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史学中的历史循环论与历史进步观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勤榕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6期70-78,共9页
人类社会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社会的运动是在一个封闭的圆圈内往复循环还是呈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哲学命题,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事实上,每一位历史学家不论是否情愿都无法迴避这个问题。纵观西方史... 人类社会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社会的运动是在一个封闭的圆圈内往复循环还是呈不断发展进步的趋势?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哲学命题,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斗争的一个焦点。事实上,每一位历史学家不论是否情愿都无法迴避这个问题。纵观西方史学思想的变化,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本身就构成了一部丰富的历史。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西方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勾勒出西方历史观发展的大致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进步观 历史循环论 西方史学思想 历史学家 唯物史观 历史 哲学命题 发展进步 往复循环 人类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轮回说”并非“历史循环论”──兼谈尼采的超人哲学 被引量:3
2
作者 程浩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85-88,共4页
文章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古希腊哲人赫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历史循环论"并非一回事,切不可将两者等同。要了解尼采"永恒轮回"的真实意义,只有通过对其超人哲学的准确了解才能把握。尼采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真理,但人"不... 文章认为尼采的"永恒轮回说"和古希腊哲人赫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历史循环论"并非一回事,切不可将两者等同。要了解尼采"永恒轮回"的真实意义,只有通过对其超人哲学的准确了解才能把握。尼采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是真理,但人"不能靠真理活着",这就要把"意义"赋予人生,全部人生意义是建立在人可以创造出一个人比人更高本质的"谎言"基础上的,有了这一目标,有了这一对人生意义的评价,人才能勃发出强有力的生命意志,才能创造和自我超越。当然,无论我们怎样宣扬人生的意义,但人难免一死,为了消除人对死亡这一必然的恐惧,并作为对"强力意志"解释的补漏,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思想,目的是为了证明生命意志的丰盈和生命的不可摧毁。"永恒轮回"实质上是一句尼采让自己和别人相信"人和永恒结合在一起"的善良的"谎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恒轮回 历史循环论 尼采 强力意志 生命意志 现代文明 超人哲学 人生意义 自我超越 赫拉克利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的治乱大循环论
3
作者 黄明同 《中州学刊》 1986年第4期51-52,7,共3页
朱熹是历史循环论者,其治乱大循环理论颇有特色,值得探究。本文仅提出一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朱学的专家与前辈。 朱熹确曾认为,夏商周三代帝王的心术是天理横流,是王道;而三代以后,帝王的心术是人欲私利,是霸道。他说过:
关键词 治乱循环 朱嘉 历史循环论 朱熹 心术 帝王 大底 封建社会后期 邹衍 治与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董仲舒真的具有进化论的历史观吗?——与王永祥先生商榷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付靖 《河北学刊》 2003年第6期190-193,共4页
关于董仲舒的社会历史观问题,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是属于循环论,但是王永祥先生在他的《董仲舒评传》中却认为是属于"进化历史观"。这种提法,显然是在拔高古人,笔者想就此问题与王永祥先生进行商榷。
关键词 量仲舒 社会历史 历史循环论 进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间的发生及其命运——历史观念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兴旺 宫云维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5-149,共5页
任何时间制度总是包含着两种自相矛盾的属性,即循环重复的时间观念和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而一切文化自然也提供了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解决方式。在神话时期,神话思维对死亡现象的否定中已经隐含了神圣时间对线性时间的克服,在"祛... 任何时间制度总是包含着两种自相矛盾的属性,即循环重复的时间观念和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而一切文化自然也提供了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解决方式。在神话时期,神话思维对死亡现象的否定中已经隐含了神圣时间对线性时间的克服,在"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中,线性时间观念和循环时间观念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就中国思想史而言,线性时间从来就不曾占据过绝对的优势,"历史循环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优势地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时间 历史时间 命运 历史循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矛盾的历史观透视泰戈尔的双重使命 被引量:2
6
作者 虞乐仲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1-146,160,共6页
为了捍卫印度文化特质,泰戈尔有时倾向于否定进步的历史循环论;为了接纳普世价值,泰戈尔有时又倾向于承认进步的历史决定论。这一矛盾源于泰戈尔当时置身其中的历史的张力结构,它赋予了承载着双重身份的泰戈尔双重历史使命。普世性民族... 为了捍卫印度文化特质,泰戈尔有时倾向于否定进步的历史循环论;为了接纳普世价值,泰戈尔有时又倾向于承认进步的历史决定论。这一矛盾源于泰戈尔当时置身其中的历史的张力结构,它赋予了承载着双重身份的泰戈尔双重历史使命。普世性民族主义反映了泰戈尔调和这种双重使命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循环论 线性史观 普世性 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子历史观评析
7
作者 翟廷瑨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1期54-60,共7页
学者多把孟子的历史观归纳为三个方面:英雄史观、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说他是英雄史观,因为他主张圣君贤相创造历史,这在《孟子》中是有据可查的。至于说到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这恐怕是在分析史料时产生的某些误解。诚然,孟子... 学者多把孟子的历史观归纳为三个方面:英雄史观、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说他是英雄史观,因为他主张圣君贤相创造历史,这在《孟子》中是有据可查的。至于说到历史循环论和历史倒退论,这恐怕是在分析史料时产生的某些误解。诚然,孟子是说过历史是在一治一乱中前进的,但是,这只是他的治乱观,还不能说就是他的历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历史 历史循环论 英雄史观 社会分工 三个方面 创造历史 统治者 知识分子 不同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历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
8
