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与印度洋海表温度梯度对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方珂 余锦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1,共10页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 基于1951-2018年哈德里中心海温资料、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和第四代欧洲中心汉堡模式,针对1994年、2018年等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生成异常多的年份,研究了引起TC增加的海表温度异常(SSTA)模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北半球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变冷是夏季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促使TC生成的进一步增加。热带中太平洋增暖与印度洋冷却在菲律宾以东激发出西风异常和气旋性环流异常。北大西洋负三极型式SSTA在我国南海、菲律宾至东南沿岸激发出气旋性环流异常。前者在西北太平洋中部,后者在南海产生有利于TC生成的局地环境。1994年和2018年夏季热带中太平洋出现暖SSTA、印度洋为冷SSTA、北大西洋呈现负三极型式SSTA,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极端增多。近30年来,当出现热带中太平洋增暖和印度洋冷却时,北大西洋表现出比1989年以前更强的负三极型式SSTA,使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和北半球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梯度的线性相关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印度洋–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梯度 北大西洋三极型式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期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晏红明 琚建华 肖子牛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42-249,共8页
通过对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 ,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 通过对 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 ,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 ;与此相反 ,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期 ,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 ,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 0~ 2 5°S附近 ,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 ,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 ,而冬季风期间较小 ,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 IDM(偶极指数 )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温度 异常特征 厄尔尼诺 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厄尔尼诺-Modoki和东部型ENSO海表温度异常分布型特征及其与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 被引量:9
3
作者 汪婉婷 管兆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共14页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 2007年,Ashok等揭示了赤道太平洋区域存在一种三极型分布海表温度异常并称之为厄尔尼诺-Modoki,同时定义了相应的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MI(记为I_(EM))。在此基础上,利用英国哈得来中心逐月海表温度资料、美国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逐月降水资料(CMAP),通过在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中扣除厄尔尼诺-Modoki信号后,在Nino1+2区域上定义了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指数EPNI(I_(EPN))。据此,由I_(EPN)和I_(EM)可构成描述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的一对指数。分析了两个指数相应的海气状态及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Modoki和东太平洋型海表温度异常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北半球夏季,当I_(EM)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负-正-负"的结构,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为负,此时对流层低层太平洋地区辐合,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对流层高层太平洋地区辐散,海洋性大陆地区辐合。对应于辐合辐散中心,存在着自赤道中太平洋分别向赤道东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中东部地区的异常垂直环流圈,同时也存在自海洋性大陆西部向印度洋西部的垂直环流。大气在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加热,南部冷却;在太平洋地区西部加热而东部冷却;在海洋性大陆区域10°N以南降水偏少,而10°N以北降水偏多。当I_(EPN)处于正位相时,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负东正"分布型,海洋性大陆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呈现"西正东负"分布,对流层低层海洋性大陆地区辐散中心范围偏大、位置偏东、强度偏强,太平洋地区辐合中心范围偏小、位置偏东,热带环流异常在垂直方向上呈斜压结构,海洋性大陆区域北部大气加热而南部冷却,太平洋地区大气均呈加热正异常,海洋性大陆大部分区域降水均偏少,赤道太平洋降水偏多。以上这些结果有利于深刻理解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特征及其对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夏季 太平洋温度异常 洋性大陆地区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2
4
作者 于晓澄 赵俊虎 +2 位作者 杨柳 支蓉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7-118,共12页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雨季开始 大气环流 赤道东太平洋 印度洋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与热带印-太海温及对流的联系
