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电池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文俊 郑杰允 +1 位作者 谷林 李泓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9-114,共16页
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子及离子在体相与界面的输运、反应、储存行为有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对电池材料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过程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演化研究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构效关系至... 锂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与电子及离子在体相与界面的输运、反应、储存行为有关.从原子尺度到宏观尺度,对电池材料在平衡态与非平衡态过程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的演化研究对于理解锂离子电池中各类构效关系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多种原位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目前,基础研究处于前沿的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本文简介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年来通过国内外合作,采用原位X射线衍射(in-situ XRD)、原位X射线吸收谱(in-situ XAS)、准原位/原位扫描电镜(quasi/in-situ SEM)、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HAADF/ABF-STEM)、扫描力曲线(Force-Curve)、中子衍射(Neutron Diffraction)、热重-差示扫描量热-质谱联用(TG-DSC-MS)、表面增强拉曼(SERS)等技术研究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演化方面的进展,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研究中先进表征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原位表征技术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许旭鹏 许旭明 +5 位作者 陈虹艳 梁雅儒 雷维新 马增胜 陈国新 柯培玲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9-1252,共14页
商用锂离子电池的低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求,锂硫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且成本低廉的储能器件,已经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严重、电解液耗竭以及锂负极... 商用锂离子电池的低能量密度已经无法满足电动汽车和电子设备迅速发展的需求,锂硫电池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绿色环保且成本低廉的储能器件,已经成为储能领域的重要议题。然而,氧化还原动力学缓慢、穿梭效应严重、电解液耗竭以及锂负极的降解等问题依然阻碍着锂硫电池商业化的脚步。研究锂硫电池系统内各部件的基本反应机制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并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原位表征技术可用于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各部件结构变化与反应进程的实时观察与研究,对锂硫电池机理的揭示有望从材料设计层面大幅提升电池整体性能。本文通过对近期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介绍了锂硫电池在提高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上遇到的瓶颈性问题,简述了原位拉曼光谱、原位透射电镜、原位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原位红外光谱和原位核磁共振光谱等原位表征技术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并结合锂硫电池涉及的氧化还原反应、多硫化物溶解、电解液对多硫化物的抑制以及锂负极降解等具体环节,重点分析了原位表征技术在这些具体环节中监测多硫化物转化过程和探究锂硫电池内部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原位表征技术在促进锂硫电池机理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多硫化物 原位表征技术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反应增容技术制备非卤阻燃聚丙烯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芳 冯东 +2 位作者 吴小华 金艳 贾德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7-39,共3页
以多聚磷酸铵 (APP)和三聚氰胺 (MEL)为主阻燃剂 ,采用原位反应增容技术制备了非卤阻燃聚丙烯 ,从阻燃性能的角度对该有机膨胀型阻燃体系进行了优化探讨 ,并对原位反应的引发体系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 ,BPO和DCP体系都能引发原位反... 以多聚磷酸铵 (APP)和三聚氰胺 (MEL)为主阻燃剂 ,采用原位反应增容技术制备了非卤阻燃聚丙烯 ,从阻燃性能的角度对该有机膨胀型阻燃体系进行了优化探讨 ,并对原位反应的引发体系进行了初步筛选。结果表明 ,BPO和DCP体系都能引发原位反应 ,而且当阻燃母粒中m (APP) /m (MEL)为 5 /1、每 10 0g聚丙烯加入 15g季戊四醇时 ,可制得氧指数达 2 9%以上的非卤阻燃聚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增容技术 制备 研究 聚丙烯 卤阻燃体系 多聚磷酸铵 三聚氰胺 季戊四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细胞非放射性双原位杂交信号显示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郑乃刚 王峰 +3 位作者 吴景兰 李士坤 张莹 董子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61-662,共2页