作者 李寿章 《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1期25-31,共7页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他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论述精湛,不但同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交织在一起,而且还运用于历史哲学之中。关于他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学者们已多有研究,本文仅对他历史观中的若干...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最高成就。他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论述精湛,不但同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交织在一起,而且还运用于历史哲学之中。关于他自然观中的辩证法思想,学者们已多有研究,本文仅对他历史观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谈点学习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法思想 历史 历史循环论 偶然性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自然观 历史必然性 郡县制 西南地区 董仲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阿Q“精神胜利法”之深层心理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林双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80,共7页
本文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性、成因的心理分析,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与历史循环论、普遍的国民劣根性的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者对健全与独立的个体人格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 阿Q“精神胜利法” 个体人格 历史循环论 社会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田昌五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53-59,共7页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如某些人士所说,是什么长期停滞、长期延续或缓慢发展的。这种观点来自于东方亚细亚社会长期停滞说,不足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规律是曲折性、反复... 中国农民战争的阶段性及相关诸问题田昌五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是如某些人士所说,是什么长期停滞、长期延续或缓慢发展的。这种观点来自于东方亚细亚社会长期停滞说,不足以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封建社会的规律是曲折性、反复性和长期性,而其长期性即体现为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农民起义 中国农民战争 土地问题 土地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 民主主义 农民阶级 阶段性 赋役制度 历史循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嘲弄历史的人 必将遭到历史的惩罚——斥江青关于“母系社会”的谬论
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1期90-92,共3页
近年来,反党野心家江青为其“登基当女皇”大造舆论,她信口开河,发表了许多谬论,什么“母系社会就是女人掌权”,什么“男的要让位,女的来掌权”,什么“将来到共产主义还要变过来”“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女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近年来,反党野心家江青为其“登基当女皇”大造舆论,她信口开河,发表了许多谬论,什么“母系社会就是女人掌权”,什么“男的要让位,女的来掌权”,什么“将来到共产主义还要变过来”“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女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些反动谬论究竟是什么货色?这派胡言乱语的背后又包藏着什么样的祸心呢?必须痛加揭露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青 母系社会 历史的人 女皇 历史循环论 共产主义社会 野心家 氏族首领 篡党夺权 原始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兴百年与司马迁对当代史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46,共7页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 在历史研究中,司马迁把“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汉兴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起来,让史学承担哲学的责任。以李陵之祸为人生转折点,司马迁对现实政治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深刻反省汉兴百年的历史中看到盛世下的危机。司马迁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循环论。在继承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司马迁抓住“历史循环”的大势,将社会变化的法则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李陵之祸 历史循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批判:《三国演义》的美学批判 被引量:1
13
作者 颜翔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1,共7页
《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经典"文本。在审美接受意义上,成为一个非理性吊诡的民间文化事件。然而,它却是官方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客观地说,它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话语&qu... 《三国演义》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演变为现代意义的"经典"文本。在审美接受意义上,成为一个非理性吊诡的民间文化事件。然而,它却是官方权力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投影。客观地说,它已经成为民间和官方共同认可的"话语"符号,成为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同构和逻辑化的全社会理性共谋。如此而已,它必然性地提升为一个值得我们展开哲学警惕和美学反思的问题。换言之,如果对它缺乏基本的和清醒的美学批判,势必意味着我们民族整体的历史理性的沉沦和审美体验的麻木,意味着我们现代文明的建构依然面临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断裂和诗性情怀的缺席。《三国演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循环论和战争与正义的悖论,显示整个文本内涵的思维鄙陋,而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缺席则构成小说的精神背景的灰暗色调。与此相关的英雄崇拜、权力情结和男性霸权,在另一个场景呈现出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女性价值的贬损。最后,断裂的时间叙事和破碎的空间结构也影响自身艺术价值的实现。我们可以做出基本的审美判断,一言以蔽之:这是一本思想粗俗、艺术上缺乏起码美感的民间流行小说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历史循环论 战争 正义 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散论──中国农民性格蜕变之一瞥
14
作者 孙达人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79-86,共8页
《水浒》的伟大处,在于写出了中国历史至宋朝末年,社会上层已失了过去曾有的那种豪侠正气,结果弄得无法无天,国不成国,而社会下层江湖英雄“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结果也都化为悲剧。梁山英雄既有继承先前豪侠正气又有区别后... 《水浒》的伟大处,在于写出了中国历史至宋朝末年,社会上层已失了过去曾有的那种豪侠正气,结果弄得无法无天,国不成国,而社会下层江湖英雄“忠义双全”、“替天行道”,结果也都化为悲剧。梁山英雄既有继承先前豪侠正气又有区别后来帮会特性之处,还不是明清以来人数越来越多的流氓无产者的代表。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中国农民甚至我们整个民族的性格演变过程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历史循环论 江湖习气 替天行道 忠义 豪侠 游民 中国农民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荀悦《汉纪》思想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宪礼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4期72-80,共9页
