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坐骨神经脉冲射频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及其镇痛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江仁 冯智英 +2 位作者 李平 李红 李双月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结扎处脉冲射频(PRF)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影响,探讨坐骨神经PRF镇痛机制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水平的关系。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CCI假造模PRF假治疗组(SS组)、CCI假造模PRF治疗组(SP组)、CCI造模PRF假治疗组(CS组)和CCI造模PRF治疗组(CP组),每组10只。CCI造模成功后4d行PRF治疗,在坐骨神经结扎处行标准PRF (120s、42℃)。于CCI造模前1d (D0)及造模后1、3、5和7d (D1、D3、D5和D7)测定大鼠患侧机械缩足反射阈(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疼痛行为学测试完成后(D7)取患侧L3~5脊髓背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Iba-1)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S组比较,CCI造模后不同时间点CS组大鼠患侧出现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表现,MWT和TWL均明显下降(P<0.01),脊髓背角Iba-1和GFA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CS组比较,CP组大鼠(D5和D7)PRF后足外翻、跛行、脚趾弯曲聚拢和行走时抬足等行为学变化明显缓解,MWT和TWL值明显升高(P<0.01),脊髓背角Ib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5),GFAP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PRF能有效缓解CCI模型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坐骨神经PRF可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射频 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模型 神经病理性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脊髓背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扎材料对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琛 陈鹏 +3 位作者 林东升 陈弋 吴智兵 林兴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07-1212,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结扎材料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行为学表现、脊髓胶质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丝线CCI组(n=15)和铬线CCI组(n=14),术后3、7、11、15 d检测大鼠损伤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 目的探究不同结扎材料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行为学表现、脊髓胶质活化及相关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5)、丝线CCI组(n=15)和铬线CCI组(n=14),术后3、7、11、15 d检测大鼠损伤侧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及热缩足反射阈值(TWL)。并采用特殊染色、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大鼠损伤部位病理改变、胶质细胞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术后3~15 d,丝线组与铬线组的MWT和TWL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术后3 d铬线组的TWL较丝线组出现显著降低(P<0.05)。坐骨神经染色结果显示丝线组与铬线组均出现了神经干损伤及脱髓鞘改变。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结果提示丝线组与铬线组大鼠小胶质细胞标记物(CD11b)及胶质纤维状酸性蛋白(GFAP),以及IL-1β及TNF-αmRNA表达水平接近,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铬线组IL-6 mRNA表达高于丝线组(P<0.05)。结论丝线和铬线制备的CCI模型均产生了胶质细胞激活作用,其中铬线组的炎症反应更加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丝线 铬线 结扎 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及其实验治疗学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顾兵 张政 +2 位作者 李华南 孟玮 余日跃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559-1562,共4页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复制为开展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模型的进展... 脊髓损伤的机制和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动物模型的复制为开展脊髓损伤的实验治疗学研究起了很关键的作用。该文就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脊髓挫伤、压迫损伤、横断损伤、缺血损伤、牵张损伤和化学损伤等模型的进展作系统综述,同时列举了这些模型在实验治疗学上的应用,为实验性新药的筛选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动物模型 挫伤模型 压迫损伤模型 横断损伤模型 实验治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or CCI与经典CCI大鼠模型成模特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厚融 刘志凤 +5 位作者 于天源 张英琦 焦谊 刘迪 徐亚静 官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7,共7页
目的比较研究轻度和经典方法诱导的大鼠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的成模特点,为基础研究实验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nor CCI组和经典CCI组,每组6只。于坐骨神经... 目的比较研究轻度和经典方法诱导的大鼠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的成模特点,为基础研究实验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将18只8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Minor CCI组和经典CCI组,每组6只。于坐骨神经结扎铬制可吸收外科缝线,Minor CCI组结扎1根,经典CCI组结扎4根。3组动物于造模前和造模后7、14、21、28 d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累积疼痛评分变化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Minor CCI组和经典CCI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痛敏趋势一致,Minor CCI组累积疼痛评分较经典CCI组低。Minor CCI组造模后出现痛敏,造模后14 d进入平台期,约10 d,各症状逐渐恢复;经典CCI组造模后出现痛敏,造模后14 d进入平台期,造模后28 d痛敏依然稳定甚至出现进一步敏化。Minor CCI组和经典CCI组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变化一致,均表现为髓鞘结构破坏、崩脱,形成髓鞘球、自噬体等。结论Minor CCI模型更稳定,痛敏症状可维持至造模后28 d,基本无自残现象,适用于短期实验设计,可最大程度减小实验动物的痛苦。经典CCI模型痛敏症状持久,造模后28 d依然处于平台期,但自残现象明显,适用于中、长期实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 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模型 SD大鼠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碱通过钾离子通道调节外周镇痛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永丰 任维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4-101,共8页
目的:马钱子是传统的镇痛中药之一,马钱子碱(Brucine,又名布鲁生)是马钱子镇痛的有效成分,但外周镇痛机制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痛行为检测和单纤维自发放电手段,观察马钱子碱在外周损伤区中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hro... 目的:马钱子是传统的镇痛中药之一,马钱子碱(Brucine,又名布鲁生)是马钱子镇痛的有效成分,但外周镇痛机制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痛行为检测和单纤维自发放电手段,观察马钱子碱在外周损伤区中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慢性压迫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CCI),利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 PWL)检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变化;记录起步点单纤维自发放电检测马钱子碱对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与溶剂组相比,外周损伤区局部注射马钱子碱后PWT和PWL显著增加(P <0.01),预先注射非特异性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Tetraethylammonium, TEA)阻断了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马钱子碱使起步点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 <0.001),而灌流TEA后抑制了它的作用。结论:马钱子碱在外周具有显著地镇痛作用,并且TEA能够阻断其作用,表明钾离子通道参与马钱子碱在外周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马钱子碱 钾离子通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碱通过钾离子通道调节外周镇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永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87-788,共2页
目的马钱子是传统的镇痛中药之一,马钱子碱(又名布鲁生)是马钱子镇痛的有效成分,但外周镇痛机制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痛行为检测和单纤维自发放电手段,观察马钱子碱在外周损伤区中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CCI),利用机... 目的马钱子是传统的镇痛中药之一,马钱子碱(又名布鲁生)是马钱子镇痛的有效成分,但外周镇痛机制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痛行为检测和单纤维自发放电手段,观察马钱子碱在外周损伤区中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CCI),利用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和热缩足潜伏期(PWL)检测大鼠的疼痛行为学变化;记录起步点单纤维自发放电检测 马钱子碱对放电频率的影响。结果 与溶剂组相比,外周损伤区局部注射马钱子碱后 PWT 和 PWL 显著增加(P<0.01),预先 注射非特异性钾通道阻断剂四乙基铵(TEA)/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BKca)阻断了马钱子碱的镇痛作用;马钱子碱使起步 点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而灌流 TEA 后抑制了它的作用,进一步灌流钙依赖钾离子的特异性阻断剂阻断 BKca、中 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和小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发现仅阻断 BKca 通道可抑制马钱子碱对起步点自发放电频率的抑制作 用。结论 马钱子碱在外周具有镇痛作用,并且 BKca 能够阻断其作用,表明 BKca 参与马钱子碱在外周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压迫损伤模型 马钱子碱 大电导钙激活钾离子通道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