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厌氧氨氧化污泥耦合小球藻的双生物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养殖废水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唐方毅 薛溢涵 +1 位作者 贾律伦 林云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2-229,共8页
【目的】利用厌氧氨氧化污泥和小球藻耦合构建双生物微生物燃料电池(DMFC),以期在产电的同时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高浓度氮磷和有机物,为养殖废水处理和生物能源制备提供新途径。【方法】将厌氧氨氧化污泥和模拟废水以体积比1∶4混合后... 【目的】利用厌氧氨氧化污泥和小球藻耦合构建双生物微生物燃料电池(DMFC),以期在产电的同时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的高浓度氮磷和有机物,为养殖废水处理和生物能源制备提供新途径。【方法】将厌氧氨氧化污泥和模拟废水以体积比1∶4混合后投至阳极室,小球藻和BG-11培养基以体积比1∶4混合后加入阴极室,运行24 h后阳极开始出水,并将阳极出水加入阴极室中,保持恒温并设置光暗周期模式,监测电压及废水中氨氮、NO_(2)^(−)−N、NO_(3)^(−)−N、总磷质量浓度,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和pH。【结果】厌氧氨氧化污泥和小球藻之间存在明显的电子交换,系统产电性能良好,DMFC稳定运行阶段正负峰值电压分别为45、−125 mV。氨氮质量浓度由1588.97 mg/L降至602.75 mg/L,去除率达62.07%;NO_(2)^(−)−N、总磷和SCOD去除率分别为88.62%、54.45%和63.72%。系统在pH为9.5的条件下能稳定运行。【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厌氧氨氧化污泥耦合小球藻的DMFC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有效脱氮、除磷、降低有机物浓度,还能持续产电,是协同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污泥 小球藻 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磷 可溶性化学需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温度及时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2
作者 李祥 郑宇慧 +1 位作者 黄勇 袁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61,共6页
通过改变保存温度和时间,研究了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污泥活性恢复能力.结果表明,保存温度、时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显著.常温(15±2)℃、低温(5±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较小,而中温(30±2)℃、冷... 通过改变保存温度和时间,研究了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的变化规律以及污泥活性恢复能力.结果表明,保存温度、时间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显著.常温(15±2)℃、低温(5±2)℃对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影响较小,而中温(30±2)℃、冷冻(-20±2)℃都会使其活性大幅降低,甚至消失.在保存的前30d厌氧氨氧化污泥活性迅速下降,然后趋于缓慢.根据衰减指数模型推出常温状态下衰减指数为0.0324,相对于其他温度最小.并根据保存温度、时间对其影响的特点提出了合适的保存方法,使得厌氧氨氧化污泥的活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污泥 保存温度 保存时间 影响 活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EGSB反应器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鲜梅 王敦球 +1 位作者 李亮 张文杰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1,共5页
通过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接种低温(4℃左右)下存放18个月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处理模拟废水,研究如何用长时间低温保存后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反应器。在温度(34±1)℃、进水pH为7.40~7.64、DO的质量浓度控制在0.10 mg/L... 通过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接种低温(4℃左右)下存放18个月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处理模拟废水,研究如何用长时间低温保存后的厌氧氨氧化污泥启动反应器。在温度(34±1)℃、进水pH为7.40~7.64、DO的质量浓度控制在0.10 mg/L以下成功启动反应器。运行110 d后,进水TN负荷最高可达2.3 kg/(m.3d),NH4+-N、NO2--N去除率分别为90.93%、99.76%,出水pH明显高于进水,平均达到7.99;第135天在反应器中发现有红色厌氧颗粒污泥形成;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65天厌氧颗粒污泥布满球状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污泥 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基生物炭载体对厌氧氨氧化污泥富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秦永丽 韦巧艳 +4 位作者 蒋永荣 陈瑞红 廖吉庆 焉佳琦 吴优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728-4739,共12页
为了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的快速富集,以赤泥为铁源、以斑茅秸秆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赤泥基生物炭载体,并将其与处理养殖沼液的自然塘污泥混合均匀后,投加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考察了Anammox污泥驯化过程中反应器的... 为了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的快速富集,以赤泥为铁源、以斑茅秸秆为生物炭前驱体制备赤泥基生物炭载体,并将其与处理养殖沼液的自然塘污泥混合均匀后,投加至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中,考察了Anammox污泥驯化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评估了赤泥基生物炭载体对Anammox污泥富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历经59d,添加了赤泥基生物炭载体的R2反应器可成功富集Anammox污泥,其NH_(4)^(+)-N和NO_(2)--N去除速率分别为1.47kg/(m^(3)·d)和1.91kg/(m^(3)·d),而未投加的R1反应器至92d时才成功富集Anammox污泥;污泥驯化过程中,R2污泥的胞外聚合物(EPS)分泌量明显高于R1,且R2污泥颗粒粒径大小和颗粒化程度明显大于R1;至驯化末期,观察到R2中有大量的厌氧氨氧化菌(AnAOB)附着在赤泥基生物炭载体的孔道内,且孔道内的AnAOB周边存在大量的铁元素,而R1的AnAOB则相对较少且分散,R2污泥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是R1的2.3倍,Anammox基因拷贝数是R1的3.8倍.由此可见,赤泥基生物炭载体可明显加快Anammox污泥的富集,其不仅为AnAOB提供了“房子”以抵御不利环境,“房子”内的赤泥活性组分如铁等可能在AnAOB的代谢和团聚生长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且赤泥基生物炭载体采用固体废弃物制成,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经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污泥 富集 赤泥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对厌氧氨氧化污泥富集培养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燕玲 秦永丽 +6 位作者 黄清辉 黎小源 陈瑞红 蒋永荣 邱雨辰 姜峙成 施亚雯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06-1512,共7页
