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的气候影响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晏红明 杨辉 李崇银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39,共9页
在分析研究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分析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利用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印度洋、亚洲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流场和降水... 在分析研究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基本特征,尤其是在分析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利用IAP9L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研究了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异常对亚洲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印度洋、亚洲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流场和降水都对印度洋海温异常的强迫作用比较敏感.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使得赤道东印度洋-印度次大陆南部-阿拉伯海一带出现距平东风,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出现异常反气旋性环流,从而对减少印度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印度尼西亚地区的夏季降水,以及增加中国南部和东非的夏季降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相反,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作用将使赤道东印度洋附近出现西风异常,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存在异常气旋性环流,从而使印度次大陆和中南半岛南部、印度尼西亚地区的降水增加,使中国西部和孟加拉湾的降水减少.数值模拟结果与资料分析相互映证,切实地揭示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对亚洲季风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 海温偶极子(模) 气候影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印度洋偶极子模态有关的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楠 李丽平 +1 位作者 李双林 李琛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7-400,共14页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 利用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海温、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降水和ERA-20C(ECMWF's first atmospheric reanalysis of the 20th century)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结合大气环流模式ECHAM5敏感性试验,研究了与秋季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模态(IOD)相联系的冬季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及其对东亚冬季气候的影响。发现在秋季发生IOD背景下,冬季西太平洋存在两类海温异常的变化型:一类是西太平洋区域一致偏暖/冷的模态,另一类是区域西冷东暖/西暖东冷的模态。尽管西太平洋海温一致偏暖和西冷东暖这两类海温变化型均有利于华南冬季少降水,但影响的范围有所不同。一致偏暖型引起的少降水范围较大,从华南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冷东暖型引起少降水范围主要限于华南,而在长江中下游到华北则降水偏多。相应地,在大气环流上,尽管两类海温异常型均有利于在西北太平洋菲律宾海附近出现气旋式环流异常,但气旋的强度和中心位置有差异。一致偏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强,中心位置偏西,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更大,导致少降水范围更大,而西冷东暖型引起的气旋偏弱,中心位置偏东,其后部异常东北风控制的范围小,导致少降水区域主要在华南沿海。本文结果对认识IOD调制随后冬季东亚降水异常的机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iod) 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型 东亚冬季气候异常 菲律宾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背景下印度洋偶极子海温异常对中国冬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晓玲 肖子牛 李跃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21-632,共12页
利用1950—2009年Hadley环流中心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6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太平洋异常海温(ENSO)对中国冬季降水的协同影响和不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 利用1950—2009年Hadley环流中心全球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1960—2009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站降水资料,研究分析了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太平洋异常海温(ENSO)对中国冬季降水的协同影响和不同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IOD独立发生、ENSO独立发生以及IOD与ENSO联合发生时中国冬季降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IOD异常海温和ENSO异常海温的出现虽然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但二者对我国冬季降水的影响效应不尽相同,IOD与ENSO的同时发生并不是两者单独发生时各自作用的叠加,而是具有协同或抵消作用。仅有IOD发生时,其正位相年使得中国西南(云南西部除外)、华南以及华北、东北地区的冬季降水出现正异常,在江淮流域出现负异常,反之亦然。但是IOD正位相比负位相对中国冬季降水的影响更显著。当IOD与ENSO同时出现时,IOD的作用使得ENSO对我国西南(云南西部除外)、内蒙、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此外还初步分析了IOD与中国冬季降水关系影响的环流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太平洋海温 中国冬季降水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海温异常与全球环流和我国降水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秋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6,共10页
用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对全球500hPa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IOSD激发出极显著的南北半球环绕太平洋的波列结构(CP),其年际变化周期是2.0和6.5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 用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对全球500hPa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IOSD激发出极显著的南北半球环绕太平洋的波列结构(CP),其年际变化周期是2.0和6.5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也有密切联系,北半球冬季异常峰值后的第二年春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hPa环流出现显著的EUP型低频流型持续异常,同时中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出现CPNP流型和澳大利亚南部的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呈现极显著的西南太平洋遥相关型(SWP).当冬季赤道南印度洋副热带呈极显著的西负东正海温距平分布时,后期春季欧亚中高纬地区负EUP型遥相关波列持续偏强,导致东亚大槽明显偏弱,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多雨,反之,春季东亚大槽加强且稳定,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少雨.它反映了南印度洋地区海气系统相互作用与东亚热带内外环流低频变化的联系.因此,上一年冬季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强度是预测春季华北地区旱涝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IOSD) 全球环流 CP型SWP型 中国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的影响
