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感知: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的北京西北郊聚落空间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宣利 王鑫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1,共10页
城郊聚落处于城乡环境长时段的互动影响中,积存形成多元历史文化要素,促进城市建成区的蔓延或更新,并支持与历史建成环境的融合,其空间演变是探索聚落当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利用历史地理信息(HGI)的方法,在梳理历史、识别资源、明确价... 城郊聚落处于城乡环境长时段的互动影响中,积存形成多元历史文化要素,促进城市建成区的蔓延或更新,并支持与历史建成环境的融合,其空间演变是探索聚落当代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利用历史地理信息(HGI)的方法,在梳理历史、识别资源、明确价值的前提下,对北京西北郊聚落发展作历史演变规律探索,总结出北京西北郊聚落具有城乡统筹、中心吸引、多元共生的发展特征,并在多尺度层级中呈现耦合向关联转向、地缘向业缘适配、廊道对要素牵引等演变倾向。综上,时空感知下的聚落空间解析为探索地域聚落的在地性发展路径提供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北京西北郊 历史地理信息 聚落遗产 城乡发展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ebGIS下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7
2
作者 卜庆华 李晓松 +2 位作者 王茂洋 潘倩 王盛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0-73,共4页
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在研究与应用中具有迫切需求,然而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全面的主要城市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本文在形成中国31个主要城市古地图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Web Service与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可共享的中国... 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在研究与应用中具有迫切需求,然而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全面的主要城市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因此,本文在形成中国31个主要城市古地图数字化成果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Web Service与数据库技术,建立了可共享的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信息平台。该平台具备地图浏览、历史数据编辑、古今数据同步展现、古今地名查找定位、历史专题查询分析、历史专题图制作、数据发布等功能,可为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GIS 城市 历史地理信息 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初探--兼论图情领域与人文研究的跨学科融合范式 被引量:21
3
作者 夏翠娟 娄秀明 +1 位作者 潘威 朱武信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9,共13页
[目的/意义]“数智”赋能成为各学科和领域交叉融合和发展的新生长点,图情是研究泛领域的知识交流、提供知识组织方法论和数字学术支撑环境的科研、教学和应用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图情领域在数字人文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中如何做出可能贡... [目的/意义]“数智”赋能成为各学科和领域交叉融合和发展的新生长点,图情是研究泛领域的知识交流、提供知识组织方法论和数字学术支撑环境的科研、教学和应用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图情领域在数字人文跨领域的交叉融合中如何做出可能贡献的同时得到新的发展。[研究设计/方法]在利用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方法深入调研历史地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和学科交叉融合趋势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史料文献的知识组织和历史地理史料内容的知识组织两个方面,分析元数据、本体、关联数据、知识图谱等“知识组织”方法和技术在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应用,以及改善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结论/发现]“数智时代”的知识组织方法及技术可为历史地理信息化中的史料文献和史料内容的知识组织提供解决方案,也可为面向专题研究的资源库数据库共建共享、长期保存提供方法和路径上的参考。[创新/价值]图情领域可以基于以下四个范式来参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长期保存”提供基础设施、为史料数字化建设提供制订标准规范的方法参考、为跨领域的知识融通提供高层互操作框架、为数字资源和研究数据的共建共享提供数据中台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组织 历史地理信息 数字人文 图情领域 跨学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建世界一流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为什么要研制“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被引量:10
4
作者 葛剑雄 周筱赟 《东南学术》 2002年第4期43-46,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人物访谈 葛剑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图情研究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数字历史黄河”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潘威 夏翠娟 +1 位作者 张光伟 孙涛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60,共11页
[目的/意义]历史地理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遭遇瓶颈,需探索突破方法,而图情学科知识体系在提供数字学术支撑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助力历史地理信息化深入发展。本文即探讨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图情研究融合的意义与路径。[研究设计/方法]... [目的/意义]历史地理信息化的深入发展遭遇瓶颈,需探索突破方法,而图情学科知识体系在提供数字学术支撑环境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助力历史地理信息化深入发展。本文即探讨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图情研究融合的意义与路径。[研究设计/方法]在文献调研、专家交流与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历史地理信息化存在的三个困境,提出解决以上问题需引进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加强历史文献管理方案、历史文献文本结构分析和历史地理数据标准三方面的建设,最后以“数字历史黄河”为例介绍了融合的若干节点。[结论/发现]历史地理信息化目前的困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科发展,历史地理信息化与图情的深度融合对推动历史地理学适应大数据时代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创新/价值]提出了图情研究与历史地理信息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并在“数字历史黄河”工作中首次指出了融合的可行性路径,这一融合已经发挥了消灭“数据孤岛”、建立数据关联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理信息 图情研究 数字人文 语义互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视角下野生蕙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焦鑫宇 龙梅 刘志雄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1272,共12页
