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评估研究——以恒口老街区为例
1
作者 刘冬 周思萌 +2 位作者 彭建兵 申艳军 周鑫玥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9,共8页
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区域,而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承载体。该文综合考虑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不安全性因素,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以及建筑本体、建筑附属和建筑环境... 秦巴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成为防灾减灾救灾的重点区域,而其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承载体。该文综合考虑秦巴山区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不安全性因素,从建筑单体和建筑组群两个层面,以及建筑本体、建筑附属和建筑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综合防灾的评估框架,并以陕西省第四批历史文化街区恒口老街区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恒口老街区在建筑本体防灾、附属防灾及环境防灾在6大组群和1219栋单体建筑内存在显著差异,防灾能力较强区域均呈面状分散于街巷两侧;而防灾薄弱点则多为可达性较低的组群内部。该结果为减轻街区建筑灾害风险危险性、降低建筑承灾体易损性、增强建筑自适性以及提高建筑的可恢复性,提供了研判技术依据和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 综合防灾 本体 附属 环境 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相关性探讨
2
作者 王晓雄 孙子焱 +1 位作者 马朝腾 余侃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历史街区是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核,其承载了文化、居住和商业等功能,其中商业功能为主导,如何通过商业提升街巷活力成为研究焦点.以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与实地调研校核,建立街巷活力外在表征与业态测度指标体系,利用Pear... 历史街区是城市独有的精神内核,其承载了文化、居住和商业等功能,其中商业功能为主导,如何通过商业提升街巷活力成为研究焦点.以扬州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多源数据与实地调研校核,建立街巷活力外在表征与业态测度指标体系,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二者之间相关性.研究发现:(1)街区内街巷活力与商业业态之间具有关联性,其强弱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2)从整体上看,街巷活力与业态总量、业态密度以及业态混合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业态总量、业态密度、业态混合度.(3)从各类业态上看,购物服务类与餐饮服务类业态对街巷活力影响最为显著.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和街区特点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升历史街区综合街巷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巷活力 商业业态 Pearson相关性 历史文化街区 东关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ANO-AHP-QFD的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3
作者 褚海峰 施翔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81-390,共10页
目的分析梧州历史文化街区用户对公共设施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街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设计要素,完成公共设施设计优化,提升街区整体风貌形象。方法以梧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KANO模型筛选用户需求指标;运用AHP法构建用户... 目的分析梧州历史文化街区用户对公共设施的多元化需求,结合街区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设计要素,完成公共设施设计优化,提升街区整体风貌形象。方法以梧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为研究对象,利用KANO模型筛选用户需求指标;运用AHP法构建用户需求层次分析模型,计算用户需求指标权重数值并予以排序;结合QFD理论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要素,并建立HOQ质量屋,计算出相对重要度权重值,从而筛选出相对重要度权重值高的设计要素应用于公共设施优化设计实践。结果依据KANO-AHP-QFD法的数据分析结果,从街区服务需求、设施形象需求、历史文化需求、用户情感需求四方面出发,完成梧州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优化。结论通过KANO-AHP-QFD法准确分析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的用户需求,设计出兼具功能服务属性与历史文化特征街区公共设施,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设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NO-AHP-QFD 用户需求 历史文化街区 公共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
4
作者 张若曦 吴灈杭 +1 位作者 张锦鑫 韦骅耕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9,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行动的3个基本要素:主体、领域、过程,阐释了3个要素通过主体成熟度和组织成熟度影响参与式保护实践效果的运行机制。进而构建包括“主体成熟度评价-参与过程设计-配套机制保障-规划制定与实施”4个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方法框架,并将其引入厦门高浦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设计,以期为多元主体有效参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参与式保护 历史性城市景观 运行机制 多方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方法研究——以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秀琼 刘斯捷 +2 位作者 王瑾 陈思颉 陈晨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40,共9页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中存在的现状数据管理低效、规划-设计-实施环节缺乏传导校核及专业团队协作不足、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通过数智赋能“规-建-管”全周期,基于GIS、BIM、CIM平台,搭建统一的底图底数、规划-设... 针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中存在的现状数据管理低效、规划-设计-实施环节缺乏传导校核及专业团队协作不足、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通过数智赋能“规-建-管”全周期,基于GIS、BIM、CIM平台,搭建统一的底图底数、规划-设计-实施多专业协作平台、政府部门统一数字化治理平台,建立历史文化街区“规-建-管”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方法。通过孙文西历史文化街区实践,推演数字化管控方法的应用优势,为同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全周期数字化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赋能 历史文化街区 规-建-管 全周期 数字化管控 孙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街区碳代谢模式识别及适应性更新策略——以福建省长汀县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美伊 胡宏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9,共16页