5
作者 严晟江 谢宇 周厚云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73-684,共12页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这一气候因子对印度洋周边乃至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在最近20多年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是否对华南沿海地表风速变化产生影响。文章依据中国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观测资料和最近20多年来对IOD的研究成果,应用统计分析和大气环流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除了以往提到的高—低纬度温差、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外,IOD活动也是影响华南沿海地区地表风速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IOD活动的影响弱于高—低纬度温差;但相对于AO、PDO和ENSO,IOD活动对该地区地表风速的变化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伴随全球变暖的IOD活动加强是造成华南沿海地区秋季地表风速下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地表风速 大气环流 华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海温异常特征对比 被引量:18
6
作者 何珊珊 张文君 +1 位作者 祁莉 何金海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15-528,共14页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 基于1951—2010年逐月海气多要素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印度洋的海温异常及大气响应特征,探讨了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特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发展年均会出现印度洋偶极子,但出现的概率不同:大多数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都会伴有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发生;而仅一半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会出现正位相印度洋偶极子的异常海温型,且强度较弱。从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联系上看,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联系密切: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在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较强期间,两者通过海洋大陆的异常强下沉运动及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相联系;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偏弱时并无印度洋偶极子出现,海洋大陆异常下沉运动及负异常降水很弱。然而,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期间印度洋偶极子的发生与其强度并无显著的关系,而与太平洋高海温区的位置存在一定的可能联系:在有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发展年秋季,热带太平洋异常高海温区的位置相对偏东,海洋大陆出现显著下沉运动和大范围负异常降水,热带东印度洋为大范围强异常东风控制;但无印度洋偶极子发生的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时,热带太平洋高海温区位置相对偏西,极弱的海洋大陆下沉支对热带印度洋异常海温作用非常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类厄尔尼诺事件 印度洋偶极子(iod) 大气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和演变机制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李东辉 张铭 +1 位作者 张瑰 谭言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5-143,共9页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 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第三代海洋模式(L30T63OGCM)进行了改进。分析了该模式1959年1月—1998年12月的40a积分结果,以此研究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发生、发展和消亡的物理机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赤道印度洋表面异常东风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是偶极子发生、发展的主要动力学原因,其表面异常东风转换为异常西风所引起的异常环流结构调整是偶极子消亡的主要动力学原因;海气界面热通量异常的交换对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偶极子模态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的作用;垂直输送作用是热带印度洋次表层海温偶极子模态发生和演变的主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海洋环流模式 海温距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偶极子模态及其1997/1998年过程诊断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钱海峰 殷永红 倪允琪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9-139,共11页
利用EOF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 40 0m以上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并对1 997/ 1 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40 0m以上的部分海温距平最大是在 1 0 0m左右的深度 ,就整个热带印... 利用EOF分解及相关统计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 40 0m以上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并对1 997/ 1 998年热带印度洋偶极子事件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40 0m以上的部分海温距平最大是在 1 0 0m左右的深度 ,就整个热带印度洋而言 ,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次表层 60m以上出现了变暖的趋势 ,而 80m以下则出现了降温的趋势。同时在热带印度洋次表层 80m深度存在着比海表更强的偶极子模态。 1 997/ 1 998年发生在印度洋海表东冷西暖型的偶极子事件 ,是东印度洋次表层的海温正距平西传的结果 ,而海温正距平的西传与热带印度洋上东风异常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EOF分解 统计方法 次表层海温 偶极子模态 过程诊断分析 1997/1998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不同模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46
9
