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 被引量:278
1
作者 许志琴 杨经绥 +3 位作者 李海兵 嵇少丞 张泽明 刘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3,共33页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 印度-亚洲碰撞是新生代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重大地质事件。碰撞及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域发生了与碰撞前截然不同的变形,地貌、环境及其深部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地变化。根据青藏高原形成、周缘造山带崛起以及大量物质侧向逃逸的基本格局,作者从大陆动力学视角出发,将"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与"前碰撞大地构造"区别开来进行研究,将印度-亚洲碰撞的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青藏中央高原、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和侧向挤出地体群等,其中青藏中央高原即青藏腹地,"冈底斯-喜马拉雅主俯冲/碰撞造山带"包括冈底斯"安第斯山型"俯冲造山带和"喜马拉雅山型"主碰撞造山带,青藏高原周缘挤压转换造山带包括北缘"西昆仑-阿尔金-祁连"挤压转换造山带、东缘"龙门山-锦屏山"挤压转换造山带、东南缘"中缅"伊洛瓦底挤压转换造山带和西南缘"印-巴-阿"阿莱曼挤压转换造山带,侧向挤出地体群包括青藏高原东构造结东南部以大型走滑断裂:鲜水河-小江、哀牢山-红河、澜沧江、嘉黎-高黎贡、那邦和三盖断裂为边界的南松甘、兰坪、保山、腾冲等挤出地体群;以及青藏高原西构造结两侧的"甜水海、""兴都库什"、"喀布尔"和"阿富汗"侧向挤出地体群。本文探讨了上述各构造单元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例如:楔形印度小板块与亚洲大板块的碰撞以及印度大陆东西拐角的构造作用,主碰撞和斜向碰撞的影响,大型走滑与侧向挤出地体的形成关系,挤压与走滑并重的挤压转换机制对整个青藏高原和周缘造山带形成的制约,碰撞大地构造单元的特性以及与前碰撞大地构造的区别和叠置或改造的关系等等。最后,本文还基于青藏高原地幔结构探讨印度-亚洲碰撞大地构造学及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大地构造 碰撞 斜向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限 被引量:135
2
作者 莫宣学 赵志丹 +2 位作者 周肃 董国臣 廖忠礼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0-1244,共5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热点,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从主张晚白垩世(约70Ma)到主张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等各种观点都有。根据主碰撞带中具同碰撞性质的林子宗火山岩(40.84~64.47Ma)、南冈底斯花岗岩(47~52.5Ma,峰值50Ma左右)、白云母型强过铝花岗岩(56~50Ma),以及沉积学和地层学的综合证据,特别是横贯整个冈底斯带延伸达1500km的巨大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的时间(约65Ma),认为印度-亚洲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在西藏为65Ma左右,完成碰撞的时间在40/45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巨大的不整合 林子宗火山岩 碰撞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被引量:109
3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9 位作者 李忠海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董汉文 曹汇 陈希节 黄学猛 吴婵 许翠萍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共23页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 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崛起、青藏高原的生长、两倍于正常地壳厚度的巨厚陆壳体,以及大量青藏高原腹地的物质沿着大型走滑断裂朝东、东南、西的方向逃逸。印度-亚洲碰撞如何造成板块汇聚边界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对认识大陆岩石圈的变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东南缘~55Ma以来的构造、变质、岩浆记录,发现高喜马拉雅的挤出起始于始新世加厚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受控于渐新世以来同期发育的向南逆冲和平行造山带的韧性伸展,并建立了高喜马拉雅“三维挤出”构造模式。晚始新世以来,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物质通过“岩石圈横弯褶皱和壳内解耦”的运动学机制,围绕东构造结发生顺时针旋转并向青藏高原东南缘逃逸。结合东南亚板块重建的资料,我们认为:印度-亚洲的“陆-陆碰撞”到印度洋板块一亚洲东南大陆的“洋-陆俯冲”的转换是导致从印度-亚洲主碰撞带的挤压到青戚东南缘走滑转换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喜马拉雅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逆冲断层 走滑断裂 拆离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段喜马拉雅期铜—钼—金矿床Re-Os年龄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112
4
