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历史政治学如何走向未来? 被引量:4
1
作者 黄晨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3,共12页
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 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治学研究路径进行归类和分析。而未来处理好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关系的历史政治学,需要在逻辑基础、文献积累、问题意识、史料运用和比较方法五个层面做出改变。这一“宽视野,窄标准”的进路,既有利于借助和运用国内外学界积累的丰厚资源,也有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实践经验,最终发展出普遍而坚实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历史经验 科学方法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寻历史政治学的过程追踪之道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伟 李昊霖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9,215,共12页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 实现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主体性和把握中国治理现实,需要重视历史。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回应了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相适应。不同于历史社会学和政治史研究,历史政治学既能发掘一般性理论,又尊重历史的时间与情境。然而,尽管历史政治学一直尝试发掘时间性因果机制和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但历史政治学在当前研究中却呈现出时间性因果机制缺位的问题。该问题进一步导致历史政治学知识累积的进度与理想状态存在距离。因此,基于过程追踪方法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贡献知识增量、转化知识存量和追溯重大现实问题历史渊源方面的价值,本文提出将过程追踪法带入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同时,本文对于方法论的探索并未仅停留于价值的探讨,而是围绕“情境”“时间”“行动者”三要素,探寻体现历史政治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关怀的过程追踪之道,进而推动历史政治学方法论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过程追踪 因果机制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域下中国古代国号的意义诠释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雪松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81,F0002,239,共11页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 中国古代国号兼具历史特征与政治属性,是时间脉络与政治权力互动交织的产物。其既在历史演进中彰显延续性与多样性、因袭性与稳定性、指代性与功能性等特征,又呈现政权发展消亡历程、深受政治权力影响、蕴含丰富政治意义,体现政治权力逻辑。在政治合法性建构中,国号反映出统治者攀附血缘和地缘制造正统身份、依托谶纬和宗教隐喻天命转移、承接礼制和德性宣示王道赓续。在维护政治统治时,国号可以被用于整合族际关系缓和民族矛盾、统合集团关系化解权力离散。此外,国号能够寄寓政治理想、传递政治理念,为推动政治秩序演进提供方向引导和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号 政治名号 意义诠释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成福 田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现代国家建构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中西方国家建构的理论源头来看,韦伯的国家能力观和马克思的阶级观构成了国家建构难以回避的价值主张。从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出发,以"大一统"的概念审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 现代国家建构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从中西方国家建构的理论源头来看,韦伯的国家能力观和马克思的阶级观构成了国家建构难以回避的价值主张。从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出发,以"大一统"的概念审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统一与和平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历史的总基调,连续与传承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本特征。主权维护、基层治理、体制吸纳与文化认同四个具体维度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内涵。就历史政治学视角的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研究而言,必须将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维度与机制置放于历史纵深感的大环境中加以考察与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国家建构 历史政治学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血缘道德王国——以周王朝的政治理想与悖论为例 被引量:23
5
作者 徐勇 杨海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0,185-186,共14页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 人类文明起点相同,路径不一。西方文明路径的重要特点是空间的位移,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断在炸毁的“废墟”和开拓的“空地”上建立。中国文明进程的重要特点是长时间的延续。文明和国家形态不是在“废墟”和“空地”上建立,而是在同一空间里自我演进。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构成国家诞生的母体,并对未来的国家造型和演进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周朝是直接从血缘母体脱胎而来的原生国家。她承继了长期历史延续的血缘氏族道德,又按照血缘道德理想型塑国家形态。周人第一次产生了政治自觉,尽管其理想图景带有相当的乌托邦色彩,但反映了幼年国家的童真,其价值至今仍然放射出理想的光芒,其基因缺陷为后世所克服。考察周王朝政治形态,对于发现中国文明和国家的原生形态和演进特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血缘道德王国 周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内在张力的历史政治学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马雪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3,共9页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兼具历史书写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因其演变的延续性与变迁性、过程的权力性与参与性、体例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功能的承袭性与回顾性而蕴含深刻的历史政治学意义。正史修撰既在历史的延续变迁中见证了史官地位的迁移... 中国传统正史修撰兼具历史书写与政治实践的双重属性,因其演变的延续性与变迁性、过程的权力性与参与性、体例的结构性与能动性、功能的承袭性与回顾性而蕴含深刻的历史政治学意义。正史修撰既在历史的延续变迁中见证了史官地位的迁移、史学意识的发展、史书质量的变化,又在政治权力的运作更迭中与政权形象的塑造、政事记叙的策略、政局形势的影响密切关联。基于上述双重逻辑的共生交织与互动融合,正史修撰的相关实践不仅逐渐背离史以制君与直书实录、史为经翼与掌书赞治、史持正道与著书通变的史学宗旨,而且日趋偏离兴立教化与以立时治、视往鉴来与惩前毖后、褒贬垂训与长治久安的政治功能,从而呈现出多维复合的内在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史修撰 史学宗旨 政治功能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学中的历史之辨——历史制度主义与历史政治学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彭琪 刘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4-164,168,共12页