我国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多以历史风貌、遗存身份、产权归属等为依据划分更新单元、采取老旧建筑翻新、用地功能置换等更新策略,较少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地块的碳代谢差异,对地块尺度碳排放进行大规模精细核算,以“双碳目标”为导向探... 我国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多以历史风貌、遗存身份、产权归属等为依据划分更新单元、采取老旧建筑翻新、用地功能置换等更新策略,较少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内地块的碳代谢差异,对地块尺度碳排放进行大规模精细核算,以“双碳目标”为导向探索历史文化街区适应性更新策略。本文引入机器学习方法精准识别地块碳代谢分异类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长汀县的4个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区,详细核算449个地块含9624栋建筑的居民生活碳排放、公共活动碳排放、交通出行碳排放和绿地碳汇特征,针对识别出的8类地块碳代谢模式分别提出低碳导向的适应性更新策略,并评估相应的地块低碳更新绩效,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低碳更新转型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导向 历史文化街区 机器学习 适应性更新 碳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研究——以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袁雨龙 于涛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逐渐成为当今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主流。探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螺旋转译”理念,指出渐进式更新有螺旋上升之义,应呼应网络变化动态调整规划。调研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访谈梳理街区更新的行动者类...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模式逐渐成为当今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主流。探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螺旋转译”理念,指出渐进式更新有螺旋上升之义,应呼应网络变化动态调整规划。调研南京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访谈梳理街区更新的行动者类型和目标,构建行动者网络,发现其“螺旋转译”过程存在导致更新规划难以实施落地的问题。最后,根据荷花塘“螺旋转译”渐进式更新机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推动更新规划的理念创新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转译 渐进式更新 行动者网络 历史文化街区 南京荷花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营建模式研究——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宋静静 李坤 赵宏波 《现代园艺》 2025年第9期168-171,共4页
为探究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分析街区存在的问题和街巷格局,针对空间特点及当地特色提出2种优化方案,探讨不同人群对不同优化方案的反馈意见,总结历史文化街区... 为探究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以武胜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分析街区存在的问题和街巷格局,针对空间特点及当地特色提出2种优化方案,探讨不同人群对不同优化方案的反馈意见,总结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旨在保护历史文化特色并提升环境质量,为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提升及历史风貌保护提供方法指导和人性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植物景观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发生机制探析——来自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小院议事厅案例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承新 朱丽萍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5,124,共11页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属于不同范畴,但往往被置于一道考量,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的治理导向。为了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生耦合的问题亟待给予系...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属于不同范畴,但往往被置于一道考量,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明的治理导向。为了更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对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如何发生耦合的问题亟待给予系统的学理分析。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耦合,在草厂社区正体现为小院议事与历史文化街区治理耦合互动的发生。“小院议事厅”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在议题萌生、主体参与、载体创新、治理落地、反馈调整等方面展现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耦合的底层逻辑和现实价值,成功地在保护胡同街区的历史风貌前提下解决居民生活现代化的问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社会治理的有效耦合提供了一则在地化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过程人民民主 基层社会治理 发生机制 历史文化街区 小院议事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本需求导向下的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研究——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0
作者 吴灈杭 黄心思 +1 位作者 詹锐驰 张若曦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57,共8页
韧性评估能够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险管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助力街区综合韧性建设。从人本视角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资源、发展动力和风险扰动,辨析街区的韧性需求,分析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的构成;借助DPSIR模型构建历史... 韧性评估能够指导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险管理,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多层次需求,助力街区综合韧性建设。从人本视角识别历史文化街区的内部资源、发展动力和风险扰动,辨析街区的韧性需求,分析历史文化街区韧性系统的构成;借助DPSIR模型构建历史文化街区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泉州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识别街区的韧性特征,分析居民留住、渐进更新模式与居民外迁、开发运营模式下的街区韧性水平差异,并识别各街区韧性建设障碍度因子,进而从空间更新、文化利用、智慧治理3个方面提出历史文化街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从韧性评估视角助推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保护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人本需求 DPSIR模型 韧性评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体验价值及其提升路径——基于网络游记的探索性分析
11
作者 刘莉莉 傅才武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49,共13页