【目的】明晰野生蕙兰Cymbidium faberi的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中国蕙兰自然种群的演替规律,为当代蕙兰自然种群的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rcGIS平台,构建野生蕙兰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对1368年以来野生蕙兰的时空分布及其... 【目的】明晰野生蕙兰Cymbidium faberi的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中国蕙兰自然种群的演替规律,为当代蕙兰自然种群的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ArcGIS平台,构建野生蕙兰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对1368年以来野生蕙兰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①自1368年以来,野生蕙兰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区域,分布中心由28.585°N,113.503°E逐渐向29.365°N,112.675°E迁移。1368—1644年主要聚集于江南、广东、福建和四川、云南交界处。1644—1912年在四川、云南一带聚集程度减弱;1949—1978年四川、重庆地区聚集程度增强;1978年至今,野生蕙兰呈多点聚集,湖北、陕西等地成为新的聚集区;②气温、降水量、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水源缓冲距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野生蕙兰的分布,其主要分布于年平均气温为15~25℃,pH为5.3~6.2的温热铁铝土区及海拔为620~980 m、坡度为19.9°~25.0°的南坡或东南坡,且离水距离为1000~2000 m内的区域。③农业垦殖以及工业发展等人为活动间接影响野生蕙兰的分布与迁移。【结论】野生蕙兰主要聚集于中国南方地区,并趋于向高纬度地区迁移,其分布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显著,人为活动间接导致了其分布数量的减少,应对江南、广东、福建、云南、贵州、陕西、湖北等典型区域的野生蕙兰适生区进行营建或扩建,以加强对野生蕙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蕙兰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被引量:1
7
作者 McMaster R B Lindberg M 赵园春 《导航定位学报》 2004年第1期23-24,共2页
GIS可以有效地获取、存储、分析并显示空间数据及与其相关的空间可寻址的数据集。大量的空间数据都与人口统计有关,包括人口普查局的TIGER文件。TIGER文件指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制图的地理编码的街道和调查单元的文件。现在。
关键词 国家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人口普查数据 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城区地块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以北京外城为例
8
作者 郑祎 戎卿文 戴俭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8,共10页
以北京外城为研究案例,以1949年的建成区边缘为界限划分内外圈层结构。通过对历史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一个新型纵向空间数据库以及基于地块“功能—结构—形态”的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识别多变量图类型。对地块类型和特征变化... 以北京外城为研究案例,以1949年的建成区边缘为界限划分内外圈层结构。通过对历史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一个新型纵向空间数据库以及基于地块“功能—结构—形态”的多层级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识别多变量图类型。对地块类型和特征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单个地块面积在0.1~0.5 hm^(2)的均匀地块组合,其空间特征的数值最优;在小尺度地块逐渐合并为大体量粗放型地块的过程中,地块平衡度的数值变化与空间形态和结构的相关数值变化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地块功能逐渐从均质分布到混杂生长、空间结构从单核到圈层、城市更新重点从边缘空间转向遗产中心的演化过程和趋势,以及历史事件与城市政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规划思想与社会文化对历史城区空间的驱动机制,为指导历史城区未来的保护和发展、促进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历史城区空间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态计量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地块功能 历史城区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路网演变中的权力互动:以明代以来的南京为例
9
作者 白雪锋 王硕 +2 位作者 江汶澄 坂井猛 许浩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5-448,共14页
以南京(1368—1978年)为例,利用方志文献、古旧地图等史料构建了6个世纪的城市路网历史地理信息数据集,基于空间句法理论探讨了权力互动下的路网历时性变化和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政府和公众权力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绝对控制、对立... 以南京(1368—1978年)为例,利用方志文献、古旧地图等史料构建了6个世纪的城市路网历史地理信息数据集,基于空间句法理论探讨了权力互动下的路网历时性变化和形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政府和公众权力的互动关系经历了由绝对控制、对立反抗再到政府主导的历时性过程。新兴政权常对路网进行重组,将意识形态内化为空间精神。2)政府和公众权力的互动影响了路网的生长方向和通行能力。民国是时间分界点,路网整合度和穿行度核心均由城南向城北移动。中国古代史料在城市路网的量化研究中具有较好的运用潜力,权力视角为城市历史地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互动 路网演变 政治体制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句法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南京钟山风景区历史景观资源时空分布与演变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白雪锋 许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9-144,共6页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景观资源 时空分布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钟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 被引量:54