准确把握中国治理现实、真正超越西方主流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将历史维度根植于政治学研究之中,建立历史传统与当下情境的有效关联。政治学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是如何呈现的?由中西比较视野观察可知,历史制度... 准确把握中国治理现实、真正超越西方主流理论,要求我们必须将历史维度根植于政治学研究之中,建立历史传统与当下情境的有效关联。政治学中的历史究竟意味着什么?历史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是如何呈现的?由中西比较视野观察可知,历史制度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历史政治学的西学理论源泉;作为本土化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历史政治学在为中国政治学研究赋予历史感的同时,也拓展了主流政治学的考察范围。只有在理论自觉、平等对话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历史传统的认识,才能实现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话语体系 历史制度主义 历史政治学 中国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20
8
作者 严庆 王跃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95,F0002,共18页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 历史政治学的视角不仅有助于清晰解释当下中国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关联性,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当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制度及行为的由来。历史政治学的历史视野、经验研究取向和求治导向适用于解释中国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历史合法性与内在机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大一统”政治哲学及政治价值在当代多民族国家整合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中心模式”凝聚人民的具体方式。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了历史中国的国家发展路径和政治经验,是党基于历史逻辑和历史经验建构现代国家、实行民族整合的重要举措,满足了应对当下内外复杂形势、化危为机的现实需求,能够在民族向度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远景探索提供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践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当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并优化民族工作实践,把培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作为长远、根本措施。历史政治学可以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研究路径,而作为案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则为历史政治学增添了新的学术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 政党中心 国家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世界政治思维框架的文明范式——历史政治学视野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光斌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5,共11页
"文明冲突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争论,但它却预见性地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世界政治变迁的路线图,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的一大谜团,因为社会科学旨在解释经验而非预言未来。亨廷顿本人的回答是因为他建构了"关于世界政治的... "文明冲突论"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巨大争论,但它却预见性地绘制了21世纪头20年世界政治变迁的路线图,这无疑是社会科学的一大谜团,因为社会科学旨在解释经验而非预言未来。亨廷顿本人的回答是因为他建构了"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即文明范式。文明关系形成于古老的过去,影响着当下,塑造着未来,因而文明范式经典地体现着历史政治学的时间进程概念;在时间进程中,财富权力的转移带动了作为文明表现形式的政治思潮,政治思潮直接刺激着古老的文明关系和世界政治走向。历史政治学路径下的"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事实上是以文明范式为核心的世界政治学,这可以看作是传统国际关系学的转型升级学科。不同学科的不同范式,意味着研究路径甚至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 世界政治 文明范式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成长的复线逻辑——一项历史政治学的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贺东航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246,共12页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成长的核心领导力量,而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与民族复兴逻辑是理解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线索。借助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资源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正是从这三种逻辑出发,先后领导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 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成长的核心领导力量,而革命逻辑、现代化逻辑与民族复兴逻辑是理解现代中国最重要的线索。借助历史政治学的理论资源分析发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正是从这三种逻辑出发,先后领导中国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阶段。百年来,三重逻辑在不同阶段各有主导,依次展开和转换,呈现出交织叠加的复杂动态过程。这三重复线逻辑储存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许多特征和信息单元,从观念和组织上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国家的政治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领导制度体系 国家成长 复线逻辑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视野下中国思想史研究路径的省思 被引量:3