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体验这一行为活动成为联结空间主客体的重要桥梁。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个案,收集相关网络游记文本,运用扎根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空间体验价值结构维度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以屯溪老街为代... 随着体验时代的到来,体验这一行为活动成为联结空间主客体的重要桥梁。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个案,收集相关网络游记文本,运用扎根分析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其空间体验价值结构维度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以屯溪老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街区存在五维空间体验价值,且呈现出价值分异的特征。通过对空间体验价值生成逻辑各个环节的深入探究,发现物理空间凸显记忆索引功能,精神空间激发个体文化身份认同,消费空间促发文化内生价值;但同时存在着商业气息过重、游客文化身份认同及情感联结较弱和关联性体验不强等问题。可通过强化物理空间地域特色、拓宽精神空间文化符号传播途径以及完善消费空间共享体验服务等方式,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体验价值的增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生产 空间体验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再造与情感整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的双重逻辑
12
作者 刘宗锦 薛澜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5,共11页
空间既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是一个单向的物质再造过程,而是含有社会激活属性的综合过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特殊历史遗存,承载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属性,本质上是物理空间与精神财富的统合。城... 空间既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是一个单向的物质再造过程,而是含有社会激活属性的综合过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特殊历史遗存,承载着保护和发展双重属性,本质上是物理空间与精神财富的统合。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呈现出空间再造和情感整合双重逻辑。一方面,城市通过物理空间的保护利用、文化空间的积极培育、交往空间的深度融合三重手段,实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再造。另一方面,城市借助街区空间的情感连接、社会行动者的情感建构、沉浸式场景的情感激活,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情感整合。在此基础上,城市空间的再造与更新既可以成为公众参与的符号,也可以作为引导社会交往与治理发展的连接点。未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过程要充分依托物理空间更新和文化情感导入双重路径,从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文化创意赋能消费、社会公众有效参与的共赢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再造 城市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 情感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感知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游憩满意度研究——以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3
作者 林晓倩 朱玉洁 +1 位作者 董建文 王敏华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旅游活动中,使用者游憩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居民与游客之间不同的行为方式与认知视角造成了旅游目的地中的游憩感知差异。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地点,通过IPA分析与数理统计,对使用者感知的期望值和满意度... 在旅游活动中,使用者游憩满意度是衡量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居民与游客之间不同的行为方式与认知视角造成了旅游目的地中的游憩感知差异。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地点,通过IPA分析与数理统计,对使用者感知的期望值和满意度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居民与游客视角下游憩满意度的差异。结果显示:主客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感知体验最为显著,尤其是游客对历史人物、故事的了解与民俗风情的感受期望与实际体验落差最大;在总体感知需求中,居民的感知需求与相应评价相匹配,而游客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的落差大于居民;游客对视觉审美感知的重视程度高于居民,并在文化特色、商业业态满意度中远低于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IPA分析法 期待值 满意度 福州上下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社会”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识别-优化-验证方法研究
14
作者 唐天鹏 哈静 +2 位作者 陈思思 王雯思宇 张志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7,共8页
空间形态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组织规律,揭示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结构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然而,纯粹依靠空间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为例,整合GIS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从“空间-社会”视角... 空间形态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内在组织规律,揭示了历史文化街区在结构与社会功能方面的内在联系。然而,纯粹依靠空间途径解决社会问题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为此,以张家口市堡子里为例,整合GIS与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从“空间-社会”视角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识别-优化-验证方法。首先,从空间和社会2个层面构建空间形态和社会热点指数;其次,从结构、特征和均衡性三方面对“空间-社会”结合较差的区域进行识别,并提出局部空间优化、轴线特征强化和街巷空间细化的针对性优化措施;最后,从空间与社会协同方面对优化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量化和可视化了空间与社会协同机制,为实践层面构建系统整合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人文图说之二四五:岭南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 湛江赤坎老街
15
作者 杨中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千年古商埠,半部湛江史”。赤坎老街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其范围大体北至黄略铁路,南至南桥河,东至振兴路、海棠路,西至城市主干道,规划用地约883.5公顷。赤坎老街历史底蕴深厚,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并具商埠雏形。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后,... “千年古商埠,半部湛江史”。赤坎老街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其范围大体北至黄略铁路,南至南桥河,东至振兴路、海棠路,西至城市主干道,规划用地约883.5公顷。赤坎老街历史底蕴深厚,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并具商埠雏形。清康熙年间海禁解除后,海运商贸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岭南文化 规划用地 城市主干道 康熙年间 老街 赤坎 湛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防火间距实体试验研究
