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
97
1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1 位作者
桑海清
周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1-310,i0005,i0006,共22页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干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被引量:
104
2
作者
张进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9-649,共11页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于65Ma左右,造山作用则开始于中新世初期,该造山运动形成南喜马拉雅的逆冲推覆体系,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然而,与造山作用的同时,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却经历了广泛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包括:①北喜...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于65Ma左右,造山作用则开始于中新世初期,该造山运动形成南喜马拉雅的逆冲推覆体系,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然而,与造山作用的同时,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却经历了广泛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包括:①北喜马拉雅地区,开始于24Ma左右的藏南拆离系(STDS);②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开始于14Ma左右的南北向裂谷;③北喜马拉雅穹隆带,形成时间大致与南北向裂谷相同;④广布于青藏高原、开始于中新世末期、随机分布的高角度正断层。上述不同阶段的伸展构造形成于不同机制,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地质作用。其中,北喜马拉雅穹隆是一种特殊的伸展构造,并可能形成于多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伸展构造
形成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
97
1
作者
张进江
钟大赉
桑海清
周勇
机构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1-310,i0005,i0006,共2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172074
49802020和49732100)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200022)成果。
文摘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干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Ma、27~22Ma和13~12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Keywords
The Ailao Shan-Red River shear zone (ASRR SZ) , Southeastern Asia, Deformation history, Geochronology, India-Asia collision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被引量:
104
2
作者
张进江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出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9-649,共11页
基金
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编号:200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72115)成果
文摘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发生于65Ma左右,造山作用则开始于中新世初期,该造山运动形成南喜马拉雅的逆冲推覆体系,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然而,与造山作用的同时,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却经历了广泛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包括:①北喜马拉雅地区,开始于24Ma左右的藏南拆离系(STDS);②北喜马拉雅及藏南地区,开始于14Ma左右的南北向裂谷;③北喜马拉雅穹隆带,形成时间大致与南北向裂谷相同;④广布于青藏高原、开始于中新世末期、随机分布的高角度正断层。上述不同阶段的伸展构造形成于不同机制,并在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地质作用。其中,北喜马拉雅穹隆是一种特殊的伸展构造,并可能形成于多种机制。
关键词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藏南
伸展构造
形成模式
Keywords
India-Asia collision
Qinghai-Tibet Plateau
Himalayan orogen
southem Tibet
extensional tectonics
formation model
分类号
P542.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张进江
钟大赉
桑海清
周勇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
9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张进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
10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