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颗粒污泥基吸附材料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海茼 吴明 +4 位作者 郭晨艳 王志伟 冯启明 朱灿灿 王双飞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422-2426,共5页
通过简述厌氧颗粒污泥基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颗粒污泥直接法和改性法的优缺点;突出了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的优良性能。指出了目前厌氧颗粒污泥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涉及的吸附... 通过简述厌氧颗粒污泥基生物吸附剂在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颗粒污泥直接法和改性法的优缺点;突出了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的优良性能。指出了目前厌氧颗粒污泥复合吸附材料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涉及的吸附机理、动力学参数和影响因素等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最后展望了厌氧颗粒污泥基复合吸附材料在废水综合治理方面的研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厌氧颗粒污泥基生物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对五氯酚(PCP)的吸附、解吸及生物降解 被引量:8
2
作者 郝丽芳 周岳溪 张寒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共4页
以未驯化污泥接种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可形成降解五氯酚(PCP)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去除PCP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降解作用,而不是生物吸附作用.PCP在颗粒污泥上的吸附和解吸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和解吸... 以未驯化污泥接种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可形成降解五氯酚(PCP)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去除PCP的主要机制是生物降解作用,而不是生物吸附作用.PCP在颗粒污泥上的吸附和解吸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吸附和解吸的Freundlich常数K、1/n分别为0.7857mg/gSS、0.5079和1.1095mg/gSS、0.3782,部分PCP被不可逆吸附.与其它活或死的生物材料相比,本试验形成的颗粒污泥对PCP吸附量较小.该方程较准确地表达了UASB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对PCP吸附量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酚 颗粒污泥 生物降解 生物吸附 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基质条件下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和颗粒污泥脱氮性能对比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俊敏 王淑莹 +4 位作者 张树军 马斌 念东 甘一萍 彭永臻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54-2458,共5页
在低基质质量浓度条件下,对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和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NH4+-N和NO2--N质量浓度分别为(17.03±2.16)mg/L和(19.17±2.33)mg/L时,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 在低基质质量浓度条件下,对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和颗粒污泥反应器进行厌氧氨氧化的脱氮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NH4+-N和NO2--N质量浓度分别为(17.03±2.16)mg/L和(19.17±2.33)mg/L时,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明显优于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的脱氮性能;保持对NH4+-N和NO2--N的平均去除率为90%以上时,通过缩短水力停留时间,颗粒污泥反应器容积氮去除速率可达3.55 kg.N/(m3·d),而海绵填料生物膜反应器仅为0.94 kg·N/(m3·d);进水中NO2--N与NH4+-N的质量浓度比能影响反应器的化学计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反应器 颗粒污泥反应器 容积氮去除速率 化学计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基质浓度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快速启动 被引量:16
4
作者 唐晓雪 彭永臻 +1 位作者 徐竹兵 杨雄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445-4451,共7页
超过100 d的反应器启动时间制约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通过高上升流速的培养方式,在低基质反应质量浓度条件下(氨氮与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与26 mg/L),启动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 超过100 d的反应器启动时间制约了厌氧氨氧化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通过高上升流速的培养方式,在低基质反应质量浓度条件下(氨氮与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20 mg/L与26 mg/L),启动厌氧氨氧化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试验中,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时间为60 d,系统稳定运行期,平均总氮去除负荷(以N计)达到4.3 kg·m^-3·d^-1,氨氮与亚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9.3%与98.8%。在启动过程中,红褐色颗粒污泥快速形成,当系统运行至100 d时,反应器内79.3%的污泥粒径处于0.5-0.9 mm之间。