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山放弃“历史终结论”了吗?——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争论与思考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仁营 肖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1,共7页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福山是否还在坚持"历史终结论"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有人肯定,也有人否定。笔者以为,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之后不久就开始了一个步步退却的过程:尽管在直接表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福山是否还在坚持"历史终结论"这一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有人肯定,也有人否定。笔者以为,福山在提出"历史终结论"之后不久就开始了一个步步退却的过程:尽管在直接表述上,他没有也不可能承认"放弃""历史终结论",但在事实上,作为一种客观逻辑,他已经自我否定了自己的结论。正是这种主观上的坚持和客观上的否定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山 历史终结 金融危机 美国民主模式 中国道路 主观坚持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终结了?——从约阿希姆到柯耶夫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小枫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3期75-83,共9页
二十世纪末 ,美国学者福山提出所谓“历史终结”论。其实柯耶夫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预言了具有精神理念的“普遍历史”的完结 ,而这种有开端和终结的“历史”观念来源于十二世纪的一位灵知人约阿希姆 ,作者通过对“理念”历史来源的... 二十世纪末 ,美国学者福山提出所谓“历史终结”论。其实柯耶夫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预言了具有精神理念的“普遍历史”的完结 ,而这种有开端和终结的“历史”观念来源于十二世纪的一位灵知人约阿希姆 ,作者通过对“理念”历史来源的追溯 ,对“历史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柯耶夫 约阿希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终结论”到“政治阶段论” 福山理论2.0版,哪些修正了?哪些没有变? 被引量:4
3
作者 韩冬雪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08-111,共4页
从"历史终结论"到"政治阶段论",虽然福山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诸多调整和修正,但"历史终结论"仍然是贯穿于福山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历史哲学基础。后者只是在新的解释框架中对"历史终结论"作出某些修... 从"历史终结论"到"政治阶段论",虽然福山对自己的观点做了诸多调整和修正,但"历史终结论"仍然是贯穿于福山全部理论的核心和历史哲学基础。后者只是在新的解释框架中对"历史终结论"作出某些修正。这暴露出福山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也反映出他作为一名美国的自由主义学者,其所坚守的仍然是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美国的国家核心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山 历史终结 政治阶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困境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倪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5,共3页
充满盲目乐观主义色彩的福山历史终结论虽然凸现了其在触及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矛盾时的全球性理论视野,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这从根本上导致其内在的理论困境和外在的现实困境。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使其在理论... 充满盲目乐观主义色彩的福山历史终结论虽然凸现了其在触及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矛盾时的全球性理论视野,但是其基本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这从根本上导致其内在的理论困境和外在的现实困境。历史唯心主义的立场使其在理论上静止、孤立和片面地把握全球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则使其面对差别、边缘质疑的实践方面陷入无法自拔的现实困境。因此,回归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走出福山历史终结论困境的可能性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全球化 福山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终结论”到“政治发展次序论”:如何理解现在的福山?——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磊杰 《公共行政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203,共22页
[美]弗朗西斯·福山(2015).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617页.1989年春,在一份发行量不大的保守派杂志《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美]弗朗西斯·福山(2015).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617页.1989年春,在一份发行量不大的保守派杂志《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上,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发表了《历史终结了吗?》(The End of History?)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自由民主 国家利益 国家能力 政府效率 官僚体系 价值理性 家族制 郑永年 民主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化实践对“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及其意义 被引量:15
6
作者 钟慧容 刘同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15,共6页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裹挟着浓重的意识形态偏见,因其虚无的历史观、抽象的人性论和疲软的现实解释力,而沦为脱离实践的理论空想。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以实践逻辑为主导、以实际问题为基点、以现实的人的问题为切口而生发和造就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之集合,从根本上驳斥了“历史终结论”的理论预设,揭示了“历史终结论”的非理性本质,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的现代化实践道路在价值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开辟多元现代化路径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智慧和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论” 中国现代化 终结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被引量:9
7
作者 贺银垠 尚庆飞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6期55-57,共3页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弗朗西斯·福山从自由民主制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重视国家建构的审慎的自由主义者,推动了“历史终结论”向政治秩序论的理论演变。“历史终结论”的目的在于终结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而终结世界探索多元现...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弗朗西斯·福山从自由民主制的坚定捍卫者转变为重视国家建构的审慎的自由主义者,推动了“历史终结论”向政治秩序论的理论演变。“历史终结论”的目的在于终结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进而终结世界探索多元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在当代,福山并未放弃“历史终结论”的基本观点,但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在事实层面上终结了“历史终结论”,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多元现代化模式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论” 意识形态的终结 中国道路 多元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守还是修正——回应福山再论“历史终结”的争议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娥 刘同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3,158,共7页
