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社会实践关系场域走向社会生产结构: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视野的三次转移
1
作者 刘怀玉 董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时期创作的核心文本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真实地记录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形成的三次核心逻辑位移轨迹。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概念的物质生产意义,以社会关系实践为突破口,实现了从感性现实的哲学直观到历史具体反思的认识论转向;《德意志意识形态》以“社会分工”为枢纽,剖析分工的双重属性——既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梯,也是阶级对抗的温床,揭示历史动力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使历史唯物主义从哲学宣言具体化为现实的历史科学分析;《哲学的贫困》通过批判蒲鲁东的形而上学方法论,确立了从共时性、“现在化”社会结构分析切入历史研究的认识逻辑,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真正诞生。三次转移以“社会关系—社会分工—社会结构”为轴线,通过哲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辩证融合,消解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完成了从实践哲学向历史科学的范式转换,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科学化与革命化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关系 社会分工 社会结构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
2
作者 韩美群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共5页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是推进知识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①新时代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大局和中国全局,从人类文化知识进步与中国思想变革的实际出发,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和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社会·消费社会·控制社会——资本主义变迁的历史唯物主义透视 被引量:3
3
作者 袁立国 杨慧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9,共10页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 马克思认为,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作为“生产社会”,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更意味着资本作为生产关系,再生产了工人对资本的依附性。但生产社会并不是一个自足体,由竞争规律的强制所导致的低收入和充分消费之间的悖论,使再生产遇到它的内在界限。为了克服这个界限,早期资本主义以帝国主义运动开启了对“外界”的内在化;在后工业社会中,又以构建“消费社会”来实现对“主体”的内在化,进而把整个经济过程都纳入资本内部。20世纪晚期以来,数字技术的应用使资本的内在化运动达到极致,资本主义进入“控制社会”阶段。在控制社会中,大数据技术不仅掌控了生产和消费的全部环节,并且以精神政治调节主体对资本的依从性,由此造成更严峻的生存异化。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资本对整个社会的吸纳既再生产了自身关系,也孕育了更深刻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社会 消费社会 控制社会 精神政治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空间权力关系的建构与现实转换——对卡斯特传播权力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其洪 任艳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5,共11页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革新,卡斯特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化等特征的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以此为前提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现实转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现实的推动下,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革新,卡斯特将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全球化等特征的流动空间设定为网络社会特有的空间形式,并以此为前提对流动空间中权力关系的建构及其现实转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在现实的推动下,卡斯特认为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存在着权力主体从精英转向大众、权力载体从网络公共空间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权力变革目标从政治改革通向社会变革的可能性。这种现实转换发生的条件首先在于作为流动空间权力关系新载体的大众自传播的兴起,另一个更为基础的条件则是处于被权力压制的大众通过对恐惧情绪的克服推动了网络社会运动向前发展,并且具有重建公共空间的潜力。卡斯特以流动空间中的权力关系为研究对象所建构起来的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理论构想,为数字时代的政治改革、社会变革、人的自由解放以及国际新秩序的构建等重大现实议题注入了思想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权力关系 大众自传播 数字时代 网络社会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乡村到都市:以生产方式为视轴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列斐伏尔《都市革命》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一兵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175,共10页
在从乡村社会学研究向城市社会学的转向中,列斐伏尔发现不同于基于大自然物理空间的乡村田野和住宅,城市建筑、街道和商业活动的空间关系内嵌着资产阶级以交换逻辑改变整个世界的都市化实践,这正是他自己所关心的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直... 在从乡村社会学研究向城市社会学的转向中,列斐伏尔发现不同于基于大自然物理空间的乡村田野和住宅,城市建筑、街道和商业活动的空间关系内嵌着资产阶级以交换逻辑改变整个世界的都市化实践,这正是他自己所关心的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直接基础。正是在这一转变中,列斐伏尔开始从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坚持生产方式的原则,但又特别想让人们从关注生产方式的历时性发展进程,转换到对生产方式共时性空间关系场境的关注。这些非直观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法权关系),恰恰是在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中生成的感性的社会生活关系空间,在今天,就是资本主义的都市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都市革命》 历史唯物主义 都市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改造”及其后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伟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5,共7页
葛兰西哲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自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改造”。这种“改造”的突出特征是在部分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有效性的基础上,确认“市民社会”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传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域之外开拓出文化斗争的新领... 葛兰西哲学的整体逻辑结构来自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改造”。这种“改造”的突出特征是在部分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框架有效性的基础上,确认“市民社会”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传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域之外开拓出文化斗争的新领域。“文化领导权”问题事实上成为“市民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介”,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必要性问题的关键表态,最终与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了严重分歧。葛兰西关于“有机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及其作用的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文化运动中领导作用的忽视,源自对历史唯物主义框架的误读。这种忽视实际上也是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症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兰西 历史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文化领导权 有机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伟 邓晓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9-153,共5页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区分作为哲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和作为社会历史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者主要涉及人论、世界观理论、价值论和哲学观等问题,后者主要是马克思运用他的哲学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历史领域所得出的时代性结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求以严肃的理论态度回到马克思的文本,梳理和完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方法,用以深入把握时代,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哲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作为社会历史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主义 教条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考