作者 曾普胜 侯增谦 +1 位作者 高永峰 杜安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2-84,共13页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 青藏高原东段三个斑岩型矿床(玉龙、马厂箐和西范坪)产出于大陆碰撞环境,与喜马拉雅期埃达克质斑岩有关,并为新生代大规模走滑断裂所控制。在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3个斑岩Cu-Mo—Au矿床已识别出3个明显的成矿幕次:①玉龙矿区,石英绢云母蚀变带中的硫化物石英脉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40.1±1.8Ma,与赋矿围岩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年龄40.9±0.1Ma一致,表明Cu—Mo矿化发生在斑岩岩浆作用的晚期阶段(约40Ma),但热液系统至少延长到约36Ma,热液系统持续时间大于4Ma,其间,构造控制的高级泥化蚀变叠加于早期斑岩型矿体中高硫化物矿化之上形成富矿体。②马厂箐矿区,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35.8±1.6Ma,与容矿花岗岩的锆石SHRIMP和全岩Rb—Sr年龄(35~36Ma)一致,但早于含金石英正长斑岩的全岩K—Ar年龄(31~32Ma),表明马厂箐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为约4Ma,其间,约36Ma有钾硅酸盐蚀变和Cu-Mo矿化,而同Au矿化密切的高级泥化蚀变发生在晚期(31~32Ma)。③西范坪矿区,钾硅酸盐蚀变带内辉钼矿等时线年龄32.1±1.6Ma最年轻,晚于热液蚀变黑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33.5~34.6Ma,很可能反映了斑岩热液系统在约32Ma终止,如此短时的热液系统正是导致西范坪绢云母化蚀变微弱和高级泥化蚀变的缺失的原因。斑岩热液系统的寿命与矿床金属吨位(规模)的正相关,本区巨量玉龙斑岩铜矿可能与其热液活动时期延长有关。而热液系统的延长又与多期次的岩浆侵入有关。因此,从走滑挤压场(55~40Ma)到走滑拉张场(24~17Ma)的构造应力转换期内,幕式的应力松弛引起多期岩浆侵入是导致印度亚洲碰撞带内热液系统的延长和叠加成矿作用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 成矿年龄 斑岩Cu-Mo-Au矿床 印度-亚洲碰撞带东部 喜马拉雅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泽明 丁慧霞 +1 位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91,共14页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弧岩浆作用 新特提斯洋俯冲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 被引量:6
6
作者 赵俊猛 杜品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3-796,共14页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影响了中亚、东南亚、东亚直到西太平洋的构造变形,改变了从岩石圈地幔到大气圈的多个圈层状态,是研究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至今对最初在何时、何地发生碰撞仍意见不一。文中以近10a来该项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展现研究进展,突出存在矛盾,探讨下一步的研究重点。讨论的问题有:1)初始碰撞时亚洲南缘的古纬度是多少?2)大印度有多大?3)定日地区最高海相层的年龄有多大?4)55MaBP前后的碰撞是陆-陆碰撞还是陆-弧碰撞?5)外喜马拉雅的岩浆活动能否厘定初始碰撞?6)最后归纳了2004年以来初始碰撞时限研究的一些结果。从近10a的研究结果看,印度-亚洲初始碰撞时限集中在K/E、E_1/E_2和E_2/E_3界线附近。与以前的结果相比,是在向更早和更晚扩展。文中认为,不同观点的争论对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研究发展有推动作用;提出未来的印度-亚洲碰撞研究,除了要面对和解决各种资料、论据的不确定性外,还要更精确地限定印度和亚洲在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期间的古地理位置,确定新特提斯洋内岛弧或微陆块在此期间的位置、大小,以及弧-陆碰撞与陆-陆碰撞在标志和效应等方面的差别,总之,要深入探索碰撞过程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古地磁学 印度 最高海相层位 外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加尔裂谷和汾渭地堑成因与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 被引量:5
7
作者 梁光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93,共12页
位于欧亚板块东部的贝加尔裂谷和汾渭地堑是两个著名的裂谷系,它们具有相似的外形和地貌特征,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其成因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诸多研究说明它们的形成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密切相关,但印度与欧亚碰撞的... 位于欧亚板块东部的贝加尔裂谷和汾渭地堑是两个著名的裂谷系,它们具有相似的外形和地貌特征,也具有相似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其成因机制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诸多研究说明它们的形成和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密切相关,但印度与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是如何传递到这些区域的?本文通过大陆漂移过程中的陆缘区域的地幔上涌所形成的伸展构造演化和陆缘裂解,结合欧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印度欧亚碰撞的远程效应所导致的微陆块裂解漂移及伸展构造发展演化规律。结果说明这两个裂谷的成因与欧亚东缘新生代大规模微陆块裂解漂移密切相关。