16
作者 赵家明 张唯 +1 位作者 李彦龙 卫文彬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36-940,976,共6页
为了给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活化利用工程中消防安全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火灾实体试验研究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间距,分析了温度和热辐射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砖木结构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窗口火溢流和热颗粒成为可能诱发... 为了给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活化利用工程中消防安全设计提供参考,通过火灾实体试验研究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防火间距,分析了温度和热辐射的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砖木结构的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中窗口火溢流和热颗粒成为可能诱发历史建筑之间火灾蔓延的因素。火灾发生到人工干预灭火过程中,火灾发生位置对应窗口1.0 m位置处温度最高,温度值为285.78℃,随着距离增加温度下降,火灾发生位置对应窗区域温度在4.0 m距离处均低于35℃。火灾发生位置对应窗口1.0 m位置处热辐射最大值为25.67 kW/m^(2),火灾发生位置对应窗口2.0 m位置处热辐射最大值为8.58 kW/m^(2)。在本次徽派建筑的历史文化街区火灾实体试验中,对于该类外墙为不燃结构的建筑,设置4.0 m的防火隔离带可有效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综合考虑一定的安全余量,历史文化街区防火组团或防火控制分区间推荐采用宽度为6.0 m的防火隔离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建筑 防火间距 火灾实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异研究方法的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考察
17
作者 殷成竹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6,106,共7页
本研究采取语言景观变异研究路径,以北京4条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商铺标牌语码取向为因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则确定为商铺的行业类型、连锁店性质、文化属性、模态、标牌结构。研究发现在语码取向方面,汉语语码处于绝... 本研究采取语言景观变异研究路径,以北京4条典型历史文化街区商铺标牌语码取向为因变量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则确定为商铺的行业类型、连锁店性质、文化属性、模态、标牌结构。研究发现在语码取向方面,汉语语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同时商铺的行业类型、连锁店性质、文化属性、模态、标牌结构等自变量与外语语码的使用存在显著关联。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国际元素和流行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构成了其多样独特的语言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历史文化街区 变异研究 Logistic四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营造方法
18
作者 吴静雅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4期120-122,共3页
植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恢复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分析了植物景观在文化表达、生态修复和空间塑造中的多重功能。结合国内外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历史文化街... 植物景观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恢复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探究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分析了植物景观在文化表达、生态修复和空间塑造中的多重功能。结合国内外植物景观设计的现状与挑战,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关键原则,包括文化原真性原则、生态适应性原则、空间叙事性原则及可持续维护原则。同时,探讨了植物配置、文化符号转译、分级配置与植物识别系统等设计策略,强调了植物景观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融合。以期为未来历史文化街区植物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对策,促进历史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内涵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植物景观 生态修复 文化传承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统筹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提升策略探索--以重庆市磁器口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圣海 刘静波 +2 位作者 刘加维 熊俊 王海力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109,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场所,其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的重要示范区,目前面临着空间局促、权属复杂、交通混乱以及诸多限制...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场所,其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是重庆市城市更新提升的重要示范区,目前面临着空间局促、权属复杂、交通混乱以及诸多限制要求等多重困境。在区域统筹视角下,提出了推动街区融入城市区域发展、精准施策解决重点问题、提升街区综合防灾能力及培育文化体验新场景的更新提升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合理配置城市区域内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效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街区的有机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区域统筹 更新提升 传承保护 磁器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多维度评价研究——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熙巍 高思琪 +1 位作者 刘树鹏 闫凤英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实际进展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主题模型,从更关注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传递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感知总体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特征,“民族特色美食街”的感知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游客感知维度按旅游吸引力强度依次为消费体验、地方美食、景观建筑、环境氛围、生活记忆和非遗文化,消费体验与地方美食维度高度绑定,且对其他维度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不同游客感知维度评价差异显著,消费体验和景观建筑维度关注度较高、满意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传递效果欠佳,非遗文化和生活记忆维度满意度较高、关注度相对较低,保护挖潜力度不足。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北院门街区对游客的历史文化传递效果,对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机器学习 评价 历史文化街区 北院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