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期刊的现场感、历史感与文化使命——《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周年与中国当代文学
1
作者 薛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3-201,共9页
1984年1月25日,文学评论双月刊《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沈阳创刊,至今已同中国当代文学共同走过40年,成为国内外学界公认的文学前沿、批评重镇。为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年,回顾与总结《当代作家评论》与中国当代文学40年的历史经验... 1984年1月25日,文学评论双月刊《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沈阳创刊,至今已同中国当代文学共同走过40年,成为国内外学界公认的文学前沿、批评重镇。为纪念《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年,回顾与总结《当代作家评论》与中国当代文学40年的历史经验,想象与展望《当代作家评论》与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2023年10月20日,《当代作家评论》创刊40周年活动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国作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河南省文联、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专业性人民团体、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50余位作家、评论家、学者莅临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评论 中国作家协会 文学期刊 文化使命 南京大学 历史感 辽宁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理性与历史感 被引量:22
2
作者 彭刚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5-92,共8页
在史学实践的范围内,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历史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敏锐感受、健全的历史观、开放而自我克制的历史想象力、微观研究与宏... 在史学实践的范围内,历史理性可以理解为人们在把握过去时的精神结构和智力装备,历史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人事变易无常的意识、对于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异同的敏锐感受、健全的历史观、开放而自我克制的历史想象力、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的结合,都是历史感在史家史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析学派的和叙事主义的史学理论都未能将历史感纳入自身的研究焦点。史学理论的当前转向为历史理性和历史感得到更为清晰的理论阐发提供了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理性 历史感 安克斯密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有历史感就没有方向感——30年来中国美学研究的教训及其解决方案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节末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1,共3页
30年的改革开放容或大有成果,却并没有帮助美学界获致正确的方向感,我们越往前走,就发现越是走向西方,远离传统,而前面那个是不是真正的西方,也愈来愈让我们疑心而不安。可否改变策略,向后撤退,回到传统去,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恢复历史... 30年的改革开放容或大有成果,却并没有帮助美学界获致正确的方向感,我们越往前走,就发现越是走向西方,远离传统,而前面那个是不是真正的西方,也愈来愈让我们疑心而不安。可否改变策略,向后撤退,回到传统去,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恢复历史感,背靠着传统,然后面对西方,只要传统不中断,我们就一定能重新确立方向。在进行中西比较以后,把西方美学的概念、范畴体系隐到背景中去,向着传统撤退,描述出纯粹的中国美学语境,提出要解决的纯粹的中国美学问题,做出某些美学个案来,而不急于将其体系化、范畴化。返回真正滋养中国美学学术的土壤,并进而重获正确的方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方向感 中国美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精神遵循 被引量:3
4
作者 范玉刚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5期53-55,共3页
历史是一个整体的连贯的过程,具有承续的涵容性。中华民族在筚路蓝缕中创造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今天在世界思潮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现实支点,它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的"魂"和定力之源。
关键词 历史感 虚无主义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70后”作家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感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文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2-111,共10页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 当前评论界对"70后"作家批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历史感的匮乏,其实"70后"作家的历史感知受制于一个历史与文化上的"流动的缺口",它对"70后"作家的写作形成了一种"表述遏制"。"70后"作家在利用各种方式填补这个缺口。在填补的过程中,"70后"作家自觉地遗忘了当下,他们的文本呈现为"活着的过去"与"死了的现在"的对峙。"70后"作家不是靠着由过去激起的情感进入了历史写作,而是因为当下的困惑进入了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以自身献祭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被驱逐者和被吞没者。人们对"70后"作家历史感匮乏的指责主要是受制于既定叙事模式的影响,我们不能盲目地判定"70后"作家是没有历史感的,他们只是喜欢把过去私有化,而不是像前辈一样公共化,他们的历史感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后”作家 历史叙事 历史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思性、历史感与通灵写作的可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波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3-170,共8页
几度谈论冯晏的诗歌,是因为我真正意识到了她作为个体诗人在新世纪的重要性。冯晏在女诗人中的确是个异数,是个让人读其诗不知所措却又暗自惊喜的无法归类者,既有想象力的狂欢,又有对语言的暴力式“改造”。她竟然如此迷恋理性、智慧和... 几度谈论冯晏的诗歌,是因为我真正意识到了她作为个体诗人在新世纪的重要性。冯晏在女诗人中的确是个异数,是个让人读其诗不知所措却又暗自惊喜的无法归类者,既有想象力的狂欢,又有对语言的暴力式“改造”。她竟然如此迷恋理性、智慧和思想的辩证法,这让其诗歌偏于中性,我们似乎看不到女性感性情绪的碎片化,而更多是在哲学的表达和命名中游走。“我一直希望把哲学融在诗歌写作中,并一直在摸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诗人 诗歌写作 历史感 通灵 新世纪 辩证法 想象力 碎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史学的历史感浅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齐浚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2期15-18,共4页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历经百年,著作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总体看来,模式不一,侧重不同。文学史的发展是由传统到现代演变的,传统文学观与西方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整合在所难免。正确把握文学史学的历史感,寻找和构建... 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历经百年,著作林林总总不下千种,总体看来,模式不一,侧重不同。文学史的发展是由传统到现代演变的,传统文学观与西方理论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碰撞、整合在所难免。正确把握文学史学的历史感,寻找和构建一个供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交流对话的平台很有必要。撰写文学史,要贯彻历史的发展的观念,厘清文学史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学 模式 历史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残酷冷漠背后的历史感匮缺——评张爱玲《小团圆》 被引量:1
