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印欧语系初探
- 1
-
-
作者
郭家铨
-
出处
《外国语文》
1986年第1期65-77,共13页
-
文摘
原始印欧语(Proto-Indo-European)简称为印欧语(Indo-European),原来也叫吉弗提克语(Japhetic), 雅利安语(Aryan)和印度日尔曼语(Indo-Germanic)。它是五千年以前的一种古老语言,现已绝迹。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印欧语开始分化,派生出若干方言。
-
关键词
印欧语系语言
希腊语
日尔曼
词序
希腊语族
语言学家
斯拉夫语
古波斯语
屈折变化形式
拉丁语
古英语
-
分类号
H
[语言文字]
-
-
题名德国语言学家拉德洛夫(1837—1918)
- 2
-
-
作者
阿克瓦
-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94-95,共2页
-
文摘
威廉·拉德洛夫(Wilhelm Radloff)1837年生于德国.青年时期在柏林大学学习印欧语系语言学,以后到了俄国,入了俄国国籍.拉德洛夫在俄国阿尔泰地区巴尔诺勒城住过许多年并在当地煤矿学校教德语和拉丁语.他还研究了当地突厥诸语言并到西伯利亚各突厥部落中进行实地考察.以后,拉德洛夫到了喀山,学习塔塔尔语、巴什基尔语和哈萨克语.拉德洛夫特别热心搜集语言学、民俗学、人类学资料.他还发动当地人为他搜集资料.受拉德洛夫影响的当地人中有特勒乌特人楚瓦勒科夫和萨盖突厥人卡塔诺夫.
-
关键词
洛夫
语言学家
突厥人
塔塔尔语
德国
巴什基尔语
俄国
突厥语
印欧语系语言
方言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汉语词类区别的标准(与高名凯先生商榷)
- 3
-
-
作者
傅子东
-
出处
《文史哲》
1956年第3期56-60,共5页
-
文摘
高名凯先生在中国语文第十六期上发表的“关於汉语的词类分别”一文,我读到时,以为在我写的“语法理论”上,我已对高先生的主张明白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即“中国语的词类一般说来因没有屈折形式作它们的标记,辨认自然不如印欧语系语言的词类容易,这是事实,但这绝对不能作为中国语在进入句子之前没有词类区别的论据;因为屈折形式或词的形态只是对於词的性质的确认,而词决不因形态不具丧失着它的不同的性质,英语无数兼性词(同一形体的词具有两种以上的性质)就是明证(傅子见语法理论,(以后简称语法理论)
-
关键词
屈折形式
汉语词类
英语
句子
中国语文
语法理论
印欧语系语言
主格
斯大林
商榷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