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pH下糖蜜废水的厌氧产酸发酵类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昌盛
刘枫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0-1377,共8页
为寻求厌氧产酸发酵反应器的适宜控制参数和微生物学机制,以ACR(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为试验平台,通过分阶段调控反应器的pH,考察不同pH下ACR系统的产酸发酵类型和产氢性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
为寻求厌氧产酸发酵反应器的适宜控制参数和微生物学机制,以ACR(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为试验平台,通过分阶段调控反应器的pH,考察不同pH下ACR系统的产酸发酵类型和产氢性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以糖蜜废水为基质,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种泥,在污泥接种量(以MLVSS计)为3.58g/L、进水ρ(CODCr)为5000mg/L、HRT为12h条件下,分别考察了系统在pH为6.0-6.5、5.5~6.0、5.0-5.5、4.5~5.0条件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pH为4.5~5.O时,系统中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占优,呈现典型的乙醇型发酵特征,活性污泥表现出的产氢性能最佳,其氢气转化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1.9tool/tool和7.8mmol/(g·d).在pH为5.5~6.5、5.0~5.5的条件下,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strain A1-3、Propionibacterium sp.B2M2分别成为优势菌群,系统分别呈现出丁酸型发酵、混合酸发酵类型.研究显示,随着pH的改变,系统内的产酸发酵菌群随之发生更迭,在不同pH控制水平下形成不同的顶级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使得系统呈现出不同发酵类型和产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产酸发酵
发酵类型
PH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建政
于泽
+1 位作者
昌盛
苏晓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1557,共7页
为寻求更好的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模式,以稀释糖蜜为底物,控制反应系统为丁酸型发酵,比较研究了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接触式反应器(ACR)的启动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以经曝气培养的下水道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4.8g MLVSS.L-1...
为寻求更好的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模式,以稀释糖蜜为底物,控制反应系统为丁酸型发酵,比较研究了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接触式反应器(ACR)的启动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以经曝气培养的下水道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4.8g MLVSS.L-1、进水COD 5000mg.L-1、HRT 12h、温度(35±1)℃和pH 5.5~6.0等相同条件下,CSTR系统可以更快地达到稳定的丁酸型发酵状态,而ACR系统因其有效的生物持有能力而在产氢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在稳定运行状态下,ACR系统的底物酸化率、产氢速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44%、9L.d-1和0.15L.(g MLVSS.d)-1,分别是CSTR系统的1.62、2.05和1.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制氢
连续流搅拌槽式
反应器
(CSTR)
厌氧接触反应器
(ACR)
运行特性
产氢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来源污泥产氢CSTR的启动和运行特性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伟光
徐巧
王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15-220,共6页
分别利用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作为厌氧接触制氢系统的接种污泥,以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的运行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接种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特性。反应器在接种量为6 g MLVSS/L、HRT为8 h、系统温度(35±1)℃、初始进水COD浓度为1 ...
分别利用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作为厌氧接触制氢系统的接种污泥,以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的运行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接种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特性。反应器在接种量为6 g MLVSS/L、HRT为8 h、系统温度(35±1)℃、初始进水COD浓度为1 000 mg/L,等条件下启动。好氧种泥系统在33 d内达到稳定的乙醇型发酵,乙醇和乙酸之和的质量百分数占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总量的80.4%,系统平均产气速率和产氢速率分别达到35 L/d和14 L/d,系统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4.7和510 mg/L左右。厌氧种泥系统在27 d内达到乙醇型发酵,乙醇和乙酸之和的质量百分数占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总量的84.7%,平均产气速率和产氢速率分别达到9 L/d和2.4 L/d,系统的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4.6和630 mg/L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接触反应器
生物制氢
产氢速率
接种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产氢性能与菌群结构
被引量:
4
4
作者
昌盛
李建政
+2 位作者
付青
赵兴茹
郑国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6-1162,共7页
以稀释糖蜜为底物,通过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的启动和运行,考察了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6 h,进水COD浓度从7000 mg·L-1提升至11000 mg·L-1时,反应器仍能稳定运行,并维持乙醇型发酵类型...
