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改则县物玛乡北部晚侏罗世吐卡日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纪占胜 姚建新 武桂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18-438,共21页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 西藏改则物玛地区发现了约33属47种及未定种的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珊瑚化石指示其所在的地层并非是原来认为的早二叠世下拉组,而是晚侏罗世牛津期—基末里期的吐卡日组。基于对改则物玛北剖面的研究,在吐卡日组之下新建了晚侏罗世萨波直不勒组。进而将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的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萨波直不勒组、吐卡日组和沙木罗组。改则县物玛乡北部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吐卡日组在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部有着更广泛的分布。将"下拉组"修订为吐卡日组也表明班公湖-怒江地层区改则地区物玛段并不存在二叠系灰岩与侏罗系木嘎岗日岩群碎屑岩的构造混杂现象。吐卡日组以浅海碳酸盐台地相的生物礁亚相、鲕粒滩亚相为特征,厚度也十分可观,指示其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潜力,班公湖-怒江地层区西段及南北两侧的碳酸盐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前景评价工作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改则地区 晚侏罗世 卡日 萨波直不勒组 沙木罗组 班公湖-怒江断裂带 珊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措勤盆地上侏罗统吐卡日组上下段的厘定及其礁灰岩发现的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量:8
2
作者 孙倩 纪占胜 +9 位作者 廖卫华 武桂春 何继富 石秋圆 李浩 刘振宇 郭安臣 侯召硕 李东泽 万晓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9-431,共13页
西藏班戈县保吉地区各昌茶玉剖面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约12属16种,分别为Calamophylliopsis?sp.,Clausastraea?sp.,Epistreptophyllum cylindratum Milaschevitsch,Epistreptophyllum sp.,Heliocoenia aff.etalloni Koby,Kobyastraea?sp... 西藏班戈县保吉地区各昌茶玉剖面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约12属16种,分别为Calamophylliopsis?sp.,Clausastraea?sp.,Epistreptophyllum cylindratum Milaschevitsch,Epistreptophyllum sp.,Heliocoenia aff.etalloni Koby,Kobyastraea?sp.,Montlivaltia tenuilamellats Roniewicz,Montlivaltia?sp.,Myriophyllia?sp.,Pseudocoenia hexaphyllia(d’Orbigny),Pseudocoenia?sp.,Rhipidogyra?sp.,Stephanastraea?sp.,Stylina?sp.,Stylina cf.subramosa de Fromentel,Thecosmilia?sp.等。化石指示各昌茶玉剖面上部第42—80层时代为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表明各昌茶玉剖面地层并不属于原划的中二叠统下拉组。本文依据化石及岩性特点将其修订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根据保吉地区的吐卡日组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其岩性变化可划分为上下两段地层,各昌茶玉剖面代表吐卡日组下段地层,主要为厚层碳酸盐岩夹少量泥页岩及多层礁灰岩。久朗仓剖面代表吐卡日组上段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夹大量粗碎屑岩地层。吐卡日组下段在措勤盆地内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广泛分布,指示晚侏罗世措勤盆地发育大面积广阔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其中生物礁表明晚侏罗世碳酸盐岩台地具有优越的油气生成和储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措勤盆地 上侏罗统 卡日 地层厘定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堆晶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天羽 李才 +3 位作者 苏犁 解超明 吴彦旺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62-1672,共11页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 在藏北羌塘中部日湾茶卡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岩石单元包括堆晶辉长岩、辉长岩岩墙、玄武岩等。通过对该蛇绿岩中堆晶辉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它们属于E-MORB型,与桃形湖和果干加年山地区的蛇绿岩比较相似。堆晶辉长岩(R12T11)中用于LA-ICP-MS定年的锆石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12个测试点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42.7Ma±3.4Ma,表明日湾茶卡蛇绿岩形成于早志留世。日湾茶卡蛇绿岩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内一处新的早古生代洋壳残片,将为进一步揭示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羌塘中部 湾茶 堆晶辉长岩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俯冲记录——羌塘中部日湾茶卡早石炭世岛弧火山岩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函 王保弟 +2 位作者 陈莉 李小波 王立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4-282,共9页
