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联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邓北胜 刘海涛 丑纪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7-363,共7页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 利用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研究了1979—2008年ENSO事件期间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海气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ENSO事件期间存在明显的三维"齿轮式"耦合特征;在ENSO事件盛期,与NCEP再分析资料的垂直运动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揭示的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地区的下沉运动更强,范围更宽。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把垂直速度分解为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两部分,纬向分量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而经向分量表现为上升运动,垂直速度的纬向分量和经向分量相互抵消了一部分,综合的结果表现为很强的下沉运动。在热带地区,垂直速度ω*的纬向分量ωW要大于其经向分量ωH,ωW反映了ω*的主要特征;在分析垂直运动方面,与NCEP再分析资料中的垂直速度相比,大气环流三维分解方法具有一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候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三维分解 ENSO事件 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 “齿轮式”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系统相互作用特征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殷永红 史历 倪允琪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55-371,共17页
利用1979年1月~1998年12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和 1000 hPa纬向风速等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对近 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及相关的环流特征量... 利用1979年1月~1998年12月的月平均海表温度(SST)、向外长波辐射(OLR)和 1000 hPa纬向风速等 NCEP/ NCAR再分析资料,对近 20年来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及相关的环流特征量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发现热带印度洋的内部耦合动力特征模态─偶极子模的强度,存在着年代间的差异,80年代偏弱,90年代偏强。热带印度洋与热带太平洋海气耦合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80年代热带印度洋的SSTA主要是对太平洋ENSO的响应,90年代太平洋ENSO的异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印度洋偶极子模态异常活跃影响的结果。从观测资料诊断分析的角度,找出了90年代后ZC耦合模式对ENSO事件预报失败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海气相互作用 ENSO 厄尔尼诺事件 海表温度 SST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太平洋 偶极子 异常Walker环流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的齿轮式耦合和ENSO事件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40
4
作者 孟文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25,共11页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 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轮式耦合”。基于此, 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 首先应用IAP/LASG GOALS气候模式的多年积分的结果,对赤道中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SST和纬向风场进行分析, 发现在模式中也同样存在与观测资料分析结果相似的“印太齿轮式耦合”。基于此, 设计了赤道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纬向风应力异常的4 组敏感性试验, 去研究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联系。结果表明, 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大气异常信号通过印- 太齿轮组合(GIP) 作为桥梁(atm ospheric bridge), 影响到另一地的海气相互作用, 从而将太平洋上的ENSO 类年际变率信号与印度洋环流和亚洲季风纬向分量的变化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太平洋 海气系统 齿轮式耦合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印度洋上层环流辐合辐散的年际变异成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瑞莹 何卓琪 +1 位作者 王卫强 高郭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5-776,共12页
印度洋上层海气相互作用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针对印度洋气候态环流特征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针对印度洋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性差异的特征分析和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1979-2007年Simple Oce... 印度洋上层海气相互作用对印度洋和太平洋气候系统有重要影响。目前针对印度洋气候态环流特征已有较为全面的研究,但针对印度洋环流的年际变化及其季节性差异的特征分析和具体作用机制,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1979-2007年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SOD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印度洋表层辐合辐散的年际变异及其季节依赖性。结果表明,以赤道为中心,印度洋上层异常海流,在经向上形成显著的辐合(辐散)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赤道纬向风异常形成的Ekman流所导致。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异常纬向风的成因与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力强迫过程作用有关,并且不同的热力强迫过程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性。此热力强迫过程,具体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太平洋纬向海表热力差异的遥强迫作用,主要发生在冬末春初,热带太平洋的纬向热力差异通过调节Walker环流,在印度洋激发出一个异常的次级环流,对应的大气低层形成纬向风异常;第二类是东-西印度洋海表热力差异的局地强迫作用导致的局地环流,使赤道印度洋上空形成纬向风异常,此过程在春末夏初较为显著;第三类是太平洋-印度洋热力差协同作用的结果,使赤道印度洋盛行异常的纬向风,此过程在秋季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印度洋 辐合辐散异常 海气相互作用 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