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的形态学观察及临床意义
1
作者 李海艳 黎萌 杜心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 目的探讨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移行处形态特点,为明确股骨颈骨折发病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股骨标本102具,分别拍摄正侧位、内斜45°、外斜45°位股骨上端X线片,观测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股骨距和股骨颈后内侧皮质的位置关系;对股骨标本60具(正常组34具,骨质疏松组26具)头颈部行CT扫描及重建,比较两组压力骨小梁和股骨距形态差异;6具股骨标本沿股骨颈轴线的垂直面、冠状面、矢状面切开,观察压力骨小梁、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形态特点。应用Graphpad Prism v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向内后方汇合,止于股骨颈后内骨皮质并与股骨距相续;股骨距向外上发出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骨质疏松组股骨距大转子间骨小梁萎缩变细。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呈交叉连接,交叉处夹角[正常组(82.96±2.91)°,骨质疏松组(116.4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横断面上股骨距夹角[正常组(17.52±0.71)°,骨质疏松组(13.0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颈压力骨小梁与股骨距上端均附着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股骨颈后内侧骨皮质及股骨距共同承接压应力,移行处是压力传导枢纽。骨质疏松时股骨距变小、移行处骨皮质薄弱是造成骨质疏松头颈型股骨颈骨折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骨小梁 颈后内侧皮质 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