作者 袁媛 李崇银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两种主要的模态分别是春季最强的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和秋季发展成熟的东西反位相偶极型模态,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海温模态对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不同影响机制。对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增暖和变冷年份的合成分析表明:... 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两种主要的模态分别是春季最强的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和秋季发展成熟的东西反位相偶极型模态,本文主要分析了这两种海温模态对当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不同影响机制。对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增暖和变冷年份的合成分析表明:热带印度洋的增暖(变冷)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激发印度洋-西太平洋异常的Walker环流圈,加强(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进而有利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推迟(提早)。由于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滞后响应于前冬ENSO事件,因此,作者提出热带印度洋的这种海温模态对维持ENSO对第二年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传递作用。作者进一步通过1994年个例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模态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1994年的热带印度洋偶极子在初夏就表现出很强的强度,显著削弱了印度洋的夏季风环流,尤其是索马里急流和赤道印度洋西风气流的强度。南海上游季风气流的减弱以及热带印度洋异常反气旋的发展阻碍了印度洋西南季风向南海的推进,从而使得这一年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大约2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变化 热带印度洋偶极子 ENSO 南海夏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1999年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事件的长波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晶 袁东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使用美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日的表面风场和热通量强迫的大洋环流模式(LICOM)研究了1998-1999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期间赤道印度洋环流长波动力机制的年际变化。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高度计资料的海面高度异常。使用垂... 使用美国海洋环境预报中心(NCEP)逐日的表面风场和热通量强迫的大洋环流模式(LICOM)研究了1998-1999年负位相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期间赤道印度洋环流长波动力机制的年际变化。模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出高度计资料的海面高度异常。使用垂直模分解方法对模式输出进行赤道波分解,结果表明:西边界反射在负位相IOD事件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虽然西边界反射在正、负位相IOD期间均起到了重要的负反馈作用,但两者的来源机制却是不同的。在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期间,西边界处产生的两个上翻的开尔文波均来自赤道罗斯贝波在西边界处的反射。第一个上翻的开尔文波主要在西印度洋和中印度洋发生作用,由于受到西风异常强迫的下沉的开尔文波的影响,它并没有成功到达东印度洋,但是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东印度洋的下沉异常;而第二个上翻开尔文波成功到达东爪哇沿岸终止了那里的下沉异常,最终终止了负位相IOD事件。首次从赤道长波动力学角度解释了1998-1999年负位相IOD事件的结束机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IOD对印度洋周边气候甚至太平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尔文波 罗斯贝波 西边界反射 海面高度异常 负位相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El Ni?o情况下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特征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桂发银 李崇银 +2 位作者 黎鑫 谭言科 殷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3-450,共18页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 基于NCEP、SODA等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2.5层简化海洋模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El Ni?o和正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不同配置情形下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重点探讨了联合IOD和独立IOD事件中,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发展演变及其可能机制。对于联合IOD事件,初期马里沿岸的增暖可能对其发生起主要的激发作用;而对于独立IOD事件的发生,则可能是赤道东南印度洋的降温起主导作用。不同类型IOD事件中,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海面高度异常(SSHA)的演变特征有明显差别,孟加拉湾上空降水异常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印度洋不同海区混合层温度异常的演变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基于2.5层简化海洋模式结果的分析表明,各个海区的热力、动力过程在不同IOD事件有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索马里沿岸海区:对于联合IOD事件,西印度洋赤道东风异常和索马里沿岸东北风异常,有利于该海区出现纬向平流热输送和海表热通量正异常,从而增暖。而对于独立IOD事件,阿拉伯海上空的强西南风异常,加强了索马里沿岸底层冷水的上翻和海表的热通量损失,导致前期纬向平流和夹卷混合的负异常以及后期海表热通量的负异常,使得该海区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El Nino) 印度洋偶极子(iod) 演变特征 2.5层简化海洋模型 演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洋偶极子与两类ElNi?o的关联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笛 何金海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2-192,共11页
通过合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两类ENSO指数,将El Nino事件划分为东部(EP)和中部(cP)型。利用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两类El Nino事件的关联及其产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源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 通过合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两类ENSO指数,将El Nino事件划分为东部(EP)和中部(cP)型。利用EOF、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印度洋偶极子(IOD)与两类El Nino事件的关联及其产生的可能机理。研究表明,源于热带太平洋一印度洋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IOD事件由两种型态构成,其分别与EP和CP型El Nino事件相联系。与EP型El Nino相联系的IOD事件(第一类IOD)在赤道印度洋50~150m的温跃层附近信号最强,并关于赤道呈南强北弱的准对称海温异常分布;与cP型El Nino相联系的IOD事件(第二类IOD)则在热带南印度洋海表层信号最强。在产生机理方面,EP型El Nino发展时,异常Walker环流在赤道印度洋海表面产生较强的东风应力,使赤道印度洋东部冷水上翻,西部暖水堆积;同时,赤道外南强北弱的异常反气旋环流造成旋度中心区域暖水堆积,形成第一类IOD事件。CP型El Nino发展时,异常Walker环流较弱,中心西移,赤道印度洋东风应力距平较弱,偶极子信号在赤道印度洋不显著;苏门答腊岛南部出现异常反气旋,其东侧偏南风和西侧偏北风分别将高纬冷水和低纬暖水向15~25°s的热带南印度洋输送;同时热带南印度洋东、西部风场分别有较强的辐散、辐合,使东部海温降低、西部升高,形成第二类IOD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偶极子 两类El NINO事件 异常Walker环流 海气相互作用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模式对印度洋偶极子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闫晓勇 陶勇 张铭 《海洋预报》 2005年第1期50-57,共8页
