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0篇文章
< 1 2 10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被引量:31
1
作者 赵建平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0-313,共4页
为规范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该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型及危重型诊疗方案(... 为规范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诊疗,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该文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型及危重型诊疗方案(试行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前期医疗救治工作实践经验制订重症及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疗方案,内容包括重症及危重症患者诊断标准、临床预警指标、诊疗流程及护理方案等,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剂树算法在治疗期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欣源 邢雁辉 +5 位作者 于琦 李敬华 田野 王一萌 黄燕 王映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4-18,共5页
目的探讨方剂树算法在治疗期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3月27日以前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针对新冠肺炎公布的17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非危... 目的探讨方剂树算法在治疗期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年3月27日以前国家、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医药管理局针对新冠肺炎公布的17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中非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的方剂树算法,得到非危重型新冠肺炎治疗方剂的共同药物树形结构图。结果本研究纳入17版诊疗方案,47首治疗非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有效处方,临床分型6种,汇总为2型,涉及中药113味,用药频次593次,症状248个。高频药物包括杏仁、甘草、麻黄、石膏等;临床分型汇总为轻型25例,普通型和重型共27例;高频症状包括脉滑数、胸闷、发热等;轻型新冠肺炎的方剂树形结构图的包含最大项为甘草、杏仁、连翘、麻黄、黄芩、薏苡仁、茯苓,基本方为甘草、杏仁、连翘、麻黄时,支持度为33%,吻合度为80%;普通型和重型新冠肺炎的方剂树形结构图的包含最大项为杏仁、麻黄、石膏、甘草、葶苈子、赤芍、大黄、半夏,基本方为杏仁、麻黄、石膏、甘草时,支持度为54%,吻合度为92.59%。结论治疗轻型新冠肺炎可以三拗汤加连翘为基本方,合用清热、利湿、健脾的药物;治疗普通型和重型新冠肺炎可以麻杏甘石汤为基本方,合用清热、利湿、化痰力强的药物。从治疗某一疾病的海量处方中,形成方剂名称、中药组成、证型、症状的结构化数据,利用"方剂树"算法,联系证型与症状,分析基本方及组方规律,可对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树算法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疗方案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胞因子风暴”探讨中医药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利 许言午 何建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22,I0012,共6页
"细胞因子风暴"发病机制复杂,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疾病迅速加重、恶化,死亡率高。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疫情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乃至死亡,与其体内爆发"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新型冠状... "细胞因子风暴"发病机制复杂,易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疾病迅速加重、恶化,死亡率高。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疫情中,患者病情急剧恶化乃至死亡,与其体内爆发"细胞因子风暴"密切相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制定了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中医药方案,中医药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治疗优势而受到了关注。基于"细胞因子风暴",结合《诊疗方案》中对重型、危重型辨证分型及推荐处方,探讨中医药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细胞因子风暴 危重 中医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的实施 被引量:11
4
作者 武淑萍 罗淑平 +3 位作者 袁熹娜 杨阳 于江丽 张昕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75,78,共5页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及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文献,以护理技术专业化为前提,结合人工气道专项护理技术的管理经验,提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 目的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的实施方法。方法查阅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及人工气道护理相关文献,以护理技术专业化为前提,结合人工气道专项护理技术的管理经验,提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期间人工气道专项护理技术的实施方法,并在3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进行实践应用。结果在人工气道固定、湿化、排痰及气囊管理等四个重点环节实施规范化管理,应用于3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创通气时的呼吸道管理,未发生意外脱管、皮肤黏膜损伤、痰痂或黏痰堵管、气囊压力性损伤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人工气道规范化管理实施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及科学性,可为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提供临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人工气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婕 高晓玲 +6 位作者 刘燕 蒋毅 贾志梅 赵芳芳 许东 霍丽娟 杨林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82-1588,共7页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诊治的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 目的: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山西队2020年2月8日至3月25日诊治的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重型组(38例)和危重型组(15例),回顾性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入院时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变化;将患者按诊疗过程中肝功能异常程度分为肝脏损伤组、肝功能轻度异常组以及肝功能正常组,比较各组患者相应时间节点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所有患者疾病转归。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位年龄为57(27-80)岁,其中男性29例(54.7%),女性24例(45.3%)。起病至入院的时间为(11.5±7.7)d。危重型较重型患者AST、TBil、DBil、ALP、GGT、LDH、D-二聚体、PCT、hs CRP水平明显增高,而Alb水平明显降低(P<0.05)。53例患者中,共有34例(64%)患者出现ALT、AST或TBil异常升高,4例(7.5%)符合COVID-19合并肝脏损伤。