目的 :探讨同一细胞内双原位杂交信号的显示技术。方法 :以地高辛标记的polβ探针加生物素标记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探针或生物素标记的wtp5 3探针对人食管癌Eca 10 9细胞同时进行原位杂交后 ,以anti Dig AP孵育 ,以AP Red为底物显... 目的 :探讨同一细胞内双原位杂交信号的显示技术。方法 :以地高辛标记的polβ探针加生物素标记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探针或生物素标记的wtp5 3探针对人食管癌Eca 10 9细胞同时进行原位杂交后 ,以anti Dig AP孵育 ,以AP Red为底物显色 ,杂交信号呈桔红色或桔黄色细颗粒。继之以SA AP孵育后以NBT/BCIP底物显色 ,杂交信号呈蓝紫色颗粒。结果 :在同一细胞内可见桔黄色和蓝紫色颗粒双杂交信号。结论 :应用非放射性双杂交信号的原位杂交技术可观察单个细胞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杂交信号 原位杂交技术 放射性 地高辛标记 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电镜下页岩微观断裂原位观测与变形表征
5
作者 张建勇 崔振东 +2 位作者 韩伟歌 李晓 刘大安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99-1208,共10页
为定量化获取页岩微观裂纹萌生、连接过程中的变形量,从而揭示页岩微观裂纹的变形、演化规律及破裂机理。本研究探索并对比了基于页岩表面天然斑点、表面光刻处理、表面金属纳米颗粒处理的微观DIC应变表征方法,研究了微观裂纹萌生、扩... 为定量化获取页岩微观裂纹萌生、连接过程中的变形量,从而揭示页岩微观裂纹的变形、演化规律及破裂机理。本研究探索并对比了基于页岩表面天然斑点、表面光刻处理、表面金属纳米颗粒处理的微观DIC应变表征方法,研究了微观裂纹萌生、扩展中的变形演化过程。得出结论如下:(1)3种表面处理方法均可实现DIC变形表征,利用页岩表面天然斑点较为简单、方便,但无法在高放大倍数下进行变形表征;光刻处理相对廉价,对页岩物理力学性质不产生影响,但最小散斑尺寸为2μm,且光刻胶不随页岩的微小破裂而破裂,易遮挡微观裂纹;表面金属纳米颗粒处理所形成散斑较为精细、散斑尺寸可人为控制,DIC变形表征较为准确,但页岩需经过300℃处理,可能影响页岩物理力学性质。(2)非连续裂纹的萌生、连接是微观裂纹扩展的重要形式,非连续裂纹形成前存在非连续应变集中现象。非连续裂纹具有层级展布特征,这可能是微观裂纹曲折复杂的原因;(3)相互连接的非连续裂纹形成主裂纹,未与主裂纹连接的非连续裂纹由于应力释放而闭合,形成分支裂纹。本研究为页岩微观变形演化表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与研究思路,同时也为微观裂纹扩展规律及非连续裂纹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试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微观裂纹 原位观测 应变表征 连续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现场原位(operando)表征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杨 丁豆豆 +7 位作者 林昌 刘向林 张超 田鹏飞 曹晨熙 杨子旭 徐晶 韩一帆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0-277,共18页
动态现场原位(operando)表征是在接近过程工业反应条件下,揭示催化反应机理及工业催化剂结构演变的新兴动态结构解析技术。本文综述了operando表征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从operando红外、operando拉曼、operando X射线... 动态现场原位(operando)表征是在接近过程工业反应条件下,揭示催化反应机理及工业催化剂结构演变的新兴动态结构解析技术。本文综述了operando表征技术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从operando红外、operando拉曼、operando X射线衍射、operando穆斯堡尔谱、operando X射线吸收谱及operando X射线光电子能谱6个方面概述了operando技术的最新进展。此外,还介绍了正在兴起的operando联用技术,该技术综合多种operando技术为一体,能够在反应过程中对催化剂的结构全貌进行深度表征,实现工业催化剂的理性设计,将成为未来多相催化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operando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仍需进一步提升,其巨大潜力依然有待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现场原位技术 催化 原位表征 催化剂构-效关系 反应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酸性析氧反应研究的原位表征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家豪 施兆平 +3 位作者 王意波 葛君杰 刘长鹏 邢巍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77-1890,共14页
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的阳极催化剂需要耐受强酸性环境以及析氧反应(OER)条件下的高氧化电位。为了加深对酸性介质中OER过程的理解以开发具有更好稳定性与更高活性的电催化剂,研究和发展原位表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综述介绍了几种用... 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的阳极催化剂需要耐受强酸性环境以及析氧反应(OER)条件下的高氧化电位。为了加深对酸性介质中OER过程的理解以开发具有更好稳定性与更高活性的电催化剂,研究和发展原位表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该综述介绍了几种用于酸性OER研究的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原位X射线吸收谱技术、原位X射线衍射/散射技术、原位电化学红外技术、原位电化学拉曼技术、原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微分电化学质谱/在线电化学质谱技术、电化学石英微晶天平技术。