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蚀变矿化类型及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31
1
作者 李大新 丰成友 +3 位作者 赵一鸣 李泽峰 刘建楠 肖晔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18-1830,共13页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柴达木盆地南缘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破碎蚀变带热液脉状-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内可见2类围岩蚀变:矽卡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前者由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引起,在岩体侵入接触面及外接触带围...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柴达木盆地南缘西段祁漫塔格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破碎蚀变带热液脉状-矽卡岩型矿床。矿区内可见2类围岩蚀变:矽卡岩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前者由印支期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引起,在岩体侵入接触面及外接触带围岩的不同岩性界面、构造破碎薄弱带形成含铜多金属矽卡岩透镜体,由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铁(铝)榴石、符山石、硅灰石、方柱石和阳起石等一套十分典型的钙矽卡岩矿物组成;后者在矿区西北部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形成多条呈NWW向平行展布的黄铜矿化热液蚀变带,构成断裂破碎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矿化。研究认为: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侵位、具有浅成和高侵位特点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产出的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与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细(网)脉浸染状热液脉型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基本一致,其构造-岩浆活动背景相同,但属不同阶段、不同深度和不同部位发生成矿作用的产物,形成以接触带(或外接触带)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体的、成矿母岩体内的构造断裂发育部位伴有热液脉状铜矿化的复合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蚀变类型 蚀变分带 岩矿物学 卡而却卡 青海祁漫塔格 东昆仑 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祁漫塔格地区牛苦头矿床和卡而却卡矿床B区花岗质岩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泥盆纪成岩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23
2
作者 姚磊 吕志成 +7 位作者 赵财胜 庞振山 于晓飞 祝新友 李永胜 刘鹏 李顺庭 张明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8-1169,共12页
牛苦头矿床和卡而却卡矿床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牛苦头矿床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394.0±1.3Ma,卡而却卡矿床B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06.4±4.2Ma。这些年龄与区内野马泉... 牛苦头矿床和卡而却卡矿床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牛苦头矿床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为394.0±1.3Ma,卡而却卡矿床B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为406.4±4.2Ma。这些年龄与区内野马泉、乌兰乌珠尔及夏日哈木矿床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范围基本一致,说明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早、中泥盆世可能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和与之有关的成矿作用。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已发表的地质年代学及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可知,青海祁漫塔格地区早、中泥盆世处于后碰撞伸展的构造背景,暗示早、中泥盆世可能是青海祁漫塔格地区又一个重要的多金属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 青海祁漫塔格 牛苦头 卡而却卡 泥盆纪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矿区花岗闪长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成因: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0
3
作者 高永宝 李侃 +6 位作者 钱兵 李文渊 李东生 苏生顺 Chenguang Zhang 张大民 王生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662,共17页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分布具有似斑状结构的闪长质包体,包体主要为椭圆形,定向排列,具有与寄主岩石相似的矿物组合,但角闪石含量明显比寄主岩石高,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反应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LA-MC-ICP-MS锆石U-Pb测...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区花岗闪长岩体中广泛分布具有似斑状结构的闪长质包体,包体主要为椭圆形,定向排列,具有与寄主岩石相似的矿物组合,但角闪石含量明显比寄主岩石高,具有明显的不平衡反应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LA-MC-ICP-MS锆石U-Pb测试表明,暗色微粒包体形成于(234.1±0.6)Ma,寄主花岗闪长岩形成于(234.4±0.6)Ma,为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暗色包体Si O2、Mg O含量较寄主岩石高,更偏基性;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但寄主花岗闪长岩LaN/YbN值(11.6~19.0)明显高于暗色包体(5.0~9.7),Nb/Ta值(10.6~11.7)低于暗色包体(11.6~14.8)。