以稀释糖蜜为底物,通过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的启动和运行,考察了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6 h,进水COD浓度从7000 mg·L-1提升至11000 mg·L-1时,反应器仍能稳定运行,并维持乙醇型发酵类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COD 7000 mg·L-1时的2.43m3·(m3·d)-1提高到COD11000 mg·L-1时的3.51 m3·(m3·d)-1,而活性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在COD为9000 mg·L-1时最高,为10.71 mol H2·(kg VSS·d)-1。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产氢发酵产乙醇菌群为ACR系统中的主要产氢功能菌群,且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的优势度显著增强,但丙酸发酵菌属Propionicimonas sp.F6也开始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发酵制氢
进水COD浓度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小城镇混合污水氮素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
13
5
作者
尹振娟
杨扬
+2 位作者
卢建
陈纯兴
戴玉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4-1049,共6页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2·d-1。A/BCO预处理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h条件下,对NH4-N去除效率达57.38%,好氧段充分曝气,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有效地解决人工湿地因溶解氧不足造成的硝化过程受限制情况,减少了后续湿地所需面积的25%。在0.30~0.59m·d-1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平均去除负荷达到了2.56、0.90g·m-2·d-1;TN、NH4-N去除速率常数为39.8和41.62m·yr-1,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在进水NH4-N变动范围为6.27~18.8mg·L-1时,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1.5mg·L-1的标准。通过探讨A/BCO-CW组合工艺用于混合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A/BCO和CW二者间在处理氮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
氧
反应器
/生物
接触
氧
化池
人工湿地
混合污水
氮素去除
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昌盛
刘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11-5118,共8页
以糖蜜废水为基质,将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出水pH分别控制在4.5~5.0、5.5~6.0的水平,通过逐级提升进水COD浓度方式,系统对比分析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
以糖蜜废水为基质,将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出水pH分别控制在4.5~5.0、5.5~6.0的水平,通过逐级提升进水COD浓度方式,系统对比分析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6 h,进水COD从5000逐步提升至12000 mg·L-1时,反应器的产氢效能逐步得到增强,但当COD进一步提升至15000 mg·L-1时,底物反馈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因而在进水COD为12000 mg·L-1时,ACR产氢性能最佳,系统的产氢速率、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分别为68.8 L·d-1、744.5 ml H2·(g VSS·d)-1、2.3 mol H2·(mol葡萄糖)-1。对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8h,在进水COD从5000提升至20000 mg·L-1过程中,ACR产氢效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进水COD为5000mg·L-1时,系统的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最大,分别为159.6 ml H2·(g VSS·d)-1、1.0 mol H2·(mol葡萄糖)-1。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500~20000 mg·L-1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进水基质浓度
化学需
氧
量(COD)
发酵制氢
发酵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pH下糖蜜废水的厌氧产酸发酵类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
8
1
作者
昌盛
刘枫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科学研究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70-137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539)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4ZX07405-001)
文摘
