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当探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1
作者 伊青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20-121,共2页
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发表、出版后,绿雪、石言二同志就《皖南事变》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作家评论》上展开了“争鸣”。谁的意见正确,可以暂不作结论。但王利芬同志在《是文学评论还是党史研究》(《当代... 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发表、出版后,绿雪、石言二同志就《皖南事变》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在《当代作家评论》上展开了“争鸣”。谁的意见正确,可以暂不作结论。但王利芬同志在《是文学评论还是党史研究》(《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2期)一文中却干脆认为,“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皖南事变 批评方法 作品 长篇小说 作家评论 关系问题 文学评论 审美价值 时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浅谈李斯这一人物形象的创作体会
2
作者 陈则东 《福建艺术》 1999年第3期7-8,共2页
中国的观众和读者,对于李斯并不陌生。除了《史记》的李斯之外,在历史小说中,在电影电视中,在戏剧舞台上,李斯的形象也屡见不鲜。有说他雄才大略的(如辅佐秦始皇统—中国);有说他妒忌贤才的(如杀了同窗好友韩非);有说他灭绝文明的(如“... 中国的观众和读者,对于李斯并不陌生。除了《史记》的李斯之外,在历史小说中,在电影电视中,在戏剧舞台上,李斯的形象也屡见不鲜。有说他雄才大略的(如辅佐秦始皇统—中国);有说他妒忌贤才的(如杀了同窗好友韩非);有说他灭绝文明的(如“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有这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 淳于越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人物形象 秦始皇 秦王 《史记》 历史人物 艺术形象 主要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感于历史剧的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争
3
作者 刘宝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8年第12期33-34,共2页
艺术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观赏者没有按照艺术创作者的思路走,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以一句"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来做挡箭牌。只有在创作者与观赏... 艺术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作品,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观赏者没有按照艺术创作者的思路走,艺术创作者应该思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而不应以一句"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真实"来做挡箭牌。只有在创作者与观赏者双方的交流互动中,艺术作品才会更对欣赏者的胃口,毕竟消费者就是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真实 艺术作品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欣赏者 艺术创作 历史题材 艺术 艺术虚构 消费者 创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曾国藩》的历史意蕴 被引量:1
4
作者 杨经建 陈亮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4期91-96,共6页
由整理曾国藩家书到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到底是曾国藩其人其事触发了唐浩明先生的创作冲动,还是唐浩明先生的艺术“慧眼”瞅准了曾国藩,其中的微妙只有作者才说得清。总而言之,《曾国藩》的一炮打响倒是确实引起了文坛内外的广... 由整理曾国藩家书到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到底是曾国藩其人其事触发了唐浩明先生的创作冲动,还是唐浩明先生的艺术“慧眼”瞅准了曾国藩,其中的微妙只有作者才说得清。总而言之,《曾国藩》的一炮打响倒是确实引起了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作为一部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长篇历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历史意识 长篇历史小说 天津教案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太平天国运动 道统 审美意识 作品 士大夫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思考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震 《郭沫若学刊》 1994年第4期43-50,共8页
关于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思考蔡震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每一位普普通通的炎黄子孙,当他们回顾和反思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现代史上可歌可泣、激昂悲壮的一幕时,都不会、也不应该忘记,这幕历史的活剧曾经那样活灵活现而又刻骨铭心地演出在... 关于抗战时期历史剧的思考蔡震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每一位普普通通的炎黄子孙,当他们回顾和反思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现代史上可歌可泣、激昂悲壮的一幕时,都不会、也不应该忘记,这幕历史的活剧曾经那样活灵活现而又刻骨铭心地演出在抗战时期的戏剧舞台上。且不说郭沫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创作 抗战时期 郭沫若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精神 《屈原》 创作实践 理论思考 历史题材 当代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文学形象的艺术稳定性和变异性
6