11
作者 秦际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73,共8页
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总体图景是以现代化为定向,相当程度上放弃中国思想的自我理解,采用西方概念进行诠释,以求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普遍世界历史叙事。这种研究路径的生成源自近代以来的救亡政治策略及其政治话语。历史政治学探求政... 20世纪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总体图景是以现代化为定向,相当程度上放弃中国思想的自我理解,采用西方概念进行诠释,以求融入以西方为主导的普遍世界历史叙事。这种研究路径的生成源自近代以来的救亡政治策略及其政治话语。历史政治学探求政治话语的历史生成,在历史经验的视野中观察和总结诸种政治要素的结构与变化,可以克服基于现代价值评判而产生的思想史研究缺陷。在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治体论揭示出了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现实立国要素与理想变革之结构性原理,是对现代中国思维定式的一个突围。中国思想史研究并非单方面地让中国融入某种现代世界,而应当在现代世界的视野中,基于中国自身经验,形成我们对何谓中国、何谓现代的透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思想史 历史政治学 现代性 时间性 治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当代史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凛然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0,共8页
正在兴起的历史政治学或可拓展史学研究论域,给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带来一定的跨学科启示。本体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揭示了政治史,特别是国家史在当代史研究议程中的重要性。认识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提醒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家史,更要在... 正在兴起的历史政治学或可拓展史学研究论域,给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研究带来一定的跨学科启示。本体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揭示了政治史,特别是国家史在当代史研究议程中的重要性。认识论层面,历史政治学提醒我们不仅要研究国家史,更要在国家史中做研究,增强对历史过程中的“国家”及相关概念、机制、解释等的检视。方法层面,历史政治学中一些非属传统史学的新型分析工具会丰富、深化当代中国史研究,提升其研究的理论阐释和概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当代中国史研究 史学理论与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政治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鸿铭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6,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历史政治学研究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论层面更新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话语,在本体论层面形成了政党中心的政治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历史政治学研究立场,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论层面更新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话语,在本体论层面形成了政党中心的政治道路、人民主体的政治取向、人民民主的政治形式、文明基体的政治基因、和平发展的政治追求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在方法论层面创造了有别于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秩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重大理论和现实命题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学概念的新表述和历史政治学研究的新骨架,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政治学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崛起及其拓展路向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记峰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89,共9页
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兴起是近年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该学派的萌发经历了长达30年的长时间积淀,期间也引领了国内学界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并在近年来的历史政治学拓展中走在前列。新时代,政治学“田野学派”... 政治学“田野学派”的兴起是近年政治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向之一。该学派的萌发经历了长达30年的长时间积淀,期间也引领了国内学界在村民自治、乡村治理等领域的研究,并在近年来的历史政治学拓展中走在前列。新时代,政治学“田野学派”也需要在既有发展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再拓展,研究方法再延伸,研究重心再聚焦,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契机,从华中走向华南、从乡村走向城市、从碎片走向系统、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中国走向世界,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在深度田野研究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政治学“田野学派”的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野学派 政治学研究 历史政治学 粤港澳大湾区 先行示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整合视角下清代前中期君主巡幸的政治功能阐释
15
作者 杨楠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89,共8页
在清代前中期,君主巡幸作为重要的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国家治理模式,对于推进和实现国家整合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整合的空间维度来看,君主巡幸有助于以武备军威保障边疆安定、以怀柔策略抚绥藩属贵族、以兴边安民强化国家认同,从而实现... 在清代前中期,君主巡幸作为重要的政治权力运作过程和国家治理模式,对于推进和实现国家整合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整合的空间维度来看,君主巡幸有助于以武备军威保障边疆安定、以怀柔策略抚绥藩属贵族、以兴边安民强化国家认同,从而实现边疆整合。从国家整合的观念维度来看,巡幸展现了君主对于“法明崇满”与“尊崇黄教”理念的一体推进,有利于促进文化整合。从国家整合的结构维度来看,在巡幸过程中,君主运用笼络震慑士人群体消减抗争心理、奖励规训商人群体弥合政商张力、体恤嘉惠农民群体缓解民生困苦等举措不断推进社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整合 君主巡幸 政治功能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的概念——兼论我们时代性困境的政治根源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光斌 李欢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35,共14页