重点讨论了这些技术的原位装置设计以及它们在酸性OER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这些技术的特征,并指出用于酸性OER的原位表征技术的发展之有待解决的问题,即新技术的研发与原位技术间的联用、原位装置的改进及时空分辨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 水电解 析氧反应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表征技术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永辉 傅杰 +1 位作者 李先锋 张长昆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971-2984,共14页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因活性分子结构和性质可调,低成本等潜在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面临着活性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不明确,且分子的稳定性较差、副反应较多等问题。原位表征技术特别是原位...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因活性分子结构和性质可调,低成本等潜在的优势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水系有机液流电池面临着活性分子种类繁多,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不明确,且分子的稳定性较差、副反应较多等问题。原位表征技术特别是原位谱学技术对解析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有机活性分子的电化学反应过程、机理以及优化电池的内部结构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水系有机液流电池中原位谱学表征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原位核磁共振波谱对于分子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结构演变的揭示作用、红外光谱原位表征分子与水的分子间氢键作用和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分子结构变化、原位紫外光谱观测分子信号的周期性变化来确定其分子电化学反应的稳定性以及利用原位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来确定自由基浓度和反应速率常数等一系列原位光谱应用技术。另外,通过多种原位表征手段的联用,有望实现功能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电池运行状态以及活性物质在电极表面的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表征技术 谱学 水系有机液流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表征技术在固态电池界面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常毅 李焯华 赵瑞瑞 《新能源进展》 2022年第4期340-347,共8页
原位表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固态电池(SSB)的界面研究中,为揭示SSB充放电过程中界面结构演化以及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相比,原位表征技术不需要对SSB进行拆卸,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固态电解质(SE)和电极材料造成污染,... 原位表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固态电池(SSB)的界面研究中,为揭示SSB充放电过程中界面结构演化以及工作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与非原位表征技术相比,原位表征技术不需要对SSB进行拆卸,避免了外界环境对固态电解质(SE)和电极材料造成污染,提高测试的准确性。总结了电极/SE界面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原位表征技术,包括原位X射线衍射(XRD)、原位拉曼光谱(RS)、原位扫描电镜(SEM)、原位透射电镜(TEM)以及原位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并结合相关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池 固态电解质 界面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球压痕法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
10
作者 刘小根 齐爽 +3 位作者 万德田 孙与康 包亦望 郑德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53-4261,共9页
提出基于球压技术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研究压入载荷与环形裂纹直径变化的关系。基于均强度理论,推导玻璃局部强度与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之间的关系式,设计通过测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来反演玻璃强度及残余应力的原位快速测试方... 提出基于球压技术的玻璃材料强度原位快速表征技术,研究压入载荷与环形裂纹直径变化的关系。基于均强度理论,推导玻璃局部强度与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之间的关系式,设计通过测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来反演玻璃强度及残余应力的原位快速测试方法及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达到临界载荷时,玻璃表面产生的初始环形裂纹直径存在一个稳定区,仅当压入载荷递增至临界载荷的120%以上时,初始环形裂纹的圆环内玻璃才破碎开裂,并形成次环形裂纹,次环形裂纹直径随压入载荷增大而减小。初始环形裂纹直径与玻璃开裂时刻的强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 强度 球压痕法 初始环形裂纹 原位快速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蔡力锋 钱浩 +1 位作者 林志勇 兰心仁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43,共3页