11
作者 应星 荣思恒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6,共20页
要从多维度、多学科拓展对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理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在美国学者施坚雅和霍夫亨兹的相关研究启发下,对1921年至1945年发生中共革命的地域进行了“地文大区”的划分,对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诸因素(包括... 要从多维度、多学科拓展对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理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在美国学者施坚雅和霍夫亨兹的相关研究启发下,对1921年至1945年发生中共革命的地域进行了“地文大区”的划分,对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诸因素(包括地缘、南北、东西、山河、路江、红白、政区、文武、客家等)进行了述要分析,辨识了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核心区、次核心区和边缘区,并在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上尝试应用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 中共革命及其组织 地文大区 核心—边缘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力红军在“五湖四海”的崛起(1927—1930)——再论中共革命的地理学视角 被引量:17
12
作者 应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4-40,共17页
红军的崛起既是中共军队的根系所在,也是研究中共军队及其政党组织形态的基本线索。本文以红军于1927年至1930年间在“五湖四海”崛起的地理学视角为线索,先对影响红军崛起的诸地理因素(包括南北之分、军阀割据的势力划分和统治类型、... 红军的崛起既是中共军队的根系所在,也是研究中共军队及其政党组织形态的基本线索。本文以红军于1927年至1930年间在“五湖四海”崛起的地理学视角为线索,先对影响红军崛起的诸地理因素(包括南北之分、军阀割据的势力划分和统治类型、山带分布和山匪分布等)作出分析,然后对中央关于主力红军的规划以及各主力红军建军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背后的地理学因素逐一作出剖析,这有助于深化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研究的地理学视角。本文在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上应用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力红军 五湖四海 地理 山头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H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视阈中三山五园水体景观的空间秩序研究
13
作者 王长松 张莉金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4,共13页
在数字人文视阈中,文章通过古旧地图数字化、制图综合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清代中后期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地区水体景观的空间秩序。结果表明:利用地形剖面和古旧地图分析,发现水体景观遵循顺应自然地形和利用水文特征的空... 在数字人文视阈中,文章通过古旧地图数字化、制图综合和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深入探讨清代中后期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地区水体景观的空间秩序。结果表明:利用地形剖面和古旧地图分析,发现水体景观遵循顺应自然地形和利用水文特征的空间秩序。三山五园在地理空间中,海拔高度自西向东依次降低,园林基于地形高差进行了富有层次感的设计;以玉泉山和万泉河水系为核心的水体经过整理与调控后成为皇家园林的“经络”和“血脉”,其他景观要素则零星或集聚分布在各核心园林或水体的周边。此外,权力关系对水体景观存在深刻影响。三山五园的水体景观秩序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融入自然的独特智慧。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技术、多源数据和“地理凝视”,探究三山五园地区水体景观及其文化特征,有助于三山五园的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深入理解人水关系和城水关系的内涵,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历史地理信息 地理凝视 三山五园 水体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图书馆异构资源整合可视化设计 被引量:14
14
作者 程静 张毅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7-54,共8页
文章以GIS技术在数字人文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为背景,对国内外基于历史地理数据的GIS系统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GIS的异构历史地理资源整合模式,并对GIS整合模式中的时空本体模型、聚类服务、POI数据组织与检索等可视化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GIS 异构资源 历史地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化进程下的南京近代园林类型与分布演变 被引量:4
15
作者 白雪锋 许浩 江文琪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3-138,共6页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 近代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园林类型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绿地的功能与权属发生变化。基于Arc GIS平台,结合空间句法和分形理论,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下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和分布演变。研究表明:1)近代园林数量呈倒“V”形生长,清末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民国以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为主;2)清末集中于城南,民国向城北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3)近代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住宅和文教区及路网整合度较高、公共交通发达且地价小于30元/方丈的区域。总结了近代园林类型、分布与城市近代化转型背景、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为划定近代园林保护范围、塑造“民国文化看南京”的城市品牌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南京近代园林 类型与分布 城市化 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