8
作者 许社丽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8Z期56-56,共1页
《小团圆》中张爱玲利用其擅长使用的遣词造句能力将作品中主人公盛九莉30年的人生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不属于家庭也不属于社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的生活中充满了残酷冷漠,感情苍冷。本文对主人... 《小团圆》中张爱玲利用其擅长使用的遣词造句能力将作品中主人公盛九莉30年的人生经历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既不属于家庭也不属于社会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的生活中充满了残酷冷漠,感情苍冷。本文对主人公盛九莉与密友、外籍教师、亲人和恋人之间的交往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残酷冷漠,而是主人公历史感的匮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团圆》 残酷冷漠 历史感 匮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感、现代意识与世界意识——关于生活方式研究的宏观视野与方法论的思考
9
作者 彭定安 《学习与探索》 1986年第1期4-10,共7页
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了,有的从理论上来探讨、有的从实践方面来总结和调查,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个非常重要的、早经见之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的问题,以前却被视为禁区,而无人问津。这不免有点奇怪,但却反映... 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了,有的从理论上来探讨、有的从实践方面来总结和调查,都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这个非常重要的、早经见之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中的问题,以前却被视为禁区,而无人问津。这不免有点奇怪,但却反映了我们过去在理论上是何等偏狭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在,关于改革生活方式的问题,已经写进我们党的决定中了。这体现了我们在理论上的前进。这种前进,对于我们在研究工作上的启发,首先就是视野开拓和方法论上的革新。在这方面,在生活方式问题的研究上,我们认为,这样三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这就是:历史感、现代观念与世界意识。这是一个研究的视野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态度问题。现仅就这几个问题,谈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研究 世界意识 历史感 现代观念 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生产方式 现代化 问题 消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论经济史的“制度感”和经济制度的“历史感”
10
作者 袁春振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经济制度 经济史 历史感 新古典经济学 综论 相互作用 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方法 均衡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感对管理研究的矫正
11
作者 龚会莲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32-1135,共4页
《史学思维和管理研究》(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关于导入史学思维以救济管理研究中人文主义式微的理论洞见在当下确实发人深省,不过,该文似乎忽视了管理学本身的工具主义取向成因,仅仅论及“管理”而未论及“管理学”。尽管作者巧妙... 《史学思维和管理研究》(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关于导入史学思维以救济管理研究中人文主义式微的理论洞见在当下确实发人深省,不过,该文似乎忽视了管理学本身的工具主义取向成因,仅仅论及“管理”而未论及“管理学”。尽管作者巧妙地以“管理研究”一词回避了管理学科本身的内生问题,但如果着眼于管理学自身的进路,有可能对史学思维的外在救济作用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研究 历史感 矫正 史学思维 管理学 人文主义 工具主义 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军工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历史感的培养
12
作者 李赫亚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8-90,共3页
历史感体现为一种深沉的责任意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优秀人才,其历史感的形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为重要。形成于战争年代的军工精神内涵深刻,其深厚的历史意蕴在大学生历史感的培育中意义深远。
关键词 军工精神 大学生 历史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史为镜裨理行——论当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历史感缺失
13
作者 李兴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年第2期66-69,共4页
当下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历史感缺失已日益成为制约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这种历史感的缺失主要表现为:(1)历史知识的缺失;(2)历史意识的缺失;(3)历史情感的缺失等方面。
关键词 历史 历史感 缺失 镜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感与教育史研究的价值指向
14
作者 刘训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2,共4页
历史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感觉,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在价值指向上倾向教育学科,致使学科特征不明显。历史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能够给教育史学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研究教育的本源——教育活动,是教育史回归历史学的一个基础。而历史感在教... 历史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感觉,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在价值指向上倾向教育学科,致使学科特征不明显。历史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能够给教育史学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研究教育的本源——教育活动,是教育史回归历史学的一个基础。而历史感在教育史研究上的呈现,是包括研究对象、史料、方法、效果的多元结合,研究者和接受者对于学术作品的感悟,是衡量学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教育史 价值指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历史感带回国企改革的研究之中
