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泥石流入汇的危险性判别指标 被引量:43
1
作者 徐永年 匡尚富 +1 位作者 黄永键 王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8,共6页
通过对比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提出了利用影响度、危险度和危害度 3项指标判别汇流区泥石流入汇危险性的设想 ,分析了泥石流入汇可能引起堵江的影响因子。作为尝试 ,给出了判别指标的计算公式 ,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实用... 通过对比单沟和区域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估方法 ,提出了利用影响度、危险度和危害度 3项指标判别汇流区泥石流入汇危险性的设想 ,分析了泥石流入汇可能引起堵江的影响因子。作为尝试 ,给出了判别指标的计算公式 ,经实例验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可作为规划设计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入汇 危险性判别指标 影响度 危险 危害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15
2
作者 齐识 张雅莉 +1 位作者 张鹏 马金珠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28,共6页
滑坡的发生受控于多种影响因子,同时影响因子中各属性类别对滑坡的发育分别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滑坡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白龙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选取8个影响因子,并对各影响因... 滑坡的发生受控于多种影响因子,同时影响因子中各属性类别对滑坡的发育分别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因此,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对滑坡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白龙江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选取8个影响因子,并对各影响因子及其各属性类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平均敏感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土地利用1.992,地质年代1.262,高程1.123,河流缓冲区1.059,距断层构造线距离1.058,坡度1.014,坡向0.978,NDVI(归—化植被指数)0.505,由于坡向和NDVI的平均敏感性小于1,因此予以剔除。最终确定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地质年代、距断层构造线距离以及河流缓冲区6个因子作为白龙江流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参评因子。利用GIS的信息量法对白龙江流域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得到白龙江流域滑坡危险性分区图。通过检验,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进而充分证明了参评因子选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敏感性分析 GIS信息量法 危险性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规范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匡乐红 徐林荣 刘宝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阐述了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传统线性规范化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评价指标危险等级的取值论域进行处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直线型和曲线型2种规范化处理方法,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阐述了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传统线性规范化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对评价指标危险等级的取值论域进行处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提出直线型和曲线型2种规范化处理方法,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规范化处理更合理、更符合实际情况。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规范化处理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指标 模糊理论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被引量:8
4
作者 侯静雯 叶爱中 +2 位作者 甘衍军 龚伟 段青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2,107,共7页
洪水风险分析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洪水危险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现有的洪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由于需要获得淹没水深,在对洪水风险预测时要求复杂的水力学模型和高分辨率数据的支撑,但业务化过程中常常无法满足数据要求,... 洪水风险分析是防洪非工程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洪水危险性评价是风险分析的基础。现有的洪水危险性评价方法由于需要获得淹没水深,在对洪水风险预测时要求复杂的水力学模型和高分辨率数据的支撑,但业务化过程中常常无法满足数据要求,为了简化洪水危险性评价的过程,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了一个新的简单且综合的洪水危险性评价指标(FHI,Flood Hazard Index)。该指标以GisNet和ArcGIS为软件平台,结合分布式水文模型,依据洪灾的形成机理,综合考虑分布式流量与地形指数。结合北京山区红螺谷流域的具体情况,对新指标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FHI能够真实地反映区域洪灾随空间变化的趋势,为未来洪水危险性评价与预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洪水风险研究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灾害 危险性评价 地形指数 洪灾危险性指标(FH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评价勘探钻孔危险性 被引量:5
5
作者 李佳骏 孙亚军 +1 位作者 徐智敏 邵思慧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5,共4页
封闭不良的勘探钻孔对井下采场具有一定危险性,确定其危险性能够为钻孔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依据。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勘探钻孔危险性的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封孔位置、封孔质量、揭露层段的泥岩含量、构造发育、揭露的... 封闭不良的勘探钻孔对井下采场具有一定危险性,确定其危险性能够为钻孔防治水工作提供技术和决策依据。基于模糊综合分析法,构建了勘探钻孔危险性的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封孔位置、封孔质量、揭露层段的泥岩含量、构造发育、揭露的含水层或水体、预计涌水量在内的6个钻孔危险性评价指标,危险性等级分类标准及其对应的模糊量值。模型采用正态型隶属函数确定模糊隶属矩阵,结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综合度量的方法确定权重,通过矩阵运算,综合评价了北皂煤矿10号钻孔的危险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和加权分析,分析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分析 危险性评价指标 综合权重 封闭不良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文礼 马建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19-621,共3页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DM,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3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以及3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血脂(TC、TG、HDL-C、...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及糖尿病(DM,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3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以及3组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血脂(TC、TG、HDL-C、LDL-C)、体质指数(BMI)、血压(SBP、DBP)、C反应蛋白(CRP)等值的变化,并分析餐后高血糖与这些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IGT、DM组心血管危险性指标明显高于IFG组(P<0.01),DM组心血管危险性指标较IGT组升高(P<0.05);IGT、DM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IFG组(P<0.01),DM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IG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表明: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危险性指标呈正相关,而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餐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应重视餐后高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后高血糖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舰船防火设计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仲晨华 孙洪江 +1 位作者 杨志青 殷沐德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7-20,共4页
根据舰船实际和火灾理论,建立了舰船舱室火灾危险性的动静二类4个指标:失火危险性指标、舱室相关度指标、设备使用状态指标和人员状态指标,对舰船各种舱室的火灾危险性进行量化。笔者先给出规范中9类舱室的各指标值,应用笔者所开发的神... 根据舰船实际和火灾理论,建立了舰船舱室火灾危险性的动静二类4个指标:失火危险性指标、舱室相关度指标、设备使用状态指标和人员状态指标,对舰船各种舱室的火灾危险性进行量化。笔者先给出规范中9类舱室的各指标值,应用笔者所开发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舱室火灾危险性指标值与舱室分隔等级的关系模型,求出舱室防火分隔等级值,降低了对设计者经验的要求。运用开发的模型对某大型舱室进行防火设计,获得的结果与其他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可供舰船防火设计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舰船 设计方法 火灾危险性 危险性指标 使用状态 关系模型 防火分隔 防火设计 指标 舱室 相关度 设计者 开发 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nsity measures for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of sloping site
8
作者 陈志雄 程印 +2 位作者 肖杨 卢谅 阳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3999-4018,共20页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 This work investigate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large number of widely used ground motion intensity measures(I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a soil deposit during earthquake loading.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purpose the seismic responses of 32 sloping liquefiable site models consisting of layered cohesionless soil were subjected to 139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Two sets of ground motions, consisting of 80 ordinary records and 59 pulse-like near-fault records are used in the dynamic analyses.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the site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the the mean pore pressure ratio, the maximum ground settlement,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the maximum grou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For each individual accelerogram, the valu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re determined. T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measures and the IMs is evaluated.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elocity spectrum intensity(VSI) shows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the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sloping site. VSI is also proven to be a sufficient intensity measure with respect to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source-to-site distance, and has a good predictability, thus making it a prime candidate for the seismic liquefaction hazard eval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liquefaction liquefaction potential index intensity measure(IM) pore pressure generation seismic respons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