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弥河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佳霖
秦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8-1596,共9页
本研究选取弥河4个站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弥河沉积物中的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151.75~2847...
本研究选取弥河4个站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弥河沉积物中的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151.75~2847.86μmol/(m^(2)⋅h),厌氧氨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9.57~2109.17μmol/(m^(2)⋅h),厌氧氨氧化在氮去除中的贡献量平均达到56.1%.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以nirK型为主,丰度为0.19×10^(6)~5.12×10^(6)个/g,主要是α-和β-变形菌门;厌氧氨氧化细菌以hzsA为标记基因的丰度范围是2.58×10^(2)~1.14×10^(4)个/g,主要为浮霉菌门的Brocadia属细菌.反硝化速率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和间隙水PO43-呈正相关关系,厌氧氨氧化作用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沉积物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沉积物的理化指标是决定氮去除速率的主要环境条件.弥河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明显,对减轻氮超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改变沉积环境是有效提高氮去除速率的可参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
作用
厌氧氨氧化作用
功能微生物
影响因素
弥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珠江口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梯烷脂记录
被引量:
1
2
作者
祝孟玲
杨红梅
+3 位作者
赵宗山
何碧烟
李莉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73,共9页
为了反演珠江口过去环境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状况,本文分析了来自珠江口3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梯烷脂的含量,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梯烷脂,表明珠江口地区存在厌氧氨氧化活动。P03沉积柱的梯烷脂总含量为0.16~4.13μg/g,L1为0...
为了反演珠江口过去环境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状况,本文分析了来自珠江口3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梯烷脂的含量,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梯烷脂,表明珠江口地区存在厌氧氨氧化活动。P03沉积柱的梯烷脂总含量为0.16~4.13μg/g,L1为0.15~1.3μg/g,C2T为0.07~2.19μg/g。梯烷脂的垂直分布特征表明3个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来源可能不同,P03沉积柱中梯烷脂可能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而L1梯烷脂可能来自上层水体和沉积物,C2T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可能主要发生在底层缺氧水体中。将梯烷脂与总有机碳(TOC)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TOC含量高的柱状样中,两者相关性好,TOC校准后的梯烷脂与原梯烷脂的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梯烷脂含量能够指示厌氧氨氧化活动。对珠江口过去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的重建表明P03站位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活动自1970-1990增强,L1站位的厌氧氨氧化活动近十年来亦逐年增强,C2T站位上覆水体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则呈现近几年快速增强的趋势。虽然本研究仅初步探讨了近些年来珠江口厌氧氨氧化活动的变化规律,但为进一步研究珠江口氮循环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作用
生物标志物
梯烷脂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
180
3
作者
贺纪正
张丽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6-415,共10页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由微生物驱动,除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外,近年还发现厌氧氨氧化是微生物参与氮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随着宏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参与氮循环的新的微生物类群——...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由微生物驱动,除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外,近年还发现厌氧氨氧化是微生物参与氮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随着宏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参与氮循环的新的微生物类群——氨氧化古菌也逐渐被发现。这两个重要的发现大大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氮循环的认识,就近年有关厌氧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循环
氨
氧化
作用
厌氧氨氧化作用
中温泉古菌
氨
氧化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弥河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
被引量:
7
1
作者
李佳霖
秦松
机构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88-1596,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06100)。
文摘
本研究选取弥河4个站点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季节分别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了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弥河沉积物中的反硝化速率变化范围为151.75~2847.86μmol/(m^(2)⋅h),厌氧氨氧化速率的变化范围为149.57~2109.17μmol/(m^(2)⋅h),厌氧氨氧化在氮去除中的贡献量平均达到56.1%.沉积物中的反硝化细菌以nirK型为主,丰度为0.19×10^(6)~5.12×10^(6)个/g,主要是α-和β-变形菌门;厌氧氨氧化细菌以hzsA为标记基因的丰度范围是2.58×10^(2)~1.14×10^(4)个/g,主要为浮霉菌门的Brocadia属细菌.反硝化速率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和间隙水PO43-呈正相关关系,厌氧氨氧化作用与沉积物中的TN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沉积物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沉积物的理化指标是决定氮去除速率的主要环境条件.弥河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作用明显,对减轻氮超标具有重要意义,合理改变沉积环境是有效提高氮去除速率的可参考方式.
关键词
反硝化
作用
厌氧氨氧化作用
功能微生物
影响因素
弥河
Keywords
denitrification
anammox
functional bacteria
impact factor
Mihe River
分类号
X52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口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梯烷脂记录
被引量:
1
2
作者
祝孟玲
杨红梅
赵宗山
何碧烟
李莉
赵美训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所
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7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21004)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106038)资助
文摘
为了反演珠江口过去环境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状况,本文分析了来自珠江口3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中梯烷脂的含量,在所有的样品中均检测到了梯烷脂,表明珠江口地区存在厌氧氨氧化活动。P03沉积柱的梯烷脂总含量为0.16~4.13μg/g,L1为0.15~1.3μg/g,C2T为0.07~2.19μg/g。梯烷脂的垂直分布特征表明3个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来源可能不同,P03沉积柱中梯烷脂可能主要来源于沉积物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而L1梯烷脂可能来自上层水体和沉积物,C2T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可能主要发生在底层缺氧水体中。将梯烷脂与总有机碳(TOC)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TOC含量高的柱状样中,两者相关性好,TOC校准后的梯烷脂与原梯烷脂的分布趋势的一致性,表明梯烷脂含量能够指示厌氧氨氧化活动。对珠江口过去的厌氧氨氧化活动的重建表明P03站位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活动自1970-1990增强,L1站位的厌氧氨氧化活动近十年来亦逐年增强,C2T站位上覆水体的厌氧氨氧化活动则呈现近几年快速增强的趋势。虽然本研究仅初步探讨了近些年来珠江口厌氧氨氧化活动的变化规律,但为进一步研究珠江口氮循环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作用
生物标志物
梯烷脂
珠江口
Keywords
anammox
biomarker
ladderane core lipids
Pearl River Estuary
分类号
P736.213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
180
3
作者
贺纪正
张丽梅
机构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6-415,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1049,40701087,50621804)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资助项目(KZCX2-YW-408,KZCX1-YW-0603)
文摘
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由微生物驱动,除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外,近年还发现厌氧氨氧化是微生物参与氮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随着宏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参与氮循环的新的微生物类群——氨氧化古菌也逐渐被发现。这两个重要的发现大大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氮循环的认识,就近年有关厌氧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氮循环
氨
氧化
作用
厌氧氨氧化作用
中温泉古菌
氨
氧化
细菌
Keywords
nitrogen cycle
ammonia oxidation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crenarchaeota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弥河沉积物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
李佳霖
秦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珠江口沉积柱中厌氧氨氧化活动的梯烷脂记录
祝孟玲
杨红梅
赵宗山
何碧烟
李莉
赵美训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贺纪正
张丽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18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