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大学使命的变迁及其历史效果 被引量:22
1
作者 周廷勇 熊礼波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5,共8页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在历经欧洲中世纪、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以及现代社会这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过程中,西方大学根据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使命,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后,至今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使命... 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在历经欧洲中世纪、民族国家形成时期以及现代社会这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的过程中,西方大学根据自身在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使命,经历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后,至今已形成了多样化的使命系统。西方大学使命的变迁主要产生了两方面的历史影响:第一,西方大学使命的每一次演变、发展和创新,都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大学在历史上遭遇的种种危机,激发了大学的活力,推动了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逐步确立了大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第二,西方大学使命变迁形成的多样化的大学使命系统为当今认识和处理大学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思维和言说大学的方式,而人们的这种思维和言说方式又反过来对大学的发展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使命 变迁 历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曹卫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8,共8页
本文的着眼点不是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哈贝马斯在汉语学界被接受的历史过程,而是试图以哈贝马斯的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为范例,通过该书在汉语学界近十年来的接受、研究与应用,来阐述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并试图为建立... 本文的着眼点不是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哈贝马斯在汉语学界被接受的历史过程,而是试图以哈贝马斯的代表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作为范例,通过该书在汉语学界近十年来的接受、研究与应用,来阐述哈贝马斯在汉语世界的历史效果,并试图为建立哈贝马斯与汉语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寻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 历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形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效果
3
作者 殷华成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8-51,共4页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作为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形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对马克思主义"近代科学"式的理解也造成了悖反的历史效果。因此,需要廓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象:它是西方传统上广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作为西方最先进的"科学形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原因,而传统中对马克思主义"近代科学"式的理解也造成了悖反的历史效果。因此,需要廓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形象:它是西方传统上广义的科学;它是关于人的科学;它是古希腊以降真正科学精神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形象 马克思主义 历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效果历史看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主体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卓娅 王爽 王全红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128-131,共4页
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构成诠释的核心。以文本为中心的诠释过程从对客观知识的追求出发,将文本视为工具的同时排除了读者的历史性,以读者为中心的诠释过程则完全从读者自身出发理解文本以追求比作者还要"更好的理解",在肯定... 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联构成诠释的核心。以文本为中心的诠释过程从对客观知识的追求出发,将文本视为工具的同时排除了读者的历史性,以读者为中心的诠释过程则完全从读者自身出发理解文本以追求比作者还要"更好的理解",在肯定读者自身的同时排斥了文本,这两种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础上的诠释都难以达致理解的真理。文章以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为底基、以构建于其上的时间距离与视域融合为框架,审视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主体关系的形成。这种交互主体关系不但是达致理解的真理的前提条件,也是解决当代精神科学危机的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读者 效果历史 交互主体关系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伽达默尔效果历史原则的辩证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何卫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42-47,共6页
效果历史原则浓缩了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主要思想,它实际上由三个基本范畴所构成: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时间距离。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具有一个辩证结构,本文旨在分析这一结构。
关键词 解释学 辩证法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时间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解读中的效果历史意识 被引量:7
6
作者 陈鸥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2-117,共6页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 效果历史意识是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理解和解释得以展开的基础,驱动解释学循环的动力。效果历史意识涵盖文本阅读效果史、生活经验、传统以及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因此它既是相对固定的整体,又是不断运动、调整、开放的结构,同时蕴含着对解读的历史先在给定性的反思,这是读者必须恪守的“效果历史原则”。效果历史意识的本质是对存在时间的经验,只有真正实现了的时间才能被经验到,从而即便过去,也能收藏在效果历史意识中,在文本解读时重返当下与文本对话,参与文本意义建构。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通过与文本的平等交流才能得以自我检视,一部经典只有不断地与读者的效果历史意识对话,才能常新长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意识 解释学循环 解释学经验 实现了的时间 文本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效果历史中的转型中国法治——以一种中国化的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凡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8,共6页