尽管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经历早古生代—三叠纪的长期演化过程,但已有资料显示羌塘中部沿该带的岩浆活动主要与碰撞作用有关,仍缺乏与俯冲相关火成岩的报道。报道龙木错—双湖结合带西段日湾茶卡东的一套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中安山岩的年... 尽管龙木错—双湖结合带经历早古生代—三叠纪的长期演化过程,但已有资料显示羌塘中部沿该带的岩浆活动主要与碰撞作用有关,仍缺乏与俯冲相关火成岩的报道。报道龙木错—双湖结合带西段日湾茶卡东的一套那底岗日组火山岩中安山岩的年龄、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安山岩锆石U-Pb年龄为330.6±2.8Ma,表明火山活动的时间为早石炭世。该套岩石因遭受硅质流体交代,SiO2含量变化较大(54.84%~72.84%),在Nb/Y-Zr/TiO2×0.00001图解中全部落入安山岩区,属于低—中钾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蛛网图明显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火山岛弧特征。日湾茶卡安山岩是在羌塘中部发现的早石炭世岛弧型火山岩,为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洋盆晚古生代俯冲作用提供直接的年代学和岩石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弧火山岩 早石炭世 龙木错-双湖结合带 湾茶 羌塘中部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岛弧地体的俯冲是南羌塘增生杂岩形成的重要机制:来自日湾茶卡洋岛的证据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典 王根厚 +5 位作者 刘正勇 刘佳琪 李超 刘函 唐宇 冯翼鹏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洋内岛弧及微陆块的俯冲增生是形成增生杂岩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对南羌塘地区日湾茶卡组进行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开展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碎屑组分模式、碎屑锆石测年等研究,发现:(1)日湾茶卡为近源沉积,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325~... 洋内岛弧及微陆块的俯冲增生是形成增生杂岩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对南羌塘地区日湾茶卡组进行野外实测地质剖面,开展沉积特征、古生物化石、碎屑组分模式、碎屑锆石测年等研究,发现:(1)日湾茶卡为近源沉积,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峰值为325~375 Ma,但在龙木错-双湖古特提斯大洋周边陆块均未发现源区,其真正物源应为其下伏的望果山组火山岩;(2)日湾茶卡组内珊瑚化石丰度虽然高,但分异度非常低,其沉积位置应是一个相对突出的孤立位置。根据日湾茶卡组下伏望果山组火山岩所具有的洋内岛弧地球化学特征,并与同期SSZ型蛇绿岩组成的类似洋内俯冲的大地构造体系对比,本文认为日湾茶卡组与其下伏的望果山组火山岩共同组成了泥盆纪-石炭纪由洋内俯冲形成的古岛弧地体。根据碎屑锆石分布型式的相似性,本文进一步认为猫儿山地区部分南羌塘增生杂岩的源岩为日湾茶卡组。因此,日湾茶卡洋岛应曾经历过俯冲增生作用:浅部发生前端"刮削作用"形成冈玛错地区有变形但无变质的日湾茶卡组及望果山组,俯冲到深部的日湾茶卡组则发生高压变质作用并在后期折返至增生杂岩的浅部层次。因此,本文认为在南羌塘增生杂岩的形成过程中,日湾茶卡古岛弧地体的俯冲与增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茶 洋内岛弧地体 南羌塘增生杂岩 碎屑锆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戈县保吉地区萨波直不勒组珊瑚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孙倩 纪占胜 +3 位作者 廖卫华 姚建新 武桂春 武振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323-324,共2页
措勤盆地海相中、上侏罗统碳酸盐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纪占胜等,2008,2011)。在以往的报道中认为盆地主要生油岩系集中在中-上侏罗统接奴群及拉贡塘组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中(王剑等,2004,2009;陈明等,2005)。
关键词 西藏 晚侏罗世 珊瑚 萨波直不勒组 卡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保吉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磁组构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周亚楠 邵瑞琦 +3 位作者 姜南 高扬 于亮 吴汉宁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2-535,共14页