通过定量PCR,对厌氧氨氧化菌在UASB反应器中的富集情况进行考察,发现厌氧氨氧化菌在反应器中为非均匀分布,反应器底部厌氧氨氧化细菌浓度较高,厌氧化细菌的基因拷贝数达到1.28×10^11个/g MLV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启动 颗粒污泥 质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变化的分子生物学解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孙寓姣 左剑恶 +1 位作者 李建平 鲁颐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3-187,共5页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不同状态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颗粒污泥中真细菌明显多于古细菌,但随着厌氧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古细菌明显增加,...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厌氧反应器内不同状态下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与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颗粒污泥中真细菌明显多于古细菌,但随着厌氧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古细菌明显增加,其中产甲烷丝菌也明显增加;真细菌多分布生长在颗粒污泥的外层,而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古细菌多分布生长在内层,且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提高,这种层状分布的特点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器 颗粒污泥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 荧光原位杂交(FISH) 生物种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对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机制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宏英 李亚新 +1 位作者 苏槟楠 王慕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5-78,191,共5页
为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序批的方法考察了活的和灭活的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COD的初期吸附率之差异,推算了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值,并对厌氧颗粒污泥初期吸附有机污... 为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序批的方法考察了活的和灭活的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COD的初期吸附率之差异,推算了吸附过程中热力学参数值,并对厌氧颗粒污泥初期吸附有机污染物前后的红外光谱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厌氧颗粒污泥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初期吸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过程,初期吸附作用主要表现为物理吸附,占总吸附去除COD的70%多,其次为生物吸附,大约在总吸附去除COD的20%~35%之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厌氧颗粒污泥表面上的一些功能基团参与了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这些基团包括-OH、-CH2、-CH3、P-H、C=O、C-N及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有机污染物 生物吸附 吸附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菌群结构解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曾涛涛 廖伟 +4 位作者 谢水波 荣丽杉 李仕友 蒋小梅 马华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5-120,共6页
为揭示柠檬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功能菌群作用机制,以柠檬酸工业废水内循环厌氧反应塔(IC)中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统计颗粒粒径分布,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颗粒微观形态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菌... 为揭示柠檬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功能菌群作用机制,以柠檬酸工业废水内循环厌氧反应塔(IC)中厌氧颗粒污泥为研究对象,统计颗粒粒径分布,通过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颗粒微观形态结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及菌群特征.结果发现,粒径在1.0~4.0 mm的颗粒所占比例最多,为74.4%.ESEM显示微生物分布以球形细菌为主.高通量测序得到8 397条有效序列,可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TU)873个,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样品文库覆盖率0.936,Shannon指数为4.376,而ACE指数与Chao1指数分别为3 415.51与2 246.51,反映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均较多.微生物菌群主要包括4大类,分别为可降解有机物的水解发酵菌群Paludibacter、Parabacteroides、Erysipelotrichaceae、Clostridium、Phascolarctobacterium、Aminobacterium、Saccharofermentans与Alkaliflexus(所占比例之和为24.93%);产氢产乙酸菌群Petrimonas与Syntrophomonas(所占比例之和为34.89%);产甲烷菌Methanosaeta(3.44%)及可耐受工业废水毒害的微生物菌群Levilinea、Longilinea与Thermovirga(所占比例之和为14.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生物菌群 高通量测序 柠檬酸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左剑恶 邢薇 孙寓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96-100,共5页