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后,又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论及"历史终结"问题,在学界引发了福山是"坚守"还是"修正"其"历史终结论"的争议。争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自由民主制"现实标... 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后,又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论及"历史终结"问题,在学界引发了福山是"坚守"还是"修正"其"历史终结论"的争议。争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自由民主制"现实标杆"的摇摆是否改变了福山对自由民主制优越性的认定?"替代方案"的出现是否动摇了福山对自由民主制优先性地位的判定?福山对自由民主制历史纵向考察得出的相关结论是否调整了自由民主制代表人类未来政治制度发展方向的预言?通过回应学界的相关争议,笔者试图揭露福山反复无常的政治表态背后的隐蔽立场,澄清福山看似前后矛盾的"历史终结论"实质上仍是对自由民主信念的坚守而非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坚守 修正 弗朗西斯·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评述 被引量:2
9
作者 肖爱民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59,共3页
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定格为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这在理论渊源上是黑格尔唯心历史观的当代变种。支撑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历史与现实支点都显得苍白无力,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事实根据十分可疑且充满悖论。福山将... 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定格为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这在理论渊源上是黑格尔唯心历史观的当代变种。支撑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历史与现实支点都显得苍白无力,将西方自由民主制度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事实根据十分可疑且充满悖论。福山将西方自由民作为意识形态终结点,是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世界中强调自身的永恒性、终结性情绪的反映。福山宣称意识形态终结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理念,其实质是反马克思主义情绪的时代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山 历史终结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溯源与展望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相中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理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首先应该理解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史来源。通过回顾和考察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历史终结思想通过其历史哲学和"最初之人"的人性论思想来体现;科耶夫的历史终结思想在他对主奴辩证... 理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首先应该理解福山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史来源。通过回顾和考察历史终结论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历史终结思想通过其历史哲学和"最初之人"的人性论思想来体现;科耶夫的历史终结思想在他对主奴辩证法的独特阐释中得以展现;福山在黑格尔和科耶夫历史终结思想的基础上,建构出自己系统的历史终结思想。但是福山的历史终结思想面临着左右翼的批判和中国模式的现实挑战,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过是一种新的乌托邦,历史正在展开,竞争仍在继续,历史不会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最初之人 主奴辩证法 中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仍待回答的“老问题”——对“历史终结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左余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9-128,共10页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历来的批评要点主要针对自由民主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福山对黑格尔承认理论和科耶夫的历史终结论的片面理解。而福山建立其理论所基于的人性概念则为人们所忽视...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自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历来的批评要点主要针对自由民主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及福山对黑格尔承认理论和科耶夫的历史终结论的片面理解。而福山建立其理论所基于的人性概念则为人们所忽视。深入分析福山的人性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和透彻地认识福山的错误所在,同时也为反思当代发生的科技革命对人性的异化,以及由此对政治和公共伦理产生的重大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自由民主制 承认 科技革命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凤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他的历史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对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各个文本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似乎是不一致的。这需要从现象界和理知世界两个层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可以分别从个体与整体两个... 康德的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他的历史哲学中的重要论题,对于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个问题上,康德各个文本中呈现出来的观点似乎是不一致的。这需要从现象界和理知世界两个层面来思考这一问题,并可以分别从个体与整体两个视角来考察。在现象界的个体视角中,历史的终结意味着每个人在其生命终结时自己清算一生的所作所为;而在现象界的人类整体视角中,历史是永不终结的,历史总是向未来无限地延伸着,人类世代也是向未来无限地延续着。在理知世界,历史的终结对于个体灵魂而言意味着,灵魂对整个感官世界的疏离和无能为力,在这点上,康德否定灵魂轮回转世的观念;而从整体视角看,全部人类历史从开端到终结,都在上帝的预见和掌控之中,终结不是一个瞬间事件,而是人类在全部时间中的恒久功业。康德通过这种历史终结论一方面论证了普遍历史理念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了道德上的终极目的在普遍历史中的可实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历史终结 现象界 理知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历史的终结——福山与沃勒斯坦历史趋势论之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江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2-97,共6页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演绎的结果,福山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单线进步的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沃勒斯坦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多元的和全球性的。三是历史的终结和主体的实践。福山认为在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后,人们的实践是消极的,所获得的只是物质的满足;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后,美好的社会只是一种可能,因而主体的实践变得非常必要并且意义重大。总之,两人的历史终结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前景的不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福山 沃勒斯坦 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主义语境下马克思的幽灵化解读及其价值——评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
14
作者 李怀涛 敬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122,共6页
苏东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借用历史终结论进一步倾轧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空间。为了驳斥历史终结论,同时力证马克思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存在的意义,德里达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做了幽灵化的解读。他强调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苏东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借用历史终结论进一步倾轧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空间。为了驳斥历史终结论,同时力证马克思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存在的意义,德里达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做了幽灵化的解读。他强调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一致,进而运用解构主义延宕、异质性、不在场的在场等方法解读出幽灵化的马克思,并真诚地向世人宣称这是人类不可丢失的宝贵遗产。但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所保卫的幽灵化的马克思是难以超越现代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历史终结 解构主义 幽灵化的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终结”的地方开始——论余虹《革命·审美·解构》的写作意义
