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来“通俗历史热”现象探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记录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3,共5页
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历史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历史通俗化的历史传统,阅读的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以及现代媒体的推动,都是历史热出现的重要原因。通俗历史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破除了传统历史... 近十年来出现的"通俗历史热"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历史通俗化的历史传统,阅读的多样化、自由化、个性化,以及现代媒体的推动,都是历史热出现的重要原因。通俗历史作品之所以广受欢迎,一是破除了传统历史写作枯燥乏味的痼疾,采用文学化的演绎和表达;二是从微观视角出发,注重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三是从平民化和人性化的角度切入,引起读者的共鸣;四是合理的心理分析,使读者有一种"心灵回归"的感受。当然,"通俗历史热"也存在内容庸俗、史实讹舛和史观错误等一系列问题。要想把这种"通俗历史热"保持下去并避免庸俗化,必须提高历史普及者自身的修养,增强普及者及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普及与提高、严肃性和娱乐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热 通俗史学 历史知识社会化 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所谓“史学危机”与当下的“历史热” 被引量:4
2
作者 葛志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205,共4页
历史知识的社会化问题,其实就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化问题。当下各类历史讲座充斥荧屏,各种历史题材的故事充满网络,街头巷尾不时有人议论历史人物,似乎历史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关心历史的现象,历史知识社会... 历史知识的社会化问题,其实就是历史知识的普及化问题。当下各类历史讲座充斥荧屏,各种历史题材的故事充满网络,街头巷尾不时有人议论历史人物,似乎历史成为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众关心历史的现象,历史知识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现象的形成,为史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在这种历史知识社会化趋势的浪潮中把握机遇和方向,推动历史知识传播的健康发展,弘扬中国五千年文明,是史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期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对历史研究、历史书写与历史知识社会化问题作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期望能对历史知识与历史观念的传播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研究 历史知识 史学社会化 历史热 史学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时代与大众史学——以当前“大众历史热”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邵鸿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5-120,共6页
当前"大众历史热"不仅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具有产品多元化、形式通俗化、作者业余化、品质扁平化等特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市场、科技和文化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面对"大众历史热",历史工作者应该做好... 当前"大众历史热"不仅产品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具有产品多元化、形式通俗化、作者业余化、品质扁平化等特点,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市场、科技和文化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面对"大众历史热",历史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三点: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更加主动地迎接大众史学时代的到来;主动参与,努力引导,推动历史知识普及和"大众历史热"的健康发展;执著敬业,做好本分,为社会做出示范和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历史热 历史 传媒时代 历史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熔池热历史的陶瓷增强金属基复材激光定向能量沉积质量实时监测方法
4
作者 陈颖 黄海鸿 +1 位作者 徐鸿蒙 刘志峰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3-3953,共11页
针对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CRMMC)过程中成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熔池热历史的CRMMC质量监测方法。为实现在CPU硬件上的实时监测,构建了单路结构的轻量级全深度可分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D-Net)... 针对激光定向能量沉积(L-DED)制备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CRMMC)过程中成形质量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熔池热历史的CRMMC质量监测方法。为实现在CPU硬件上的实时监测,构建了单路结构的轻量级全深度可分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D-Net)。输入9个不同激光能量制备不同状态的CRMMC成形质量,使用红外热像仪同步采集熔池红外图像作为数据集训练和测试FD-Net,并与当前先进的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进行性能对比。结果表明:FD-Net在Inter-CPU上以7.90ms/帧的推理时间实现了高精度监测,显著低于其他CNN模型,证明所提方法可在工业微型计算机上实现CRMMC质量状态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池历史 卷积神经网络 陶瓷增强金属基复材 激光定向能量沉积 红外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历史对二氨基二苯甲烷型苯并恶嗪热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何东新 张震 +3 位作者 刘承杰 李浩宇 李仲伟 高生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6-91,共6页
