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化学还原石墨烯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蒋蓉蓉 周旭峰 刘兆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2-66,共5页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利用液相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铜(r GO-Cu)复合粉末,其中球状纳米铜颗粒均匀生长于石墨烯表面。随后将r GO-Cu复合粉末和微米级的纯铜粉末均匀混合,采用等离子火花烧结方法制备成r GO-Cu/Cu复... 以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利用液相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还原氧化石墨烯/铜(r GO-Cu)复合粉末,其中球状纳米铜颗粒均匀生长于石墨烯表面。随后将r GO-Cu复合粉末和微米级的纯铜粉末均匀混合,采用等离子火花烧结方法制备成r GO-Cu/Cu复合块体材料。结果显示:相比同种方法制备的纯铜,该新材料的强度大幅提升。屈服强度从95 MPa提高到了159 MPa;抗拉强度从209 MPa提高到了260 MPa。与此同时,伸长率和导电率分别保持在50%和97.3%IASC的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化学还原 石墨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原位还原法制备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甜 田楠 +3 位作者 汪涛 张博 张丹丹 刘丹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5期404-408,共5页
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导率、电催化活性和化学可修饰性,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水合肼和KBH4原位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和Cu2+混合溶液制备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结果表明:石墨烯-铜纳... 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电导率、电催化活性和化学可修饰性,在电化学和生物传感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水合肼和KBH4原位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和Cu2+混合溶液制备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结果表明:石墨烯-铜纳米颗粒复合物只有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才能制备成功,水合肼比KBH4的还原效果好。水合肼还原后的石墨烯呈半透明薄纱状,铜纳米颗粒成功地、均匀地沉积在石墨烯纳米片上,独立存在不团聚,大小均匀,边长≈1μm,呈三角形或者六边形纳米片,正六边形纳米片的{111}面、不规则六边形和三角形纳米片的{110}面平行于石墨烯的二维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铜纳米颗粒 原位化学还原 透射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铂直接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在半胱氨酸中的电化学行为 被引量:3
3
作者 濮文虹 黄金桃 +4 位作者 钱功明 张敬东 Munetaka Oyama 桂娟 杨昌柱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8-872,共5页
采用一步化学原位还原法将球形纳米铂颗粒直接修饰在玻碳电极上,用SEM、EDS和电化学方法对该电极进行表征并与铂片电极、裸玻碳电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纳米铂修饰电极的峰电流与扫描速度呈线性关系,纳米铂在电极表面覆盖率为1.28... 采用一步化学原位还原法将球形纳米铂颗粒直接修饰在玻碳电极上,用SEM、EDS和电化学方法对该电极进行表征并与铂片电极、裸玻碳电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纳米铂修饰电极的峰电流与扫描速度呈线性关系,纳米铂在电极表面覆盖率为1.28×10-7mol/cm2。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铂修饰电极对半胱氨酸的催化氧化作用和铂片电极相比提高了数倍,且峰电位负移了0.3V。在纳米铂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半胱氨酸的浓度在1.0×10-7mol/L到1.0×10-5mol/L范围内和催化电流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原位一步还原 纳米铂 半胱氨酸 玻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松梅 王博 +2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安军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54-2760,共7页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出了两种不同形貌的镍纳米粒子-石墨烯(Ni-GN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形貌对复合材料电磁吸收性能的影响.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制备出球形和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方法制备出了两种不同形貌的镍纳米粒子-石墨烯(Ni-GNs)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形貌对复合材料电磁吸收性能的影响.制备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物的加入顺序,制备出球形和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对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和微波吸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相比于球形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吸收性能,其原因是由于复合材料中刺球形镍纳米粒子独特的各向同性天线形貌引起的尖端放电效应.因此利用简单的原位化学还原制备不同形貌镍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方法可以作为其他复合材料制备的总体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纳米复合材料 微波吸收 原位化学还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含水层氯代烃污染物自然衰减机制与纳米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5
作者 陈梦舫 骆永明 +4 位作者 宋静 李春平 吴春发 韦婧 罗飞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年第3期85-89,共5页