根据肝功能异常程度分组后,肝脏损伤组ALP、GGT、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脏损伤组D-二聚体水平较肝功能轻度异常组明显升高(P<0.05),肝功能轻度异常组ALP、GGT较肝功能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本组患者中,7.5%的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肝脏损伤并伴有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危重型患者较重型患者存在更严重的肝脏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二者可能共同促进COVID-19的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脏损伤 凝血功能 D-二聚体 炎症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体外器官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 司向 +7 位作者 林婷 李娜 赵硕 刘司南 苗润晨 张靖垚 王铮 刘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9-102,127,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可导致部分易感人群短时间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重症监护及体外多器官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尽管已陆续颁布多个专家共识及临床指南,但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体外... 新型冠状病毒可导致部分易感人群短时间内并发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而重症监护及体外多器官支持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尽管已陆续颁布多个专家共识及临床指南,但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救治过程中,体外器官支持仍存在一系列的悬而未决临床问题,并未达成统一认识。因此,本研究针对临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探索,期望对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经验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多器官功能不全 体外器官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治愈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
7
作者 许娟娟 殷峥嵘 +10 位作者 安義 汪速飞 朱佩佩 吴凤 王剑桥 李泽宇 方岩 张蓓 王维慈 金阳 林能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3-216,共4页
目的 分析9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一线临床有效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5日收治入院并治愈出院... 目的 分析9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病例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一线临床有效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型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15日收治入院并治愈出院的9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总结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最大年龄64岁,最小29岁,平均(51.0±13.7)岁;<40岁者3例(33.3%),40~60岁者3例(33.3%),>60岁者3例(33.3%);病例男女比例0.8:1;9例患者(100.0%)均为武汉居民,发病前14 d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有接触史者6例(66.7%),与疑似患者有接触史者2例(22.2%);发热8例(88.9%),咳嗽6例(66.7%),咳痰5例(55.6%),乏力2例(22.2%),腹泻2例(22.2%),呼吸困难1例(11.1%);有慢性基础疾病7例(77.7%);首次肺部CT,表现为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7例(77.7%),表现为单侧肺多发斑片状影2例(22.2%);患者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结论 8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系接触确诊或疑似患者而感染,早期隔离至关重要;危重型患者多同时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免疫力较弱,此类人群应特别注意,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尽快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6
8
作者 李伶芝 何兵 +3 位作者 张淑娣 王世红 张明霞 赵庆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3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确诊的113例危重型COVID-19病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单因素...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2月1日至3月2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确诊的113例危重型COVID-19病例。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肌损伤标志物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113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男68例,女45例。平均年龄(67.25±14.06)岁(29~95岁)。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70岁、高血压、冠心病、体温>39℃,在死亡组的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超敏肌钙蛋白I(Hs-TnI)>0.04μg/L(HR=2.10,95%CI:1.13~3.91)、肌红蛋白(MYO)>100μg/L(HR=2.14,95%CI:1.15~3.97),白细胞计数(WBC)>9.5×109/L(HR=2.18,95%CI:1.20~3.98)是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心肌损伤标志物Hs-TnI、CKMB、MYO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结论危重型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时病死率更高。心肌损伤标志物Hs-TnI、CK-MB、MYO对危重症COVID-19患者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对于及早发现预警信息,评估死亡危险程度,优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标志物 危重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点与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 被引量:2
9
作者 周粟 袁敏 +4 位作者 宋凤祥 施楠楠 单飞 蒋超 施裕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1-587,共7页
