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民文艺”中农民历史主体性的想象与构建
1
作者 阎浩岗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145,共9页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 “人民文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艺。毛泽东将原本被排斥于现代文艺活动之外的农民作为文艺活动的主要对象,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文艺生态和文化生态。如果从其启蒙对象即工农大众来说,“人的文学”没有实现其目标。“人的文学”未能完成的“启蒙农民”“改造农民”重任,最后由“人民文艺”逐步实现了。“人民文艺”使农民完成了观念上的转换与更新。要深刻理解“人民文艺”,首先要理解区别于资产阶级现代性文化的无产阶级新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阶段,无产阶级新文化强调的是反帝反封建;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则将“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文化”一道作为批判和否定的对象。此时,“人民文艺”更突出革命农民对“无产阶级意识”的接受过程;“人民文艺”赋予了农民以新的“人民”品性,塑造具有无产阶级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成为其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文艺 无产阶级新文化 农民历史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农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女性历史主体性 被引量:1
2
作者 潘萍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4-199,共6页
唯物史观虽然并未将女性主体性问题特别抽象,未能对历史主体性中所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明确的量化分析与质性反思,但却已经奠定了正确认识该问题的哲学基础。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仅能合理解释女性历史主体性实然与应然的存... 唯物史观虽然并未将女性主体性问题特别抽象,未能对历史主体性中所存在的性别差异进行明确的量化分析与质性反思,但却已经奠定了正确认识该问题的哲学基础。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不仅能合理解释女性历史主体性实然与应然的存在悖论,同时也能正确反映女性历史主体性的特殊本质规定,更能深刻把握女性历史主体性由自在到自立再向自为方向不断发展的逻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女性 历史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主体性的客观基础及其实现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奔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0年第1期23-28,共6页
简言之,所谓历史主体性,就是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所应具有的性质。历史过程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人。因此,肤浅的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一般所谓人性。这种观点没有理解:人的历史主体性有其客观基础,... 简言之,所谓历史主体性,就是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所应具有的性质。历史过程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人。因此,肤浅的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一般所谓人性。这种观点没有理解:人的历史主体性有其客观基础,即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和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性 社会实践 能动创造性 唯物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论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
4
作者 金延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17,24,共9页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 主体性原则是贯穿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讲,这一原则就表现为人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问题。从宽泛的意义讲,全部“精神哲学”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本文侧重于探讨黑格尔社会—历史学说中人的主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体性 黑格尔 人的主体性 历史民族 市民社会 主体性原则 普遍性 黑格尔哲学 主体意识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叙事
5
作者 周晓虹 彭圣钦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4,239,共12页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 对中国社会科学主体性的呼唤意味着将作为研究客体的中国转化为研究主体,是破除西方社会科学知识霸权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基本动因和理论资源的角度,梳理并整合了既有的主体性论述,将其概括为历史主体性和文化主体性两种策略。前者不满于诸如传统/现代二分法等西方理论框架对纷繁复杂的中国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切割,后者则不满于西方理论背后的文化预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曲解。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超越二者,提出另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叙事为目标的文明主体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主体性 历史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 文明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被引量:51
6
作者 詹艾斌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4-119,共6页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 人的主体性的具体规定 人的主体性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的困惑:历史决定论概念的歧义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雄 《江淮论坛》 CSSCI 1992年第5期12-16,共5页
历史决定论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透视其原因,一则,乃是哲学的历史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关系等课题研究的深化;二则,卡尔·波普尔30年前的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 历史决定论已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透视其原因,一则,乃是哲学的历史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关系等课题研究的深化;二则,卡尔·波普尔30年前的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在思想界所引起的震荡,尤其是他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指责;三则,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对历史唯物主义预见功能的挑战。不少学者本着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纷纷撰写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决定论 实践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发展马克思主义 歧义 波普尔 历史主体性 国内学术界 历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认识客观性的价值论诠释 被引量:2
8
作者 管淑侠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认识论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肯定历史认识可以达到对历史事实正确反映的客观性。非理性、价值因素参与认识过程使历史认识呈主体性。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和认识主体的时代局限性决定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哲学 历史事实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 客观性的相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9
作者 杨佩芩 吴希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1-22,20,共3页
关键词 社会历史过程 交互作用 历史主体性 历史客体 主客体 实践活动 社会存在物 自然存在物 受动性 体性
全文增补中
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41,共16页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 中外历史学家呼应或契合“唐宋变革论”,主张宋代以来各朝代宗族是一个新阶段、新发明和新类型。从思想史和实践人类学论来看,未必尽然,因为宋代以来各地宗族实践的要素及精神都早已在中古乃至先秦时期准备好了,并一直在践行。宋代以来的宗族,不过是历史的实践者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面对各自的问题而有意识搬取过往诸要素,并任意组合的结果。中古时期的士族及观念并没有随着残唐五代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延续下来。那些士族或大族后裔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渐从世系主干上滑落下来,变成了旁系和普通人。当然,也可能是朝代更替或政治原因而“废贵为庶”。但是,士族、大族的观念仍然在他们意识里,并结合时代语境而演绎,因而不一定全都是“庶民化”或“礼仪向下”的结果,故新形态一说值得再讨论。中国宗族研究要回到人的立场,回到实践者主体性上去理解,才有可能看清其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士族 近世宗族 唐宋变革论 实践论 历史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实践本质观
11
作者 陶富源 《江淮论坛》 1988年第6期31-37,共7页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主体性原则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研究园地。过去那种脱离人的活动,把历史唯物主义变成某种客观主义的公式叙述的倾向正在受到冲击。肯定社会本质的实践性,也就是肯定人的历史主体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本质 主体性原则 历史主体性 客观主义 黑格尔 社会规律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着鲁迅的发明再往前走一点”--莫言对鲁迅精神的继承与新变(上)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志忠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6,共13页
当下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言必谈鲁迅者非莫言莫属。本文对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深度考察:莫言阅读鲁迅作品的经验,莫言模仿和追随鲁迅从形似到神似,莫言对《一件小事》《药》《铸剑》等的反复揣摩与效仿,莫言对鲁迅提出的"吃人"&q... 当下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言必谈鲁迅者非莫言莫属。本文对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深度考察:莫言阅读鲁迅作品的经验,莫言模仿和追随鲁迅从形似到神似,莫言对《一件小事》《药》《铸剑》等的反复揣摩与效仿,莫言对鲁迅提出的"吃人""示众""看客""大悲悯""自我解剖""拷问灵魂"等命题的自觉继承等。学习鲁迅而又敢于提出发展鲁迅,在近40年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地回返鲁迅汲取精神力量,同时又以余占鳌、上官鲁氏和孙丙等人物,为农民争取历史的主体地位,改写了闰土、阿Q、祥林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农民形象,这是莫言能够取得重大文学成就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鲁迅 精神传承 农民 历史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