为了促进厌氧氨氧化菌(AnAOB)生长,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的快速富集,以处理养殖沼液的自然塘污泥为种泥,定期加载超声进行强化富集Anammox污泥(R2反应器),同时设置未加载超声的对照组(R1反应器),考察污泥长期驯化培养过程中反应... 为了促进厌氧氨氧化菌(AnAOB)生长,实现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的快速富集,以处理养殖沼液的自然塘污泥为种泥,定期加载超声进行强化富集Anammox污泥(R2反应器),同时设置未加载超声的对照组(R1反应器),考察污泥长期驯化培养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180 W 5 min超声2次强化下,56 d可成功实现Anammox污泥的富集培养,其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速率分别为228.09、273.88 mg/(L·d);(2)加载超声后,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分泌量不断增加,其中蛋白质(PN)的分泌量大于多糖(PS),PN/PS也在逐步升高;(3)经扫描电子显微镜、高通量测序、荧光原位杂交综合分析后发现,加载超声的R2反应器中AnAOB相对丰度逐步增加;未加载超声的R1反应器中AnAOB相对丰度先增加后减少,而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则大幅增加。由此可见,加载180 W 5 min超声有利于选择性富集培养Anammox污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厌氧氨氧化污泥 富集培养 脱氮性能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调控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雪超 李文譞 +2 位作者 杨莉莉 董三强 李杰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与其他传统的脱氮技术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新型的脱氮技术具有无需外加碳源和节能减排等优点。但厌氧氨氧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因污泥流失而无法快速培养启动。通过外加铁调控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可以提高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并保... 与其他传统的脱氮技术相比,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新型的脱氮技术具有无需外加碳源和节能减排等优点。但厌氧氨氧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极易因污泥流失而无法快速培养启动。通过外加铁调控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可以提高厌氧氨氧化脱氮效能,并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该文首先,简述了厌氧氨氧化菌的特性、代谢途径及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聚集机制;然后,重点从调控酶的合成和功能基因的表达、加速功能菌群的富集、供给颗粒污泥凝结核、促进胞外聚合物分泌以及加强系统群体感应等方面对铁调控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从外加铁的系统优化、菌群间物质协同利用及群体感应调控作用的理解和铁在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造粒过程中的机理探究等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控 氧化颗粒污泥 机理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脱氮效能厌氧氨氧化反应器颗粒污泥特性及控制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祥 黄勇 +3 位作者 袁怡 李大鹏 朱莉 张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8-1083,共6页
采用厌氧反应器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脱氮效能提高过程中颗粒污泥的沉淀性能及不同策略对增强颗粒污泥沉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器氮去除速率达到3.2 kg m-3 d-1时,产气量的增加使得颗粒污泥出现大量流失。采用"粉碎-回... 采用厌氧反应器接种厌氧氨氧化污泥,研究了脱氮效能提高过程中颗粒污泥的沉淀性能及不同策略对增强颗粒污泥沉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器氮去除速率达到3.2 kg m-3 d-1时,产气量的增加使得颗粒污泥出现大量流失。采用"粉碎-回流-重新形成颗粒污泥"方式不能完全有效地改善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通过对反应器内和流失的污泥进行测定发现,相同粒径的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MLVSS/MLSS值要明显低于流失的颗粒污泥。通过CaSO4颗粒投加,回流的流失污泥会以CaSO4作为颗粒污泥的核。经过48 d的培养,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反应器氮去除速率从5.23 kg m-3 d-1上升到9.2 kg m-3 d-1。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当进水总氮浓度达到1320 mg L-1时,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活性并未受到影响,说明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对进水基质浓度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颗粒污泥 流失 脱氮效能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活性污泥DNA高效提取方法探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倪敏 李祥 +2 位作者 刘婷婷 毕贞 潘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3-87,共5页
为了揭示自动和手动抽提方法所得DNA的差异,分析该差异所造成的本质原因,探求提高厌氧氨氧化(Anammox)活性污泥DNA抽提效率的方法;通过不同人员自动和手动抽提Anammox活性污泥,比较DNA得率与质量,发现手动抽提DNA浓度显著高于自动抽提(P... 为了揭示自动和手动抽提方法所得DNA的差异,分析该差异所造成的本质原因,探求提高厌氧氨氧化(Anammox)活性污泥DNA抽提效率的方法;通过不同人员自动和手动抽提Anammox活性污泥,比较DNA得率与质量,发现手动抽提DNA浓度显著高于自动抽提(P<0.05)、DNA质量与自动提取结果无显著差异(A260/280值在1.8~2.0之间);比较不同人员抽提效率,结果表明自动抽提DNA浓度和质量稳定性高于手动抽提。通过调整自动抽提裂解液、洗脱液、污泥用量优化自动提取过程,发现350 mg活性污泥(13000 r/min离心3 min)、900μL裂解液、100μL洗脱液提取的DNA效率最高,是自动提取的最优使用量,对DNA抽提效率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洗脱液、污泥用量、裂解液。综上,手动抽提用于杂质含量少、微生物丰度低的样品,误差较小,自动抽提用于杂质繁杂、微生物富集较好的样品,抽提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活性污泥 自动抽提 手动抽提 提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脱氮除碳功能菌群结构及代谢途径 被引量:20