苯并恶嗪树脂是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优异性能的类酚醛热固性材料,在不同特殊场景具有很大发展和应用潜力。设定3种不同温度和时间模式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以获得不同热历史,用高温烘箱对含质量分数1%固化剂的4,4′-二氨基二苯甲烷型苯并恶嗪... 苯并恶嗪树脂是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和优异性能的类酚醛热固性材料,在不同特殊场景具有很大发展和应用潜力。设定3种不同温度和时间模式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以获得不同热历史,用高温烘箱对含质量分数1%固化剂的4,4′-二氨基二苯甲烷型苯并恶嗪(MDA-BZ)和无固化剂MDA-BZ对比物进行同批次处理,分别比较同类型不同热历史和相同热历史不同类型固化物试样的热性能,达成方案以优化复合材料基体用MDA-BZ的固化工艺参数。用综合热分析仪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测试不同试样的热性能。结果表明,热历史中温度增加和时间延长使无固化剂MDA-BZ的固化反应峰温升高,聚苯并恶嗪在600℃质量损失率增加,热稳定性降低。温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对含质量分数1%固化剂MDA-BZ产生不同影响,发现质量分数1%固化剂在185℃(1 h)+205℃(1 h)处理条件下可促进MDA-BZ的开环固化反应,使失重起始温度提高,600℃质量损失率降低,热稳定性提高。加入质量分数1%固化剂与未加入固化剂的MDA-BZ具有不同降解机制。优选出MDA-BZ用于复合材料基体的固化工艺方案,即加入质量分数1%固化剂和185℃(1 h)+205℃(1 h)两段处理的组合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并恶嗪 历史 固化剂 4 4′-二氨基二苯甲烷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67
6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3 位作者 万景林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7-164,共8页
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将为确定生烃过程和探勘目标提供重要制约因素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两次埋深加热事件 .第一次在白垩纪末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 ,第二次在晚新生代约 8MaB .P .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 .第一次... 研究盆地的热历史将为确定生烃过程和探勘目标提供重要制约因素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表明 ,六盘山盆地白垩系地层经历两次埋深加热事件 .第一次在白垩纪末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 ,第二次在晚新生代约 8MaB .P .之前达到最高古地温 .第一次最高古地温要高于第二次最高古地温 .晚新生代六盘山盆地古地温梯度约为 16℃ km .从白垩纪到新生代 ,六盘山盆地可能发生古地温梯度降低事件 .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达到或超过生油高峰温度 .白垩纪乃家河组和马东山组虽然进入生油窗温度范围 ,但未达到生油峰温度 .按照古地温资料推断 ,三叠纪、中侏罗统烃源岩应为六盘山盆地主要生烃源岩 ,晚白垩纪之前应为六盘山盆地烃源岩的主要生烃阶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32
7
作者 沈传波 梅廉夫 +2 位作者 刘麟 汤济广 周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2,共6页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迭山自晚休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Ma。其中44~24Ma之前,博格这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m/Ma,11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m/Ma;而南缘在26~9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m/Ma,9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历史 隆升 中新生代 博格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沙溪斑岩铜(金)矿床成岩成矿热历史探讨 被引量:20
8
作者 徐文艺 徐兆文 +3 位作者 顾连兴 任启江 傅斌 牛翠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61-367,共7页
采用Rb-Sr方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岩体年龄为143.37±5.17 Ma;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年龄为123.6±0.7 Ma,成矿岩体从固结成岩到成矿经历了20 Ma。根据Rb-Sr和K-Ar同位素体系封... 采用Rb-Sr方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岩体年龄为143.37±5.17 Ma;采用^(40)Ar/^(39)Ar快中子活化定年法,测定沙溪斑岩铜(金)矿成矿年龄为123.6±0.7 Ma,成矿岩体从固结成岩到成矿经历了20 Ma。根据Rb-Sr和K-Ar同位素体系封闭温度的不同,估算出沙溪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热衰减速率平均为20℃/Ma。单一的由成矿小岩体所提供的热能难以维持如此长时间热液成矿活动,矿区晚期的岩浆活动是沙溪斑岩铜矿成矿的重要能量来源,这是斑岩铜矿成矿岩体多属于多阶段侵入的复式岩体的原因。斑岩铜矿成矿系统能量耗散分析显示,斑岩铜矿成矿过程中有效能量耗散效率极低,如果没有巨大的能量来源维持长时间的热液活动,斑岩铜矿难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成矿历史 成岩历史 铜矿床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古地温梯度和中-新生代构造热历史 被引量:39
9
作者 王玮 周祖翼 +1 位作者 郭彤楼 许长海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6-613,共8页
