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思宝 泮思林 +2 位作者 罗刚 纪志娴 刘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70-873,共4页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 目的总结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的36例CPS患儿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2(3.00,27.00)d,中位体重3.45(3.03,3.77)kg,平均血氧饱和度(SpO_(2))为(81.28±7.91)%。结果所有患儿PBPV手术均获成功。术后即刻平均跨肺动脉瓣压差(TVPG)由术前(88.14±15.81)mmHg(1 mmHg=0.133 kPa)降至(35.53±9.51)mmHg(P<0.05),平均右心室收缩压由术前(90.08±18.18)mmHg降至(52.69±17.32)mmHg(P<0.01),平均SpO_(2)由术前(81.28±7.91)%升至(92.89±3.9)%(P<0.05)。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术后3个月平均TVPG进一步下降,术后1年趋于稳定,5例于术后平均6.2(5~7)个月接受二次PBPV,其中1例二次PBPV术后接受外科肺动脉瓣膜切开术,再狭窄发生率为14.3%。术后1年,右心室前壁厚度(RVAW)均值由术前(4.35±0.64)mm降至(3.24±0.43)mm(P<0.05);右心室内径(RVD)/左心室内径(LVD)比值由术前0.61±0.16下降至0.51±0.08(P<0.05)。随访期间,患儿右心室结构较术前明显恢复,无中-重度肺动脉瓣反流。结论PBPV治疗CPS效果确切,可实现早期心脏形态学转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新生儿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导丝技术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刚 刘娜 +2 位作者 王葵亮 邴振 泮思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6-72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经双冠状动脉导丝建立介入轨道实施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10例CPS新生儿(双... 目的探讨应用双导丝技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P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并经双冠状动脉导丝建立介入轨道实施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的10例CPS新生儿(双导丝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7.1(4~10)h;另随机选取10例经常规泥鳅导丝治疗的CP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失血量、对比剂剂量、术中并发症、心脏重症监护室(C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PBPV术均顺利完成,双导丝组患儿平均手术时间、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CICU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对比剂剂量、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结论双导丝技术应用于新生儿CPS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较常规治疗可减少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及CICU住院时间,术中并发症少,利于维持循环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导丝 新生儿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新生儿治疗及预后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汪晴 杨健萍 +3 位作者 沈加 陈笋 武育蓉 孙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IVS)新生儿早期治疗及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8例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手术指征的PA/IVS或CPS/IVS患儿根据有无产前诊...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对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PA/IVS)和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IVS)新生儿早期治疗及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28例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手术指征的PA/IVS或CPS/IVS患儿根据有无产前诊断分为产前组(n=15)及产后组(n=13)。产前组于胎儿期明确诊断后即制定干预方案,产后组自外院转诊并明确诊断后制定干预方案。所有患儿均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在新生儿期接受PBPV,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时随访,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情况、心脏彩色超声及介入术中的测量值。结果 28例患儿接受PBPV平均日龄为(7.53±3.18)d,平均体质量为(3 102.32±708.40)g,其中PA/IVS 9例,CPS/IVS 19例,随访时间(18.82±5.22)月,无死亡病例。产前组入院日龄及首次治疗日龄明显小于产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产前组血流动力学较产后组稳定,产后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访过程中,两组再介入率、双心室循环情况及术后1年右室和肺动脉瓣的发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诊断有助于对PA/IVS及CPS/IVS患儿的早期干预,并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瓣闭锁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产前诊断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5
4
作者 梁杰贤 张永勤 +1 位作者 柴云飞 李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18-2720,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PS13例,PA/IVS5例)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术。经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维持麻醉。术前及术中使用前列腺素E1开放动脉导管,吸氧浓度为40%~60%,监测SPO2、ECG、SBP、T、ETCO2、出血及尿量。PA/IVS患儿先行射频瓣膜打孔再行球囊瓣膜扩张术。结果 17例介入治疗成功,PBPV后血压由(47.9±4.8)mmHg降低至(41.2±3.6)mmHg,SPO2由术前(64.4±3.65)%上升为(87.6±6.6)%,至手术结束血压回升至正常,SPO2上升至(92.4±6.7)%。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CPS、PA/IVS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快,加强术中麻醉管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经导管介入治疗 新生儿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