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海海面温度与Nio/DMI指数年际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
15
1
作者
陈海英
方国洪
+3 位作者
乔方利
王永刚
魏泽勋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7,共8页
利用NCEP的Reynolds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1981年12月-2004年10月),对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El Ni^no指数(Ni^no1+2,Ni^no3.4,Ni^no5和Ni^no6指数)以及印度洋的偶极子指数(DM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海海面温度(SST...
利用NCEP的Reynolds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1981年12月-2004年10月),对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El Ni^no指数(Ni^no1+2,Ni^no3.4,Ni^no5和Ni^no6指数)以及印度洋的偶极子指数(DM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变异与Ni^no1+2指数的变异相关性较强,南海海表温度场平均滞后Ni^no1+2指数4.77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平均为0.60;Ni^no3.4指数次之,南海海洋表层温度距平(SSTA)平均滞后Ni^no3.4指数6.67个月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平均为0.49。南海海表温度场对应的伴随形态进一步表明,南海随Ni^no1+2,Ni^no3.4指数出现正异常并有增暖现象,其中南海SST异常随Ni^no1+2指数变化的强度更大。并且几乎整个南海区域均超过95%的置信水平,当Ni^no1+2达到1个标准差(即异常增暖1.04℃),南海平均增暖幅度为0.16℃,越南东南外海和南海16°N以北区域SSTA增幅最大为0.20℃。表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Ni^no5和Ni^no6指数对ENSO现象的响应与南海表层温度场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的相关性不强,相关性仅体现在南海的卡里曼丹岛西南角的局部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海面温度(SST)
Nino
指数
偶极子
指数
(
dmi
)
年际变化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然
于非
司广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与长江流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分别对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 DMI),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6个月前的DMI指数达到最大正相关,与20个月前的北太平洋(20°N以北)SS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PDO指数达到最大负相关。这表明, PDO、DMI指数对淮河流域5-6月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异常
淮河流域
年际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印度洋
偶极子
指数
(
dmi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海海面温度与Nio/DMI指数年际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
15
1
作者
陈海英
方国洪
乔方利
王永刚
魏泽勋
王新怡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0-27,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南海与印尼海海水交换的观测与研究(4052014007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生物资源环境效应的01课题:外强迫场变异及其对物理海洋环境演变的影响(2005CB422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与外海水交换及其与ENSO的关系(40476016)
文摘
利用NCEP的Reynolds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1981年12月-2004年10月),对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El Ni^no指数(Ni^no1+2,Ni^no3.4,Ni^no5和Ni^no6指数)以及印度洋的偶极子指数(DM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变异与Ni^no1+2指数的变异相关性较强,南海海表温度场平均滞后Ni^no1+2指数4.77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平均为0.60;Ni^no3.4指数次之,南海海洋表层温度距平(SSTA)平均滞后Ni^no3.4指数6.67个月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平均为0.49。南海海表温度场对应的伴随形态进一步表明,南海随Ni^no1+2,Ni^no3.4指数出现正异常并有增暖现象,其中南海SST异常随Ni^no1+2指数变化的强度更大。并且几乎整个南海区域均超过95%的置信水平,当Ni^no1+2达到1个标准差(即异常增暖1.04℃),南海平均增暖幅度为0.16℃,越南东南外海和南海16°N以北区域SSTA增幅最大为0.20℃。表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Ni^no5和Ni^no6指数对ENSO现象的响应与南海表层温度场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的相关性不强,相关性仅体现在南海的卡里曼丹岛西南角的局部海域。
关键词
南海海面温度(SST)
Nino
指数
偶极子
指数
(
dmi
)
年际变化
相关分析
Keywords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SCS
Nino index
dipole mode index (
dmi
)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correlation analysis
分类号
P731.1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然
于非
司广成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102030102)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项目(201005006)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01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0400)
文摘
对淮河流域降水异常进行分析对于预测黄海绿潮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淮河流域10个站,长江流域15个站,通过对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95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2000-2010年,淮河流域5-6月降水呈现增加趋势,与长江流域降水呈反位相变化。分别对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ipole Mode Index, DMI),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5-6月平均降水异常与6个月前的DMI指数达到最大正相关,与20个月前的北太平洋(20°N以北)SS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与PDO指数达到最大负相关。这表明, PDO、DMI指数对淮河流域5-6月降水异常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关键词
降水异常
淮河流域
年际
年代际变化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印度洋
偶极子
指数
(
dmi
)
Keywords
precipitation anomaly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inter-annual
inter-decadal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dipole mode index (
dmi
)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海海面温度与Nio/DMI指数年际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陈海英
方国洪
乔方利
王永刚
魏泽勋
王新怡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淮河流域5~6月降水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
王然
于非
司广成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