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77.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50)。结论指侧方静脉动脉化有效克服了指腹静脉动脉化的解剖局限性,能提高再植指成活率,促进指甲生长及感觉恢复,增强 DIPJ 活动度,为正常供血多次失败后的末节断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 修复外科手术 断指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在高颈段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俊 肖爵贤 +4 位作者 吕世刚 沈亚徐 祝新根 蒋秋华 程祖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辅助工具,包括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 吲哚菁绿 荧光造影 SUBTRACTION 辅助工具 血管母细胞瘤 供血动脉 手术时间 血管 引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双重动脉血供模型的建立与理论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全发 郑卫华 +2 位作者 王子航 李朋飞 张俊晶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5-20,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成功率高的显微镜下大鼠70%肝切除+肝双重动脉血供的动物模型。方法纳入研究大鼠76只,分训练组40只、造模组36只。训练组模拟手术操作,优化围术期管理;模型组行显微镜下制备大鼠70%肝切除(肝左叶和中叶)+肝双重动脉血供手... 目的建立稳定、成功率高的显微镜下大鼠70%肝切除+肝双重动脉血供的动物模型。方法纳入研究大鼠76只,分训练组40只、造模组36只。训练组模拟手术操作,优化围术期管理;模型组行显微镜下制备大鼠70%肝切除(肝左叶和中叶)+肝双重动脉血供手术,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计算造模成功率和1周存活率。结果通过训练组模拟操作,渡过学习曲线。造模组手术时间为(65.3±6.56)min,血管吻合时间(11.1±2.53)min。术中无明显副损伤,出血量(0.6±0.21)mL。1周后造模成功率88.9%(32/36);造模成功,大鼠术后状态良好。结论显微镜下制备大鼠70%肝切除+LDABS模型操作较为复杂,但通过一定时间显微技能训练后,通过对术式,特别是血管吻合及围手术期护理的改良及创新,使得该模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为进一步研究其在肝再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移植等中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动脉 肝双重动脉血供 手术 血管吻合 肝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13
作者 白俊龙 王江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63-1565,共3页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最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最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最早报道于1879年,1908年美国Leo Buerger正式提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一名词,此后也称之为Buerger病[1]。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下肢中、小动脉最常受累,伴行静脉也常常受累及。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缺血、间歇性跛行,进而表现为皮温下降、疼痛,如出现静息痛则提示病情严重,晚期出现溃疡、坏疽,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则截肢难以避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行静脉 局部缺血 皮温 静息痛 静脉转流术 人工血管 间歇性跛行 静脉动脉手术 TAO 闭塞性脉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
14
作者 徐东 江龙 +3 位作者 李京宏 尚学斌 刘燕晖 万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 目的评估低温体外循环心室颤动(以下简称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完成对14例室壁瘤患者(男12例,女2例)的手术,其中,在体外循环低温室颤下完成室壁瘤毡条外缝合1例;内毡片+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9例,包括附壁血栓取栓3例、二尖瓣成形1例;内荷包环缩+外三明治左室成形术4例,包括室间隔穿孔修补术1例.结果全组无1例死亡.体外循环时间43~168 min,平均(97±39)min;呼吸机使用时间8~50 h,平均(21±14)h.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使用率为43%(6/14);远端没搭桥1例;搭桥1根2例,搭桥2根5例,搭桥3根5例,搭桥4根1例.其中,乳内动脉桥3根,桡动脉桥2根,大隐静脉桥25根.术后1例因引流物较多而行2次开胸.结论低温体外循环室颤下室壁瘤内修复及左室成形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低温室颤的心肌保护效果确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体外循环 心室颤动 成形术 左室 修复 瘤内 动脉球囊反搏 体外循环时间 心肌保护效果 低温室颤 二尖瓣成形 穿孔修补术 乳内动脉 大隐静脉 临床效果 附壁血栓 动脉 安全可靠 成形手术 室壁瘤 搭桥 内荷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