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棉兰老涡在两类厄尔尼诺事件中的变化特征与机制
1
作者 谢媛 刘雪琪 +2 位作者 周慧 张丽俊 刘娟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2-515,共14页
棉兰老涡(Mindanao Eddy,ME)位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域,其结构和变异与温跃层的结构及西边界流的经向热量、质量输运紧密相关,在局地和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已表明ME年际变化与El Niño事件密切相关,但并未... 棉兰老涡(Mindanao Eddy,ME)位于北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区域,其结构和变异与温跃层的结构及西边界流的经向热量、质量输运紧密相关,在局地和区域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往研究已表明ME年际变化与El Niño事件密切相关,但并未区分其在不同类型El Niño事件中的变异特征与机制。由于中部型厄尔尼诺(Central Pacific El Niño,CP-El Niño)和东部型厄尔尼诺(Eastern Pacific El Niño,EP-El Niño)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基于高度计观测数据及ORA-S5再分析数据,研究了ME在中部型和东部型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特征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CP-El Niño事件期间,ME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更强的低温高盐水体上涌;而在EP-El Niño事件中,ME减弱。进一步地,本文通过回归分析以及1.5层非线性约化重力模式数值试验,探究了ME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产生差异的机制。研究表明,ME在两类El Niño事件中的变化差异可以归结于由风应力驱动的Rossby波和Ekman抽吸的模态不同。在CP-El Niño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海域存在风应力旋度正异常,激发上升Rossby波,并向西传,与局地Ekman抽吸共同作用导致西边界流海域的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下降,ME增强。而在东部型事件中,热带西太平洋主要存在风应力旋度负异常,激发下降Rossby波并西传,从而导致ME海域SSH抬升,ME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兰老涡 中部和东部厄尔尼诺 ROSSBY波 EKMAN抽吸 非线性约化重力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海冰与CP型厄尔尼诺事件的遥相关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璐曦 刘海龙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0-839,共10页
为了进一步认识高低纬度之间事件的遥相关机制,对北极海冰和中太平洋(central Pacific,CP)型厄尔尼诺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最新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验证了北极冷季海冰损失可以引发次年的类CP型厄尔尼诺增暖现象及相... 为了进一步认识高低纬度之间事件的遥相关机制,对北极海冰和中太平洋(central Pacific,CP)型厄尔尼诺现象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最新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验证了北极冷季海冰损失可以引发次年的类CP型厄尔尼诺增暖现象及相应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海气耦合机制,阐明北极海冰异常引起春末夏初的北太平洋气压异常,进而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增加和西风异常,最终在冬季发生类CP型厄尔尼诺现象的变暖。依据前人对CP型厄尔尼诺发展年夏季的研究思路,研究结果显示,在CP型厄尔尼诺发展年冷季,加拿大盆地海冰显著减少导致北极海冰范围总体出现异常低值,但在巴伦支海北部因风场作用海冰异常增加。同时揭示了在CP型厄尔尼诺衰退年,暖季北极海冰显著损失,海表面净热通量显著增加以及海表面风和海冰运动等动力效应有助于拉普捷夫海海冰的损失,北极海冰和CP型厄尔尼诺相互关系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海冰 中太平洋厄尔尼诺 海表面净热通量 海表面风 海冰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研究的海气耦合模式综述:中间型和混合型模式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荣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共23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起源于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并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等产生显著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广泛、深入而细致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致力于...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强的年际变率信号,起源于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并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等产生显著的影响。过去几十年来,广泛、深入而细致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致力于发展和改进海气耦合模式以用于ENSO模拟和预测,各种类型的海气耦合模式应运而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ENSO数值模式及其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包括已发展了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概念(concept)模型来解释ENSO准周期性循环(包括正负反馈机制等);同时也已发展了几类复杂程度不同的海气耦合模式并用于对ENSO的真实模拟和实时预测等研究,尤其是已能提前6个月或更长时间对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等进行有效的实时预测。其中最为复杂的模式是基于原始方程组的大气环流模式(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AGCMs)与海洋环流模式(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OGCMs)等所组成的环流型耦合模式(Coupled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CGCMs),这类模式变量取为完全变量的形式(如总的海表温度场,其可以分解为气候态部分和年际异常部分),还考虑了尽可能详尽的物理过程及其参数化方案。