为寻求厌氧产酸发酵反应器的适宜控制参数和微生物学机制,以ACR(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为试验平台,通过分阶段调控反应器的pH,考察不同pH下ACR系统的产酸发酵类型和产氢性能,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以糖蜜废水为基质,以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为种泥,在污泥接种量(以MLVSS计)为3.58g/L、进水ρ(CODCr)为5000mg/L、HRT为12h条件下,分别考察了系统在pH为6.0-6.5、5.5~6.0、5.0-5.5、4.5~5.0条件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在pH为4.5~5.O时,系统中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占优,呈现典型的乙醇型发酵特征,活性污泥表现出的产氢性能最佳,其氢气转化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1.9tool/tool和7.8mmol/(g·d).在pH为5.5~6.5、5.0~5.5的条件下,Clostridium tyrobutyricum strain A1-3、Propionibacterium sp.B2M2分别成为优势菌群,系统分别呈现出丁酸型发酵、混合酸发酵类型.研究显示,随着pH的改变,系统内的产酸发酵菌群随之发生更迭,在不同pH控制水平下形成不同的顶级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使得系统呈现出不同发酵类型和产氢性能.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产酸发酵
发酵类型
PH
微生物群落
Keywords
anaerobic contact reactor (ACR)
acidic fermentation
fermentation type
pH
microbial community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建政
于泽
昌盛
苏晓煜
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51-1557,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136)~~
文摘
为寻求更好的连续流发酵生物制氢反应器模式,以稀释糖蜜为底物,控制反应系统为丁酸型发酵,比较研究了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和厌氧接触式反应器(ACR)的启动运行特性。结果表明,以经曝气培养的下水道污泥为接种物,在接种量4.8g MLVSS.L-1、进水COD 5000mg.L-1、HRT 12h、温度(35±1)℃和pH 5.5~6.0等相同条件下,CSTR系统可以更快地达到稳定的丁酸型发酵状态,而ACR系统因其有效的生物持有能力而在产氢性能方面更具优势。在稳定运行状态下,ACR系统的底物酸化率、产氢速率和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分别为44%、9L.d-1和0.15L.(g MLVSS.d)-1,分别是CSTR系统的1.62、2.05和1.15倍。
关键词
发酵制氢
连续流搅拌槽式
反应器
(CSTR)
厌氧接触反应器
(ACR)
运行特性
产氢效能
Keywords
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continuous stirred-tank reactor(CSTR)
anaerobic contact reactor(AC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
hydrogen-producing efficiency
分类号
TK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来源污泥产氢CSTR的启动和运行特性研究
被引量:
3
3
作者
李伟光
徐巧
王硕
机构
辽宁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
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
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江苏高校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出处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S1期215-220,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478141)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5ZX07306001)
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BE2015622)
文摘
分别利用好氧污泥和厌氧污泥作为厌氧接触制氢系统的接种污泥,以连续搅拌槽式反应器(CSTR)的运行为基础,探讨了不同接种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运行特性。反应器在接种量为6 g MLVSS/L、HRT为8 h、系统温度(35±1)℃、初始进水COD浓度为1 000 mg/L,等条件下启动。好氧种泥系统在33 d内达到稳定的乙醇型发酵,乙醇和乙酸之和的质量百分数占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总量的80.4%,系统平均产气速率和产氢速率分别达到35 L/d和14 L/d,系统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4.7和510 mg/L左右。厌氧种泥系统在27 d内达到乙醇型发酵,乙醇和乙酸之和的质量百分数占液相末端发酵产物总量的84.7%,平均产气速率和产氢速率分别达到9 L/d和2.4 L/d,系统的pH值和碱度分别维持在4.6和630 mg/L左右。
关键词
厌氧接触反应器
生物制氢
产氢速率
接种污泥
Keywords
anaerobic contact reactor
biohydrogen production
hydrogen production rate
inoculation sludge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产氢性能与菌群结构
被引量:
4
4
作者
昌盛
李建政
付青
赵兴茹
郑国臣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6-1162,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316)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2014ZX07405-001)
国家环保公益项目(201409029)~~
文摘
以稀释糖蜜为底物,通过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的启动和运行,考察了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当HRT=6 h,进水COD浓度从7000 mg·L-1提升至11000 mg·L-1时,反应器仍能稳定运行,并维持乙醇型发酵类型。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系统的比产氢速率从COD 7000 mg·L-1时的2.43m3·(m3·d)-1提高到COD11000 mg·L-1时的3.51 m3·(m3·d)-1,而活性污泥的比产氢速率在COD为9000 mg·L-1时最高,为10.71 mol H2·(kg VSS·d)-1。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结果表明,产氢发酵产乙醇菌群为ACR系统中的主要产氢功能菌群,且随着进水COD浓度的增加,以Ethanoligenens harbinense YUAN-3为代表的产氢菌群的优势度显著增强,但丙酸发酵菌属Propionicimonas sp.F6也开始富集。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发酵制氢