利用F ISH、RTQ-PCR和DGGE等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 利用F ISH、RTQ-PCR和DGGE等分子生物技术对厌氧产甲烷颗粒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和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其中的优势古细菌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颗粒污泥中真细菌主要分布在颗粒污泥外层,古细菌则主要分布在内层;古细菌含量低于真细菌,但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随着反应器有机负荷的增加以及运行时间的延长,真细菌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而古细菌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种类逐渐减少,主要包括甲烷微粒菌(M ethanocorpuscu lum)、甲烷杆菌(M ethanobacter ium)和甲烷髦毛菌(M ethanosaeta)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生物种群 产甲烷菌 分子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洪波 陈坚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9-472,共4页
通过间歇培养方式研究了五氯苯酚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膨胀颗粒床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五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有较强的毒性 ;低浓度PCP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辅酶F4 2 0 含量、磷酸酯酶活性以... 通过间歇培养方式研究了五氯苯酚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和厌氧膨胀颗粒床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五氯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有较强的毒性 ;低浓度PCP对厌氧颗粒污泥中微生物辅酶F4 2 0 含量、磷酸酯酶活性以及胞外多聚物的分泌都有抑制作用 ,高浓度PCP则直接杀死菌体 ;PCP对厌氧颗粒污泥中不同微生物活性有不同的抑制作用 ,对利用乙酸的甲烷菌和利用丙酸和丁酸的产氢产乙酸菌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EGSB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对PCP的抑制有更强的耐受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氯苯酚 颗粒污泥 生物 毒性作用 废水处理 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载体在促进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婷 刘永红 +1 位作者 王利娜 郭莉萍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2,共5页
文章对国内外生物载体加速厌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归纳了传统与新型生物载体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机理,以期为厌氧颗粒污泥的工程化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 颗粒污泥 自固定化 生物载体 PVA凝胶小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处理酵母废水及微生物相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颜智勇 胡勇有 谢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7-220,共4页
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的启动规律及微生物相.研究表明:在上升流速为6 m/h,温度控制在30℃,进水CODcr和FeCl2分别为20 g/L和500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COD容积负荷可达15.9 kg/(m3.d)左右,容积产气率稳... 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EGSB)反应器处理高浓度酵母废水的启动规律及微生物相.研究表明:在上升流速为6 m/h,温度控制在30℃,进水CODcr和FeCl2分别为20 g/L和500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COD容积负荷可达15.9 kg/(m3.d)左右,容积产气率稳定在5.2~5.5 L/(L.d)以上,COD去除率为65%~69%,容积负荷与产气率呈显著线性关系.当负荷超过15.9 kg/(m3d.)时,反应器中的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达到了1.26 g/L,最大产甲烷活性只有0.24 g/(g.d),对产甲烷菌活性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颗粒污泥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稳定,球菌和短杆菌成片地聚集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理 颗粒污泥膨胀床 酵母废水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处理冷轧含油废水的微生物相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任大军 王增玉 +2 位作者 田从辉 吴高明 张淑琴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28,共5页
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处理冷轧含油废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和微生物相为研究对象,对颗粒污泥的驯化及微生物相变化进行研究并初步鉴定污泥微生物。结果表明,接种污泥被驯化并稳定运行后,微生物较快适应反应... 以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处理冷轧含油废水过程中所形成的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和微生物相为研究对象,对颗粒污泥的驯化及微生物相变化进行研究并初步鉴定污泥微生物。结果表明,接种污泥被驯化并稳定运行后,微生物较快适应反应器环境并稳定成长,颗粒污泥粒径出现渐增且有明显分层,且粒径从底部到上部逐渐减小。扫描电镜及微生物相鉴定结果主要显示以甲烷蝇菌属、鬃毛甲烷菌属、甲烷八叠球菌属3种菌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 冷轧含油废水 颗粒污泥形态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负荷对秸秆与污泥厌氧消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慧莉 杨子显 +1 位作者 陈志强 刘鹏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8-25,共8页