中间型耦合模式(Intermediate Coupled Models,ICMs)是一类介于高度理想化概念模型与复杂的环流型耦合模式之间的简化模式,其对应的控制方程组采用距平形式,直接取大气和海洋年际异常场作为预报变量(如海表温度年际异常),而相应的气候平均态部分则由对应的观测资料来给定;大气与海洋模式间的耦合采用异常耦合(anomaly coupling)。混合型耦合模式(Hybrid Coupled Models,HCMs)是另一类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其中海洋或大气模式有一个分量模式采用了简化的距平类模式(类似于ICMs),而另一个分量模式则采用环流型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GCMs);如可采用统计的大气风应力年际异常模式与OGCM间的耦合而构建一种HCMOGCM,也可采用简化的海洋距平类模式(如ICM中的海洋分量模式)与AGCM间的耦合而构建另一种HCMAGCM。历史上,ICMs、HCMs和CGCMs等这几类耦合模式都在ENSO理论体系的发展、数值模拟和实时预测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回顾作者与合作者所研发的ICMs和HCMs的构建、特点和应用例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海气相互作用 中间耦合模式 混合耦合模式 ENSO模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及对中国次年夏季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13
4
作者 袁媛 杨辉 李崇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7-478,共12页
利用1951—2009年线性最优插值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以及中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演变特征及对应的热带大气的响应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中国... 利用1951—2009年线性最优插值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资料,以及中国160个站的降水资料等,重点分析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演变特征及对应的热带大气的响应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次年夏季中国降水的可能影响。根据厄尔尼诺事件发展达到盛期时海温距平的分布特点,将1950年以来的厄尔尼诺事件分为东部型、中部型和混合型。不同分布型厄尔尼诺事件的海温演变及后期的发展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对应的热带太平洋上空向外长波辐射距平分布及热带印度洋-太平洋上空的沃克环流异常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厄尔尼诺的次年夏季,通过影响850hPa风场、水汽输送及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东部型、中部型及混合型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分别导致中国雨带呈现南方型(III类)、中间型(II类)和北方型(I类)的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分布 厄尔尼诺事件 夏季降水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和2010年夏季降水异常成因的对比分析:兼论两类不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钦 李双林 +1 位作者 付建建 李国平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7-1222,共16页
1998和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均发生了明显的洪涝灾害,且都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衰亡位相)。不同的是:1997/1998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传统东部型,而2009/2010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中部型(ELNioModoki)。首先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降... 1998和2010年夏季长江流域均发生了明显的洪涝灾害,且都是厄尔尼诺事件的次年(衰亡位相)。不同的是:1997/1998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传统东部型,而2009/2010年冬季的厄尔尼诺事件是中部型(ELNioModoki)。首先利用中国160个台站月降水观测资料,对比了1998和2010年降水异常情况,结果显示除长江流域多降水这一共同特征外,1998和2010年降水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比了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与1998年相比,2010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中心位置偏北偏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脊线偏北,使得南海—孟加拉湾西南风减弱而东亚南风加强,导致自印度洋、南海向内陆的水汽输送减少,而自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增加并输送到偏北的位置,雨带比1998年偏北,中国西南地区降水比1998年偏少。进一步分析厄尔尼诺的影响,揭示环流形势的变化与中部型厄尔尼诺年赤道太平洋异常上升气流比传统厄尔尼诺年偏西、西太平洋异常下沉气流随之变化有关。利用GFDL大气环流模式AM2.1,进行了给定1998和2010年实际观测海温强迫的试验,显示海温差异能够部分解释观测到的环流异常。最后,将这两个个例与历史合成进行了比较,发现2010年与历史合成的中部型厄尔尼诺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中部型厄尔尼诺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比以前所认识的要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和中部型厄尔尼诺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个例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开始型厄尔尼诺事件与次表层海温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夏飞 黎鑫 +2 位作者 杨明浩 陈雄 罗海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81-393,共13页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了东太平洋开始型(EP-onset)和中太平洋开始型(CP-onset)厄尔尼诺发生发展过程中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SOTA)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风场的响应,并将两者进行对比,结果发现:EP-onset型的赤道西太平洋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的暖池SO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没有显著相关性.