目的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 目的总结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胸部CT表现,探讨病情好转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提供经验。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3月5日在我院诊治的25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治愈出院患者与未治愈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进一步分析治愈出院患者在进展期和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观察患者胸部CT基本表现,并使用基于CT影像的智能化肺炎病灶定量分析软件定量病灶体积百分比,评估肺部病灶随病程变化的演变特点。结果25例(3例死亡)COVID-19患者中男19例、女6例,年龄为65(63,75)岁,BMI为25.60(23.51,28.65)kg/m^2,22例有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症状以发热(22例)、咳嗽(14例)最常见,18例合并基础疾病。12例治愈出院(中位住院时间为25.5 d)、13例未治愈(死亡3例、住院时间>25 d且病情未缓解者10例)。与未治愈患者相比,治愈出院患者的BMI较低,从发病至进展为重型或危重型的时间较长,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是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治愈出院的独立保护因素(P=0.031)。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淋巴细胞绝对值、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进展期,CRP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进展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1例患者于进展期行胸部CT检查,均表现为双肺多肺叶以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其中胸膜增厚20例,双侧少量胸腔积液9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2例治愈出院患者恢复期均复查胸部CT,均表现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好转,部分形成不规则纤维网格影或条索影,胸膜增厚及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均有不同程度吸收。由定量分析病灶体积随病程变化的曲线图可见,12例治愈出院COVID-19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明显增高,吸收期降低,呈倒V形;未治愈患者病灶体积百分比在进展期(≥2次CT检查者9例)呈快速上升型。结论上海地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多年龄较大、BMI偏高、合并基础疾病。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BMI低、病情进展慢、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有利于其病情恢复。胸部CT主要表现为以肺外周带及背侧分布为主的多发磨玻璃影与实变影,多累及胸膜。淋巴细胞绝对值、CRP、CD4^+T淋巴细胞计数、ESR和降钙素原等实验室指标及胸部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病情监测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临床表现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5例湖北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药物治疗与预后的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泠曦 吕文亮 +14 位作者 杨旻 肖勇 李昊 孙勤国 魏力 何东初 李绪贵 曾勇 费新应 黄超群 曾江琴 向阳 徐晓惠 张思依 王仁礼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9-95,共7页
目的回顾湖北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方法此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湖北省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共计8家定点医院2020年1月2日-2020年3月14日入院确诊的... 目的回顾湖北地区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方法此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了湖北省武汉市、鄂州市、黄冈市、黄石市共计8家定点医院2020年1月2日-2020年3月14日入院确诊的6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清洗、审核及统一标准,并比较不同药物治疗组疗效差异。主要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64.4%)与中药组、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西药组比较,患者病死率(5.0%)、不良事件发生率(3.4%)、核酸未转阴人数占比(2.0%)较低,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值、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改善情况较佳(P<0.05)。中药组病死率(0.0%)、不良事件发生率(4.8%)与核酸未转阴人数占比(4.8%)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率(47.6%)低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核酸转阴天数(M=2.0)较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5.0%)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结局评价指标上未见显著优势(P>0.05)。通过logistic回归校正3组基线水平,以治愈为治疗结局评价指标,校正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中药、西药组疗效佳。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退热时间,有助于核酸转阴及缩短转阴时间,并对淋巴细胞减少及转氨酶升高起到一定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 回顾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CT影像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文彬 刘常宇 +3 位作者 蔡奕欣 曾志林 张霓 付向宁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 目的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P<0.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恢复期 普通 重/危重 CT影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急性脑梗死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报道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志军 陈平 +2 位作者 李慧 贺新良 张建初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7-219,共3页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患者,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世界各地相继确诊该类病例[1-2 ]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冠状病毒性疾病-19 (COVID-19) ,并指出... 2019 年12 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患者,随着疫情的不断蔓延,世界各地相继确诊该类病例[1-2 ] .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冠状病毒性疾病-19 (COVID-19) ,并指出当患者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时,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3 ] .现报告1 例同时合并急性脑梗死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重型COVID-19 病例,经过抗病毒、抗感染、呼吸支持、抗凝等综合性治疗后,患者脑梗死病情稳定,达到COVID-19 出院标准治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脑梗死 静脉血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床旁肺超声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瑛 王静 +3 位作者 孔双双 李虹 谢明星 张丹青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旁肺超声特征。方法对2020年2月至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1例重型、2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行床旁肺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56例患者均探及...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床旁肺超声特征。方法对2020年2月至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31例重型、2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行床旁肺超声检查,分析其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56例患者均探及异常肺超声征象:(1)54例(96.4%)患者有不同程度B线增多,14例(25.0%)伴有胸膜线异常;(2)48例(85.7%)出现不同程度肺实变,实变主要位于后肺区;(3)9例(16.1%)可见胸腔积液;(4)危重型COVID-19组肺超声积分高于重型组。结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肺超声特征可为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老年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气管插管患者1例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4
