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孔硝酸肼镍原位制造技术 被引量:2
1
作者 陈阳 李燕 朱顺官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采用液-固水热反应,研究了半封闭的恒温条件下,利用多孔镍与硝酸铵、水合肼反应,在多孔镍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多孔硝酸肼镍。用光纤测时法测量了不同增重率的多孔硝酸肼镍的爆速,结果表明,最佳的增重率为35%-40%,此时爆速最大约为2300 m&... 采用液-固水热反应,研究了半封闭的恒温条件下,利用多孔镍与硝酸铵、水合肼反应,在多孔镍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多孔硝酸肼镍。用光纤测时法测量了不同增重率的多孔硝酸肼镍的爆速,结果表明,最佳的增重率为35%-40%,此时爆速最大约为2300 m·s^-1。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多孔硝酸肼镍最佳生产条件:水合肼浓度0.256 mol·L^-1,硝酸铵浓度0.192 mol·L^-1,反应温度65℃,pH值9,并实验验证了该条件下生产的多孔硝酸肼镍爆速范围为2357-2499 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镍 硝酸肼镍 液-固反应 原位制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空原位制造和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祁俊峰 曾如川 +2 位作者 王震 姜坤 刘战捷 《载人航天》 CSCD 2014年第6期580-585,共6页
概述了太空原位制造和修复技术(In-situ Fabrication and Repair,ISFR)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该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国内外以选择性激光烧结和电子束熔融技术为代表的太空原位制造、空间钎焊修复、太空基地建筑构建等方向发展现状及趋... 概述了太空原位制造和修复技术(In-situ Fabrication and Repair,ISFR)的概念和特点,并结合该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国内外以选择性激光烧结和电子束熔融技术为代表的太空原位制造、空间钎焊修复、太空基地建筑构建等方向发展现状及趋势。结合我国空间技术事业发展,提出充分借鉴国外相关技术成果,围绕主要应用材料,重点开展空间环境适应性和应用验证研究,并探索利用模拟月壤开展太空原位制造技术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原位制造和修复技术(ISFR) 电子束熔融(EBM) 选择激光烧结(S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性能纤维的空间结构与制造材料
3
作者 赵洋 韩成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567,共12页
高性能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便于结构制造等显著特点,在空间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在空间可展开结构中,凭借低密度与高强度减轻了结构重量、提升了运载效率,且兼具良好柔韧性与稳定性,可保障结构在轨可靠运行;在空间... 高性能纤维具有质量轻、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以及便于结构制造等显著特点,在空间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其在空间可展开结构中,凭借低密度与高强度减轻了结构重量、提升了运载效率,且兼具良好柔韧性与稳定性,可保障结构在轨可靠运行;在空间碎片防护结构中,依靠优异的力学性能与抗冲击能力,保障航天器在轨安全;在柔性捕获网方面,其高强度与韧性确保了捕获操作的可靠安全,助力轨道资源维护.随着月壤研究的深入,其在月壤材料原位制造中展现出潜在应用价值.结合嫦娥六号月壤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月壤纤维制造技术和月球基地建造材料的发展方向.深入研究高性能纤维在空间领域的应用,将为空间结构设计制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 月壤 空间材料 空间结构 原位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复合材料原位增材制造设备与工艺 被引量:2
4
作者 洪林 栾丛丛 +6 位作者 姚鑫骅 董宁国 纪毓杨 牛成成 丁泽泉 宋学宇 傅建中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2119-2126,共8页
为了实现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C)高质高效原位增材制造,设计一种激光聚焦加热CFRTC原位增材制造平台,以单向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T800 CF/PEEK UD)预浸带为原材料开展CFRTC成型工艺相关研究.制备环形样件进... 为了实现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C)高质高效原位增材制造,设计一种激光聚焦加热CFRTC原位增材制造平台,以单向连续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T800 CF/PEEK UD)预浸带为原材料开展CFRTC成型工艺相关研究.制备环形样件进行剪切强度测试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件的截面形貌,确立激光聚焦加热CF/PEEK的可行工艺参数窗口与较优工艺参数.结果表明,CF/PEEK成型件强度受激光聚焦加热温度、成型速度影响较大,均表现出随激光聚焦加热温度与成型速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成型速度为30 mm/s和激光加热温度为450℃时,环形样件有较高的剪切强度,并且表现出较少的微观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聚焦加热 碳纤维 CF/PEEK 热塑性复合材料 原位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在轨制造技术发展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兴文 韩静涛 +2 位作者 刘靖 张从发 梁进超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43-1354,共12页