新生代伴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欧亚大陆东缘发生了大规模地幔上涌和陆块裂解,日本、堪察加等陆块发生了裂解漂移,它们的裂解漂移在欧亚东缘形成了差异左旋走滑环境,从而分别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和鄂尔多斯克拉通东南侧形成了两个裂谷系和地震带,这两个地震带和2023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具有类似的成因机制,它们都是走滑断裂所形成的地震带。用新大陆漂移模型可以合理解释其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加尔裂谷 汾渭地堑 印度欧亚碰撞 动力机制 远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博 胡修棉 +2 位作者 安慰 马安林 赖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卓组 混杂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藏南 浪卡子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被引量:78
9
作者 王成善 李祥辉 胡修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6-24,共9页
利用沉积响应来识别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启动时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仲巴错江顶群被甄别为碰撞型三角洲沉积,由下组可能代表了碰撞启动时期的建造。藏南定日的海相白垩-古近系沉积演化、锶和碳同位素变化也支持两大陆碰撞启... 利用沉积响应来识别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启动时间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仲巴错江顶群被甄别为碰撞型三角洲沉积,由下组可能代表了碰撞启动时期的建造。藏南定日的海相白垩-古近系沉积演化、锶和碳同位素变化也支持两大陆碰撞启动时间大约在K/T界线时期。对比喜马拉雅西段碰撞启动时间并考虑大印度北缘失掉的宽度,提出两大陆最可能的碰撞启动时间是65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碳同位素 锶同位素 地球化学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与地球层圈间的运动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原庆 钱祥麟 李江海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41-342,共2页
关键词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 天山造山带 大地构造活动 造山作用 新生代 印度板块 欧亚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林周地区始新世托龙Ⅰ型花岗岩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成业 冯佳佳 +3 位作者 李玉彬 张金树 张根 夏洋洋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0-1096,共17页
目前已有研究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西藏林周县中部出露的托龙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期进一步约束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托龙岩体内出露的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 目前已有研究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时限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本文对西藏林周县中部出露的托龙岩体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以期进一步约束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托龙岩体内出露的石英二长斑岩呈岩株状侵入到帕那组中,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该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始新世(50.5±0.6 Ma),锆石εHf(t)值为-0.6~-0.5。石英二长斑岩具有较低的A/CNK值、较高的K_(2)O含量和K_(2)O/Na_(2)O值,属于准铝质和钾玄岩系列。岩石普遍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和Pb,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15.3~16.3,Eu负异常较弱,δEu=0.56~0.69。托龙岩体较低的A/CNK值、P_(2)O_(5)与SiO_(2)的负相关性以及Y含量与Rb含量之间的正相关性,表明托龙石英二长斑岩为Ⅰ型花岗岩。综合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托龙石英二长斑岩可能是相对古老的变质中基性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引起的俯冲板片断离环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应发生于50 Ma之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额盆地及周缘的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令喜 张洪安 +9 位作者 李继东 李曰俊 陈清棠 史大海 赵岩 李程 赵甜玉 韩波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6-397,共12页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 银额盆地是中亚造山带南缘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在2017~2018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期间,我们在银额盆地及周缘发现了多处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主要是一系列的正断层,还有同期的“X”共轭节理。