从效果历史的角度来看法治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只有历史考据学的分析,则法治的发展史会变成一部"死史",并不能为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解读和借鉴。探究转型中国社会中的法治及其问题,应该... 从效果历史的角度来看法治的发展过程,如果仅仅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只有历史考据学的分析,则法治的发展史会变成一部"死史",并不能为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解读和借鉴。探究转型中国社会中的法治及其问题,应该先明白中国社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的转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或清算了西方理论在中国自由生长的脉搏。作为解释者,必须从所在的不同于以往的环境、思维、地位、文化、经济、政治等出发,按照已有的"成见"作出处境和视域的融合。这些成见是"中国化"的成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转型 法治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视角谈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欣然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效果历史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轴心,它实际上是由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时间距离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为效果历史理论搭建了逻辑演绎的框架。效果历史理论阐明了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积极姿态,不仅使读... 效果历史理论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轴心,它实际上是由效果历史、视域融合和时间距离这三个基本概念构成的。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为效果历史理论搭建了逻辑演绎的框架。效果历史理论阐明了主体在诠释过程中的积极姿态,不仅使读者取得了主体的资格,而且使文本也获得了主体的资格,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就是文本、读者、作者之间的效果历史事件。效果历史理论展示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这是对理解问题思考视角的转化,理解问题在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基石上达到了更高层面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时间距离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理解之维的哥白尼革命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泽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7-132,共6页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他的诠释学和客观主义诠释学间的分水岭所在。伽达默尔正视了理解作为"效果历史"之实相。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典所作的不...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也是他的诠释学和客观主义诠释学间的分水岭所在。伽达默尔正视了理解作为"效果历史"之实相。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以及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经典所作的不同诠释,佐证了伽达默尔关于理解是"效果历史"事件似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性判断。伽达默尔关于理解是"效果历史"事件的深刻洞见,开启了一场诠释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读者 自我理解 哥白尼革命 伽达默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旅行与效果历史: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书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44,共5页
从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来看,作为文化文本的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具有三重视域融合效果。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传达出作为西方古典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在毛泽东时代历史存活中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第... 从效果历史所显示的当代意义来看,作为文化文本的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具有三重视域融合效果。首先,《德国古典美学》传达出作为西方古典美学发展高峰的德国古典美学在毛泽东时代历史存活中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德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效果历史视域。同时它也传达出蒋孔阳修改、出版此书时改革开放初期视域对当时历史的理解,构成了效果历史的第二个视域。第三个视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德国古典美学》作为思想理论资源参与当代美学理论建构以彰显其与当代历史文化对话的可能。多维历史视域叠加共同构成了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文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理解的历史,其效果历史呈现出复杂的当代意义及其贡献,也部分地呈现出西方文化的理论旅行在中国学者的接受和阐释中参与架构中国当代精神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德国古典美学》 效果历史 当代意义 理论旅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1-1990:沈从文情爱书写的效果历史研究
11
作者 谭梅 吴俊乐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3-76,共4页
从20世纪30年代始,沈从文的情爱书写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争议,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由此几经沉浮。如今,从作家和作品的角度研究沈从文的文章已数不胜数,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本论文另辟蹊径,从读者的角度,引入西方解释学文论中效果历... 从20世纪30年代始,沈从文的情爱书写就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争议,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由此几经沉浮。如今,从作家和作品的角度研究沈从文的文章已数不胜数,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本论文另辟蹊径,从读者的角度,引入西方解释学文论中效果历史的概念,对八十年来沈从文的阅读理解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读者对沈从文情爱书写的接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情爱书写 效果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真的历史”到“效果的历史”——论《真理与方法》对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的改造 被引量:2
12
作者 方向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共6页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海德格尔 “本真的历史 效果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看”的视角转换——伽达默尔效果历史观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峰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与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对象不同,效果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主体就处于历史之中,主体对有历史流传物的理解有一定距离,同时,历史流传物也是主体能够进行理解活动的桥梁... 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阐释学的一个关键概念,与传统的历史观把历史当作一个外在于自己的对象不同,效果历史观强调研究历史的主体就处于历史之中,主体对有历史流传物的理解有一定距离,同时,历史流传物也是主体能够进行理解活动的桥梁。这样效果历史观就彻底地转换了“看”历史的视角,不再有完全理解这样的概念,同时也不会走向瓦解理解的虚无主义,而是在问与答的辩证运动中获得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 主体 视角 时间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沃金建构性法律解释学中的“效果历史”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玲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39,共5页
