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疏导式”改造理念的煤层气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研究
1
作者 肖宇航 朱庆忠 +9 位作者 赵群 王玫珠 赵洋 孙钦平 王三帅 李宗源 董晴 王子涵 周智 郭纪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3-254,共12页
水平井压裂改造是当前非常规煤层气资源实现高效开发最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现今虽已取得较好现场成效,但目前煤层气压裂改造仍存在压裂改造目的不清晰、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不明、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压裂... 水平井压裂改造是当前非常规煤层气资源实现高效开发最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现今虽已取得较好现场成效,但目前煤层气压裂改造仍存在压裂改造目的不清晰、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不明、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压裂水平井产量和开发效益,依托已在沁水盆地南部取得显著成效,并被实践所验证的“疏导式”改造理念,立足沁水盆地南部高阶煤储层中原始天然孔-裂隙特征和煤层气“疏导式”改造理念对高阶煤储层压裂改造要求,吸收前人压裂改造评价经验,筛选出水平井各段压裂施工曲线类型和数量、平均施工压力、停泵压力、事故类型和发生率、投产后见气压力、当前流压和气量(生产1 a)和综合平均稳产气量7项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煤层气“疏导式”改造理念的压裂改造效果评价办法,进而结合现场对比试验,开展主体水平井压裂技术适应性研究,借此落实主体压裂技术的改造能力上限和不足。结果表明:随埋深和地应力增大,煤储层改造难点由易滤失,易近井筒地带天然裂隙过度开启,难造优势主压裂裂缝,转变为优势主压裂裂缝周边的天然裂隙难以逐级规模开启,次级裂缝张开程度不够以及压裂砂携送困难,易脱砂、砂堵。底封拖动压裂技术因井筒内沿程压力损耗过大,在1000 m以深难以满足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需求。连续油管压裂技术在深度超过1200 m后,存在对压裂砂携送能力不足问题。桥射联作压裂技术不仅可满足1250 m深度高阶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需求,同时还具备进一步增大压裂改造规模的潜力,可满足更深条件下煤储层“疏导式”压裂改造的施工和实现。研究可为沁水盆地南部和国内外其他煤层气区块压裂技术的合理优选和升级提供重要依据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煤储层 “疏导式”改造理念 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主体技术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改造裂缝网络构建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小慧 林正良 +2 位作者 丁圣 杨心超 余波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0-925,934,共7页
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接收储层压裂改造时岩石破裂的震源信号获取破裂点的空间位置,但是如何基于监测结果刻画裂缝的空间展布形态则是微地震解释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首先研究了基于时距交会分析的无效压裂事件识别和基于“点缝”连... 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接收储层压裂改造时岩石破裂的震源信号获取破裂点的空间位置,但是如何基于监测结果刻画裂缝的空间展布形态则是微地震解释面临的一个技术难题。为此,首先研究了基于时距交会分析的无效压裂事件识别和基于“点缝”连接准则的裂缝网络构建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裂缝网络构建技术流程,并利用某压裂段的监测资料进行了方法测试,最后,利用该方法对某工区压裂井进行了裂缝网络构建,并结合地层属性特征对压裂改造效果进行了评价。最终形成了压裂改造裂缝网络构建技术,建立了微地震定位结果与裂缝网络之间的桥梁,通过无效事件识别,提高了裂缝网络的合理性。四川盆地某微地震地面监测资料裂缝网络构建应用结果表明,利用压裂改造裂缝网络构建技术所构建的裂缝网络能够直观展示裂缝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复杂度,揭示裂缝生长发育过程,为结合储层特征进行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监测 微地震解释 无效事件识别 缝网络构建 缝发育过程 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