15
作者 石凤珍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关键词 写作意义 历史终结 余虹 20世纪 中国 文学理论 后现代性 文学理论研究 学术品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主义,还是自由主义?——评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16
作者 黄海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思想界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 ,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 ,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已无对手 ,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已走向完成。但是 ,历史是... 在后冷战时代的西方思想界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相反 ,同样出身哈佛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 ,西方自由民主社会已无对手 ,历史的演进过程也已走向完成。但是 ,历史是否有一终极的理想状态尚有待探讨 ,自由民主社会亦不是历史的终结点。尤其是支撑福山的观点的、建构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普遍史理论 ,与自由主义在学理上的冲突和经验上的不相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主义 自由主义 福山 历史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终结还是历史的机遇——对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一个回应
17
作者 黄伟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3-39,共7页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80年代末针对当时发生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激变,提出了他的“历史终结论”。由于他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直接涉及到如何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命运,因而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本文不是对... 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80年代末针对当时发生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激变,提出了他的“历史终结论”。由于他的观点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直接涉及到如何看待当代社会主义的命运,因而已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 本文不是对“历史终结论”的一般评述,而是想就为这一理论所凸现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分析和见解,这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和说明上述历史事件的真实历史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社会主义 历史终结 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 恩格斯 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终结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实践 福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历史的“终结”抑或“再生”——《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再解读
18
作者 李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7,共13页
从“百花文学”到“重放的鲜花”,从“政治小说”到“官场小说”,从“成长小说”到“青春写作”,常读常新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顽强地留驻于当代思想史与批评史的视域,成为我们讨论“现代中国”时一再回首、一再光顾的坐标。本文将... 从“百花文学”到“重放的鲜花”,从“政治小说”到“官场小说”,从“成长小说”到“青春写作”,常读常新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顽强地留驻于当代思想史与批评史的视域,成为我们讨论“现代中国”时一再回首、一再光顾的坐标。本文将这部发表于1956年的中国小说视为引发德里达与福山激辩的全球史意义上的“历史终结”的中国版本,它对1956年这一“历史转捩点”的时代症候的揭示与呈现,尤其是在“政治无意识”中与“马克思的幽灵”的相遇与对话,不仅再现了“现代中国”与“短二十世纪”的关联,更有力地展示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精彩互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6年 王蒙 历史终结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史终结”与“文学地理复兴”——新世纪文学的另一视角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清华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5,共5页
一、什么样的“文学史总体化”“为什么要把历史总体化?”^((1))注意,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可不是我提出的,而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普遍命题。总体化曾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荣耀。他们曾赋予人类历史以崭新的意义... 一、什么样的“文学史总体化”“为什么要把历史总体化?”^((1))注意,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疑问。这个疑问可不是我提出的,而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一个普遍命题。总体化曾是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的荣耀。他们曾赋予人类历史以崭新的意义,而今却变成了被反思的对象。而且这个与黑格尔同在的“历史终结”的命题,按照彼得·奥斯本的说法,不是一个否定的主观判断,而是真实发生的一场思想史运动。这个问题无比广大,不是我们在这里能谈清楚的。我只是想说,我们这些从事“历史的一小部分”,即研究文学史的人,也有一种命运——既要面对“历史的终结”这样一个哲学趋势,又不得不寻求“某种意义上的总体化”,否则我们的“文学史叙述”就会陷于失效。这种两难如今正摆在我们面前,既往的总体化方案是有缺陷的,但又不能将其完全捣毁,而是要“在反思中寻重建的可能”,这是唯一具有实践意义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终结 复兴 新世纪文学 哲学趋势 总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及其历史记忆--以《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刚 胡铁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科幻小说原本是基于科学元素和想象力建构另一种空间和生活状态的小说文类,然而当代美籍华人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却在其异质时空的叙事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价值观及其话语诉求。在其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原本是基于科学元素和想象力建构另一种空间和生活状态的小说文类,然而当代美籍华人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却在其异质时空的叙事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价值观及其话语诉求。在其科幻小说《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中,刘宇昆利用他所建构的科幻与现实时空交错的再现空间,将日军731部队的暴行通过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该作品具有了承载历史记忆和基于人性的记忆伦理启示作用。此外,刘宇昆小说跨越时空的虚构性叙事与美国华裔纪实文学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这部作品里的纪实性叙事遥相呼应,由此构成了科幻叙事空间与纪实性叙事空间的互文性,从而赋予两者共同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刘宇昆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将历史的现实回响与记忆书写以及伦理反思融为一体,构建起科幻空间与现实空间互文的空间诗学,进而体现出美籍华人作家的中华文化底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主人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 刘宇昆 科幻 空间叙事 历史记忆 互文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