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两种犀亚化石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维棠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3年第2期160-165,185-186,共8页
在两次发掘(1973年冬和1977年冬)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遗址时,都发现了犀类亚化石。一些科学家对此很重视。裴文中教授看了第一次发掘的标本后,曾多次强调这是对考古和地层古生物有重要意义的发现,一再嘱咐要着重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 爪哇 印度犀 小刺 小独角 双角 苏门 新石器时代遗址 原尖 颊齿 前刺 河姆渡 黄墓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字中“[鹿文]字与麒麟原型考--兼论麒麟圣化为灵兽的原因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75,共12页
古文字中的"(鹿文)",即古文献中所说的麒麟,单称麟或麐。麒麟身上有铠甲式的外表和圆泡钉式的纹斑"肉甲",这也是古人之所以称之为"麐"((鹿文))或"麟"的原因。麒麟头顶部只有一只角,古人认为其... 古文字中的"(鹿文)",即古文献中所说的麒麟,单称麟或麐。麒麟身上有铠甲式的外表和圆泡钉式的纹斑"肉甲",这也是古人之所以称之为"麐"((鹿文))或"麟"的原因。麒麟头顶部只有一只角,古人认为其与鹿属动物相似。根据头上独肉角、铠甲式外表、圆泡钉式"肉甲"与马蹄类圆蹄,可知其原型实为印度犀牛。麒麟古代被视为四灵兽之一,其特点与印度犀牛的生活习性有关。麒麟虽为庞然大物,但不好斗,故被视为"仁兽"。在古代,印度犀牛因气候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南移,中原已很少见到,偶尔来到中原,便被认为是因圣王"仁德"而来,这便是麒麟被圣化为灵兽的重要原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文] 麒麟 印度犀 灵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