相邻的两条倾向相对的正断层形成地堑。杭乌拉南正断层和鼎新镇北地堑形成于第四纪晚期,北山煤矿的正断层活动时间可能也是第四纪晚期。第四纪晚期正断层走向近E-W;伴生的鼎新镇北“X”共轭节理由走向NE-SW和NW-SE两组近直立的节理组成。苏宏图背斜上发育的正断层形成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走向近E-W。古应力场分析,两期伸展构造的最大主拉张应力方向都是近N-S。这两期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属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的远程效应的组成部分,代表了远程效应脉动式演化过程的两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构造 第四纪晚期 新近纪晚期-第四纪早期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 构造间歇期 银额盆地 中亚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早期碰撞过程与动力学模型——来自西藏冈底斯新生代火成岩证据 被引量:106
13
作者 侯增谦 莫宣学 +3 位作者 高永丰 杨志明 董国臣 丁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33-1248,共16页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其隆升历史,本文主要立足于西藏冈底斯带新生代岩浆岩,研究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阶段的关键岩石记录、详细碰撞过程和深部动力机制。西藏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贯穿于主碰撞造山过程的始终,形成规模巨大的冈底斯火成岩浆岩带,其中,火山活动形成著名的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64~43Ma),岩浆作用则形成3个时间连续、但组合不同的岩浆序列,即:1壳源花岗岩组合(65~50Ma)、2正εNd花岗岩-辉长岩组合(52~47Ma)和3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辉绿岩组合(53~42Ma)。林子宗第三纪火山岩系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对接碰撞之后(~65Ma),不整合覆盖于中生代褶皱构造层之上,中下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火山岩显示岛弧/陆缘弧地球化学特征,主要来自于洋壳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形区,上部钾玄岩系火山岩则更多地显示壳源特征。壳源花岗岩主要侵位于冈底斯东段腾冲地区,成因类型为白云母过铝花岗岩和富钾钙碱性花岗岩,其高(87Sr/86Sr)i(>0.710)和低εNd(<-7)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源于碰撞加厚的砂泥质地壳的深熔作用。正εNd值(+2^+5)花岗岩和辉长岩沿冈底斯带成对侵位,花岗岩具有埃达克岩与弧花岗岩过渡特征,其形成有较多的幔源物质贡献;辉长岩正εNd值特征(+2.5^+7.0)、REE平坦型或弱富集型以及亏损大部分不相容元素(Nb,P,Ti,U,Th,LREE)特征,反映软流圈地幔对岩浆形成产生重要贡献。幔源玄武质次火山岩主要为钙碱性岩系,REE平坦型,低(87Sr/86Sr)i(<0.7060)、高εNd(高达+4.3),同位素组成接近于MORB,证明其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根据这些构造-岩浆事件的时空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球化学以及岩浆演变序列,提出了一个青藏高原大陆碰撞的四阶段演化模式。这个模式强调了170~60Ma,新特提斯洋板片回转,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65Ma),并导致加厚地壳深熔;260~54Ma,印度大陆板片向北陡深俯冲,下地壳缩短加厚,地壳深熔作用持续;353~41Ma,新特提斯洋板片发生断离,并向下拆沉。软流圈物质透过板片断离窗上涌,诱发地幔楔、上覆加厚的镁铁质下地壳熔融;4陡深俯冲的印度大陆板片因特提斯洋板片断离而发生折返,开始低角度俯冲(<40Ma),导致高原内部的陆内俯冲、走滑剪切与地壳缩短,造成冈底斯岩浆间断(40~26Ma)和拉萨地体初始抬升。因此,在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过程中,主碰撞期造山(65~41Ma)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印度大陆板片的陡角度俯冲和特提斯洋板片断离,晚碰撞期造山(40~26Ma)的动力机制主要为印度大陆板片的低角度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冈底斯岩浆岩 岩石地球化学 大陆俯冲与板片断离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洪辉 周新桂 +9 位作者 文磊 李曰俊 白忠凯 杜治利 赵岩 李程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瓦提坳陷、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以及塘古孜巴斯坳陷.正断层走向NW-SE和NE-SW,剖面上组合成堑-垒构造,仅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沿沙井子断裂带分布的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正断层带组合成负花状构造,显示出张扭性断层带的特征.根据生长指数计算,正断层活动的起始时间是上新世晚期(ca.3 Ma),持续演化至更新世早期(ca.2 Ma),然后停止活动.这些正断层形成于一个弱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这期正断层活动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中亚地区脉动挤压冲断过程中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ca.3~2 Ma) 正断层 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区域性伸展构造 构造间歇期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在何时何地碰撞 被引量:9