根据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恢复了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古新世时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古地温梯度介于20~25℃.km-1,总体呈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川西坳陷新生代早期以来地温梯度没有明... 根据27口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剖面,恢复了四川盆地早白垩世末—古新世时的古地温梯度.结果表明,古地温梯度介于20~25℃.km-1,总体呈南部略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古今地温梯度的对比,川西坳陷新生代早期以来地温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川东和川东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下降,而川中和川南地区晚中生代以来地温梯度升高.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分析,盆地中新生代热历史主要受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中生代晚期以来岩石圈厚度演化以及现今活动构造的影响.其中,二叠纪末期的构造热事件波及盆地大部分地区;现今活动构造对川南地区有明显的影响;中生代晚期以来的岩石圈厚度演化,可能是控制中新生代盆地大部分地区热历史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镜质体反射率 构造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白垩世以来川东北地区的剥蚀历史--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综合剖面的制约 被引量:21
10
作者 田云涛 朱传庆 +3 位作者 徐明 饶松 Barry P.Kohn 胡圣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7-816,共10页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 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是一个与热历史过程紧密相关的资料类型,与高温年代学不同,低温热年代学表观年龄本身在很多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地质意义.当且仅当样品线性持续冷却的情况下,表观年龄才可以被直接解释为样品经过其封闭温度的大致时间.因此,只有结合地质约束通过对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进行热历史模拟才能更好地揭示其所蕴含的地质信息.对川东北地区现有裂变径迹数据的统计显示,露头样品的表观年龄主要集中在60~80 Ma,其为冷却年龄并无直接的地质意义.前人利用这些数据对川东北地区热历史进行了模拟,然而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不甚一致,争议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最后一期剥蚀开始的时间上.这体现了单一低温热年代学指标应用范围局限的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多类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剖面联合解释的方法:首先根据低温热年代学动力学模型对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正演模拟的结果与观测结果相比较,因此,通过对比正演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拟合程度便可从诸多种可能的热历史中选择出最可能的一种.本文利用此方法对四川盆地东北部已发表的诸多可能的冷却/剥蚀历史进行了正演模拟,并将这些正演模拟与实测磷灰石裂变径迹和(U-Th)/He综合深度剖面数据进行比较,更好地制约了四川盆地的热历史:~100 Ma和~30 Ma之间冷却速度为0.57℃/Ma,~30 Ma以来冷却速度加快(~1.67℃/Ma).在假设川东北地区100Ma内地温梯度大致与现今20℃/km的地温梯度相近的前提下,其剥蚀历史可计算为:在~100 Ma和~30 Ma之间剥蚀速度为29 m/Ma,~30 Ma以来剥蚀速度加快(~83 m/Ma),川东北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总剥蚀量约为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年代学 历史模拟 剥蚀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热历史 被引量:53
11
作者 高峰 王岳军 +1 位作者 刘顺生 胡宝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87-91,共5页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地质时期对60~150℃范围内温度变化的热敏感性 ,不仅使其成为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和区域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 ,而且对指导油气勘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文根据AFTA① 的有关原理 ,退火特性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地质时期对60~150℃范围内温度变化的热敏感性 ,不仅使其成为研究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和区域构造运动的重要手段 ,而且对指导油气勘探有很大的实践意义。本文根据AFTA① 的有关原理 ,退火特性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二叠、三叠、侏罗、白垩、第三纪等不同时代地层样品开展了较为系统的AFT测试 ,获得了一批可靠的AFTA数据 ,论述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的主要构造热事件的次数 ,及该区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表明 :自中生代以来 ,该盆地西缘至少经历了四次构造热事件(峰值年龄分别为170Ma±、130Ma±、和75Ma±和1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鄂尔多斯盆地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热历史 被引量:19
12
作者 潘长春 周中毅 +1 位作者 范善发 解启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50-152,177,共4页