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 (SiO2 ) /MC尼龙 6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MC尼龙 6及其原位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并利用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和Liu法进一步处理原位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 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 (SiO2 ) /MC尼龙 6原位复合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MC尼龙 6及其原位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并利用修正Avrami方程的Jeziorny和Liu法进一步处理原位纳米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 ,在纳米SiO2 /MC尼龙 6原位复合材料中 ,纳米SiO2 对基体MC尼龙 6的结晶有一定的成核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 MC尼龙6 复合材料 原位复合技术 等温结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锻件纵断面中铌分布的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海舟 李美玲 庄景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0期19-27,共9页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过程中铌的迁移规律。准确计算判定了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最大偏析度,提出了95%置信度时中位值置信扩展率,即统计偏析度(S)新参数,用以表征铌在压气机盘中分布的均匀度;提出了所有数据在特定含量区间(C0±R)的频度(权重)比率,即统计符合度(F)新参数,用以表征预设质量控制区间铌含量的一致性的概率。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的表征方法,准确定量地评定了高温合金压气机盘件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分布均匀度和符合度,为加工后盘件的质量控制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 统计偏析度 统计符合度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剂原位表征进展
13
作者 沈菊李 史鸿鑫 +1 位作者 国海光 刘化章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505-510,共6页
评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回顾了第 1 2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有关原位表征的研究结果 ,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原位FT IR、原位XAFS、“原位”XPS、联合原位表征技术及新的原位表征技术五个方面概述了原... 评述了催化剂原位表征的进展和应用。回顾了第 1 2届国际催化会议上有关原位表征的研究结果 ,阐明了原位研究对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的重要性。分原位FT IR、原位XAFS、“原位”XPS、联合原位表征技术及新的原位表征技术五个方面概述了原位表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原位FT IR在催化剂原位表征仍占主导地位 ,是获取催化剂表面上反应物、中间体和产物结构和浓度信息的一种有力手段。原位XAFS富含化学和结构信息。讨论了“原位”XPS的实施方法和运用。介绍了三种新的原位表征技术 :流出物响应分析、镜样分析、高温高压下的原位STM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原位表征 联合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靛蓝清洁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朱合金 陈佳豪 +2 位作者 文水平 刘旭峰 陈桂春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2,共11页
为应对靛蓝染料应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发靛蓝清洁染色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首先聚焦于靛蓝还原过程,介绍了靛蓝绿色还原剂的开发、电化学还原和生物还原靛蓝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随后聚焦还原过程之外的其他靛蓝清洁染色技术,综述... 为应对靛蓝染料应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发靛蓝清洁染色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首先聚焦于靛蓝还原过程,介绍了靛蓝绿色还原剂的开发、电化学还原和生物还原靛蓝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随后聚焦还原过程之外的其他靛蓝清洁染色技术,综述了靛蓝无氧泡沫染色技术、原位染色技术、氮气保护染色技术以及非水介质染色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靛蓝清洁染色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多种途径的靛蓝清洁染色技术不断被应用,持续的工艺优化和多种清洁染色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靛蓝清洁染色技术 电化学还原 泡沫染色 水介质染色技术 氮气保护染色 原位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57)Fe穆斯堡尔光谱技术及其在Ni-Fe基析氧反应电催化剂中的应用