15
作者 Jonathan C Aitchison Jason R Ali +2 位作者 Aileen M Davis 戴紧根(译) 赵西西(校)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51-1370,共20页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所有相关的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演化模式的主控条件,并严重影响到对众多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大陆挤出相关的地质过程速率的解释,以及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尽管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汇聚的...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所有相关的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演化模式的主控条件,并严重影响到对众多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大陆挤出相关的地质过程速率的解释,以及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尽管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汇聚的速率在55Ma突然减缓被广泛地认为是初始碰撞的标志,但这次碰撞所造成的主要构造效应直到20多个百万年以后才显现出来。对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相对位置的重新估算,表明它们在55Ma时并没有达到可以彼此发生碰撞的距离。基于来自西藏新的野外证据和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评估,认为初始碰撞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并对55Ma时发生的地质事件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板块 亚洲大陆 碰撞 喜马拉雅-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火山岩——同碰撞火山作用的产物 被引量:20
16
作者 夏林圻 马中平 +2 位作者 李向民 夏祖春 徐学义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1-25,共25页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开始于65Ma左右,大约在45/40Ma完成,之后转入碰撞后阶段至今。碰撞过程(~65~40Ma)中,已消减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回转,不仅导致会聚速率提高,还诱使青藏岩石圈之下的对流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产生碰撞期(或同... 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开始于65Ma左右,大约在45/40Ma完成,之后转入碰撞后阶段至今。碰撞过程(~65~40Ma)中,已消减的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回转,不仅导致会聚速率提高,还诱使青藏岩石圈之下的对流软流圈上涌,并发生减压熔融,产生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作用。西藏中部和南部的古新世-始新世早期(~65~40Ma)火山岩即是此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作用的产物。该碰撞期(或同碰撞)火山岩系并非是单一的长英质中酸性火山岩,其成分变化很宽,从玄武质到流纹质均有发育。它们源于成分为εNd(t)≈+3、87Sr/86Sr(t)≈0.705和La/Nb≈0.8的软流圈源。根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基性熔岩可以划分为高Ti/Y(HT,Ti/Y≥500)和低Ti/Y(LT,Ti/Y<500)两个岩浆类型。LT熔岩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LT1和LT2等两个亚类。HT和LT1熔岩为未遭受地壳混染的基性熔岩,以具有高Nb/La值(0.88~1.53)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分配曲线上缺乏Nb、Ta和Ti负异常为特征;而LT2熔岩却为受到了强烈地壳混染的基性熔岩,其Nb/La值很低(0.20~0.49),Nb、Ta和Ti明显亏损。西藏中部拉嘎拉玄武岩和邦达错碱性玄武岩的化学演化受控于橄榄石(ol)+单斜辉石(cpx)结晶分离作用;而西藏南部林子宗火山岩系的化学变异则是经受了辉长质结晶分离作用。元素和同位素数据表明,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基性熔岩并不是单一母岩浆结晶分离的产物。遭受地壳混染的LT2熔岩的Sr-Nd同位素变化特点与其软流圈源熔体上升过程中所卷入的不同岩石圈组分有关。下地壳组分的卷入导致典中组、帕那组和拉嘎拉玄武岩的LT2熔岩具有低-负εNd(t)值(+1.3~-3.9)和较低87Sr/86Sr(t)值(0.7046~-0.7065);而达孜基性火山岩和年波组的LT2熔岩则是以具较高87Sr/86Sr(t)值(0.7051~0.7084)和变化幅度较大的εNd(t)值(+5.4~-4.0)为特征,这应该是与受到上地壳混染有关;还有一些LT2熔岩样品,具有高εNd(t)(+5.4~+9.4)值和低87Sr/86Sr(t)值(0.7046~0.7051),可能与其岩石圈地幔源区受到前新生代消减作用改造有关。较早(65~44Ma)喷发的熔岩源于软流圈石榴子石稳定区3~4GPa条件下的低程度(<10%)部分熔融;而较晚(42~38Ma)喷发的熔岩是源于软流圈石榴子石-尖晶石过渡带较高程度(10%~30%)的部分熔融。软流圈源岩浆被岩石圈混染的程度受其上升速率的控制。未遭受混染的HT和LT1熔岩的母岩浆上升迅速,受到强烈混染的LT2熔岩的母岩浆上升较为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早期火山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古地理轮廓——藏南晚白垩世堆拉灰岩古地磁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易治宇 梁雅伦 +3 位作者 赵杰 闫永刚 陈力为 唐祥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282-3292,共11页