作者 吴红 《当代文坛》 1982年第11期36-39,共4页
最近,关于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的讨论,又在热烈进行。这场讨论开始于一九五八年,著名作家郭沫若同志提出: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 “不符合历史人物的曹操”,“曹操应被尊为民族英雄”... 最近,关于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真实的讨论,又在热烈进行。这场讨论开始于一九五八年,著名作家郭沫若同志提出: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 “不符合历史人物的曹操”,“曹操应被尊为民族英雄”。认为《三国演义》违背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必须一致的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那以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如王昭君、武则天、杨家将、包拯、李白,甚至陈世美〔注一〕等,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也都受到了怀疑;不少同志为了“翻案”而去努力创作这些人物的“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形象 《三国演义》 古典文学艺术 艺术形象 变异性 陈世美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人物形象 稳定性 古典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传天籁话初民--大型原创历史剧《万古红山》简介
7
作者 于建设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2,F0002,F0003,共4页
说起红山文化,人们习惯认为有最早的玉龙,有大量的玉器群。红山玉器十分值钱,更多的信息则是语焉不详。作为东方的原生文化,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的西辽河上游的山地上,红山文化在东亚大地上是独步天下、雄视万古的。"华山玫瑰燕山... 说起红山文化,人们习惯认为有最早的玉龙,有大量的玉器群。红山玉器十分值钱,更多的信息则是语焉不详。作为东方的原生文化,在距今5500年到5000年的西辽河上游的山地上,红山文化在东亚大地上是独步天下、雄视万古的。"华山玫瑰燕山龙",龙出红山的结论已经得到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在纷繁古朴的红山玉器中,在精美、雄浑的彩陶群中,让我们看到红山先民有着一个至高至尚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追求与中华文明起源相关;与早期中华国家形成相关;与中国文脉的内核相关。近百年的考古研究证明,红山人较少关注世俗生活,他们仰望的是遥远的天界,他们崇拜的是曾经带领他们一路前行的先祖先宗。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原始基因:敬天法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表演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 多媒体 唱诗班 原创 大屏幕 形象鲜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长篇历史小说《末朝顶梁柱──文天祥》
8
作者 伍曦文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41-45,共5页
关键词 文天祥 长篇历史小说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作家创作 人物形象 爱国主义教育 艺术虚构 悲剧 审美价值 张世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旋律与当下情感结构的遇合——评谍战剧《女人的抗战》
9
作者 刘竺岩 《剧影月报》 2022年第2期4-7,共4页
《女人的抗战》是陈玉福编剧、彭景泉执导,自2014至2015年在南方影视频道、CCTV-8等平台热播的谍战剧。2015年,陈玉福、宏波根据该剧改写的同名小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对于该剧宗旨,陈玉福坦言:“一是真实、严肃,高扬抗战主旋律,还原历... 《女人的抗战》是陈玉福编剧、彭景泉执导,自2014至2015年在南方影视频道、CCTV-8等平台热播的谍战剧。2015年,陈玉福、宏波根据该剧改写的同名小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对于该剧宗旨,陈玉福坦言:“一是真实、严肃,高扬抗战主旋律,还原历史,鼓舞人心;二是好看,有爱情、有谍战,还要有正面战场,全面地反映抗日战争。”[1]该剧在电视平台热播,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其改编小说也成为一部畅销书,这得益于作品达成了主旋律与当下情感结构的遇合,并兼顾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结构 影视频道 遇合 正面战场 电视平台 陈玉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谍战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一九四二》与《泰坦尼克号》美学机制及其审美效应的比较
10
作者 王红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3年第1期62-66,共5页
《一九四二》和《泰坦尼克号》两部影片都以重大历史灾难事件为叙事题材,但两者在影像改编方面又存在较多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及事件的真实性处理等方面,由此也造成了影片在审美机制及其审美效应方面的不同。本文在对... 《一九四二》和《泰坦尼克号》两部影片都以重大历史灾难事件为叙事题材,但两者在影像改编方面又存在较多不同,主要体现在对叙事结构、视听语言及事件的真实性处理等方面,由此也造成了影片在审美机制及其审美效应方面的不同。本文在对两部影片的审美机制进行探讨时,发现《一九四二》在平衡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叙事方面存在着缺憾,由此也导致对观众在审美过程中自由情感激发方面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结构 视听语言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自由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赚蒯通》杂剧主题的多元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树胜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51-56,共6页
元无名氏杂剧《赚蒯通》,全名《随何赚风魔蒯通》,本事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汉书·蒯通传》,亦见于《前汉书平话》.写汉初谋士蒯通的故事.