进水COD浓度
菌群结构
Keywords
anaerobic contact reactor
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influent COD concentration
microbial community
分类号
TK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生物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小城镇混合污水氮素去除效果研究
被引量:
13
5
作者
尹振娟
杨扬
卢建
陈纯兴
戴玉女
机构
暨南大学生科院水生生物研究中心//热带亚热带水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44-1049,共6页
基金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211-003)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2008A080800028)
文摘
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利用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A/BCO-CW)处理小城镇片区混合污水。全年运行结果表明,A/BCO-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具有好的处理效果,年均去除率分别为57.57%、87.73%,平均去除负荷量达到3.85和3.26g·m-2·d-1。A/BCO预处理系统在停留时间为3~6h条件下,对NH4-N去除效率达57.38%,好氧段充分曝气,有利于硝化过程的进行,有效地解决人工湿地因溶解氧不足造成的硝化过程受限制情况,减少了后续湿地所需面积的25%。在0.30~0.59m·d-1水力负荷率下,垂直流-表面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对TN和NH4-N平均去除负荷达到了2.56、0.90g·m-2·d-1;TN、NH4-N去除速率常数为39.8和41.62m·yr-1,这些数值均处于文献中k值范围的高量程内。在进水NH4-N变动范围为6.27~18.8mg·L-1时,出水水质均能稳定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IV类水1.5mg·L-1的标准。通过探讨A/BCO-CW组合工艺用于混合污水处理效率,实现了A/BCO和CW二者间在处理氮素过程中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
厌
氧
反应器
/生物
接触
氧
化池
人工湿地
混合污水
氮素去除
一级动力学模型
Keywords
A/BCO
constructed wetland
mixed sewage
nitrogen removal
first-order kinetic models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昌盛
刘枫
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11-511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8539
51178316)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2014ZX07405-001)~~
文摘
以糖蜜废水为基质,将两套厌氧接触式发酵制氢反应器(ACR)出水pH分别控制在4.5~5.0、5.5~6.0的水平,通过逐级提升进水COD浓度方式,系统对比分析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乙醇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6 h,进水COD从5000逐步提升至12000 mg·L-1时,反应器的产氢效能逐步得到增强,但当COD进一步提升至15000 mg·L-1时,底物反馈抑制作用开始显现,因而在进水COD为12000 mg·L-1时,ACR产氢性能最佳,系统的产氢速率、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分别为68.8 L·d-1、744.5 ml H2·(g VSS·d)-1、2.3 mol H2·(mol葡萄糖)-1。对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而言,当HRT=8h,在进水COD从5000提升至20000 mg·L-1过程中,ACR产氢效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在进水COD为5000mg·L-1时,系统的污泥比产氢速率和单位基质氢气转化率最大,分别为159.6 ml H2·(g VSS·d)-1、1.0 mol H2·(mol葡萄糖)-1。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500~20000 mg·L-1的运行中,ACR乙醇型发酵系统的产氢效能优于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
关键词
厌
氧
接触
式
反应器
进水基质浓度
化学需
氧
量(COD)
发酵制氢
发酵类型
Keywords
anaerobic contact reactor(ACR)
influent substrate concentration
chemical oxygen demanding(COD)
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fermentation type
分类号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pH下糖蜜废水的厌氧产酸发酵类型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昌盛
刘枫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CSTR和ACR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运行特性比较
李建政
于泽
昌盛
苏晓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来源污泥产氢CSTR的启动和运行特性研究
李伟光
徐巧
王硕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ACR在不同进水COD浓度下的产氢性能与菌群结构
昌盛
李建政
付青
赵兴茹
郑国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生物法-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对小城镇混合污水氮素去除效果研究
尹振娟
杨扬
卢建
陈纯兴
戴玉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对比分析进水基质浓度对乙醇型和丁酸型发酵制氢系统的影响
昌盛
刘枫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