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期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晏红明 琚建华 肖子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 ,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 通过对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 ,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 ;与此相反 ,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 ,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 0~ 2 5°S附近 ,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 ,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 ,而冬季风期间较小 ,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 IDM(偶极指数 )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表温度 异常特征 厄尔尼诺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M-SVD方法在印度洋海表温度与华南降水耦合特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魏凤英 张婷 韩雪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3-140,共8页
MTM-SVD方法是一种将谱分析的多锥度方法 (MTM)和变量场分解的奇异值分解(SVD)结合为一体的多变量频域分解方法。介绍了MTM-SVD方法的主要原理和功能,并将MTM-SVD方法用于印度洋海表温度与华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耦合特征的分析中,给出... MTM-SVD方法是一种将谱分析的多锥度方法 (MTM)和变量场分解的奇异值分解(SVD)结合为一体的多变量频域分解方法。介绍了MTM-SVD方法的主要原理和功能,并将MTM-SVD方法用于印度洋海表温度与华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耦合特征的分析中,给出了华南降水和印度洋海表温度场的LFV谱的结果,利用信号的空间和时间重建技术,分析了两变量场的时-空耦合的年代际尺度的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M—SVD LFV谱 时-空重建 印度洋海表温度 华南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海表温度的变化及其对印度夏季季风降水影响的诊断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6,共8页
对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与印度夏季季风降水(ISMR)和季风环流的关系,揭示出:从北印度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印度洋,SST最显著的变化模态是全海盆一致的变化,近50 a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1976,1986... 对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其与印度夏季季风降水(ISMR)和季风环流的关系,揭示出:从北印度洋到南半球中高纬度印度洋,SST最显著的变化模态是全海盆一致的变化,近50 a来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在1976,1986年以及1996年间分别有一次跳跃性增温,与太平洋SST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除了长期变化趋势外,南印度洋中高纬度比热带地区有更显著的模态分布.在印度洋SST升温的背景下,ISMR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两者相关较弱.印度洋SST发生跳跃后的不同阶段,许多海区SST与ISMR相关均发生变化,但在春季,热带外南印度洋具有一对相对稳定区,其分布与EOF分析的第2模态相似.根据它们的分布,文中定义了春季南半球偶极子(SIOD),在正SIOD(PSIOD)情况下印度降水偏多,而负SIOD(NSIOD)则反之.环流分析表明,PSIOD(NSIOD)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具有增强(减弱)作用,进而使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减弱),在印度地区低空产生异常的辐合(辐散),高层辐散(辐合),从而影响印度季风环流,使得印度季风降水偏多(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表温度 印度洋偶极子 印度夏季季风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2
5
作者 于晓澄 赵俊虎 +2 位作者 杨柳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雨季开始 大气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 印度洋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杨明珠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5-694,共10页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 分析了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SST)与中国160个站夏季降水的关系,得到:印度洋全海盆的增温趋势与我国夏季降水的气候线性变化趋势是十分一致的。另外,热带外南印度洋出现西南印度洋为正(负)、其东北部出现(负)正海温异常的分布模态时,定义为正(负)南印度洋偶极子PSIOD(NSIOD)事件。SIOD事件对中国夏季降水具有重要影响,PSIOD年,5月份中国江南和西南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偏多;6-8月份华北、东北区域、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南与华北之间的区域降水偏少,即主要为两条雨带的分布。NSIOD年,5月份中国大部降水偏少;6-8月中国西南、江南地区以及黄淮地区降水偏多。不同时段SIOD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5月,SIOD主要通过改变马斯克林局地环流的变化,影响印度洋低层越赤道的水汽通量输送;6-8月,通过改变海洋大陆下垫面SST热状态,改变其上空对流强度以及水汽输送方向,并间接影响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南北位置,进而对中国雨带的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表温度 中国夏季降水 马斯克林高压 索马里急流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