塔里木盆地热历史潘长春,周中毅,范善发,解启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地温,热历史,塔里木盆地由于古地温是控制油气生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十多年来塔里木盆地古地温和生烃史一直是倍受关注... 塔里木盆地热历史潘长春,周中毅,范善发,解启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地温,热历史,塔里木盆地由于古地温是控制油气生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十多年来塔里木盆地古地温和生烃史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课题。早期的研究认为该盆地古地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温 历史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南缘盘山岩体的热历史与构造-地貌演化过程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珍汉 崔盛芹 +1 位作者 朱大岗 冯向阳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8-32,共5页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揭示了燕山南缘盘山岩体的热历史与隆升过程。结果表明, 盘山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 10km 。岩体侵位以后, 经历了快速冷却过程,在22648 Ma~20495 Ma 期间,岩体温度由 520℃冷却至 30...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揭示了燕山南缘盘山岩体的热历史与隆升过程。结果表明, 盘山岩体的侵位深度约为 10km 。岩体侵位以后, 经历了快速冷却过程,在22648 Ma~20495 Ma 期间,岩体温度由 520℃冷却至 300℃, 平均降温速率为1022℃/ Ma。20495 Ma~118 M a 期间为盘山岩体的缓缦隆升时期,平均隆升速率约为 0028m m /a,隆升幅度约 25km 。118 Ma~96 Ma 为盘山岩体较快速隆升时期,隆升速率为0035m m /a,隆升幅度约077km 。96 Ma~35 Ma 为盘山岩体与盘山山脉的快速隆升时期,隆升速率约为0115m m /a,隆升总幅度达7km 。35 Ma 以来,盘山岩体的隆升速率很小,仅约0014m m /a,隆升幅度约为05km 。盘山周缘环状构造系统的形成时代略早于 22648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 盘山岩体 历史 构造演化 地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宣华 Michael W.MCRIVETTE +4 位作者 李丽 尹安 蒋荣宝 万景林 李会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7-1660,共14页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 对格尔木附近东昆仑山花岗岩类侵入岩体中锆石和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FT)定年与热历史的模拟,得到了中、新生代东昆仑山多阶段冷却与隆升的构造热历史。锆石FT年龄反映了东昆仑山中生代2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侏罗纪(194.1~144.4Ma)和第2期早白垩世(115.7~100.2Ma)冷却历史。磷灰石FT年龄和热历史模拟给出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分别为第1期始新世早期(约52.9Ma)、第2期中新世中期(16.3~10.0Ma)和第3期上新世(5.1~0.9Ma)冷却历史。东昆仑山新生代3期冷却历史与逆冲断层系的发育紧密相关。新生代第1期(约52.9Ma)可能反映了柴达木盆地南缘一个夭折了的前陆盆地的存在。新生代第2期(16.3~10.0Ma)和第3期(5.1~0.9Ma)冷却年龄具有规律性的空间分布,反映了东昆仑山背驮式逆冲断层系的发育历史,表明柴达木盆地主要是作为东昆仑山的背驮式盆地而建立盆山耦合关系的。根据新生代第2期冷却历史的结束与昆仑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开始的年龄对比,推测东昆仑山区域变形作用由挤压向剪切转换的时间可能在10.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山 逆冲断层系 裂变径迹测年 历史模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区热历史恢复方法探索 被引量:17
15
作者 邱楠生 李慧莉 金之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1-567,共7页
古温标是目前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在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碳酸盐岩由于没有合适的成熟度标定参数(古温标),对其经受的热历史和成烃史的恢复一直是困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沥青反射率、牙形石色变指... 古温标是目前恢复沉积盆地热历史最常用方法之一,但在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碳酸盐岩由于没有合适的成熟度标定参数(古温标),对其经受的热历史和成烃史的恢复一直是困扰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沥青反射率、牙形石色变指数、镜状体反射率等各类古温标,在用于早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区的热历史恢复时都是借助于它们各自与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再利用现有的镜质体反射率模拟热历史方法来恢复热历史,因而存在不同的缺陷。重点介绍了利用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作为碳酸盐岩地区古温标的可能性。通过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热模拟得到的有机质自由基浓度数据,初步建立了三种类型有机质的自由基浓度(N)与时间-温度指数(TTI)的定量模型。这种有机质自由基浓度与TTI的关系式为碳酸盐岩地区古地温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历史 古温标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新生代构造-热历史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左银辉 唐世林 +3 位作者 张旺 张云献 辛艳朋 周勇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是中国典型的既富石油又富天然气的凹陷之一。文中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恢复了9个构造单元31口典型井的新生代热历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各构造单元的新生代热历史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并表现为"马鞍型&qu...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是中国典型的既富石油又富天然气的凹陷之一。文中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恢复了9个构造单元31口典型井的新生代热历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各构造单元的新生代热历史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并表现为"马鞍型"特征,分别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中晚期达到地温梯度高峰,其地温梯度分别为45~48℃/km和39~40℃/km,两期地温梯度高峰揭示了东濮凹陷经历了沙三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中晚期强烈的裂陷运动;新近纪开始,凹陷进入热沉降阶段,地温梯度逐渐下降至现今的31~34℃/km。