15
作者 Jafar Hussain Shah 谢起贤 +7 位作者 匡智崇 格日乐 周雯慧 刘朵绒 Alexandre I.Rykov 李旭宁 罗景山 王军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78,共31页
近年来,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中针对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开发一直是构筑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和水分解生产清洁氢能燃料的重大障碍。OER过程涉及四电子、四质子耦合并形成氧-氧(O-O)键,因此动力学上进程... 近年来,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中针对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电催化剂开发一直是构筑有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存储系统和水分解生产清洁氢能燃料的重大障碍。OER过程涉及四电子、四质子耦合并形成氧-氧(O-O)键,因此动力学上进程缓慢。为提升其在水分解产氢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的应用,需要开发高效催化剂,降低OER过电位,以减轻能量转换过程中固有的能量损失。研究表明,IrO;和RuO;具有较低析氧过电位,但储量低、价格昂贵,大大限制了其在析氧反应中的大规模应用。而Ni-Fe基析氧催化剂在碱性水分解反应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其在水分解过程中的催化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解决Ni-Fe基催化剂在析氧反应过程中反应位点及催化反应机制等关键问题,迫切需要更先进的原位技术来准确表征,原位追踪催化剂形态变化与电解质/电极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的影响。光谱与电化学结合的原位技术可以监测析氧反应过程催化剂自身的变化。目前,已有大量原位光谱技术与电化学进行结合,揭示Ni-Fe基催化剂在OER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及活性位点,包括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原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原位紫外-可见光谱、原位扫描电化学显微镜及原位穆斯堡尔光谱等。其中,原位拉曼技术可以观察Ni-Fe催化剂的振动,可以在电解液中施加测试电压条件下监测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体,从而提供实时反应信息,有助于追踪电化学驱动反应是如何发生的。原位同步辐射技术可以研究OER过程中Ni-Fe催化剂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局部几何结构的信息,但目前的研究中更多的是探究Ni的价态变化,对Fe的研究信息较少。原位紫外-可见光谱也主要是针对Ni(OH);的变化展开研究,逐渐提高施加电位,Ni(OH);会向着Ni OOH逐渐变化,紫外-可见技术可以追踪Ni-Fe基电催化剂中的金属氧化过程。众多电化学原位光谱技术中,^(57)Fe穆斯堡尔谱因具有超高的能量分辨率,是确定催化剂相结构、鉴定活性位点、阐明催化机理以及确定催化活性与催化剂配位结构之间关系的最佳手段。此外,原位穆斯堡尔光谱技术基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超精细相互作用而给出的同质异能移、四极矩分裂以及有效磁场等针对催化剂中的Fe位点的氧化态、电子自旋构型、对称性和磁性信息进行研究,为Ni-Fe基催化剂在析氧反应中的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957年,德国科学家鲁道夫·路德维希·穆斯堡尔(Rudolf Ludwig M?ssbauer)在其27岁时,发现作为晶格谐振子的原子在发射或吸收γ射线时以一定的概率不会改变它们的量子力学状态,而这一γ射线的核共振吸收现象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久后被命名为穆斯堡尔效应。穆斯堡尔效应是来自于无反冲的γ射线吸收和发射的核共振现象,能量E;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核(Z质子和N中子)通过产生能量为E;的γ射线跃迁到能量为E;的基态,γ射线可能会被处于基态的另一个相同类型的原子核(相同的Z和N)吸收,从而转变为能量E;的激发态。只有当发射线和吸收线足够重叠时,才能看到共振吸收。原位穆斯堡尔谱在Ni-Fe催化剂析氧反应中应用,首先需要搭建;Fe穆斯堡尔谱仪与电化学工作站联用。标准的穆斯堡尔光谱仪主要由放射源(通常是;Co在Rh或Pd金属基质中用于;Fe穆斯堡尔光谱)、速度传感器、速度校准装置、波形发生器和同步器、γ射线检测系统、多通道分析仪、计算机,并且可选配低温恒温器或高温烘箱,以控制测量过程处于适宜温度。实际测试过程中,穆斯堡尔谱可以通过速度扫描方法生成,利用移动驱动器或速度传感器以特定速度重复移动源或样品(所谓的多普勒运动),同时γ射线连续传输或发射穿过样品并计数在同步通道上。获得穆斯堡尔谱图后,基于穆斯堡尔谱数据库(https://medc.dicp.ac.cn/,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研究所穆斯堡尔效应数据中心从全世界收集的穆斯堡尔谱样品数据),对;Fe穆斯堡尔谱进行分析拟合,对含Fe基材料的物相、价态、自旋态和配位结构进行归因和分析。数据分析拟合主要利用Moss Winn数据分析和拟合软件(http://www.mosswinn.com/)。以Ni-Fe氢氧化物催化剂为例,对于原始催化剂,其仅存在一种Fe^(2+)物种,当该催化剂参与OER过程后,可能会存在Fe^(2+),在双峰基础上,拟合结果中则会出现肩峰向负侧移动现象,可以确认高价Fe的存在,例如Fe^(2+)。为充分证明高价Fe的存在,对于Ni-Fe基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测试,还需在工况条件下进行原位测试。20世纪80年代后期,非贵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代替贵金属氧化物阳极催化剂的电解水研究开始受到关注。Corrigan等通过将Fe杂质引入Ni O阳极,测试过程中发现OER活性会增加,但后续的研究中对于Fe究竟如何改变Ni基催化剂的OER性能仍旧不清晰。尔后,原位穆斯堡尔谱的引入逐渐揭开Fe在Ni-Fe电催化水分解析氧反应中的作用。为提高测试准确性并保证穆斯堡尔谱信号的稳定,本实验室对原位穆斯堡尔谱装置做了开发和改进。主要包括三部分:(1)穆斯堡尔光谱仪,(2)电化学工作站,以及(3)自主设计的原位OER电化学反应池。