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薛逢诗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浙平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107-108,共2页
作者认为薛逢是被冷落了的唐代诗人。他不仅文词俊拔,而且在“旁蹊曲径”的写作中蕴含了个人强大的“精神面目”
关键词 咏史诗 唐诗通论 唐代诗人 《唐诗别裁集》 《沧浪诗话 历代诗话 唐代文 胡震亨 沈德潜 唐诗品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谈解诗
2
作者 王南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共1页
'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这段《临汉隐居诗话》中的论诗之言收录在《历代诗话》中,表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诗歌观念。欲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须了解中国古代文论。而古代文论... '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词,此所以入人深也。'这段《临汉隐居诗话》中的论诗之言收录在《历代诗话》中,表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诗歌观念。欲深入理解中国古典文学,须了解中国古代文论。而古代文论中文学性最强、民族审美特色最为鲜明的是古代诗论,中国古代诗论是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精华之所在。诗歌在中国的社会生活、文化观念中是怎样的存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代诗话 何文焕 中国诗学 古代诗论 《六一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之所在,不必名之所在
3
作者 关弗安 雷国维 《当代文坛》 1982年第12期35-36,共2页
一篇作品的取舍,当以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所决定。 然而,自古以来。因人取文和因人废文的情况屡见不鲜。历代诗话就记载了不少实例。《全唐诗话》中载:王播年青时孤苦无依,寄居到扬州一个寺院里,跟着和尚吃斋饭。和尚嫌弃他,百般... 一篇作品的取舍,当以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所决定。 然而,自古以来。因人取文和因人废文的情况屡见不鲜。历代诗话就记载了不少实例。《全唐诗话》中载:王播年青时孤苦无依,寄居到扬州一个寺院里,跟着和尚吃斋饭。和尚嫌弃他,百般侮辱奚落,故意将斋堂击钟吃饭的规矩,改为饭罢击钟,致使王播时时扑空挨饿。谁知,三十年后,王播当了此地的高官,旧地重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尚 纱笼 作品 投寄 斋饭 斋堂 历代诗话 美学价值 全唐诗 思想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文一病——读书杂记
4
作者 刘化纲 《出版科学》 1995年第4期19-19,共1页
引文之病,首推仅凭记忆,不查原文,因而难免出错。古今文人犯此病者不少,一些名家亦未能免。 袁枚《随园诗话》中引孙过庭《书谱》云:“学书者,初学先求平正,进功须求险绝,成功之后,仍归平正。”(《学诗之道》,《历代诗话小品》第445页)... 引文之病,首推仅凭记忆,不查原文,因而难免出错。古今文人犯此病者不少,一些名家亦未能免。 袁枚《随园诗话》中引孙过庭《书谱》云:“学书者,初学先求平正,进功须求险绝,成功之后,仍归平正。”(《学诗之道》,《历代诗话小品》第445页)《历代诗话小品》所收的这则随笔,引文有引号,又未加注释,使人误以为所引为《书谱》原文。按《书谱》原文为:“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书谱》 历代诗话 《随园诗话 引文 杂记 孙过庭 中国当代散文 随笔 凭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