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丙氨酸解氨酶印迹交联酶聚体的制备及部分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崔建东 刘容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33-638,共6页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关键酶,目前主要利用红酵母PAL进行转化,但红酵母PAL稳定性较差,妨碍了其工业化的应用。该研究将交联酶聚体和印迹酶的制备方法相结合,制备出新型固定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印迹交联酶聚体,筛...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是酶法生产L-苯丙氨酸的关键酶,目前主要利用红酵母PAL进行转化,但红酵母PAL稳定性较差,妨碍了其工业化的应用。该研究将交联酶聚体和印迹酶的制备方法相结合,制备出新型固定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印迹交联酶聚体,筛选出最优的底物印迹分子,并考察了该固定化酶的部分特性。结果表明,反式肉桂酸是制备印迹PAL交联酶聚体的最适底物,所制备印迹交联酶聚体的最适催化温度和pH值分别是50℃和10.5,并表现出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连续催化9个批次后,仍保持了32%的酶活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 苯丙氨酸解氨 交联聚体技术 印迹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迹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薄荷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唐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25,共4页
该实验研究印迹脂肪酶催化乙酸与薄荷醇合成乙酸薄荷酯的酯化反应条件,并利用折光仪、红外光谱、GC-MS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乙酸薄荷酯,酯化反应在以正辛酸为印迹模板、正己烷为反应介质、反应温度为40℃、加水量为... 该实验研究印迹脂肪酶催化乙酸与薄荷醇合成乙酸薄荷酯的酯化反应条件,并利用折光仪、红外光谱、GC-MS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合成产物为乙酸薄荷酯,酯化反应在以正辛酸为印迹模板、正己烷为反应介质、反应温度为40℃、加水量为100μl、醇酸摩尔比为1:2条件下,反应24小时后,转化率可达9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迹酶 酯化反应 乙酸薄荷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表面抗原的酶联免疫印迹分析
3
作者 宗粤琦 劳绮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旋毛虫肌幼虫表面抗原,结果表明其表面抗原有4个多肽、分子量为102、55/50、48、44KD。与同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上述多肽均具有抗原活性。与异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48、44KD多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动态观察发现,家... 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旋毛虫肌幼虫表面抗原,结果表明其表面抗原有4个多肽、分子量为102、55/50、48、44KD。与同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上述多肽均具有抗原活性。与异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48、44KD多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动态观察发现,家兔感染后7天。其血清抗体即可识别上述4个抗原多肽。并持续至154天。与表面抗原兔免疫血清反应显示。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72KD)出现于感染后3—21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肌幼虫 抗原 联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吸虫与肝片形吸虫成虫抗原的酶联免疫印迹分析
4
作者 陈少莺 陈存瑞 +2 位作者 朱云林 尹怀志 林英娇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CAS 1993年第2期18-20,共3页
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LIB)分析胰吸虫成虫(EP)及其与肝片形吸虫成虫(Fh)交叉/共同抗原的分子量和免疫活性。SDS-PAGE结果显示,胰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抗原的多肽均达30余条,EP抗原分子量在123kd以下,主带4条;Fh抗原分子量在8... 用SDS-PAGE和酶联免疫印迹试验(ELIB)分析胰吸虫成虫(EP)及其与肝片形吸虫成虫(Fh)交叉/共同抗原的分子量和免疫活性。SDS-PAGE结果显示,胰吸虫和肝片形吸虫成虫抗原的多肽均达30余条,EP抗原分子量在123kd以下,主带4条;Fh抗原分子量在83kd以下,主带4条;两者具相同分子量的多肽6条。ELIB结果显示,抗原与同源抗血清呈现颜色较深、数量较多的区带,而与异源抗血清则呈现数量不等的交叉/共同反应区带,表明两虫之间存在交叉/共同抗原性多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吸虫 肝片形吸虫 成虫 抗原 联免疫印迹分析 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印迹术(EITB)在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诸延慧 容瓘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6-28,共3页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印迹术(EITB)检测感染鼠血清的循环抗原。所用抗体由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五种抗原(SEA、UEA、TA、CY、MC)免疫动物获得。SDS—PAGE和EITB显示这些抗原与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和蛔... 为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印迹术(EITB)检测感染鼠血清的循环抗原。所用抗体由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五种抗原(SEA、UEA、TA、CY、MC)免疫动物获得。SDS—PAGE和EITB显示这些抗原与华支睾吸虫、肺吸虫和蛔虫等交叉反应不明显。其中CY抗原的31KD条带是血吸虫特有。用EITB监测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6周内各期和用吡喹酮治疗后2周的循环抗原有如下变化:UEA抗体显示的187KD抗原多肽在4周出现并逐渐加深,治疗后变淡;与TA和CY抗血清反应的40KD抗原分别在感染后3天~4周和3天~2周出现;抗MC显示的15.3KD在6周出现,治疗后消失;与成虫表膜相关的20、15、12.8KD仅在治疗后出现。对这些特异的抗原性多肽动态观察似可为早期诊断日本血吸虫病和考核疗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免疫印迹 抗原 诊断 血吸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壁碳纳米管增敏材料的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对H2O2的检测 被引量:7
6