在我们的实验室中,使用了具有14.4 ke V级γ射线的单线;Fe穆斯堡尔谱放射源;Co(Rh),可以减少电解液中的信号衰减并获得令人满意的信噪比,附带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对于常规的OER测试,在室温298 K条件下进行测试,测试前首先用α-Fe对穆斯堡尔谱仪进行多普勒速度校准,在进行原位穆斯堡尔谱-OER实验之前,电解液用氮气或氩气饱和以去除溶解的氧气。为了保证测试信号的准确性,实验中所使用的电解池不含任何Fe杂质,因此采用了Teflon材料。为避免测试过程中产生的O;气泡对信号产生干扰,可以采用蠕动泵循环电解液,并且保证测试过程中局部的微反应环境的一致性。对于普通OER测试,仅需要少量催化剂,但对于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只有保证Ni-Fe催化剂中;Fe含量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获得高质量信号。但OER过程中,不建议催化剂载量过高,催化过程中主要是表面催化剂在反应,当样品过厚时,深层样品无法参与析氧反应过程,可能会有部分Fe仍旧维持Fe^(2+)状态。通常,对于常规;Fe穆斯堡尔光谱测量的催化剂,若在制备中使用普通Fe源,则需要Fe含量在5~10 mg·cm^(-2),这其中仅有~2.2%的自然丰度;Fe同位素,需要长时间监测才可以采集到信号。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在样品制备过程中直接使用;Fe源,方便快捷采集高质量信号。为了保证样品测试的准确性,在OER开始前,我们可以在同一电解液中,在开路电位(OCP)下,对其进行测试,这一原始样品的测试可与后续施加电位的Ni-Fe催化剂测试结果进行对比。有外加电压测试时,需要保证催化剂处于稳定状态下进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保持电流密度稳定,这不仅可以保证催化剂的稳定性,还有助于确定催化剂的真实结构。利用原位;Fe穆斯堡尔谱,我们对通过Ni-Fe普鲁士蓝类似物原位拓扑转换获得的Ni-Fe羟基氧化物电催化剂进行了测试。基于原位拉曼技术,我们发现在阳极电位下,Ni-Fe催化剂中α-Ni(OH);相会不可逆转变为γ-Ni OOH。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施加电位(例如1.22 V和1.32 V vs.RHE)下,Fe在NiFe^(2+)-O;H;中仅处于+3氧化态,其光谱结果与开路电位下NiFe^(2+)-O;H;谱图相似,其中只有一个双峰,两个峰的强度相等,可归因于高自旋Fe^(2+)物种。但随着外加电位增加并达到1.37 V,两个峰的强度开始变得不相等,开始出现一个小的肩峰,其同质异能移(δ)值约为-0.25 mm·s^(-1),可以归属为Fe^(2+)。随着电压的逐渐增加,催化剂中的Fe^(2+)含量逐渐增加。在OER过程中,施加电位1.42 V vs.RHE时,Fe^(2+)含量~12%。当施加的电势达到1.57 V时,催化剂中Fe^(2+)的含量进一步增加到约40%。这一实例充分展现了原位;Fe穆斯堡尔谱与Ni-Fe催化OER过程的应用,也体现了NiFe^(2+)-O;H;催化剂原位产生的Fe^(2+)物种的量与其水氧化反应性能呈正相关,进一步加深了对Ni-Fe水氧化催化机理的理解。Ni-Fe基催化剂因其价格低廉,电催化析氧性能优异,因此成为碱性水分解析氧过程的理想候选者。虽然Ni-Fe基电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OER活性,但缺乏长期稳定性阻碍了其在商业中的应用。因此,充分了解Ni-Fe催化剂的衰减机理,包括形态、组成、晶体结构和活性位点数量的变化,对于设计稳定和高效Ni-Fe催化材料非常重要,充分了解Ni-Fe催化剂在OER过程中的电子结构及其与析氧反应中间体的相互作用尤为重要。原位拉曼及原位紫外-可见光谱可以对Ni-Fe催化剂中的Ni(OH);到NiOOH的变化进行深入探究,而原位;Fe穆斯堡尔谱测试则可以揭示Ni-Fe基催化剂中Fe的电子环境及其电子的、结构的和磁性的变化。穆斯堡尔光谱为研究Ni-Fe催化剂中Fe的局部电子结构、局部配位、键合和氧化态的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最近,穆斯堡尔光谱在电催化领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对于检测不同铁基催化材料中的主要活性位点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析氧反应 Ni-Fe羟基氧化物电催化剂 原位电化学穆斯堡尔光谱技术 Ni-Fe普鲁士蓝类似物 关键中间物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反应中的界面双电层:理论、表征与应用
16
作者 曹雪婷 察爽爽 龚鸣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共33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 界面双电层是电催化反应的核心区域。催化剂表面原子、反应物、中间体、产物、溶剂分子和离子等组分,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动态反应网络。这种特殊的组成和结构赋予界面双电层以特殊的性质,深刻地影响了电催化反应的路径与结果。本文将以电催化反应中的双电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双电层理论模型及其历史沿革、双电层的实验表征方法和双电层对电催化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方面,以若干电催化反应前沿研究为例,阐述双电层与电催化反应之间的关联,并介绍一些特定情形下电催化双电层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双电层 电极/电解液界面 理论模型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常规储层孔隙结构表征:思路、思考与展望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吴松涛 朱如凯 +3 位作者 崔景伟 毛治国 刘可禹 王晓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51-154,共4页
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相比,以泥页岩、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运聚机理特殊,导致其规模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因此,准确刻画孔隙结构,探索流体运... 非常规油气已成为全球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接替领域。与常规油气相比,以泥页岩、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等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流体运聚机理特殊,导致其规模勘探开发难度极大。因此,准确刻画孔隙结构,探索流体运聚机理成为非常规油气地质研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纳米孔 原位表征 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非整倍体胎儿产前诊断技术