9
作者 常尧枫 郭萌蕾 +2 位作者 谢军祥 谢嘉玮 陈重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8-1145,共8页
为明确不同有机物浓度(50~150mg/L)和竹炭同时存在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系统的脱氮除碳功能菌群结构及代谢途径差异,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分布规律和碳氮代谢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COD浓度为50,150mg/L,添加竹炭显... 为明确不同有机物浓度(50~150mg/L)和竹炭同时存在下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系统的脱氮除碳功能菌群结构及代谢途径差异,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分布规律和碳氮代谢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COD浓度为50,150mg/L,添加竹炭显著提升了厌氧氨氧化菌(AnAOB)的相对丰度,Candidatus_Kuenenia的相对丰度分别由2.0%和2.9%增加至1.8%和4.5%.与只添加有机物的对照组相比,添加竹炭的处理组显著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炭存在下异化硝酸盐还原为铵(DNRA)细菌丰度下降,反硝化菌属和碳代谢相关菌属丰度增加,说明竹炭的投加有助于维持厌氧氨氧化、反硝化和DNRA3个氮代谢途径群落结构的稳定.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不同脱氮菌群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总氮(TN)的去除率,竹炭可以通过Halomonas的富集提高Candidatus_Brocadia和Candidatus_Jettenia的抗逆性.通过KEGG数据库注释表明,有机物存在条件下竹炭提升了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系统的碳氮代谢效能,尤其促进了糖酵解途径(EMP)与三羧酸循环(TCA cycle)的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氧化颗粒污泥 脱氮除碳 菌群结构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水回流对Anammox颗粒特性及其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傅慧敏 冷济轩 +2 位作者 翁勋 晏鹏 陈猷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3-1671,共9页
基于有无回流的EG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内外部结构和微生物群落差异,从传质、活性和稳定性等角度分析了出水回流对颗粒污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回流提供更好的水流条件使得底物能更好的与颗粒污泥接触,反应器在氮... 基于有无回流的EGSB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内外部结构和微生物群落差异,从传质、活性和稳定性等角度分析了出水回流对颗粒污泥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回流提供更好的水流条件使得底物能更好的与颗粒污泥接触,反应器在氮负荷率为(3.48±0.32)kg N/(m^(3)·d)的条件下亚硝氮和氨氮的去除率从60%和65%左右分别提高到95%以上,比厌氧氨氧化活性增加31.54%.随着回流带来的产气量和颗粒活性的增加,颗粒中气泡的内压因孔隙体积的限制而增大,部分颗粒微观结构发生改变,颗粒的孔隙率也从41.3%提高至59.4%.此外出水回流产生的较高剪切力和较好的传质效应也大大增加了颗粒的稳定性.回流使得接种颗粒污泥中Candidatus-Jettenia属得到了富集,其他能维持颗粒稳定性的功能细菌也能够得到更好的生存,使颗粒在保持内部多孔结构以及高效脱氮的条件下(如Simplicispira),有着更好的稳定性(如Rheinheimera),有利于颗粒污泥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颗粒污泥 出水回流 传质 孔隙结构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a high-rate anammox reactor under high hydraulic loading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microb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kinetics 被引量:2
11
作者 SONG Yu-xia M.Ali +4 位作者 FENG Fan CHAI Xi-lin WANG Shuo WANG Yun-yan TANG Chong-j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4期1197-1210,共14页
In this study, a lab-scal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 reactor was applied to studying the high-rate nitrogen removal of granule-based anammox process. The nitrogen removal rate(NRR) finally improved to 15.7... In this study, a lab-scale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 reactor was applied to studying the high-rate nitrogen removal of granule-based anammox process. The nitrogen removal rate(NRR) finally improved to 15.77 kg/m3/d by shortening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HRT) to 1.06 h. Well-shaped red anammox granules were extensively enriched inside the reactor. The results of nitrogen removal kinetic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t bioreactor has great nitrogen removal potential, because the maximum rate of substrate utilization(Umax) predicted by Stover-Kincannon model is suggested as 55.68 kg/(m3·d).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showed that the anammox genus Candidatus Kuenenia dominated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Candidatus Kuenenia rose from 12.29% to 36.95% after progressively shorter HRT and higher influent substrate concentrations, illustrating the stability of nitrogen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biomass enrichment offered by the UASB in carrying out high-rate anammox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MMOX UASB reactor KINETICS granular sludge microbial 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