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凝土损伤模型的卸载作用下盾构隧道损伤机理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建文 施成华 +2 位作者 雷明锋 彭立敏 王祖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769,共12页
在密集的地铁交通网附近区域进行工程活动会引起下卧盾构隧道产生较大纵向差异变形,对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及行车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既有研究大多基于弹性、弹塑性理论框架,忽视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带来的结构损伤的影响。考虑混凝土材料非线... 在密集的地铁交通网附近区域进行工程活动会引起下卧盾构隧道产生较大纵向差异变形,对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及行车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既有研究大多基于弹性、弹塑性理论框架,忽视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带来的结构损伤的影响。考虑混凝土材料非线性损伤力学特性,首先引入一种基于能量的拉应力和压应力分解,考虑混凝土拉/压力学特性的差异;其次,建立双标量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基于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及多尺度建模技术构建盾构隧道−围岩精细化模型,探究差异变形下盾构隧道损伤劣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卸载作用下,管片混凝土以局部拉损伤为主而压损伤较小,在管环拱顶和拱底内缘、拱腰外缘以及螺栓连接处拉损伤最严重;卸载作用会引起盾构隧道隆起变形,横截面椭圆度也随纵向发生变化,拐点附近管环椭圆度最大;卸载引起的盾构隧道纵向附加剪力和弯矩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拐点附近和模型中心处;混凝土材料损伤劣化会降低盾构隧道承载能力、纵向刚度和环向刚度,基于弹性本构的计算模型会高估整体结构的刚度;当前分析工况下,管片钢筋较难屈服,而中间部位管段上半侧纵向连接螺栓较易屈服;加载曲线拐点附近管环受损最严重,且承受较大的附加剪力和弯矩,应特别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载作用 盾构隧道 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本构 三维非连续接触模型 多尺度建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挖与卸载交替作用对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变形失稳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志全 张震 +5 位作者 侯克鹏 杨溢 肖慧 杜俊 程涌 杨八九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5,共8页
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尖山磷矿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为工程背景,依据相似理论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开挖与卸载交替作用对这类型岩质边坡变形失稳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随开挖深度的逐渐增加,其对应... 以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尖山磷矿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为工程背景,依据相似理论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分析开挖与卸载交替作用对这类型岩质边坡变形失稳的影响。结果表明: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随开挖深度的逐渐增加,其对应的位移变形量也逐步变大,边坡整体上表现为上部向下运动,下部受压向临空面方向隆起的变形规律;同时当开挖至一定的深度后,坡面与坡中均会发育较多的走向裂缝,且随着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加,其不断向坡体深部延伸发展。在整个开挖过程中,坡体中会发育形成"平面与圆弧面复合型的潜在最危险滑移面,且表现为滑移-弯曲-剪切的变形失稳破坏特征。对边坡开展的浅部卸载作用效果不理想,虽其位移变形量有所减小,但没有改变坡体整体的变形失稳趋势,对边坡施加的深部卸载作用效果非常明显,使坡面及坡顶产生的裂缝几乎完全消除。研究结果可为中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上陡下缓型高陡层状岩质边坡的预警预报与治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挖与交替作用 上陡下缓 高陡层状岩质边坡 相似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对旁侧隧道影响及隔断墙作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3
作者 陈仁朋 AL-MADHAGI ASHRAF 孟凡衍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6-11,共6页