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域有较显著的暖水积聚,且其积聚时间较长,强度较强,位置偏西,其发生发展伴随着非常显著的SOTA冷暖循环;而CP-onset型的发生发展没有显著的循环特征,看上去更多是独立事件.分析还表明:EP-onset型和CP-onset型厄尔尼诺在SSTA模态、风应力分布及温跃层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E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中西太平洋会出现大范围的东风异常,这种东风异常通过密度流、温跃层反馈及海气耦合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而CP-onset型在爆发前,赤道地区风异常较小,赤道外尤其是热带中太平洋的西南风异常却较强劲,通过Ekman输送及海气耦合作用等机制对其爆发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东太平洋开始 中太平洋开始 赤道太平洋 次表层海温异常循环 动力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影响的新研究 被引量:56
7
作者 吴萍 丁一汇 柳艳菊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1-383,共13页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 基于1961—2016年中国地面台站降水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部型和中部型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水汽输送和降水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在发生当年和次年有明显的不同,主要影响是在其发生的次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夏季降水明显偏多。(2)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东偏弱,水汽输送条件较弱,不利于中国大范围降水的发生;中部型事件当年夏季,低纬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来自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西北太平洋向华南地区的水汽输送和净水汽收支增加,有利于华南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3)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热带太平洋蒸发异常偏强,副高西伸,由于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的建立,副高西侧的强西南气流将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持续输送至中国中东部地区。此外,在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影响下中高纬度地区建立了亚洲双阻型环流,其间的低槽冷涡与上游阻高之间的强偏北气流有利于北冰洋的水汽持续输送到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净水汽收支均增加,中国北方和南方地区的降水均产生了明显的同步性增多响应,形成了南北两条异常雨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次年夏季,副高较常年偏西且偏北,来自太平洋蒸发的大量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使其净水汽收支增加和降水偏多。因此,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不仅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南方地区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对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降水异常也有相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厄尔尼诺 中部厄尔尼诺 水汽输送 降水 遥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李慧敏 徐海明 李智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81-595,共15页
基于1901—2000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厄尔尼诺事件成熟期的冬季还是次年的春季和初夏,WNPAC的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个空间变... 基于1901—2000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厄尔尼诺事件成熟期的冬季还是次年的春季和初夏,WNPAC的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个空间变化型,即反映其强度变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和反映其位置变化的第2模态。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WNPAC强度不仅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而且与太平洋西部(W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以及北极涛动(AO)有关;次年春季,WNPAC的强度除了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存在显著相关外,还与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有关;次年初夏,WNPAC强度主要与西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以及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成熟年冬季—初夏WNPAC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可对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产生影响,这对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冬季及后期春、夏季节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外,次年初夏,WNPAC强度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即WNPAC越强,台风发生的频数越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太平洋西部 北极涛动 东亚-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与普通厄尔尼诺海-气特征差异及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钱代丽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407,共14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GODAS海洋资料、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SST)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CC)环流指数数据,依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厄尔尼诺事件标准筛选出1980—2016年的超强与普通厄尔尼诺事件,对比了两类事件的不同生命阶段内海表...