与传统法律解释理论不同,德沃金建构性法律解释理论承认了法律解释中的"主观"因素——"前见"。为了展现"前见"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这一个复杂、微妙的实现过程,德沃金借助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实现从传... 与传统法律解释理论不同,德沃金建构性法律解释理论承认了法律解释中的"主观"因素——"前见"。为了展现"前见"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这一个复杂、微妙的实现过程,德沃金借助神话英雄——赫拉克勒斯,实现从传统法律理论向建构性法律解释理论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沃金 法律解释 前见 效果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理论诠释历史街区交互关系--以武汉历史街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梁辰浩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115,共9页
以往在城市历史街区设计改造中多侧重对物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从哲学诠释学理论入手,对非物质形态、或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结合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武汉为例,将“效果历史”概念融入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护和应用的维度中,将“回... 以往在城市历史街区设计改造中多侧重对物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从哲学诠释学理论入手,对非物质形态、或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结合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武汉为例,将“效果历史”概念融入历史街区的原真性保护和应用的维度中,将“回望”转变为过去与未来的视域融合,把准、识别和归纳好街区的历史文脉和场所精髓。解析、保留或再现关键的城市性格和街区历史景观,有效应对城市拆建中“原真性丧失”的困境,让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更具有历史性和在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效果历史 历史街区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意识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性研究——从二元主义与历史主义思维谈起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44,共7页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生态危机可归咎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二元主义思维。近代以来,二元思维体现于主体哲学,导致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并与自然科学一拍即合,形成人欲征服自然的文化氛围,产生深远影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效果历史意识,代... 从思想文化的角度,生态危机可归咎于西方形而上学的二元主义思维。近代以来,二元思维体现于主体哲学,导致主客二分的世界观,并与自然科学一拍即合,形成人欲征服自然的文化氛围,产生深远影响。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效果历史意识,代表一种与主客二分不同的历史主义思维,它通过推动传统历史主义发展,企图克服二元思维,蕴含深刻的生态哲学,对于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尊重自然"和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一定启示意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效果历史意识立足于人的历史性,将自然理解为与人的生存活动相关的居所,从存在论维度将人与自然阐释为生命—生活的共属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思维 主客对立 历史主义 效果历史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本原”和“经本源”——效果历史原则与刘勰的原道观
17
作者 李丽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6-40,共5页
刘勰的“文原于道”与“文源于经”的观念是“龙学”研究中颇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但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透视这一观念,则可见这一“复杂”观念,其实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 刘勰的“文原于道”与“文源于经”的观念是“龙学”研究中颇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但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透视这一观念,则可见这一“复杂”观念,其实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是刘勰以自身当下的玄学视域置入过去的经学视域的结果:“经”的本源地位的确立是过去对现在的“效果”,而刘勰确立“经”的终极依据为形上之“道”,这又是现在对过去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果历史(Wirkungsgeschichte) 传统(Ueberlieferu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效果历史观视域的《资本论》文本研究
18
作者 王维平 韩璐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4期32-40,共9页
《资本论》自诞生至今,就被后人以诸多不同的解读来进行'理解',种种价值的、历史的、文本的、实践的、当代的、方法论的多重视域交叠,构成了《资本论》丰富的意义图景,也给《资本论》赋予了'常读常新'的时代生命力。但... 《资本论》自诞生至今,就被后人以诸多不同的解读来进行'理解',种种价值的、历史的、文本的、实践的、当代的、方法论的多重视域交叠,构成了《资本论》丰富的意义图景,也给《资本论》赋予了'常读常新'的时代生命力。但正如哲学解释学所关注的那样,上述种种的'理解'正是我们所思考的'本身'。把'理解'作为文本解读的核心,进行'理解'本身的'再理解',正是'效果历史观'所关照的问题。重温《资本论》,不仅是从它出场的历史境遇中去寻找根据和缘由,更应以融合开放的视野重新审视由于社会历史发展而赋予它的新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置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之中,在自身的当前视域与文本原生视域的历史性、共时性的融合中,呈现《资本论》文本真理内容与意义的当下性,由此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效果历史 理解范式 价值再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历史共通感培养 被引量:3
19
作者 欧阳娟 龚文静 黄海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60-161,共2页
把伽达默尔提出的"历史共通感"这一概念引入高职"概论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部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共通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存在的历史意识淡薄、专业背景局限、内容结构僵化、教学形... 把伽达默尔提出的"历史共通感"这一概念引入高职"概论课"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历史知识部分,培养学生的历史共通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存在的历史意识淡薄、专业背景局限、内容结构僵化、教学形式单调等棘手问题,文章提出应遵循效果历史原则,从强化历史意识、消化专业鸿沟、转化话语体系、优化教学形式等方面着手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概论课 历史共通感 效果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评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温春继 张郭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85,共4页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德罗伊森历史解释学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突出的。作为思考历史科学何以可能,并提出历史科学的方法的历史学家,德罗伊森发展了浪漫主义以来所提出的"理解"概念,历史研究的历史性不仅被意识到而且在历史研究中具有积极意义。历史理解或解释总是从整体到个别,个别到整体,处于无穷的循环之中。虽然其中仍然有黑格尔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影子,但这和伽达默尔后来所提出的"效果历史"和"视域融合"的概念是很接近的。可以说,德罗伊森的历史解释学思想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历史科学的方法论理解,开始包含有本体论的因素。这和20世纪以来解释学的哲学化进程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罗伊森 历史解释学 效果历史 视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