开展了干砂地层中基坑开挖对旁侧隧道影响及隔断墙保护作用的三维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获得了隧道上浮、隧道内力、隧道周围土压力、地表沉降等变化规律以及隧道空间位置和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坑回弹量与采用Boussin... 开展了干砂地层中基坑开挖对旁侧隧道影响及隔断墙保护作用的三维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获得了隧道上浮、隧道内力、隧道周围土压力、地表沉降等变化规律以及隧道空间位置和基坑开挖深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坑回弹量与采用Boussinesq解计算的回弹量比较接近;地表沉降量与文献报道的试验结果相近,而明显小于现场实测沉降;靠近基坑一侧的隧道周围土压力有所减小,而远离基坑一侧的隧道周围土压力则有所增加。隔断墙的设置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沉降、隧道外土压力变化、围护墙水平位移以及隧道上浮和弯矩。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隧道上浮量和水平位移随着隧道埋深及其与围护墙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而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基坑 隧道 隔断墙 卸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粘土侧向卸荷真三轴试验及其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远忠 刘新荣 +1 位作者 余瑜 戴自然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24,共8页
采用刚柔复合型真三轴仪,模拟基坑实际开挖过程,进行了三向主应力不同的单面侧向卸荷真三轴试验,分析了侧向卸载和竖向加载条件下红粘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变形破损过程及其强度参数随基坑开挖的变化特点。根据红粘土强度参数在基坑开挖... 采用刚柔复合型真三轴仪,模拟基坑实际开挖过程,进行了三向主应力不同的单面侧向卸荷真三轴试验,分析了侧向卸载和竖向加载条件下红粘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变形破损过程及其强度参数随基坑开挖的变化特点。根据红粘土强度参数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和工程实践确定强度折减系数,采用双强度折减法对土体强度参数进行分步折减,并选用FLAC3D程序和摩尔库伦模型对红粘土深基坑工程开挖的力学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加卸载条件下红粘土变形破损的力学机制完全不同,土体强度参数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减小,变化的范围、幅度和速度以递增方式变化。在相同竖向荷载条件下,开挖过程的土体较受压过程的土体更易变形破损而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粘土 侧向卸载作用 深基坑开挖 强度折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开采顶煤破坏的应力驱动原理与破碎程度确定方法研究
5
作者 孙志猛 张瑶 +6 位作者 李明 张文辉 王兆会 孙玉嵩 安君琦 张友源 郭心洋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5,共11页
顶煤破碎效果是影响厚煤层能否选择综放开采的核心要素,为提高顶煤采出率和放煤效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测手段对顶煤破碎过程与机理进行分析。顶煤在最大主应力加载和最小主应力卸载复合作用下发生破坏,破坏后具备冒放能力... 顶煤破碎效果是影响厚煤层能否选择综放开采的核心要素,为提高顶煤采出率和放煤效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测手段对顶煤破碎过程与机理进行分析。顶煤在最大主应力加载和最小主应力卸载复合作用下发生破坏,破坏后具备冒放能力,冒放性的优劣取决于顶煤破碎程度;定义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k为应力圆的圆心至强度曲线垂直距离同应力圆半径之比,随着最大主应力的加载和最小主应力的卸载,系数k减小,顶煤破坏风险升高,破坏条件为k=1;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对最小主应力的敏感度高于最大主应力,单纯加载最大主应力碎煤难度高于卸载最小主应力,两者所需应力增量比为Δσ1/Δσ3=(1+sinφ)/(1-sinφ);顶煤裂隙发育程度同体积塑性应变呈正比,采用后者表征顶煤破碎程度,建立了顶煤体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和顶煤主应力分布确定方法,顶煤体积塑性应变对最小主应力的敏感度高于最大主应力,单纯加载最大主应力增强顶煤冒放性的难度高于卸载最小主应力,最大、最小主应力增量相同,两者引起的体积塑性应变增量比为Δε_(1)/Δε_(3)=(1-sinφ)/(1+sinφ);实验结果表明,卸载最小主应力导致煤体承载能力降低,体积塑性应变和裂隙发育程度升高,同理论分析结果一致,实测顶煤体积塑性应变非线性分布特征同理论结果吻合,表明体积塑性应变预测模型可正确判别顶煤破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煤破坏机理 复合作用 顶煤冒放性 体积塑性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南沙三中亚段致密储层裂缝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6
作者 王闯 胡望水 +1 位作者 李相明 洪求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169-173,共5页
基于对构造作用的研究,利用测井、地震、岩石物性、沉积相资料分析,揭示文南低品位区块沙三中亚段致密性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工区主要发育的裂缝类型有高角度构造裂缝、低角度卸载裂缝两类,裂缝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倾角为45°~90&#... 基于对构造作用的研究,利用测井、地震、岩石物性、沉积相资料分析,揭示文南低品位区块沙三中亚段致密性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工区主要发育的裂缝类型有高角度构造裂缝、低角度卸载裂缝两类,裂缝主要走向为北东向,倾角为45°~90°、0~30°,裂缝充填程度低,优势方位的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大致一致,裂缝连通性较好.裂缝分布区域与构造作用、构造部位以及岩性有密切关系,断层附近富含砂岩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裂缝最为发育.两类裂缝的成因都与工区目的层段下伏盐底辟有关,由于底辟作用造成的地层上隆不仅使上覆地层产生高角度的拉张裂缝,而且导致地层上覆载荷卸载产生低角度的卸载裂缝.综合研究表明,两类裂缝在空间上的搭配组成了良好的裂缝网络系统,对剩余油气的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南 沙三中亚段 裂缝网络 底辟 构造运动 卸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