作者 滕渝 杨绍明 +1 位作者 柏朝朋 张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8-86,共9页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蛋白质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聚合单体,首先将预先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通过阶跃电位法电沉积在玻碳电极上作为增敏材料,然后在该电极上电聚合含HRP的邻苯二胺电沉积液形成一层聚合膜,去除模板化合... 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为蛋白质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聚合单体,首先将预先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通过阶跃电位法电沉积在玻碳电极上作为增敏材料,然后在该电极上电聚合含HRP的邻苯二胺电沉积液形成一层聚合膜,去除模板化合物后,制得对HRP具有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膜;利用聚邻苯二胺(POPD)的自探针效应构建了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HRP浓度在1.0×10^-10~1.0×10^-5 m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检出限为1.5×10-11 mg/mL(S/N=3);该传感器的响应电流与H2O2浓度在4.0×10^-7~1.4×10^-5 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响应,相关系数为0.992,检出限为2.6×10^-7 mol/L(S/N=3),将该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H2O2的检测,回收率在91.2%~97.1%之间.建立了基于MIPs膜的HRP和H2O2双分析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酶及其酶促底物双分析物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 自探针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辣根过氧化物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胸苷激酶1在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艳哲 马泰 +1 位作者 张从军 孙国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检测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对肿瘤早期预测的意义,探讨血清TK1的含量与肿瘤病种、复发转移、临床分期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测定144例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组)和67例健康...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检测作为肿瘤细胞增殖标志物对肿瘤早期预测的意义,探讨血清TK1的含量与肿瘤病种、复发转移、临床分期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测定144例肿瘤患者(肿瘤患者组)和67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清TK1的水平,分析血清TK1与肿瘤患者各生物学行为参数的关系。结果肿瘤患者组和对照组在血清TK1水平及阳性表达率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K1浓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性(P<0.01)。肿瘤患者TK1的表达在不同病种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复发或转移的患者血清TK1阳性表达率与无复发或转移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及肺癌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各组血清TK1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肠癌患者治疗后不同临床疗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进展)的患者血清TK1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K1可用于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血清TK1检测可作为临床上对肿瘤增殖程度及复发监测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胸苷激1 肿瘤标志物 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肌幼虫三种抗原的免疫印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宗粤琦 劳绮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7-29,共3页
应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旋毛虫肌幼虫的表面抗原、S_3 抗原和虫体粗抗原,结果显示上述三种抗原的多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同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表面抗原有4个免疫反应区带,分子量范围在 102~44KD之间。S_3 抗原和虫体粗抗原分别有 ... 应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旋毛虫肌幼虫的表面抗原、S_3 抗原和虫体粗抗原,结果显示上述三种抗原的多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同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表面抗原有4个免疫反应区带,分子量范围在 102~44KD之间。S_3 抗原和虫体粗抗原分别有 8和10个主要区带,分子量范围在 73~16 KD之间。与异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上述抗原的低分子量多肽有较强的特异性。家兔感染旋毛虫后,血清抗体对表面抗原的识别,在不同感染时期具有相同的反应图谱,而对其他两种抗原的识别则具有阶段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抗原 联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汪世平 赵慰先 +3 位作者 易新元 曾宪芳 吴观陵 管晓虹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37,共3页
采用SDS-PAGE和ELIB技术分析了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并与可溶性成熟卵抗原(SEA)进行比较,二者主要蛋白区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ELIB结果表明,SIEA中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所识别的67... 采用SDS-PAGE和ELIB技术分析了日本血吸虫未成熟卵可溶性抗原(SIEA),并与可溶性成熟卵抗原(SEA)进行比较,二者主要蛋白区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ELIB结果表明,SIEA中感染血清和免疫血清所识别的67kDa、62kDa、54kDa、50kDa、28kDa和26kDa等抗原组分不出现于SEA,推测其在SIEA诱导宿主产生抗雌虫生殖及抗卵胚发育免疫应答方面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原 联免疫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4 位作者 吴仕筠 吕志跃 李文凯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可溶性抗原 特征 联免疫印迹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