此外,研究成果还揭示了东濮凹陷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场控制。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东濮凹陷深层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地热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历史 新生代 地温梯度 盆地模拟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热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袁万明 董金泉 +1 位作者 汤云晖 保增宽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204,共6页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研究表明 ,具有 3个阶段的热演化模式 :①大约 12 0Ma之前 ,温度为 10 5~ 130℃或 90~ 12 0℃ ,属于较高温稳定期 ;② 6 0~ 12 0Ma,温度为 90~ 12 0℃或 2 0~ 6 5℃ ,系快...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铁热克提岩体 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分析研究表明 ,具有 3个阶段的热演化模式 :①大约 12 0Ma之前 ,温度为 10 5~ 130℃或 90~ 12 0℃ ,属于较高温稳定期 ;② 6 0~ 12 0Ma,温度为 90~ 12 0℃或 2 0~ 6 5℃ ,系快速冷却与隆升期 ;③ 6 0Ma以来为 2 0~ 6 5℃或 12~ 18℃ ,属低温稳定期。第 2阶段 (6 0~ 90Ma期间 ) ,冷却速率为 2 .5~ 3.2 3℃ /Ma ,相当于抬升速率为 83.3~ 10 7.7m/Ma。 6 0~ 12 0Ma的快速隆升作用以及 80 .4~ 91.9Ma的裂变径迹年龄 ,证实燕山晚期发生过新的陆内挤压造山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历史 隆升 剥蚀 裂变径迹 磷灰石 新疆 阿尔泰 燕山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君山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热历史解析与动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玉平 徐伟 +3 位作者 廖震 叶霖 郭利果 李朝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z1期87-88,共2页
  1 区域地质概况   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1-3]出露于中越边境,地处南华地块与扬子地块、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是探讨华南西段大地构造的重要窗口.该核杂岩的核部由韧性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元古界猛洞岩群和加里东期南温河花...   1 区域地质概况   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1-3]出露于中越边境,地处南华地块与扬子地块、印支地块的结合部位,是探讨华南西段大地构造的重要窗口.该核杂岩的核部由韧性变形--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元古界猛洞岩群和加里东期南温河花岗岩组成,过渡层主要为韧脆性变形--绿片岩相变质的新元古界(?)新寨岩组,盖层由脆性变形--变质微弱的古生界-中生界地层构成,其间为多条韧性剥离断层和脆性正断层所组成剥离断层系分隔,并为变形--变质微弱的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侵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历史 动力学机制 老君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被引量:71
19
作者 邱楠生 苏向光 +2 位作者 李兆影 柳忠泉 李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27-1135,共9页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古地温梯度是逐渐降低的,但在早第三纪时期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在晚第三纪-第四纪则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济阳坳陷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地温梯度为54.0-50.0℃/km之间,沙河街沉积时期为50.0-40.0℃/km,东营组沉积时期为40.0—38.5℃/km。晚第三纪时期为38.5—35.5℃/km,第四纪以来基本未变.坳陷内4个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以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在晚第三纪时期,济阳坳陷各凹陷的地温梯度变化均较小,地温梯度的高低依次为东营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车镇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均是济阳坳陷最低的.这种地温演化的差异与各凹陷的构造沉降演化史密切相关,同时地温演化差异也导致了各凹陷的烃源岩在生烃门限深度的差异.济阳坳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特征反映了济阳坳陷由断陷向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 构造-演化 历史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历史和剪切历史对长庆含蜡原油凝点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冯兵 岳湘安 +2 位作者 蒋华义 何光渝 张立娟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9-62,共4页
通过室内模拟长输管线热站的热历史作用、泵站的剪切和管流的剪切作用,定性分析了热历史和剪切历史作用对长庆含蜡原油凝点的影响效果,得知热处理温度是影响含蜡原油凝点变化的主要因素,高温热处理作用大幅度降低了含蜡原油的凝点,中温... 通过室内模拟长输管线热站的热历史作用、泵站的剪切和管流的剪切作用,定性分析了热历史和剪切历史作用对长庆含蜡原油凝点的影响效果,得知热处理温度是影响含蜡原油凝点变化的主要因素,高温热处理作用大幅度降低了含蜡原油的凝点,中温温度段的热历史作用会对含蜡原油凝点产生恶化效果;剪切历史作用是影响含蜡原油凝点的另一重要因素,低于200s-1的剪切作用会增大含蜡原油的凝点,高于400s-1的剪切历史作用对含蜡原油的凝点具有优化效果.热历史和剪切历史综合作用时,时间较短的中低剪速剪切历史作用对含蜡原油的凝点影响较小,高温和低温热处理作用有明显的降凝效果;长时间的高速剪切作用对含蜡原油凝点的影响明显,高温热处理和高速剪切综合作用对含蜡原油有较好的降凝效果.确定长庆含蜡原油的长距离输送热处理温度宜高于60℃,过泵剪切速率应高于200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历史 剪切历史 原油凝点 长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