利用一个海洋-大气-陆面系统耦合模式,模拟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的季节和年际气候变化特征。该模式很好地模拟出热带印度洋区域的季节变化特征,对热带印度洋强的局地年际耦合信号—偶极子模拟也比较成功,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观测分析以及高分... 利用一个海洋-大气-陆面系统耦合模式,模拟分析了热带印度洋的季节和年际气候变化特征。该模式很好地模拟出热带印度洋区域的季节变化特征,对热带印度洋强的局地年际耦合信号—偶极子模拟也比较成功,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观测分析以及高分辨率耦合模式模拟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式 印度洋 偶极子 模拟研究 气候变化 降水场 表层海温 风场 表层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的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事件 被引量:37
14
作者 巢纪平 袁绍宇 蔡怡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1-256,共6页
分析了热带温跃层上海温距平资料后指出 ,在印度洋东西方向的海温距平分布呈现出距平符号相反的偶极子现象 ,在大气中的纬圈环流即Walker环流上也呈现出与海温距平相协调的或匹配的上升和下沉分支 (距平意义下 )分布。这一分析表明 。
关键词 热带印度洋 海气相互作用 温跃层 海温距平分布 偶极子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与IOD、ENSO间联系的年代际特征 被引量:14
15
作者 江丽俐 管兆勇 +1 位作者 卢楚翰 钱代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44,共13页
采用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简称DMI)、Nino3指数和国内学者定义的5种东亚夏季风指数来比较分析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简称IOD)、ENSO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讨论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成因。结果表... 采用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简称DMI)、Nino3指数和国内学者定义的5种东亚夏季风指数来比较分析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简称IOD)、ENSO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化联系的年代际改变,讨论了这种改变的可能成因。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指数分别与DMI、Ni-no3指数的年际变化的联系都呈明显的年代际改变。东亚夏季风指数除了在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期与DMI联系较弱之外,其余时段均与DMI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当季风指数与DMI为正相关时,其与Nino3指数则呈负相关,IOD和ENSO对夏季风具有相反的影响。当季风指数与DMI呈较强的正相关时,其与ENSO的相关较弱;而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季风指数与ENSO呈较强的相关时,其与DMI的关系亦较弱。东亚夏季风与IOD、ENSO年际变化之间的联系呈现此强彼弱的特点。1972—1982年和1983—1993年这两个阶段海温分布的显著不同,可能导致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环流变化的周期及分布的改变,使得东亚夏季风与IOD和ENSO的关系发生年代际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印度洋偶极子(iod) ENSO 年际变化 年代际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中国华北降水、印度降水与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大伟 布和朝鲁 谢作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5-1190,共16页
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法(MEOF)研究了年际尺度上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模态)。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降水偏强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 本文基于1951~2014年的站点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应用多变量经验正交分解法(MEOF)研究了年际尺度上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与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模态)。结果表明:当印度夏季降水偏强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LaNi?a位相,则西太平洋暖池对流加强,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北,有利于华北夏季降水与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增强。反之,当印度大部降水偏弱时,若同期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表现为ElNi?o位相,则华北夏季降水和印度夏季降水一致减弱。然而,两地夏季降水的协同变化关系并不总是成立。当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随时间演变表现为冬春El Ni?o衰减型时,伴随着印度洋偶极子(IOD)正位相的衰减过程,这会减弱东亚夏季风,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偏少。此时印度半岛夏季降水增强区集中在其西部,无法形成连接印度和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环半球遥相关(CGT)波列,可能使得华北夏季降水异常与全印度夏季降水异常成相反形势。这些结论揭示了中国华北夏季降水、印度夏季降水和海表面温度之间的耦合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海温外强迫对两地夏季降水之间相关关系的作用,从而对华北夏季降水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变量经验模态分解法 华北夏季降水 ENSO印度夏季降水 印度洋偶极子(i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春季我国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洪洁莉 郑志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75-1384,共10页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 2020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位,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37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东部降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东北大部、华北东部、内蒙古东部、江南南部和华南大部降水偏多,江淮地区降水显著偏少,季节内变化显著。春季(尤其是4—5月)中高纬度呈现"两槽一脊"分布,在对流层中层,乌拉尔山西北地区为负高度距平中心,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有很强的高度场正距平中心,日本海上空为高度场负距平;在对流层低层,中国东部大部盛行偏北风,经向度大。低纬度地区西北太平洋上空为反气旋式距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偏南。这种环流形势有利于水汽在东北、华北东部和内蒙古东部辐合,降水偏多,而对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水汽输送则较为不利。3月中高纬度的纬向型环流和偏强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阶段性偏北有利于江南和华南降水偏多。2019/2020年中东太平洋发生一次弱El Nino事件,同时印度洋海温偏高,对维持春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偏强偏西有利。2020年2—3月北大西洋偶极子海温距平与后期4—5月海温有较好持续性,前期北大西洋偶极子是预测4—5月贝加尔湖以西阻塞高压偏强的重要外强迫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气候异常 阻塞高压 北大西洋偶极子 ENSO 印度洋海温一致增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