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GODAS海洋资料、哈得来中心海表温度(SST)以及中国国家气候中心(NCC)环流指数数据,依据美国气候预测中心的厄尔尼诺事件标准筛选出1980—2016年的超强与普通厄尔尼诺事件,对比了两类事件的不同生命阶段内海表及次表层温度特征的差异,并探讨了其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对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而言,海表温度正距平发展早且迅速,其大值中心偏东,纬向梯度强,但对普通厄尔尼诺事件而言,海表温度正距平中心偏西,纬向梯度小。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源于次表层海温距平(SOTA)随开尔文波东传并沿温跃层上升到达海表,其波动前部区域异常垂直海流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当海气激烈耦合时,可在温跃层激发出更强的海洋波动,使得次表层变暖更明显,激发出强的厄尔尼诺事件。海温异常强迫出的大气异常环流的强度与强迫源的强度关系密切。两类厄尔尼诺均能通过异常的沃克环流引起大气Gill型响应,使得西太副高偏强、西伸,且当超强厄尔尼诺发生时,异常沃克环流更强,海洋性大陆区域上空的异常强辐散导致Gill型响应而产生的反气旋更强,对西太副高的影响更甚。印度洋海表温度对厄尔尼诺的滞后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在上述亚太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结果有利于加深对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及影响西太副高机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海洋次表层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开尔文波 Gill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中部赤道水域正在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10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2-72,共1页
关键词 厄尔尼诺现象 形成 太平洋中部 赤道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厄尔尼诺有关的北半球100hPa大气环流异常
11
作者 施能 曹鸿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2期106-114,共9页
研究了北半球100hPa冬季遥相关现象。指出,北半球冬季100hPa存在PNA流型,它的波列与500hPa流型很接近。当厄尔尼诺发展到盛期(冬季)时,100hPa出现强PNA型,这种对应关系比500hPa好些。此外,... 研究了北半球100hPa冬季遥相关现象。指出,北半球冬季100hPa存在PNA流型,它的波列与500hPa流型很接近。当厄尔尼诺发展到盛期(冬季)时,100hPa出现强PNA型,这种对应关系比500hPa好些。此外,还研究了厄尔尼诺发生、发展各阶段的100hPa低纬风场以及100hPa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环流异常特征,发现在厄尔尼诺发生年春季,100hPa高度比反厄尔尼诺年大范围偏低;发生前的冬季也有此明显特征,利用这些结果对1991─1992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作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场 遥相关 厄尔尼诺 环流异常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背景下MJO对太平洋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高铭祥 杨双艳 +1 位作者 王强 李天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87-501,共15页
本文基于1979~2019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数据和二维阻塞指数,探究了冬季两类(中部型和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太平洋地区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出现频次较高且平均振幅较强的位相3和7进行研究。结果表... 本文基于1979~2019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数据和二维阻塞指数,探究了冬季两类(中部型和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热带季节内振荡(MJO)对太平洋地区阻塞频率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出现频次较高且平均振幅较强的位相3和7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类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3位相期间,MJO激发的遥相关位置相似,均对应极地地区(白令海地区)正(负)的位势高度异常,从而使高纬度太平洋地区均出现正的阻塞频率异常。在东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7位相(EP7)期间中高纬太平洋地区存在正的阻塞频率异常。但是在中部型厄尔尼诺背景下MJO第7位相(CP7)期间没有大范围显著的异常阻塞频率。这是因为EP7期间MJO激发的异常Rossby波源位于急流核区的西北部,使得MJO的遥相关可以传至50°N以北,引起中高纬度地区有利于阻塞频率增加的位势高度异常。然而CP7期间MJO激发的异常Rossby波源位于急流核区内部,使得对应的遥相关仅在副热带急流中传播,对高纬度地区的位势高度影响较小,导致该时期内没有大范围显著的阻塞频率异常。