8
作者 袁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8,共10页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理论逻辑看,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它同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理论逻辑看,资本的本质是一种特定的生产关系,它同时也是一个运动过程,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因而需要对资本加以引导、规范和约束。从实践逻辑看,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国情,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面对资本进行规范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资本的积极作用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 被引量:28
9
作者 胡大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36,共6页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q... 空间生产和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引发了一系列空间问题和空间现象高速城镇化正在不断侵害公众的空间权益;空间造型也在符号层面展示着意识形态;农地资源迅速消失,全球转移的制造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空间内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紧密的"世界普遍交往"正在造就一个"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呈现充满风险的空间结构,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和对抗正在全球空间展示着多样性格局,地球人甚至对于"外太空"的空间资源的分割和争夺也日益加剧,等等。当人们的生存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空间的生产方式的时候,人们也日益对自己空间的存在状况所隐藏的风险深表忧虑。来自空间经济学、空间政治学、空间社会学、空间城市学、空间哲学等多学科的关注凸现了当代研究的"空间视域",进而叩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门。本刊推出系列文章,以空间生产这一问题为中心,旨在推进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批判理论 空间转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 空间化 资本主义批判 历史叙事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政治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以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为考察中心
10
作者 郝保权 张佳翌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0,180,共16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作为两种独立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实则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斯考切波的著作《国家与社会革命》,可以发现这两种研究范式的联系与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对比凸显了国家理论、阶级分析法和比较历史分析法的学术价值。历史制度主义采用结构性的视角、多变量因果分析推进了革命研究。历史制度主义在继承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现实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等新观点,推动了国家自主性问题的研究。在动态维度,历史制度主义提出的路径依赖、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有助于推进历史演变规律的总结;在价值维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都强调对制度变迁、革命爆发原因的阐述离不开观念。由此,中国政治学应当启发于历史制度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承袭和发展,站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立场,将研究着眼于以中国国家建构的实践、路径、特点为基本内容的本土国家建构理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范式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制度主义 斯考切波 《国家与社会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以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为范本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8,160,共8页
生态社会主义乃马克思主义实现生态学转向的当代主流理论之一。它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时代背景,思考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生态问题。据此,它必然发展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不具有的创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的著... 生态社会主义乃马克思主义实现生态学转向的当代主流理论之一。它立足于与马克思不同的时代背景,思考和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生态问题。据此,它必然发展出传统马克思主义所不具有的创见。本文以生态社会主义的著名理论家奥康纳的"重构历史唯物主义"为范本,深入剖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之处。它主要表现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物质性的生产生活获得了文化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生态社会主义使"自然"获得了能动性和自主性的规定;在社会主义研究上,生态社会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的这种创新理论对中国当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深刻的文化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 奥康纳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在批判与内在证成: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共产党宣言》第三章的理论面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7,共8页
《共产党宣言》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武器,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历史性考察,并以此为前提对它们的理论实质及危害作了精准剖析和彻底批判。《共产党宣言》在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中证成了人民利益观、阶... 《共产党宣言》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重要的理论武器,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历史性考察,并以此为前提对它们的理论实质及危害作了精准剖析和彻底批判。《共产党宣言》在对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中证成了人民利益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革命思想、历史主体理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更加巩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这种外在批判错误思潮和内在证成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充分展现了《共产党宣言》具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其真理性的理论精髓,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科学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思潮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及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共生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建津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36,共5页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探索和创建活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历史领域中的问题;而他对社会历史领域问题的思索,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这两个没有离开催生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形成马克思哲学和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市民社会作为其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有明确的内涵、外延和具体表现形式。市民社会具有唯物史观其他范畴所不具有的价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市民社会 共生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拓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仰海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8-131,共4页