二者具有相近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花岗闪长岩的εNd(t)值为-5.3^-4.2,(87Sr/86Sr)i值为0.71110~0.71125,εHf(t)为-5.8^-3.4,tDM(Hf)为1012~1102 Ma;暗色包体的εNd(t)值为-5.2^-5.0,(87Sr/86Sr)i值为0.71114~0.71171,εHf(t)为-6.3^-1.6,tDM(Hf)为937~1129 Ma。综上推测,在中三叠世俯冲—碰撞转换阶段,EMⅡ型富集岩石圈地幔在上涌软流圈物质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基性岩浆,并底侵下地壳物质局部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房,进而由基性岩浆注入长英质岩浆房后,经过演化形成微粒包体,演化了的基性岩浆与长英质岩浆混合,最终形成含微粒包体的均一岩浆,这种岩浆结晶后形成含暗色包体花岗闪长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花岗闪长岩 暗色包体 卡而却卡铜矿床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于淼 丰成友 +4 位作者 赵一鸣 李大新 肖晔 刘建楠 李泽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3-917,共15页
卡而却卡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祁曼塔格地区,通过最近几年找矿成果显示其找矿潜力巨大.此次研究主要从包裹体测温入手,探讨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意义.并且通过对包裹体进行拉曼探针分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说明了流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流体来... 卡而却卡位于青海省东昆仑西段祁曼塔格地区,通过最近几年找矿成果显示其找矿潜力巨大.此次研究主要从包裹体测温入手,探讨流体包裹体的成因意义.并且通过对包裹体进行拉曼探针分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说明了流体的化学成分以及流体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卡而却卡斑岩矿化带和矽卡岩矿化带流体之间的关系.对卡而却卡矿区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研究表明,斑岩矿化带和矽卡岩矿化带成矿流体均分为高温、高盐度流体和中高温、低盐度流体两个端元,其中斑岩矿化带绢英岩化阶段是成矿主要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区间为260~400℃,而矽卡岩矿化带矽卡岩期湿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也集中于260~400℃,该时期是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阶段.可以看出,二者成矿阶段均一温度吻合.并且各自温度区间均有很好对应.通过对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研究,卡而却卡矿区成矿流体均来源于岩浆水,但斑岩型矿床流体局部存在着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显示出明显的“δ18O飘移”现象.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卡而却卡成矿流体为一套以H2O-NaCl为主,含有微弱CH4、CO2、H2S和N2的复杂组分体系.综上所述,卡而却卡斑岩型矿化带和矽卡岩型矿化带二者属于同一成矿系列,即碰撞后伸展导致酸性岩浆活动而形成的斑岩-矽卡岩铜钼铅铁多金属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同位素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斑岩-矽岩矿化带 卡而却卡 祁漫塔格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钼铁多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辉钼矿Re-Os和金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约束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永宝 李侃 +4 位作者 钱兵 李文渊 何书跃 张大民 王生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6-107,共12页
卡而却卡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达大型规模,属矽卡岩型矿床,伴有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化。区内铜钼铁多金属成矿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B区矽卡岩铜钼矿石由钙铁榴石、符山石、透辉石、方柱石、透闪石、辉钼矿、黄... 卡而却卡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达大型规模,属矽卡岩型矿床,伴有斑岩型和热液型矿化。区内铜钼铁多金属成矿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密切相关。B区矽卡岩铜钼矿石由钙铁榴石、符山石、透辉石、方柱石、透闪石、辉钼矿、黄铜矿等组成,辉钼矿Re-Os加权平均年龄为246.1±1.2 Ma(MSWD=0.92),等时线年龄为245.5±1.6 Ma(MSWD=1.2);B区深部矽卡岩型铁矿石中磁铁矿与透闪石、金云母等共生,金云母Ar-Ar坪年龄为233.9±1.4 Ma(MSWD=1.68),反等时线年龄为234.3±1.5 Ma(MSWD=1.58),成矿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卡而却卡矿床辉钼矿的Re含量为(1.342±0.014)×10^(-6)^(23.86±0.29)×10^(-6),表明成矿物质为壳幔混合来源。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卡而却卡矿床形成于中-晚三叠世碰撞-后碰撞转换阶段,与中-晚三叠世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密切相关,壳幔相互作用可能为区域大规模金属成矿提供成矿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钼矿Re-Os同位素 金云母Ar-Ar同位素 成矿年代学 卡而却卡铜钼铁多金属矿床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卡而却卡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东生 古凤宝 +3 位作者 张海兰 苏生顺 钟良燕 刘光莲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在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发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前期在以矽卡岩型找矿的过程中,发现了斑岩矿化信息,近年来,斑岩成矿的事实渐趋清晰,通过对晚三叠世斑岩体的分布及深部断面的剖析,显示斑岩体为一复式小岩株。