最后本文使用ECHAM4.6气候模式验证了上述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阻塞频率 热带季节内振荡(MJO) 东部厄尔尼诺 中部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海燕 孙家仁 +3 位作者 胡东明 谌志刚 曾琳 叶希莹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9-713,共15页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气象观测资料,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产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扰动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绝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溶胶光学厚度及气象观测资料,在剔除人为排放长期变化产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扰动的基础上,从气候学角度探讨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对中国东部冬季气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绝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呈正异常分布,尤其对华北至东北的气溶胶污染加剧作用显著;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使气溶胶光学厚度异常由南至北呈显著的"+-"双极型分布。进一步成因分析发现,虽然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都具有削弱冬季风从而减弱北方气溶胶向南传输的作用,但中部型对水平流场的削弱作用不显著,尤其是东北地区没有通过90%的显著性检验。同时二者对北方大气垂直扰动和气溶胶的湿清除作用相反,其中东部型表现为大气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减弱,降水减少,湿清除减弱;而中部型则表现为垂直扰动和对流有效位能增强,降水增多,湿清除增强。对于南方,强东部型事件引发的强降水可能是产生该区域气溶胶污染影响不稳定的主因,而中部型则主要通过气流削弱作用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溶胶的局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部厄尔尼诺事件 中部厄尔尼诺事件 中国东部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厄尔尼诺事件分类结果不一致原因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一博 方明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2-162,共11页
当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在很多研究中被分为两类—CP(Central-Pacific)型和EP(Eastern-Pacific)型,但分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比对及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化分析,联合对统一尼诺区域热中... 当前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在很多研究中被分为两类—CP(Central-Pacific)型和EP(Eastern-Pacific)型,但分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比对及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化分析,联合对统一尼诺区域热中心位置变化的分析研究,发现:1)对于明确分类的厄尔尼诺类型,统一尼诺区域的纬向热中心位置异常与大部分文献结果吻合;2)1982年以来,所有厄尔尼诺事件,不论为哪种类型甚至未明确分类事件,在初始阶段都伴随着程度不同的中太平洋区域增温现象,显示不同种类的厄尔尼诺事件之间可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所有的厄尔尼诺事件中,统一尼诺区域热中心异常位置都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位置变动幅度和方向都不尽相同。本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分类可能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分类,而需要进一步的动态指数以丰富对厄尔尼诺事件的特征描述。本文首次主要从统一尼诺区域热中心的动态变化特征角度部分解释了厄尔尼诺分类过程中大部分事件不能明确或者不能统一归类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CP EP 统一尼诺区域 热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GNSS ZTD时序分析及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勇 于腾丽 +1 位作者 刘晓 占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京津冀地区夏季暴雨频发,水汽是影响暴雨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京津冀地区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资料,开展GNSS天顶对流层总延迟(ZTD)时序分析及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研究.利用快速傅里叶... 京津冀地区夏季暴雨频发,水汽是影响暴雨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京津冀地区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观测资料,开展GNSS天顶对流层总延迟(ZTD)时序分析及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响应研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与小波变换方法从频域和时域开展GNSS ZTD时序分析,并对GNSS ZTD不同周期时序与东部型指数(I_(EP))、中部型指数(I_(CP))进行比较,分析I_(EP)、I_(CP)对GNSS ZTD周期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GNSS ZTD异常时段与厄尔尼诺事件存在对应关系.东部型指数(I_(EP))与GNSS ZTD呈正相关;中部型指数(I_(CP))与GNSS ZTD呈显著负相关.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GNSS ZTD的季节性周期增大,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减小;在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GNSS ZTD的季节性周期、月周期、半月周期都减小.研究结果可为掌握区域GNSS ZTD预测变化规律提供参考,并为利用水汽感知厄尔尼诺事件提供可行性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天顶对流层总延迟(ZTD) 厄尔尼诺 东部指数 中部指数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带的雷电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周筠珺 杜克磊 孙凌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47-1352,共6页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地区地势复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雷电的特征,根据卫星的总闪和地面的地闪定位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总闪与地闪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闪多年平均分布是西北较少,而东南较多;年... 