作者 仲小玲 陈锐勇 +3 位作者 牛香群 陶晓岚 梁奕 唐艳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1-627,共7页
目的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 目的报道1例高龄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气管插管患者的高压氧治疗(HBOT)经验,为拓展HBOT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和结果患者男,87岁,2020年2月3日出现昏迷症状,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片状模糊影,2月5日肺泡灌洗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经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2月22日拔除气管插管,但因患者无咳嗽、排痰能力于2月24日再次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判断病情为危重型。2月29日患者首次接受HBOT,医护人员经专用通道进入高压氧舱全程陪同。HBOT治疗4次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趋向稳定,CO2潴留现象缓解,肝肾功能有所改善,凝血功能恢复,3月6日查SARS-CoV-2 IgM阴性、SARS-CoV-2 IgG阳性,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结论HBOT有利于缓解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CO2潴留现象,对降低机体缺氧损伤、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积极作用。整体HBOT感染控制程序可行,通过合理设计能够保障医务人员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高压氧 危重 气管内插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景院 郭贺冰 李昂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1-327,共7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最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改变、发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已经成为当前最严峻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危重型新冠肺炎的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临床救治方案进展的论述,为危重型新冠肺炎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强 卢春晓 +4 位作者 肖强 李晓龙 江思维 吴佳逢 高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7,93,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应特点.方法:纳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11日至2月5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152例,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危重型组(17例)、重型组(31例)和普通型组(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 目的:初步探讨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免疫反应特点.方法:纳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11日至2月5日收治的COVID-19患者152例,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危重型组(17例)、重型组(31例)和普通型组(104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比3组患者间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介素-6(IL-6)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型COVID-19危险因素.对危重型组进行亚组分析,根据目前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3例)和生存组(14例),分析不同时间节点T淋巴细胞亚群及IL-6变化趋势.结果:与普通型组比较,危重型组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P<0.05),IL-6质量浓度较高(P<0.05).与重型组比较,危重型组IL-6质量浓度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OR=-0.011;95%CI为0.979~0.999;P=0.031),IL-6质量浓度升高(OR=0.069;95%CI为1.010~1.136;P=0.022)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重型亚组分析:死亡组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持续偏低;生存组病程中淋巴细胞计数、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逐步恢复正常.死亡组病程后期IL-6质量浓度明显升高;生存组病程中IL-6质量浓度逐步恢复正常.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能够引起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特别是T淋巴细胞免疫反应.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持续偏低,IL-6质量浓度持续升高与病情恶化明显相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炎症 免疫 IL-6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应用于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兰娟 +58 位作者 陈良 陈永平 陈月美 程明亮 丁向春 窦晓光 杜维波 甘建和 高海女 高志良 耿嘉蔚 龚国忠 关玉娟 胡朋 胡耀仁 黄建荣 江建宁 江应安 李军 李家斌 李建国 李用国 林锋 刘寿荣 刘映霞 路青华 马臻 毛小荣 孟庆华 彭亮 饶慧瑛 任红 尚佳 盛国平 盛吉芳 宋红丽 苏智军 汤灵玲 唐红 王贵强 王凯 邬小萍 谢青 徐凯进 徐小微 杨东亮 叶菊贞 俞亮 张缭云 张文宏 张跃新 章华芬 章益民 赵彩彦 赵英仁 郑昕 朱坚胜 朱梦飞 陈佳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8-1229,共2页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有效救治是降低该疾病病死率的关键。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能清除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价值。由李兰娟院士领衔...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防治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有效救治是降低该疾病病死率的关键。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能清除炎症因子,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价值。由李兰娟院士领衔,基于全国各地的救治经验,整合全国各地专家意见,针对人工肝治疗重型、危重型COVID患者的基本原理、治疗适应证、相对禁忌证、治疗模式选择、监测指标及疗效评价等进行总结,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供各单位参考开展救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感染 人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特点及其对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卢青 王九龙 +4 位作者 张波 李志刚 孔德娜 熊诗强 丁世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96-603,共8页