建设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是时代的召唤,为此需要对“政治”这个“母概念”进行重述而达成新的理解,各种“子概念”会相应地得以重新认识,而历史政治学提供了有效的知识论图式。流行的旨在私利的政治就是竞争性资源(权力)分配的概念... 建设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是时代的召唤,为此需要对“政治”这个“母概念”进行重述而达成新的理解,各种“子概念”会相应地得以重新认识,而历史政治学提供了有效的知识论图式。流行的旨在私利的政治就是竞争性资源(权力)分配的概念,其实只不过是对源自社会史的“战争状态”政治的一种社会科学化表述,但却在历史属性不同的中国广为流传,从而导致政治学学科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中国政治史所演绎的制度变迁是为大一统而致治的民心政治。历史政治学路径对“政治”的再发现,不但具有建构知识体系的意义,还找到了我们时代性困境的政治根源和替代性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的概念 历史政治学 政治 社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模式与现代政治理论的起源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杨光斌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7,123,共15页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话题的兴起,现代化研究再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在比较现代化研究中方能更加彰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性。英美现代化是商业阶层推动的,法德日的现代化... 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话题的兴起,现代化研究再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在比较现代化研究中方能更加彰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现代化模式的差异性。英美现代化是商业阶层推动的,法德日的现代化是官僚制起主导作用,而俄国中国等则是政党主导的现代化。二是现代化组织形式的梯次性。现代化运动组织化程度一浪高过一浪,依次是公司制、官僚制和政党制。然而,殖民地遗产是碎片化政治,国家组织不起来,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所在。三是性质各异的现代政治理论产生于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或者说以政治理论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诞生于不同的制度变迁方式。流行的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分别是英美商业阶层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和官僚制推动的现代化模式的产物,而俄国-中国的政党组织主导的现代化则应该催生政党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但是,社会中心主义知识体系的宰制性地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模式 历史政治学 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国家整合为中心的大一统理念:基于对秦汉间三场政治论辩的解读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中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1,共10页
大一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春秋》公羊学的抽象义理,也不能局限于边疆问题或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王朝的局部政治实践。本文重返秦汉大一统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政治学方法解读其间发生的三场重要政治论辩... 大一统是中国的根本政治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能局限于《春秋》公羊学的抽象义理,也不能局限于边疆问题或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王朝的局部政治实践。本文重返秦汉大一统国家构建的历史进程,以历史政治学方法解读其间发生的三场重要政治论辩、对话:秦统一之初的封建、郡县之辩;李斯反对淳于越,寻求学术一统的论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策问-对策。分析这些追求国家一统的实践性思想文本可以确认: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包含空间、政治结构、精神与社会、时间四个维度,体现为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教一统、古今一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秦汉国家 国家整合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型国家与军事贸易国家:中西长时段宏观历史比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姚中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55,共10页
以解决生计的方式为基准,可将人类五千多年间所建立的国家划分为两个理想类型:生产型国家;军事贸易国家或其高级版本——军事金融帝国。中国是前者的代表,数千年来一以贯之;中国以西则普遍为后一形态,美国为其当代典型。本文择取几个历... 以解决生计的方式为基准,可将人类五千多年间所建立的国家划分为两个理想类型:生产型国家;军事贸易国家或其高级版本——军事金融帝国。中国是前者的代表,数千年来一以贯之;中国以西则普遍为后一形态,美国为其当代典型。本文择取几个历史关键节点,对这两类国家的形成和演变进行长时段宏观历史比较,证成这一类型划分之说,进而揭示两者所塑造的不同政治结构和国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型国家 军事贸易国家 军事金融帝国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层制的建构属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贝明 郭劲光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2,共10页
学界普遍认为,随着治理模式的变革和治理技术的提升,科层制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政府的治理需要,政府治理需要“去科层化”,但现实却是科层制依旧是当下政府治理的基本组织模式。造成这种理论与现实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界普遍从政... 学界普遍认为,随着治理模式的变革和治理技术的提升,科层制的治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政府的治理需要,政府治理需要“去科层化”,但现实却是科层制依旧是当下政府治理的基本组织模式。造成这种理论与现实矛盾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界普遍从政府治理效率角度出发,而忽视了科层制尤其是中国政治语境下科层制的建构属性。科层制的建构属性指的是其作为国家统一体建构的制度基础的属性特征,就中国“大历史”经验而言,科层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呈现为不同类型,分别影响了中国国家统一体建构的不同形态。科层制的建构属性位于其效率属性之上,这也是科层韧性形塑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层制 国家建构 叠合关系 科层韧性 历史政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