综述了国际上典型工业场地有机溶剂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机制及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从抽出—处理发展到治理污染源区和污染羽的纳米铁技术,涌现出一大批较为成熟的联合化学与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潜... 综述了国际上典型工业场地有机溶剂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自然衰减机制及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场地地下水修复技术从抽出—处理发展到治理污染源区和污染羽的纳米铁技术,涌现出一大批较为成熟的联合化学与微生物修复技术,其中潜力较大的有治理污染羽的渗透反应墙、原位化学氧化、原位化学还原、微生物强化降解及基于监测的自然衰减等。文章特别对原位纳米铁处理地下水中挥发性氯代烃的化学机理及环境风险作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代烃 非饱和带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原位化学还原 纳米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隙岩体含水层六价铬污染的修复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松玉 刘宜昭 +3 位作者 赵洁丽 张文伟 刘威 范日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3-420,共8页
结合山东省某机械公司岩体污染场地六价铬污染修复工程,详细分析研究了基岩裂隙水中污染物的运移特征、修复技术选择与施工、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表明:基岩裂隙水中六价铬污染羽的形态与规模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流场、含水层富水性及断裂带... 结合山东省某机械公司岩体污染场地六价铬污染修复工程,详细分析研究了基岩裂隙水中污染物的运移特征、修复技术选择与施工、修复效果评价。研究表明:基岩裂隙水中六价铬污染羽的形态与规模主要取决于地下水流场、含水层富水性及断裂带产状,污染羽的深度取决于含水层埋深;基岩裂隙水复杂的水力联系条件是引起污染空间分布差异性大的控制因素。通过论证分析,提出了原位阻隔、地下水化学还原与抽水异位处理的多技术联合修复方案,修复后所有监测井内地下水中六价铬浓度均低于地下水质量Ⅳ类标准0.1mg/L,修复率达到99%以上。该工程的成功实施可为基岩裂隙含水层污染修复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岩体 六价铬污染 地下水修复 阻隔 抽水异位处理 原位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银SnO_2复合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乔秀清 陈骋 +4 位作者 娄湘虹 孙继扬 申乾宏 陈乐生 杨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1-644,667,共5页
以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180℃下反应12h制备出了单分散性良好的SnO2微球,并通过原位化学还原法在SnO2微球表面沉积银纳米颗粒制备表面载银的SnO2复合微球。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SnCl4·5H2... 以结晶四氯化锡(SnCl4·5H2O)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在180℃下反应12h制备出了单分散性良好的SnO2微球,并通过原位化学还原法在SnO2微球表面沉积银纳米颗粒制备表面载银的SnO2复合微球。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SnCl4·5H2O的浓度对微球形貌的影响,分析了Ag纳米颗粒在微球表面分布的均匀性。通过XRD、SEM、EDS、TEM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PEG6000为模板导向剂,SnCl4浓度为2mmol时,可以得到分散性良好、直径约为1μm的SnO2微球,微球由平均晶粒尺寸约为5nm的SnO2纳米晶粒组装而成;以Sn2+活化处理SnO2微球,弱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还原Ag+,可以得到Ag纳米颗粒均匀沉积的载银SnO2复合微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O2微球 溶剂热 原位化学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纳米银的绿色合成及其导电性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吴凤慈 刘东志 +2 位作者 周雪琴 李巍 汪天洋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80-984,共5页
利用天然氨基酸小分子L-精氨酸作为还原剂兼保护剂,以硝酸银作前驱体,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绿色合成氨基酸纳米银。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反应条件制备的纳米银进行表征,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 利用天然氨基酸小分子L-精氨酸作为还原剂兼保护剂,以硝酸银作前驱体,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绿色合成氨基酸纳米银。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反应条件制备的纳米银进行表征,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L-精氨酸/Ag NO3的摩尔比以及加料顺序对纳米银形貌、粒径分布及分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得到粒径分布窄(10±2)nm、单分散近球形的纳米银颗粒。纳米银分散液采用刮涂制备膜层,测定膜层在不同烧结温度和时间条件下的电阻率,结果表明,纳米银膜层在170℃下烧结1 h,制得的导电膜可以获得较低的电阻率(16μΩ·cm)和较高的附着力(5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精氨酸 纳米银 原位化学还原 导电性 印刷电子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粒子在聚苯乙烯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 被引量:1
9
作者 唐少春 孟祥康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8,共7页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银纳米颗粒直接沉积到没有进行任何活化处理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亚微米球的表面.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观察(TEM)和X射线能谱(EDS)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成分、形态、尺寸、以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 采用原位化学还原法,将银纳米颗粒直接沉积到没有进行任何活化处理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亚微米球的表面.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观察(TEM)和X射线能谱(EDS)等分析手段对产物的成分、形态、尺寸、以及分布等特征进行了详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大量均匀的PS-Ag复合粒子,银纳米粒子以带状为主,并沿着球形基体的弧形表面不连续分布.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HRTEM)表明,银粒子均为结晶度较高的单晶,它们与非晶PS球形基体之间结合的很好,这应归因于银在基体表面的异相成核及沿着与球面切向方向的生长.此外,研究了反应物浓度、温度等因素对银纳米粒子在PS球表面沉积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详细探讨了原位化学还原过程中银纳米粒子在非晶PS球表面的异相成核与生长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化学还原 PS-Ag复合粒子 异相成核与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