目的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 目的分析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特点、危险因素及其与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3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程中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将患者分为非心肌损伤组和心肌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转归情况,分析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纳入56例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其中非心肌损伤组22例、心肌损伤组34例。两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性别构成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更大[78.5(70.8,89.0)岁vs 56.5(50.3,68.3)岁,P<0.01],≥65岁患者占比较高[85.3%(29/34)vs 31.8%(7/22),P<0.01],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占比较高[38.2%(13/34)vs 9.1%(2/22),P<0.05]。就诊症状均以发热(87.5%,49/56)、咳嗽(64.3%,36/56)和乏力(46.4%,26/56)等常见,两组间各症状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心肌损伤组肺部CT表现为片样/斑片样影和磨玻璃影的患者比例高于心肌损伤组[72.7%(16/22)vs 38.2%(13/34),P<0.05],其余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患者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水平均较高[4939.5(1817.0,9450.3)pg/mL vs 612.5(301.0,1029.5)pg/mL、4386.5(2309.5,9635.3)ng/mL vs 850.5(343.5,2333.8)ng/mL、0.46(0.23,3.79)ng/mL vs 0.18(0.13,0.39)ng/mL、138.6(41.9,464.8)pg/mL vs 65.1(34.7,99.3)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2,95%CI 1.61~215.96,P<0.05)和D-二聚体水平≥3000 ng/mL(OR=15.48,95%CI 1.45~164.77,P<0.05)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治疗和转归方面,两组患者在抗病毒、抗细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心肌损伤组患者死亡率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更高[58.8%(20/34)vs 9.1%(2/22),P<0.01],且接受气管插管、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等有创生命支持者均为心肌损伤组患者。结论高龄,男性,合并冠心病和(或)心功能不全,以及D-二聚体、降钙素原和IL-6异常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心肌损伤时病情将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有创循环呼吸支持,且预后不良,死亡率高,需要更严密、动态地观察上述指标,并针对相关因素积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心肌损伤 危险因素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参附汤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玉明 童俊生 +2 位作者 李枝雅 王进忠 覃小兰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15期1126-1132,共7页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参附汤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检索参附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和潜在作用靶点;以“Novel Coronavirus”作为关键词检索GeneCards数据库...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挖掘参附汤治疗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检索参附汤的主要活性化合物和潜在作用靶点;以“Novel Coronavirus”作为关键词检索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得到COVID-19相关基因;使用Venny2.1工具,绘制韦恩图,得到参附汤治疗COVID-19的交集靶点;构建参附汤-化合物-靶点-COVID19网络及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包和R语言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基于TCMSP,共检索出人参、附子255个化合物,以OB≥30%、DL≥0.18为检索条件,筛选出参附汤主要活性化合物43个;利用该数据库检索并去重后,得到主要活性化合物对应的潜在作用靶点共94个;在Gene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中,共检索出COVID-19疾病靶点352个;药物和疾病映射后,取得两者的交集靶点16个;GO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49个GO条目;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102条信号通路。结论:参附汤除益气温阳固脱作用外,其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与人体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Ⅱ(ACE2)结合及抑制SARS-CoV23CL水解酶活性,阻断病毒进入细胞及抑制病毒复制。参附汤抗病毒、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减轻或抑制细胞因子风暴可能是通过AGE-RAGE、IL-17、C型凝集素受体、HIF-1等信号通路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附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网络药理学 山柰酚 人参皂苷RH2 Β-谷甾醇 豆甾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德平 孙毓晗 +2 位作者 王信 栾双宇 郭长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097-3100,共4页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对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M组10例,非DM组35例,观察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 目的探讨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疾病转归。方法对COVID⁃19重型、危重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M组10例,非DM组35例,观察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差异。结果DM组发热积分、乏力积分、喘憋积分,CRP、PCT、SOFA评分、应用抗生素比率、机械辅助通气比率较非DM组高(P<0.05),淋巴细胞数、PaO2/FiO2较非DM组低(P<0.05),肺部CT病灶范围较非DM组大(P<0.05)。治疗后,DM组转普通型时间、发热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日较非DM组长(P<0.05),两组在核酸转阴时间、核酸复阳率、出院时PaO2/FiO2、淋巴细胞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合并DM病情加重,住院期间易合并细菌感染,但是通过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可以改善COVID⁃19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糖尿病 临床特征 疾病转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