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视域下的曲剧“阿Q”形象塑造论——兼论曲剧艺术家杨帅学的表演艺术
1
作者 王绍凯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5-78,共4页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和经典作家。鲁迅小说《阿Q正传》自问世以来,便成为戏剧史上的重要改编对象,主人公阿Q的形象塑造也因而汇聚成一部颇具学术审视价值的演出史。与历史上的戏剧阿Q人物塑造相比,杨帅学在当代曲剧《阿Q与孔乙己...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和经典作家。鲁迅小说《阿Q正传》自问世以来,便成为戏剧史上的重要改编对象,主人公阿Q的形象塑造也因而汇聚成一部颇具学术审视价值的演出史。与历史上的戏剧阿Q人物塑造相比,杨帅学在当代曲剧《阿Q与孔乙己》中塑造的戏曲主人公阿Q生动逼真、思想蕴含深刻,以更为接近原著精髓而成为一个成功的戏曲角色创造。究其原因,坚守艺术初心、专注艺术创造,注重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融合及卓越的表演艺术修养成为杨帅学成功塑造曲剧阿Q形象的重要艺术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域 阿Q 改编 表演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认知的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尚兴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以多重历史视域融合理论作为支点,从作者、元典文本、阐释者、阐释文本及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多方面,认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在特定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群族认同等过程中提出的相对"规定"意义。这种规定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对于历史上的阐释者和译者均已不是"主观知识",而是"客观知识"。译者只能是既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时期,体会原作者和阐释者的本意,对作者、阐释者和文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确定在该阶段和该背景中相对稳定的含义,译出符合特定时期、特定流派的特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典籍 阐释 多重历史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域中的音乐人类学范式转换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熊晓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0-42,共3页
音乐人类学是近年来发展和进步最快的一门学科,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音乐人类学已经从传统转向现代,从本土转向全球,并形成学术研究中的主流模式和新的范式。造成这种转换的原因除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研究方式的差异外,还有人类社会... 音乐人类学是近年来发展和进步最快的一门学科,在音乐人类学的研究中,音乐人类学已经从传统转向现代,从本土转向全球,并形成学术研究中的主流模式和新的范式。造成这种转换的原因除了传统音乐文化内容、研究方式的差异外,还有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文化的发展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域 音乐人类学 模式 范式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视域下的三界革命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晓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5-98,共4页
在新的历史视域下重新审视晚清文学的三界革命及其创作实践,会对这场文学运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三界革命产生于文艺论争之中,影响于文艺论争之外。诗界革命是诗歌改良运动,不成功的原因是古体诗歌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文界革命在于... 在新的历史视域下重新审视晚清文学的三界革命及其创作实践,会对这场文学运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三界革命产生于文艺论争之中,影响于文艺论争之外。诗界革命是诗歌改良运动,不成功的原因是古体诗歌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文界革命在于创造新文体,为白话文运动的开端;小说界革命理论与实践产生背离,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三界革命是中国文学适应社会转型的反映,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社会转型时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双向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界革命 社会转型 历史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域下的中国武侠电影述评:由“真功夫”走向人文关怀
5
作者 于忠民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8,共5页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民族性的自在之语成为中国电影之于世界电影的身份表征,理应置于中国电影批评研究的显要论域。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历时性的解读,梳理出了它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出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民族性的自在之语成为中国电影之于世界电影的身份表征,理应置于中国电影批评研究的显要论域。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影历时性的解读,梳理出了它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出它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创作症候和美学特征:中国武侠电影经历了早期的舞台化程式武打,到后来的"真功夫"的逼真武打,再到新近的数字特技影像的奇观武打,而在谋略国家形象塑造的当下,它最终将走向以人文关怀为品质诉求的艺术武侠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侠电影 历史视域 “真功夫”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域中的“罗训班”
6
作者 王文新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1-15,共5页
本文从历史视角梳理罗训班的教学特色与意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苏艺术样式一统中国的形势下,博巴极力主张中国油画艺术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提倡艺术语言与风格的探索,并通过强调结构与线条的表现,形成不同于苏派的艺术样式。这... 本文从历史视角梳理罗训班的教学特色与意义。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俄苏艺术样式一统中国的形势下,博巴极力主张中国油画艺术应该走民族化的道路,提倡艺术语言与风格的探索,并通过强调结构与线条的表现,形成不同于苏派的艺术样式。这不仅延续了浙江美术学院以林风眠为代表的"新派画"风格,且丰富了中国油画艺术。同时,博巴教学对于中国画浙派人物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成为结构素描在中国发展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域 罗训班 特色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辛格关于中国外交的历史视域与文化想象
7
作者 黄婷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Z期62-64,共3页