受编纂目的的支配,荀悦《汉纪》的思想重在天命与人事关系的阐释。它的自然天道观是“天人三势”说:既承认“天数大极”,又认为人事可以致功。它的政治观是“任天命而尽心力”:既肯定天数与政事的关系,又注意政治得失中的人为因素。对... 受编纂目的的支配,荀悦《汉纪》的思想重在天命与人事关系的阐释。它的自然天道观是“天人三势”说:既承认“天数大极”,又认为人事可以致功。它的政治观是“任天命而尽心力”:既肯定天数与政事的关系,又注意政治得失中的人为因素。对历史发展形式的看法,既取五德终始说以明汉“得天统”,又取三王之道循环论以证汉应行“忠政”;对历史发展动力的看法则肯定天数神祗,又肯定人谋才略。它认为史学的职能在于监戒、软化和致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三势 任天命 尽心力 历史循环论 监戒史观 教化史观 致用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基雅维里对文艺复兴史学的贡献
16
作者 朱晓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40,共7页
马基雅维里的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修辞派史家史学实践中出现的危机,使得历史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密切,开创了文艺复兴史学中的政治学派;他注重从人性的角度解释历史,继承了中世纪史学中萌发的进步史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历... 马基雅维里的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修辞派史家史学实践中出现的危机,使得历史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密切,开创了文艺复兴史学中的政治学派;他注重从人性的角度解释历史,继承了中世纪史学中萌发的进步史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历史循环论;而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意识,则使得他在继承早期人文主义者意大利整体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意大利近代民族国家观,开创了近代民族史研究的先例;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历史相对主义论、从多种角度解释历史的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自古代以来存在的一元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史学 政治学派 历史循环论 近代民族国家观 二元对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
17
作者 赵向东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74-80,共7页
黄宗羲晚年专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编创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此外还编纂了大量宋明历史文献,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663年(清康熙二年),他写了一本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明... 黄宗羲晚年专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编创了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此外还编纂了大量宋明历史文献,在历史编纂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663年(清康熙二年),他写了一本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揭露了明朝政府的种种弊端,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君权”,表现了他的民主思想和史学思想。在其它一些史论著作里,也时常发表他个人对历史的看法。明清之际的社会大变动,意识形态领域里经世致用实学思潮的勃兴,都对他发生了很大影响,这就使他的史学思想具有了比较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就此点略作探讨,以求正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思想 黄宗羲 明清之际 社会历史 经世致用 明夷待访录 学术思想史 实学思潮 历史循环论 十七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与人性的诗意之思——皮尼奥尔《冷皮》评析
18
作者 王志杰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期97-98,共2页
皮尼奥尔的《冷皮》讲述两个人在一座岛上与一群野兽战斗的故事,在这个人性与兽性碰撞的试验场里,作家试图揭露人的强悍与脆弱,以及人在被迫卷入战争之后所爆发的野性。而这部小说相似的开头和结尾让故事具有持久永恒的哲学意味,作家给... 皮尼奥尔的《冷皮》讲述两个人在一座岛上与一群野兽战斗的故事,在这个人性与兽性碰撞的试验场里,作家试图揭露人的强悍与脆弱,以及人在被迫卷入战争之后所爆发的野性。而这部小说相似的开头和结尾让故事具有持久永恒的哲学意味,作家给读者展示的文明与野蛮的反差,说明了这么一个主题:人类的生存困境并不是现实绝对的,而人类对生活采取的态度的不同,命运当然就不同,敌对的结果是更深入的敌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小说 人性 非理性 历史循环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曲折性
19
作者 朱顺佐 张友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1年第1期10-14,共5页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曲折的,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由于自身辩证运动的结果,必然呈现出曲折前进的现象,如何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明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曲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曲折的,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由于自身辩证运动的结果,必然呈现出曲折前进的现象,如何运用辩证法的观点阐明社会主义前进中的曲折性,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前进性和曲折性 列宁 社会主义发展 曲折前进 历史循环论 走直路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交替 过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特点——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
20
《农学学报》 1997年第9期7-7,共1页
从历史上考证,小康和大同最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描述的两种社会状态。小康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到原始的田园牧歌式大同生活。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康有为为了托古改制,宣传历史进化... 从历史上考证,小康和大同最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描述的两种社会状态。小康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到原始的田园牧歌式大同生活。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康有为为了托古改制,宣传历史进化论思想,称其在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激言大义",即社会是由"据乱世"进到"升平世"(小康),再由"升平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康社会 身体健康 儒家学派 传入中国 中国古代 历史循环论 历史进化论 社会状态 康有为 托古改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