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 堆拉灰岩的古地磁数据为重建碰撞前印度大陆北缘轮廓提供了重要制约,但也留下了一些疑点,为此,本文对该地区晚白垩世海相沉积开展了进一步的古地磁研究。通过对10个采点样品的系统退磁及统计分析,得到宗山组最下段经地层校正后的特征剩磁分量为D=168.2°,I=-7.3°,α95=7.5°。该分量与前人从该地区宗山组中、上段得到的古地磁结果无显著区别,并在9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褶皱检验,表明剩磁是褶皱前获得的。尽管如此,堆拉晚白垩世灰岩统一的负极性特征与其沉积期间(Turonian-Maastrichtian)对应的古地磁标准极性柱不符,表明该地区宗山组不同层位可能普遍遭遇了重磁化,不能用来约束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仅用前人从岗巴宗山地区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对晚白垩世期间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计算和修正,结果显示该地体在宗山组上段沉积期间(约71~65Ma)的古纬度约为9°S,计算得到当时大印度的北向延伸量为1500km,与前人从宗浦组得到的古地磁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亚洲碰撞 古地磁 古地理重建 藏南 白垩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亚碰撞时代的重新厘定:藏东南雅鲁藏布结合带下中新统冈仁波齐砾岩 被引量:1
18
作者 J.C.Aitchison 王承书 惠兰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关键词 -碰撞时代 雅鲁藏布结合带 印度 亚洲 碰撞造山作用 砾岩 始新世 俯冲作用 构造作用 大竹曲组 秋乌组 岩石形成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再会 郑来林 +1 位作者 李军敏 夏祥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岩浆岩带上的林子宗火山岩及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不整合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重要证据。本文对冈底斯中段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年波组下段玄武安山岩中斜长石进行了40Ar-39Ar测年分析。结果表明,年波组火山岩形成... 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岩浆岩带上的林子宗火山岩及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不整合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重要证据。本文对冈底斯中段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年波组下段玄武安山岩中斜长石进行了40Ar-39Ar测年分析。结果表明,年波组火山岩形成于51.67±0.29 Ma,与林周地区年波组火山岩年龄基本一致,均为始新世。结合该区林子宗火山岩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谢通门地区林子宗火山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子宗火山岩 40AR-39AR年龄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冈底斯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神木园-古木别孜冲断系的构造样式和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君 周慧 +10 位作者 师骏 缪卫东 王斌 张亮 董才源 李德江 李洪辉 赵岩 赵甜玉 师斌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5-797,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神木园-古木别孜冲断系,由神木园冲断带和古木别孜冲断带组成。前者位于乌什凹陷北缘,以厚皮构造为主,形成基底卷入型冲断楔。后者位于乌什凹陷南缘,为一盖层滑脱冲断构造,主滑脱面位于中新统吉迪克组膏泥岩。其中,...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神木园-古木别孜冲断系,由神木园冲断带和古木别孜冲断带组成。前者位于乌什凹陷北缘,以厚皮构造为主,形成基底卷入型冲断楔。后者位于乌什凹陷南缘,为一盖层滑脱冲断构造,主滑脱面位于中新统吉迪克组膏泥岩。其中,古木别孜背斜是古木别孜断裂的断层传播褶皱。该冲断系是晚新生代南天山陆内造山带南麓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属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该陆内造山带叠加在先存的增生-碰撞造山带之上。生长地层显示,神木园-古木别孜冲断系形成演化过程为前展式。其变形首先发生于冲断系根带的神木园冲断带,起始于上新世中期(3.5 Ma)。上新世末—第四纪初(1.8 Ma)向前推进至古木别孜冲断带,并在第四纪持续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园—古木别孜冲断系 南天山南麓前陆褶皱冲断带 前展式冲断 印度亚洲 碰撞远程效应 晚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