《论中国》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王朝兴衰和国际交往的概貌,见证和展示了基辛格关于中国外交的大历史视域。借助于历史大叙事,基辛格形成了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例外主义,即时空上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及意识上的唯我独尊。遵循这种文化想象,他酝酿... 《论中国》全景式呈现了中国王朝兴衰和国际交往的概貌,见证和展示了基辛格关于中国外交的大历史视域。借助于历史大叙事,基辛格形成了文化想象中的中国例外主义,即时空上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及意识上的唯我独尊。遵循这种文化想象,他酝酿出观念中的中国外交,包括中国的世界态度、外交理念及领导人的外交智慧等。基辛格的中国外交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价值,但终未能幸免于屈从自我的国家利益立场,也未能逃脱先入为主的西方思维定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辛格 中国外交 历史视域 文化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总统》:历史视域下的传记人物建构
8
作者 孙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135-137,共3页
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的所有魅力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一定是人物。传记片的人物形象建构,是基于创作理念的演进而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叙事和人物的关系上,互有侧重,它们或是主要倾向于叙事的推进,或是倾向于人物的建构。与此同时,随着时... 对于创作者来说,电影的所有魅力因素中权重最大的一定是人物。传记片的人物形象建构,是基于创作理念的演进而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叙事和人物的关系上,互有侧重,它们或是主要倾向于叙事的推进,或是倾向于人物的建构。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创作者对人物的解读和呈现方式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些角色不再有一成不变的生硬的面孔,而是成为当下人对历史的新认识的形象化的代言人。这种立足于当下而非历史的视角将日渐成为传记片人物建构的新常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片 历史视域 人物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域下加纳电影的主题探寻与文化表达
9
作者 江奇志 《戏剧之家》 2022年第36期154-156,共3页
加纳地处西非几内亚湾北岸,是撒哈拉南部地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的加纳不再单纯呈现欧美思维主导下的话语形态,而是走上了一条非洲本土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加纳开始流行使用盒式录像带、光盘等方式传播电影,并且随着私... 加纳地处西非几内亚湾北岸,是撒哈拉南部地区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独立后的加纳不再单纯呈现欧美思维主导下的话语形态,而是走上了一条非洲本土化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末,加纳开始流行使用盒式录像带、光盘等方式传播电影,并且随着私营大众媒体走向自由化,录像电影的题材开始变得多元。这些影片既包括对国家现实问题的思考,也包括对传统文化的表达,涵盖了身份认同、神秘主义、婚姻家庭、女性思维等诸多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纳电影 历史视域 录像电影 多元化 文化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的累积、参与与现实定位——谈第一部被禁的新中国影片《武训传》
10
作者 储双月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4-121,共8页
因《武训传》触犯国家意识形态的禁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目的是使文化艺术界、教育界更易于接受执政党(人民代言人)诠释历史的合法性、权威性。这种公开的、坚固的独断论对艺术话语、文本所做的示范性解读与规制对创作者和... 因《武训传》触犯国家意识形态的禁忌而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目的是使文化艺术界、教育界更易于接受执政党(人民代言人)诠释历史的合法性、权威性。这种公开的、坚固的独断论对艺术话语、文本所做的示范性解读与规制对创作者和观众的理解构成了一种文艺新导向。笔者从文本与语境联系出发来理解文本,不屈从于独断的强制,并非用以验证一种理论的发现,而是为了实现一种探求性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现实政治 历史视域 历史修辞 国家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学视域下的锦鸡儿栽培考释
11
作者 季静 王小丰 +1 位作者 李梁小娟 韩美君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10,共6页
锦鸡儿种群的发现、栽培是中国植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锦鸡儿因其食用、医用、饲用等方面的价值备受青睐。关于锦鸡儿的记载散见于中国古代农书上,未有系统的专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加强了对锦鸡儿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为锦鸡儿的... 锦鸡儿种群的发现、栽培是中国植物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锦鸡儿因其食用、医用、饲用等方面的价值备受青睐。关于锦鸡儿的记载散见于中国古代农书上,未有系统的专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加强了对锦鸡儿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为锦鸡儿的栽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研究从史学视域出发,从起源、分布变迁等方面入手,探讨锦鸡儿在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视域 锦鸡儿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辨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佘君 高正礼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43-647,共5页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 从历史视域看,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民主党派和党外知识分子等团体和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是马克思主义和大众,其中马克思主义包括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含马克思主义者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和大众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五四运动后就开启了历史进程,并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诞生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大众化 问题辨析 Perspective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外知识分子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后 民主党派 列宁主义 历史视域 历史进程 理论成果 主义化 通俗化 斯大林 青年团 主体 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截面”里的故事与诗
13
作者 金浪 《艺术广角》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视域中来谈短篇小说,不能不从胡适那篇发表于1918年的《论短篇小说》谈起。这篇文章不仅在新文学视野下首次集中论述了短篇小说,而且还将之提呈为新文学的重要文体。文中胡适在批评了中国文人对短篇小说的无知后...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视域中来谈短篇小说,不能不从胡适那篇发表于1918年的《论短篇小说》谈起。这篇文章不仅在新文学视野下首次集中论述了短篇小说,而且还将之提呈为新文学的重要文体。文中胡适在批评了中国文人对短篇小说的无知后,便抛出了自己的定义:"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论短篇小说 文学手段 历史视域 文学视野 新文学 胡适 横截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