关键词 韩信 萧何 刘邦 杂剧 十大功劳 张良 主题 悲剧命运 幕后操纵者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文学评论 还是党史研究——读绿雪、石言二位文章有感
12
作者 王利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36-37,共2页
老实说,绿雪的《轰动未必意味着成功》和石言的《“三山计划”及其他》这两篇洋洋洒洒之作对评价长篇小说《皖南事变》毫无作用。它们倒是又扯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石言同志的文章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充... 老实说,绿雪的《轰动未必意味着成功》和石言的《“三山计划”及其他》这两篇洋洋洒洒之作对评价长篇小说《皖南事变》毫无作用。它们倒是又扯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石言同志的文章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充分论证了项英不是“曲线救国”的道理,全文读完觉得倒是一篇很好的党史研究文章。‘我不知道《当代作家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作家作品 作家评论 党史研究 历史题材 文学评论 皖南事变 评论家 评论者 三山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戏剧评论撷英——评《戏林拾薪》
13
作者 刘放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39-40,共2页
宁殿弼先生笔耕于剧坛二十余载,收获了累累硕果,专著《戏林拾薪》即是其一。 本书于今年5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研究当代戏剧艺术、戏剧美学短论的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辽沈舞台、异香清远、剧人踪影和品戏漫笔。 本书具... 宁殿弼先生笔耕于剧坛二十余载,收获了累累硕果,专著《戏林拾薪》即是其一。 本书于今年5月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作者研究当代戏剧艺术、戏剧美学短论的汇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辽沈舞台、异香清远、剧人踪影和品戏漫笔。 本书具有文献价值,系建国以来记载、研究当代辽沈等地区舞台艺术的一部专著。“辽沈舞台”部分,正如著名剧作家崔德志先生在序中所说,是一部“活的辽宁戏剧史”。自七十年代末至今近二十年间辽宁省、沈阳市戏剧舞台上演的各剧种代表性剧目,书中都有评介。辽宁是戏剧大省,话剧、京剧、评剧、歌剧、舞剧五彩纷呈。作者从剧本文学、导演、表演乃至音乐、舞美诸方面论述、分析了这些剧作的得失与价值,勾画出辽宁、沈阳当代舞台演出史的大致轮廓。书中钩稽、保留了大量翔实的戏剧艺术资料,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当然作者并没有将视野仅仅局限于东北一隅,在“异香清远”部分,还介绍和评价了京津沪及全国各地剧院、团在沈阳演出的剧目,记载了他们的演出盛况、风貌,总结了他们的艺术经验。“剧人踪影”部分,介绍、记述了辽宁以及全国著名戏剧家的艺术生涯、创作成就、人品戏德、近况近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评论 审美趣味 历史 文献价值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戏剧家 戏剧大省 地方特色 作者研究 戏剧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浩明“晚清三部曲”文史对照本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14
作者 周百义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4期65-72,共8页
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作家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虚构来塑造艺术形象,是作家在准备进入历史小说创作时就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小说的研究中,如何判断一部历史小说是“现实性的拟实类”,还是“超现... 历史小说的创作中,作家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适当虚构来塑造艺术形象,是作家在准备进入历史小说创作时就必须考虑的问题;历史小说的研究中,如何判断一部历史小说是“现实性的拟实类”,还是“超现实的表意类”[1],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为骨干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还是出于主观的意图,超越历史,违背历史的非历史小说,也是评论家最为关注的话题。虽然有评论家认为历史小说的创作与研究不必纠缠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学究式的对位辨析”[2],应当探讨历史小说的“文化精神”,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历史小说应当基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人物而创作,否则,那种只将历史作为背景,或者作为某种符号的小说,充其量只能算是“演义类”或者“再生类”的故事新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小说 唐浩明 创作与研究 故事新编 超现实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对照本 塑造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艰难的步履 辉煌的成就——计镇华对昆剧老生行当的改革与意义
15
作者 朱建明 《上海艺术家》 1996年第2期60-61,共2页
老外、副末两个角色,最后融合成一个行当,统称老生,开此历史先河的为昆剧传字辈演员,集此大成者为建国后新一代昆剧演员,成就最为突出者为计镇华,故有人称计为昆剧“首席老生”。 计镇华在老生行当改革上的主要表现在: 一、将副末、老... 老外、副末两个角色,最后融合成一个行当,统称老生,开此历史先河的为昆剧传字辈演员,集此大成者为建国后新一代昆剧演员,成就最为突出者为计镇华,故有人称计为昆剧“首席老生”。 计镇华在老生行当改革上的主要表现在: 一、将副末、老生、老外三个行当合而为一,融为一体。如《烂柯山》中的朱买臣原为老生应工,计为了更好地塑造这一人物穷酸、憨厚的性格,运用了副末与老外的表演手法。该剧的《后逼》折演崔氏逼朱买臣休妻,朱被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不知所措,起初还以为妻子是在开玩笑,后来见是真做,内心矛盾顿起波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影视剧 行当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传统题材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杜十娘》 内心矛盾 朱买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