18
作者 禹虹 边旭明 《协和医学杂志》 2010年第1期98-102,共5页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造成遗传物质得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因此产前诊断尤为重要。我国大规模开展的产前诊断手段主要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所培养的羊水细胞和绒毛细胞核型分... 染色体病是因染色体数目、结构畸变造成遗传物质得失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目前的医疗水平难以治疗或无法治疗,因此产前诊断尤为重要。我国大规模开展的产前诊断手段主要是细胞遗传学染色体核型分析,所培养的羊水细胞和绒毛细胞核型分析的精确度分别为99.4%~99.8%和97.5%~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诊断 快速整倍体检测技术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硫电池电解液多功能添加剂:作用机制及先进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贾铭勋 吴桐 +3 位作者 杨道通 秦小茜 刘景海 段莉梅 《储能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7,共12页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转化装置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现如今储能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电池充放电时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及长链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电解液是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存储转化装置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环境友好等优点,是现如今储能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但电池充放电时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缓慢及长链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影响电池循环寿命。电解液是锂硫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充放电过程中肩负着离子转移和电子传递的作用。近年来,锂硫电池多功能电解液添加剂的研究脱颖而出,在电解液中引入添加剂可实现催化多硫化锂转化反应、保护金属锂、调控界面等功能。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的探讨,综述了利用电解液添加剂提升电池充放电反应动力学和抑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策略,着重介绍了无机共盐、有机含硫、有机含氟、有机含硒/碲添加剂,重点分析了上述添加剂对多硫化物调控的作用机制。在探究电池内部的反应机理方面,介绍了多种具有实时性和精准性的原位表征仪器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综合分析了锂硫电池电解液多功能添加剂的研究进展,针对多种类型添加剂的作用机制进行讨论;指出原位表征技术对揭示催化机理和设计功能添加剂的指导作用,并对锂硫电池电解液添加剂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电解液添加剂 多硫化物 作用机制 原位表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FeSe_(2)正极材料制备与镁电池中性能表征
20
作者 王利诚 徐昊 +1 位作者 李钊 邹建新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5-731,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成功合成了FeSe_(2)纳米颗粒,将其作为正极材料组装可充镁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FeSe_(2)正极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9 mAh/g,并在循环过程中展现出比容量的逐渐... 采用溶剂热法,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分散作用成功合成了FeSe_(2)纳米颗粒,将其作为正极材料组装可充镁电池,并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FeSe_(2)正极在100 m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9 mAh/g,并在循环过程中展现出比容量的逐渐升高,在循环48次后获得最大放电比容量628 mAh/g,同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00次循环后仍保持581 mAh/g的放电比容量。非原位TEM、XPS和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谱分析表明,FeSe_(2)正极在循环过程中,铜集流体会参与正极电化学反应并形成含铜化合物,在正极材料中形成导电通路,这有利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因此,FeSe_(2)纳米颗粒充分参与正极转化反应,并展现出高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为镁电池中的集流体和硒族化合物的匹配性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镁电池 正极材料 FeSe_(2) 铜集流体 原位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