为明确秸秆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采用Ⅰ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高低两种基质负荷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并监测其产气性能.结果表明:高负荷基质条件下(TS 20 g/(L·d)),平均日产气量为... 为明确秸秆污泥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采用Ⅰ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高低两种基质负荷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并监测其产气性能.结果表明:高负荷基质条件下(TS 20 g/(L·d)),平均日产气量为4.1 L;低负荷基质条件下(TS 12 g/(L·d)),平均日产气量为2.1 L.高负荷基质条件下细菌的相对丰度为91.57%,产甲烷古菌的相对丰度为8.43%;低负荷基质条件下细菌的相对丰度为94.35%,产甲烷古菌的相对丰度为5.65%,高负荷基质条件下产甲烷古菌的丰度比在低负荷基质条件下相对增加了49.2%,表明产甲烷古菌的相对丰度和产气量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高负荷基质条件下的前3种优势菌群分别为:相对丰度为51.06%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1.65%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8.25%的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低负荷条件下的前3种优势菌群分别为:相对丰度为50.78%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7.67%的Cloacimonetes、6.46%的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两种基质条件下都检测到12种产甲烷菌属,分属氢营养型、甲基营养型、乙酸营养型,说明整个秸秆污泥厌氧消化体系的代谢途径较为丰富,各种微生物群落生长代谢相互依存、相互平衡,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建立了较为平衡的稳态缓冲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市政污泥 消化 不同质负荷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处理生物质气化发电焦油废水——厌氧污泥驯化和颗粒化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亚新 韩志英 吴创之 《中国沼气》 2003年第4期6-9,共4页
处理生物质气化发电焦油废水的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UBF)内厌氧污泥在环境温度(16~36℃)条件下完成驯化并实现颗粒化,其间焦油废水的COD比例是主要影响因素。UBF反应器稳定运行时,在HRT为66 9h,OLR为0 65~0 75kgCOD·m-3d-1的条件... 处理生物质气化发电焦油废水的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UBF)内厌氧污泥在环境温度(16~36℃)条件下完成驯化并实现颗粒化,其间焦油废水的COD比例是主要影响因素。UBF反应器稳定运行时,在HRT为66 9h,OLR为0 65~0 75kgCOD·m-3d-1的条件下,焦油废水COD平均去除率达到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流式污泥床过滤器 生物 气化发电 焦油废水 污泥 驯化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酚废水对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影响
15
作者 贾学斌 刘冬梅 +7 位作者 孙勇 薛文博 张军 王建文 邹燚 张栋俊 刘春花 马虹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8-51,共4页
为去除生产双酚A工业废水中的苯酚、丙酮、双酚A以及溶解于丙酮中很多难以监测的含酚类成分,通过厌氧颗粒污泥静态培养及驯化,验证其厌氧微生物对此类废水的适应性及处理效果.在颗粒污泥对该杂酚废水的静态适应性实验中,其微生物对该杂... 为去除生产双酚A工业废水中的苯酚、丙酮、双酚A以及溶解于丙酮中很多难以监测的含酚类成分,通过厌氧颗粒污泥静态培养及驯化,验证其厌氧微生物对此类废水的适应性及处理效果.在颗粒污泥对该杂酚废水的静态适应性实验中,其微生物对该杂酚废水有较好的适应性,6 h的接触时间就可以使原水的COD降低约58%.驯化及连续运行60 d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9 h时,可使COD去除率达50%.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反应器内实验前后的颗粒污泥,发现其内部和表面微生物均有很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颗粒污泥 杂酚废水 扫描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处理低浓度污水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生物特性研究
16
作者 胡梅芬 李小明 +2 位作者 曾光明 吴永明 廖德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21-24,共4页
用UASB反应器在室温条件下处理模拟低浓度污水,研究了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和特性。UASB反应器进水浓度为100~200mgCOD/L,水温为25℃~9℃,60天内形成了成熟的颗粒污泥。颗粒污泥中以丝状菌为主,存在少量球状菌。
关键词 低浓度污水 生物处理 颗粒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投加微生物絮凝剂促进厌氧污泥的颗粒化(英文)
17
作者 王劲松 胡勇有 吴纯德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32,共7页