本文主要从空间在轨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及现实意义出发,对在轨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从在轨3D打印、在轨焊接、基于带材的在轨塑性成形制造、在轨原位制造等四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和评述,指出相关技术当前发展过程遇到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并预... 本文主要从空间在轨制造技术的发展背景及现实意义出发,对在轨制造技术的发展情况从在轨3D打印、在轨焊接、基于带材的在轨塑性成形制造、在轨原位制造等四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和评述,指出相关技术当前发展过程遇到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国外在轨制造技术发展历程中成功经验,给出了中国在轨制造技术发展需重点关注的方面和努力方向,以期为中国空间在轨制造技术的布局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在轨制造技术 在轨3D打印 在轨焊接 在轨塑性成形 原位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M的模拟月壤原位成形技术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雯 徐可宁 +3 位作者 黄勇 胡文颖 王道宽 姚思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31-1937,共7页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与原位资源利用(ISRU)概念结合,有望解决地外大规模基地建设的工程难题。利用模拟月壤考察了SLM成形技术用于月球原位资源增材制造的可行性。采用高能束激光为热源,对粉床内模拟月壤颗粒进行逐层照射,使颗粒熔融... 激光选区熔化(SLM)技术与原位资源利用(ISRU)概念结合,有望解决地外大规模基地建设的工程难题。利用模拟月壤考察了SLM成形技术用于月球原位资源增材制造的可行性。采用高能束激光为热源,对粉床内模拟月壤颗粒进行逐层照射,使颗粒熔融固结。以激光体积能量密度为综合评价指标,开展SLM工艺参数研究,实现模拟月壤的低能耗、高效率、高几何精度成形。研究结果表明:模拟月壤在激光工作波长吸收率高,热稳定性好,利用较低激光能量可实现模拟月壤SLM成形,成形件几何精度高;激光体积能量密度决定了成形件质量,增加激光体积能量密度可以提高成形件力学性能,但过高的激光体积能量密度使成形件发生严重变形;模拟月壤颗粒形态复杂、粒度分布广、流动性差,通过优化颗粒粒径分布范围,可以有效提高粉体的流动性,从而形成致密且均匀的粉床,避免成形件缺陷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模拟月壤 原位制造 原位资源利用(ISRU)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送粉水下激光增材铁基合金凝固组织演变与温度场研究
7
作者 刘伊 娄丽艳 +1 位作者 刘康诚 李成新 《有色金属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I0002,共11页
针对海洋环境中大量存在的铁基结构材料表面损伤修复与水下原位再制造的需求,通过层状累加成型的方法,实现了同轴送粉式水下激光增材制造(SUAM)技术。由于多次热量输入时温度梯度的不稳定性,增材结构上部的晶粒生长与平面涂层相似,靠近... 针对海洋环境中大量存在的铁基结构材料表面损伤修复与水下原位再制造的需求,通过层状累加成型的方法,实现了同轴送粉式水下激光增材制造(SUAM)技术。由于多次热量输入时温度梯度的不稳定性,增材结构上部的晶粒生长与平面涂层相似,靠近基体的区域没有明显的柱状晶粒。EBSD结果表明,晶粒大小和位错密度在增材叠加界面发生了变化,出现外延生长现象,在块体中间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细晶粒带,细晶粒带的平均硬度为805 HV 0.025,而较大的等轴晶粒区的硬度为770 HV 0.025。进一步通过引入保护气流和沸腾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获得了SUAM激光加热过程的温度场。水下激光加热最高温度比空气中低约16%,且沸腾模型不会影响温度分布。研究为进一步实现SUAM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增材 水下原位制造 凝固组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关键技术与应用展望
8
作者 韩清凯 赵宇来 +1 位作者 马树军 于长鑫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7期94-107,共14页
高性能滚动轴承作为重大装备的核心基础部件,其智能化需求在风电、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日益迫切.首先,分析了智能轴承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然后,重点讨论了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的系统组成、工作原... 高性能滚动轴承作为重大装备的核心基础部件,其智能化需求在风电、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日益迫切.首先,分析了智能轴承的技术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发展动态.然后,重点讨论了感知微系统内嵌式智能轴承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包括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感知机理与数字化传感技术、精密制造与装配工艺,以及性能检测与试验考核.最后,对智能轴承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推广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与展望,为相关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轴承 感知微系统 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 传感器原位制造 状态监测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