Liu Senlin, in the opin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form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t get rid of those concepts disagreeabl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Liu Huaiyu sets f... Liu Senlin, in the opin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nks that the current forming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t get rid of those concepts disagreeabl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Liu Huaiyu sets forth the " space theory" that plays a role i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space planning. Yu Jianxing points out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of State has a tendency of renascence. Wu Xiangdong stresses the system and value. Yang Haifeng think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t face the problems that consumption society has ca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消费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西方发达国家 财富增长 1929年 再生产过程 经济危机 发展过程 生产过剩 生产关系 西方学者 消费不足 刺激消费 资本循环 转折点 生产力 矛盾 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政治哲学维度——布达佩斯学派关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温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8-213,共6页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 针对马克思有关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及其指向的一系列论断,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诸成员分别从历史理论、阶级革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三个维度,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从唯物史观的逻辑理路来看,学派成员将马克思宏观的"历史哲学"重新诠释为具有微观文化意义的"历史理论",从而弥合了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结论中存在的"实践哲学"和"实证科学"之间的理论张力,并规避了社会主义必然实现这一预设内所隐含的"历史目的论"倾向。其次,对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而言,学派成员从实证的政治经济规律出发,详细考察由资本生产引出但未被明确定位的无产阶级群体,其特有的历史文化意义与阶级意识,之于社会革命的合法性问题。再次,就唯物史观的最终指向来说,学派成员结合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可能出现的异化现象作出了相应的政治哲学批判,并以此重塑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人道主义立场。值得一提的是,布达佩斯学派对唯物史观的反思,实现了马克思宏观的社会—经济分析向微观的政治—文化考察的转向,其实质毋宁是以资本生产范式批判为前提的文化—政治哲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达佩斯学派 文化政治哲学 唯物史观 历史理论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理论讨论会综述
16
作者 程家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26-26,共1页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1年4月18日至22日,在古城洛阳召开了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讨论会。到会的65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由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单位发起,于1991年4月18日至22日,在古城洛阳召开了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讨论会。到会的65名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1、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到会的同志一致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主义实践 理论工作者 有中国特色 主题 资产阶级 历史 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讨论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确指导思想 推动理论研究——南京部分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学习《邓小平文选》心得体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
17
作者 严强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2-3,共2页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和本刊编辑部于七月九日上午在南京邀请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廿余人,座谈初步学习《邓小平文选》后的心得体会。与会者大都经过认真准备,发言踊跃,充分显示了广大青年对《邓小平文选》出版的高度重视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 《邓小平文选》 社会科学工作者 学习热情 心得体会 历史唯物主义 青年 南京 社会科学联合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国泉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1,共11页
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而正确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既关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性论证,也关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自信与实践自觉。从... 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而正确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既关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性论证,也关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自信与实践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来看,我国改革的深层根据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相适应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来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结构的总体性逻辑在本质上规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效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来看,改革重点由解放生产力延展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历史决定论和人民至上价值逻辑的时代彰显,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规律 社会有机体 人民至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观念的解放思想到实践的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19
作者 里光年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4-26,共3页
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观念的解放思想,其二是实践的解放思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能够成功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原因在于开始于邓小平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继... 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放思想包括两个维度,其一是观念的解放思想,其二是实践的解放思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能够成功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其原因在于开始于邓小平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克思所开创的新世界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现了从观念的解放思想到实践的解放思想的伟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的解放思想 实践的解放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亨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庆龙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1,共3页
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理论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柯亨为了重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而提出的,旨在使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变得清楚明白。值得肯定的是,柯亨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来发掘马克思的真义,并由此引入分... 社会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区分理论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柯亨为了重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而提出的,旨在使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变得清楚明白。值得肯定的是,柯亨从对经典文本的解读中来发掘马克思的真义,并由此引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种种表述作了严格、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但是,柯亨的重建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因为文本的解读本身就见仁见智,另一方面,由于柯亨固守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从而否定了真理的辩证法,使得他对这一理论的认识难免浅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亨 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