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茱萸历代用药剂量考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燕 郑咏之 +2 位作者 姚成增 吴燕秀 李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06-808,共3页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茱萸 药物剂量 历代医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之黄芪汤”的应用历史及文献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谭为 杜冠华 顾政一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97-797,共1页
“明之黄芪汤”原名“神效黄芪汤”,源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由黄芪、人参、白芍、炙甘草、陈皮、蔓荆子组成。“明之黄芪汤”在历代医籍中皆有收载,涉及医经、医论、医案、诊法、本草、方书等,按照朝代分别为元代3部、明代23部和清... “明之黄芪汤”原名“神效黄芪汤”,源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由黄芪、人参、白芍、炙甘草、陈皮、蔓荆子组成。“明之黄芪汤”在历代医籍中皆有收载,涉及医经、医论、医案、诊法、本草、方书等,按照朝代分别为元代3部、明代23部和清代17部,虽然在炮制、剂量以及主治方面略有不同,但组方均以黄芪为主药,其它药味相辅,用以治疗痹病及眼目之证。故认为方义衍变至今,后世对本方传载中的组成、用药及主治并无太大的差异,传承过程较为连续,疗效受到历代医家认可。本方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化裁而来,组方原则是补中益气升阳。黄芪、人参、炙甘草补气虚;白芍养血柔肝,敛阴缓急;蔓荆子祛风升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明之黄芪汤”补益中气,使元气内充,清阳得升,诸症自除。现代应用“明之黄芪汤”多为原方的加减方,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麻木,药物剂量根据主治证候的不同也有所调整。通过重用生黄芪增加补气之功,酌加当归理血,用以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指迷茯苓丸合用加减,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Wernicke脑病;与七星针局部叩刺并合方加减牵正散、当归补血汤,治疗罕见病昂白氏病5例。通过梳理和分析古代医籍与现代文献,明确了“明之黄芪汤”的应用历史,处方依据以及现代临床应用。但文献考证仅为明之黄芪汤研究开发的第一步,后续将加快明之黄芪汤指纹图谱的建立以及多组分的定性与定量研究,加快对明之黄芪汤的药效筛选,为明之黄芪汤的现代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之黄芪汤 历代医籍 麻木 痹症 目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