我国中部地貌过渡地区地势复杂,是雷电灾害多发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地区雷电的特征,根据卫星的总闪和地面的地闪定位数据资料,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讨论了总闪与地闪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总闪多年平均分布是西北较少,而东南较多;年总闪数出现极大值的年份恰好是拉尼娜现象强盛年份,或者是弱的厄尔尼诺年;而总闪最小的极小值则出现在ElNio的最强盛年份;地闪的增加往往出现在极易形成不稳定层结的地貌过渡带的核心区域;正负地闪比例与北方有较大差异,而更接近于南方;多数的正负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地面的地闪与卫星的总闪资料在5~9月份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貌过渡带 雷电 地闪 卫星 总闪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次年盛夏副高北进过程及中国雨型预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义文 吴晓曦 艾婉秀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91-100,共10页
文章分析了1953年以来13次ElNino事件发生年的次年盛夏(7~8月)西太平洋副高候平均脊线(100°~150°E)的季节性北进过程,把7~8月12个候中候平均脊线越过25°N的候数至少在7个以上的北... 文章分析了1953年以来13次ElNino事件发生年的次年盛夏(7~8月)西太平洋副高候平均脊线(100°~150°E)的季节性北进过程,把7~8月12个候中候平均脊线越过25°N的候数至少在7个以上的北进过程定义为超常北进型,在7个以下的北进过程定义为滞后北进型.对应超常北进型,中国夏季往往为南北两支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北方雨带一般为主要雨带,滞后北进型主要雨带通常位于长江流域或沿江江南地区.1953年以来较著名的长江洪水年大都发生在滞后型背景下.就同期关系而言,东亚阻塞高压的出现与否及其出现后维持时间的长短可能是造成副高两种不同形式季节性北进过程的重要因素.就前后期关系而言,春季500hPa距平场上东亚地区从高纬到低纬的正、负、正波列分布可能是预测盛夏副高季节性北进过程的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夏季副高 中国雨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l Nio和La Ni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及其对中国夏季旱涝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陈桂英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4-164,共11页
根据 El Nino和 La Nina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定义了 El Nino和 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冬季减弱型 ,讨论了 El Nino和 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冬、春、夏季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 根据 El Nino和 La Nina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定义了 El Nino和 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冬季减弱型 ,讨论了 El Nino和 La Nina冬季增强型和减弱型冬、春、夏季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及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的特征 .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有明显差异的四种不同分布型可能与冬季所处 ENSO循环的不同阶段以及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对它的不同响应有关 .提出了从 El Nino和 La Nina冬季不同型→大气环流和东亚季风→我国夏季降水和旱涝分布型的物理统计概念模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尼诺 增强 减弱 干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年世界气候异常原因及大气对东传型ENSO事件响应的诊断分析
19
作者 井传才 曲维政 +2 位作者 李若钝 邹娥梅 于惠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57-65,共9页
利用美国NOAA-CAC、夏威夷大学、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水位及风场资料和“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提供的赤道西太平洋深层海温资料,对1993年全球大气及热带海洋异常状况... 利用美国NOAA-CAC、夏威夷大学、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太平洋海温、水位及风场资料和“TOGA-COARE”(1992年11月-1993年2月)提供的赤道西太平洋深层海温资料,对1993年全球大气及热带海洋异常状况作了诊断分析。认为1993年世界气象灾害频频发生的原因是:(1)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对1993年东传型ENSO事件的响应几乎同步。(2)1991、1993年两次东传型ENSO事件在短期内相继发生,是引起副高持续异常,并达到近40多年来最强和西风带槽脊异常变化的重要原因。(3)由于1992年赤道中太平洋异常暖水的长期滞留,使1993年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南并显著西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灾害 PNA相关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学椿 《热带海洋》 CSCD 1992年第1期90-95,共6页
本文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的遥相关型,指出:北太平洋海温有3个遥相关区,分别在西风漂流区、亦道东太平洋区和阿拉斯加湾区。这3个相关区的结构十分类似于大气中的PNA结构。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区之间的海温差作为太平洋海温... 本文研究了北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的遥相关型,指出:北太平洋海温有3个遥相关区,分别在西风漂流区、亦道东太平洋区和阿拉斯加湾区。这3个相关区的结构十分类似于大气中的PNA结构。用赤道东太平洋和西风漂流区之间的海温差作为太平洋海温指数PTI,它能代表北太平洋65%海区的海温变化,可以作为太平洋海温场PNA结构的变化指数,用来监视剧Nino和反E1 Nin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 遥相关 太平洋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