15
作者 贾文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7-60,共4页
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社会体制的物质根基,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1978年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征程不仅反映出国家发展战略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一系列重大调整,而且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 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社会体制的物质根基,也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1978年以来中国国企改革的历史征程不仅反映出国家发展战略在过去几十年间的一系列重大调整,而且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在经济社会领域中的伟大实践。国企改革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多领域的总体性现象,对国有企业进行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摒弃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反思脸谱化或本质主义取向的理论叙事,继而认识到国企本身及国企改革所具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企改革 历史感 中国国民经济 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国有企业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模式 社会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感、人道精神与中国做派——也评《金婚》
16
作者 林华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27-28,共2页
《金婚》在平实的主题下却有更加抓人的故事和表演,同时它还会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恰恰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才能提炼出来的。《金婚》在历史感、人道精神以及中国做派方面达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值得评论界予以总结。但... 《金婚》在平实的主题下却有更加抓人的故事和表演,同时它还会让人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厚重感,而这种厚重感恰恰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才能提炼出来的。《金婚》在历史感、人道精神以及中国做派方面达到了崭新的艺术高度,值得评论界予以总结。但是,《金婚》作为热播剧,其过度贴近生活原生态、缺乏审美超越的中国做派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精神高度,这同样需要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感 人道精神 中国做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阅读教学中历史感养成初探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健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1Z期18-19,共2页
语文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而历史感则是对过去的过去性,以及过去的现在性的理解,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化的传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感,首先要弄清两者的关系... 语文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接受传统文化的重要领地。而历史感则是对过去的过去性,以及过去的现在性的理解,在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化的传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历史感,首先要弄清两者的关系,然后再通过积累阅读量、利用关键词、进行文本比较等途径进行操作,以期取得相应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 阅读教学 历史感 养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感”之失:一个中共纪念史编纂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被引量:7
18
作者 袁超乘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0-126,共7页
为鼓励与扶持青年学者,加强青年学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于2017年底创设“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打造成编辑部广泛联络青年学者乃至整个历史学界的第一学术平台... 为鼓励与扶持青年学者,加强青年学者和学术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于2017年底创设“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并将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打造成编辑部广泛联络青年学者乃至整个历史学界的第一学术平台。为及时发表和落实青年论坛的学术成果,我刊现开设“青年论坛论文选登”的常设性栏目,本期先行刊发一篇具有学术评论性质的史学理论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评论 青年论坛 中共党史研究 青年学者 学术平台 史学理论 历史感 历史学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研究的“历史感” 被引量:6
19
作者 程光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诗歌研究 历史感 诗歌选本 作品展览 组合形式 认定标准 历史存在 诗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历史感的建构策略——以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董儒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80,共5页
中华民族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国民精神及其历史感的激发,而厚植历史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观看纪录片。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不仅能将观众拉入异质时空的情境,还能将历史引入当下的文化语境,从而寻找历史与当代人的共鸣,找到被... 中华民族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国民精神及其历史感的激发,而厚植历史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观看纪录片。历史人文类纪录片不仅能将观众拉入异质时空的情境,还能将历史引入当下的文化语境,从而寻找历史与当代人的共鸣,找到被讲述的时刻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河西走廊》采用情景再现画面将观众带入历史情境,通过人物塑造和河西走廊盛况的展示,引导观众思考历史、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其解说词通过多元化的叙述视角、主观性的叙述话语彰显民族话语权,使河西走廊、民族文化、国家命运等主题在解说中生产意义,让观众在感慨与思考古今的过程中被规训;该片国际化的配乐不仅深化了对中国精神的表达,而且升华了河西走廊与华夏文明绵长厚重的历史感,并使之上升至人类情感共鸣的高度。《河西走廊》运用多种艺术语言的协同作用,不仅传达了带有民族色彩的深厚历史感,而且增强了新时代背景下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策略 情感共鸣 历史情境 历史感 国民精神 华夏文明 河西走廊 叙述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