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在(35±1)℃下运行102天处理低浓度废水,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微生物絮凝剂或阳离子PAM(聚丙烯酰胺)对厌氧污泥颗粒化具有促进作用;连续投加微生物絮凝剂的反应器1(... 将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在(35±1)℃下运行102天处理低浓度废水,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对厌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微生物絮凝剂或阳离子PAM(聚丙烯酰胺)对厌氧污泥颗粒化具有促进作用;连续投加微生物絮凝剂的反应器1(R1)运行43天后,容积负荷达3.8 g/(L.d)(以单位容积反应器每天的化学需氧量负荷计),而投加阳离子PAM的反应器2(R2)和对照反应器3(R3)达到同样的容积负荷分别需要44和98天;R1中的颗粒污泥在沉降性能和产甲烷活性方面优于R2中的颗粒污泥;实验结束时,R1,R2和R3的COD去除率分别为94.5%,91.7%和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絮凝剂 颗粒 污泥 升流式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颗粒污泥菌群结构对水中Sb(Ⅲ)的吸附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宇飞 王西峰 +2 位作者 吴振涛 邓仁健 王雪琴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2-89,97,共9页
根据生理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厌氧颗粒污泥的组成微生物分为产甲烷菌群及非产甲烷菌群两大菌群。为探究这两大菌群微生物对去除水中Sb(Ⅲ)污染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EPS(胞外聚合物)及其内核微生物与水中Sb(Ⅲ)的作用过程。结... 根据生理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厌氧颗粒污泥的组成微生物分为产甲烷菌群及非产甲烷菌群两大菌群。为探究这两大菌群微生物对去除水中Sb(Ⅲ)污染的作用机理,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EPS(胞外聚合物)及其内核微生物与水中Sb(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其内核微生物是去除水中Sb(Ⅲ)污染的主体;pH不仅影响不同菌群厌氧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同时还对微生物表面官能团的质子化率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对Sb(Ⅲ)的吸附;产甲烷菌群对Sb(Ⅲ)的去除以生物质沉淀方式为主,其吸附容量大于非产甲烷菌群,非产甲烷菌群与水中Sb(Ⅲ)的作用方式主要以生物质结合为主。FTIR、XPS及XRD表征证明,无论是何种厌氧颗粒污泥菌群,其表面均大量存在能与水中Sb(Ⅲ)结合的多糖、蛋白质和羧酸等有机结构。另外,厌氧颗粒污泥内部积累的Fe、P可与Sb生成络合物并沉积在微生物细胞内,尤其是大量存在的生物铁Fe^(2+)可与Sb(Ⅲ)发生络合反应生成FeOSbO_(3)共沉淀物,从而获得对水中Sb(Ⅲ)的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污泥 锑污染治理 生物菌群 产甲烷菌群 吸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同步产甲烷-硫酸盐还原的快速启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伟 周鑫 吕姗姗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5,共6页
采用新型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EGSB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在不添加硫酸盐的条件下,运行30 d后系统产甲烷成功启动;随后逐步提高硫酸盐质量浓度至100 mg/L,运行71 d后系统COD去除率和SO;去除率分别达98.1%和74.7%,甲烷产... 采用新型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生物膜反应器(EGSB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在不添加硫酸盐的条件下,运行30 d后系统产甲烷成功启动;随后逐步提高硫酸盐质量浓度至100 mg/L,运行71 d后系统COD去除率和SO;去除率分别达98.1%和74.7%,甲烷产生量为470.7 mL/d,成功实现了同步产甲烷-硫酸盐还原耦合过程。反应器中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EPS)特性与甲烷生成量、SO;去除率具有直接关联。高通量测序发现体系内甲烷丝菌(Methanothrix sp.)等产甲烷菌和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 sp.)、硫磺单胞菌(Sulfurospirillum sp.)等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颗粒污泥生物膜反应器(EGSBBR) 甲烷生成 硫酸盐还原 启动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李冬 田海成 +2 位作者 梁瑜海 范丹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2,共7页
为研究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采用16个SBR反应器研究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的变化以及总氮质量浓度、IC/TN、COD/TN对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的EP... 为研究水质条件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采用16个SBR反应器研究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的变化以及总氮质量浓度、IC/TN、COD/TN对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周期内,基质利用阶段的EPS含量不断升高,基质匮乏阶段EPS含量不断降低;总氮质量浓度为35~280 mg/L时,提高总氮质量浓度可以提高EPS的含量,总氮质量浓度>280 mg/L时EPS含量有所减少;IC/TN为0.01~0.2时,EPS及其各组分含量随无机碳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IC/TN>0.2时,无机碳质量浓度对于EPS及其各组分含量无明显影响;COD/TN<0.5时,有机物对于EPS含量具有促进作用,COD/TN>0.5时,有机物的提高对于EPS含量有抑制作用.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工艺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应避免过长的基质利用阶段与基质匮乏阶段,总氮质量浓度应保持在150~210 mg/L,无机碳质量浓度应保持在IC/TN为0.1~0.2,有机物质量浓度应保持在COD/TN<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含量 影响因素 颗粒污泥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