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历史整体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被引量:17
1
作者 林超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0,共6页
一、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提出及其要旨1963年4月20日,方国瑜教授发表“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的演讲,总结中国历史发展中多民族统一国家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的理论。
关键词 中国历史发展 方国瑜 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民族统一国家 发展的整体性 历史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历史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思考
2
作者 赵建辉 《东南学术》 CSSCI 1994年第2期48-52,36,共6页
关键词 整体性研究 史学研究 认识论 人类社会 认识图式 客观历史 历史整体性 整体属性 历史研究 组成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琴 《湖湘论坛》 CSSCI 2016年第5期37-44,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整体性,即保持概念的基础性、单纯性、系统性、连贯性和自洽性;第二,历史整体性,即从古典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整体,都是中华价值观在不同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整体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论整体性,即保持概念的基础性、单纯性、系统性、连贯性和自洽性;第二,历史整体性,即从古典价值观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属于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整体,都是中华价值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第三,实践整体性,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贯通性、主体与环境的协调性、传统与现代的互补性、传播载体的同步性、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及践行与评价的一体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整体性 历史整体性 实践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之一 被引量:20
4
作者 潘先林 谭世圆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5-73,共9页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具体表现是:边疆与内地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整体、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所包含的空间演变、族群构成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没有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的建设与认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发展整体性 中华民族 方国瑜 边疆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学的“史诗”经验与“整体性历史”品格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文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5,共7页
“史诗”具有悠久的西方文学传统,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经典论述,而在中国现代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史诗”则不仅因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传承而从体裁转为风格的体认,“史诗性”也在20世纪中国小说“现代化”演变的意义上,逐... “史诗”具有悠久的西方文学传统,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经典论述,而在中国现代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史诗”则不仅因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传承而从体裁转为风格的体认,“史诗性”也在20世纪中国小说“现代化”演变的意义上,逐渐成为中国当代小说的整体取向以及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标准之一,进而使中国当代小说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史”与“诗”的辩证问题,并特别在当代女性写作的“类史诗”和21世纪文学的“整体性历史”中得以充分呈现,其“类史诗”是个人化历史叙事向“史诗”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而“整体性历史”则一直存在于当代作家的文学建构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 史诗性 类史诗 整体性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通“自在”与“自觉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新解--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之二 被引量:7
6
作者 潘先林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7-34,共8页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中华民族史的范围 融通“自在”与“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浅析叶维廉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蒋述卓 郑焕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8,共8页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 叶维廉反思现代文学研究的真知灼见,长期为他在古典美学和比较文学领域的成就所掩盖。综观叶维廉现代文学研究的思想,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以"历史整体性"的思维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探寻现代文学传统的新质,使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贯通起来;其二,批判五四后的"定型思维"及其危害,以此展开对现代性思维专制的批判,显现其文学现代性反思的独特路径。叶维廉接续历史的整体之思的意义和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启示显得尤为深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维廉 历史整体性 现代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 被引量:10
8
作者 章忠民 孟恩恩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1-14,共14页
整体性原则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其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显现出的典型特征,更是我们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价值的方法论要求。要真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就必须做到:其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历史整体性,洞... 整体性原则不仅是伟大建党精神在其酝酿、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显现出的典型特征,更是我们理解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与价值的方法论要求。要真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就必须做到:其一,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其历史整体性,洞悉伟大建党精神的来龙去脉和渊源趋向;其二,从不同局域的彰显与发挥中把握其空间整体性,探知伟大建党精神在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中所呈现出的聚合力和辐射力;其三,从民族复兴的现实发展中把握其实践整体性,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内涵并运用其推动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促进各领域事业发展;其四,从"两个结合"的践行中把握其理论整体性,察明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遵循和文化意蕴及其自身逻辑功能的系统运作。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加深刻透彻地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整体性及其强大力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伟大建党精神 民族复兴 历史整体性 空间整体性 实践整体性 理论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当代历史的多角透视——简评《当代世界史》
9
作者 方德昭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99-100,92,共3页
由吴继德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史》是一本论述二次大战后世界历史的颇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本书力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论述当代历史,并能以发展观点来理解马列主义原理,用于实际。在把握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多层次、多侧... 由吴继德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世界史》是一本论述二次大战后世界历史的颇有参考价值的著作。这本书力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论述当代历史,并能以发展观点来理解马列主义原理,用于实际。在把握历史整体性的基础上,多层次、多侧面地剖析当代历史,难能可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透视 当代历史 当代世界 非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整体性 向社会主义过渡 帝国主义 指导论 马列主义 列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重构:从“五四”到“五四学”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同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7-54,共8页
现代历史学通常有以下三种常规划分:(1)过去的事实,这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2)历史编纂(historiography),这是历史学家关于研究对象的写作话语.(3)历史哲学,这是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话语之间可能关系的研究.“历史”不仅仅是指我们能够研... 现代历史学通常有以下三种常规划分:(1)过去的事实,这是历史学家的研究对象.(2)历史编纂(historiography),这是历史学家关于研究对象的写作话语.(3)历史哲学,这是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话语之间可能关系的研究.“历史”不仅仅是指我们能够研究的对象及对它的研究过程,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某种写作话语而达成的与“过去”的某种关系.我们对历史的经验与我们关于它的话语是本可分离的,历史话语以其具有文化意义的形式现实化为一类特定的写作,这种写作是对历史学家所掌握的任何关于过去的资料和源于过去的知识的种种阐释.从简单的编年史或史实目录,到高度抽象的历史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与重构 思想史 文化运动 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历史研究 历史整体性 二十世纪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