含...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近年在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发现的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前期在以矽卡岩型找矿的过程中,发现了斑岩矿化信息,近年来,斑岩成矿的事实渐趋清晰,通过对晚三叠世斑岩体的分布及深部断面的剖析,显示斑岩体为一复式小岩株。含矿的花岗闪长斑岩及相关的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的特点,表明成矿构造环境与东昆仑中—晚三叠世底侵岩浆作用有关,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为东昆仑成矿带寻找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卡而却卡 斑岩型铜矿 蚀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矿石矿物化学成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于娟 易立文 +6 位作者 谢炳庚 李晓青 鲁安怀 谷湘平 曹丽 刘程爱 张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776-3789,共14页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最重要的一个矿床,该矿床分为A、B、C三个矿区,成矿以铜、铅、锌为主,伴有铁、钼、金、银等矿化。本文主要分析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与斑铜矿共5种主要矿石矿物的...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最重要的一个矿床,该矿床分为A、B、C三个矿区,成矿以铜、铅、锌为主,伴有铁、钼、金、银等矿化。本文主要分析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闪锌矿与斑铜矿共5种主要矿石矿物的化学成分特征,利用A、B、C三个矿区黄铜矿S元素含量,黄铜矿(Fe+Cu)/S比值(平均值分别为1.93、1.82、1.8),黄铁矿Co/Ni值(平均值分别为5.43、3.89、1.06),闪锌矿中Fe含量以及Zn/Cd比值(B区和C区Zn/Cd比值在177.84~488.13之间),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卡而却卡矿床成矿温度存在A区>B区>C区,其中B区7号脉>8号脉>4号脉的特征,A区成矿于中高温环境;B区、C区早期形成于中高温,晚期形成于中温环境。依据卡而却卡A、B、C三个矿区的成矿环境和矿床地质特征,通过黄铁矿Co、Ni、As元素含量特征、闪锌矿中Cd、Zn、Mn、Fe元素含量特征,认为卡而却卡矿床A区具有受岩浆热液控制的斑岩型铜矿床成因特征,B区和C区为矽卡岩型矿床成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标型特征 成矿温度 成矿类型 电子探针 卡而却卡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西段卡而却卡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大明 张爱奎 +4 位作者 屈光菊 逯登军 王磷 丁兆滨 李有录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106,共16页
卡而却卡铁铜多金属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典型矿床,矿床成矿作用复杂,但以往对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研究薄弱,制约了进一步找矿突破。笔者通过研究卡而却卡矿床成矿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等,建立了矿床成矿模... 卡而却卡铁铜多金属矿床是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典型矿床,矿床成矿作用复杂,但以往对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型研究薄弱,制约了进一步找矿突破。笔者通过研究卡而却卡矿床成矿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等,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研究认为矿床成矿时代为中三叠世;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围岩和深部花岗斑岩;矿床成因属接触交代型和热液脉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分属2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即与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成矿系统和与花岗斑岩有关的热液脉型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成矿系统。1∶1万详细地质填图+水系沉积物测量+磁法测量、激电、重力剖面测量是寻找该类型矿床的最佳找矿方法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模型 成矿模式 矿床 卡而却卡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勇 张大明 +4 位作者 刘国燕 李泽峰 赵永亮 李恒恒 王生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0-274,共5页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系列成矿的特征,成矿元素以Cu、Mo、Pb、Zn为主,共生、伴生有Fe、Au、Ag、W、Sn。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与斑岩型成矿关系密切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锆... 卡而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系列成矿的特征,成矿元素以Cu、Mo、Pb、Zn为主,共生、伴生有Fe、Au、Ag、W、Sn。采用LA-ICP-MS同位素测定技术,测得与斑岩型成矿关系密切的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为226.5±0.5Ma(MSWD=1.05,n=25),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三叠世,属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 LA-ICP-MS锆石U-PB测年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 卡而却卡 东昆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