5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石剑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32,共10页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 本文将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国家气候预测中心(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CPC)降水、美国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大气环流以及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海表面温度等资料,对江南5月降水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以及对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偏涝年通常伴随有自年前秋季开始发展的热带印度洋暖SSTA,5月同期对流层850 hPa在热带东印度洋至中国南海一带出现东风异常,同时热带印度洋上空对流活动旺盛,通过Hadley环流增强了在西北太平洋的下沉气流,共同增强了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Northwest Pacific anomaly anticyclone,WNPAC),促进了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热带印度洋中东部的冷SSTA自偏旱年前的冬季开始不断发展,在5月同期的热带印度洋异常冷洋面上空表现为对流抑制,与偏涝年相反的异常Hadley环流促使副高减弱东退,撤出南海,不利于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除热带印度洋外,热带太平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SSTA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与WNPAC和江南5月降水异常在一些年份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较热带印度洋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热带印度洋 温度异常 异常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5月降水增多与南热带印度洋海温加速增暖的可能联系
6
作者 郭浩康 李春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212-1228,共17页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 基于1980年以来江南5月降水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的事实,本文以1980~2021年江南5月降水为研究对象,采用CPC(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降水、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大气环流以及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等数据资料,分析了江南5月降水趋势变化并进行水汽收支诊断,最后讨论了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江南5月降水动力分量较热力分量大一个量级,两者在1980~2005年均无明显趋势变化,而在2006~2021年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南热带印度洋5月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在2001年后加速增暖,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建立起显著正相关关系。5月WNPAC趋势自2004年开始由显著减弱转为显著增强,并自2005年开始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建立显著相关关系。自2006年开始与WNPAC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月维持至5月,5月WNPAC增强同时,南热带印度洋上空异常对流向东发展,产生的上升气流随Hadley环流在菲律宾海、南海以及中南半岛一带上空下沉,形成较1980~2005年更明显的对流偶极子结构。下沉气流使WNPAC增强,促进水汽向江南地区输送,江南5月降水异常热力分量增加。WNPAC增强后,其活动区域与江南地区之间上空的次级环流圈更为紧密,江南地区抬升作用增强,江南5月降水异常动力分量增加。与江南5月降水异常增多相关的南热带印度洋暖SSTA自2006年开始从3月维持到5月,WNPAC在其中起到纽带作用。若去除趋势变化,2006年以来南热带印度洋SSTA难以通过WNPAC影响到江南5月降水异常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5月降水异常 水汽收支诊断 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 南热带印度洋 温度异常 趋势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留申低压四种环流指数的分析和比较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晓娟 王盘兴 +1 位作者 智海 郭栋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4,共11页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两种中心位置指数(λi、φi,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4演变特征最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L偏弱,之后AL偏强;近年来又出现AL偏弱趋势。因I1为5个月平均场中AL的强度指数,故它与Ii、i=2,4差别较大。2)两种中心位置指数地理分布区域(λc3,φc3)大于(λc4,φc4),这与平均时段长短及中心位置指数定义差别有关。λc4由偏西转向偏东较λc3提早约5a,它与Ii、i=2,4的一致性更好。3)在强ElNin~o事件中,AL加强、中心位置偏东,强LaNin~a事件则相反。强度指数I2、I4和位置指数λc4反映上述关系较好。4)AL偏强、偏东年,中纬北太平洋区域低温、少雨,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北美西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而北美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低压 环流指数比较 演变规律 太平洋温度异常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1
8
作者 于群 孙越 +3 位作者 李建平 王建波 张可 朱晓清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7-558,共12页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 为探讨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气候背景,基于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大气环流和NOAA海表温度(SST)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主模态的时空特征及2021年极端降水的可能成因。经验正交函数分解表明,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在空间分布上西至甘肃省东南部,东至山东省西部,主体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2021年是黄河中下游降水主模态的典型表现。采用黄河中下游秋季降水指数(ARYR)表征主模态时间变化,其年际、年代际变化分别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存在相关,拉尼娜年和PDO负位相时降水偏多。秋季黄河中下游降水偏多主模态与北太平洋SST异常偏高的区域和强度相关密切,选取关键区定义中纬度北太平洋SST(MNPSST)指数,当MNPSST偏高时,海洋性大陆(MC)区域存在强的上升运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显著的低(高)空辐合(散),指数偏低则降水偏少。其中2021年MNPSST指数为1951年以来最高,2021年MC对流区北侧的中国南海北部有较强上升运动,中纬度北太平洋偏东气流异常偏强,水汽通量异常分为偏南和偏东两支到达黄河流域中游和下游。中纬度北太平洋SST正异常是2021年秋季黄河中下游极端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秋季降水主模态 2021年极端降水 太平洋温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