拉萨和羌塘地块拼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但迄今对两者的具体拼合时间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进一步寻找约束两者碰撞时限的地质证据,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特征显示其遭... 拉萨和羌塘地块拼合形成了青藏高原的核心,但迄今对两者的具体拼合时间仍存在激烈的争论。为进一步寻找约束两者碰撞时限的地质证据,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特征显示其遭遇过较强的构造应力,吐卡日组地层磁化率主轴k_1方位与地层面斜交,但经地层校正后,k_1方位与区域褶皱方向一致,表明应力方位为北北东—南南西向;萨波直不勒组地层k_1方位在地层校正前平行于层面,指示了垂直于主压应力的方向,推断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同一期应力,应力方向均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早白垩世多尼组地层磁组构显示其后期遭受的构造应力场强度弱,且与晚侏罗世应力并非同一期。因此,通过对比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地层的磁组构特征,认为保吉地区晚侏罗世地层磁组构记录了北北东—南南西向较强的构造应力,推断该期应力来源于拉萨-羌塘地块的碰撞拼合事件,而多尼组地层并未受该期应力场的影响,仅记录了区域褶皱隆起时的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吉地区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卡日 磁组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保吉地区晚侏罗世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2
8
作者 孟亚洲 纪占胜 +4 位作者 廖卫华 姚建新 武桂春 孙倩 武振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3-847,共15页
西藏班戈县纳木错西岸的保吉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珊瑚化石14属21种及未定种。它们分别是:Goniocoracf.annulata Roniewicz,Calamophylliopsis cf.moreauna(Michelin),Thecosmilia?sp.,Calamophylliopsis?sp.,Micrabac... 西藏班戈县纳木错西岸的保吉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珊瑚化石14属21种及未定种。它们分别是:Goniocoracf.annulata Roniewicz,Calamophylliopsis cf.moreauna(Michelin),Thecosmilia?sp.,Calamophylliopsis?sp.,Micrabacia?sp.,Stylosmilia michelini M.-Edwards et Haime,Cladophyllia turbinata(Gregory),Cladophyllia?sp.,Thamnasteria?sp.,Ovalastraea?sp.,Montlivaltia?sp.,Latiastraea goldfussi(Koby),Donacosmilia cf.silinensis Liao,Thecosmilia baingoinensis sp.nov.,Placophyllia cf.rugosa Becker,Cladophyllia rollieri Koby,Thecosmilia cf.costata Fromentel,Goniocora?sp.,Pleurocora crassa(Reuss),Calamophylliopsis moreauna(Michelin),Trocharaea?sp.等。这些珊瑚表明其所在地层的时代不是中二叠世,因此不能划为中二叠统下拉组。通过与已有上侏罗统岩石地层单位的对比分析,该套地层应属于吐卡日组。本研究吐卡日组的发现证明了保吉地区的上侏罗统并非缺失,而是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了措勤盆地上侏罗统并非缺失,也不仅仅是接奴群或者是拉贡塘组为代表的碎屑岩沉积,而且也有上侏罗统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这一发现为开展措勤盆地礁滩相上侏罗统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地层古生物学证据,因此,笔者建议将上侏罗统吐卡日组作为措勤盆地新的油气勘探目标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措勤盆地 上侏罗统 珊瑚 卡日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戈县扎穷地区古生界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 被引量:10
9
作者 孟亚洲 纪占胜 +4 位作者 姚建新 武桂春 孙倩 廖卫华 潘华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2-821,共10页
西藏班戈县新吉乡扎穷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珊瑚化石10属11种:Stylina?sp.、Goniocora annulata Roniewicz,Epistreptophyllum cf.cornutiformis(Gregory),Solenocoenia?sp.,Calamophylliopsis moreauana(Michelin),Thamnasteria?sp.,Cl... 西藏班戈县新吉乡扎穷地区新发现了晚侏罗世珊瑚化石10属11种:Stylina?sp.、Goniocora annulata Roniewicz,Epistreptophyllum cf.cornutiformis(Gregory),Solenocoenia?sp.,Calamophylliopsis moreauana(Michelin),Thamnasteria?sp.,Clausastraea?sp.、Isastraea?sp.,Montlivaltia?sp.,Montlivaltia tenuilamellata Roniewicz,Thecosmilia?sp.,早白垩世珊瑚化石3属3种:Eohydnophora tosaensis Yabe&Equchi、Clausastraea tabulate Morycowa、Stylosmilia baojiensis sp.nov.,早白垩世腹足类化石5属8种:Mesoglauconia neumayri(Nagao),Rhabdocolpus asiaticum Djalilov,Pseudomesalia bangoinensis Yu,Mesoglauconia bicarinata(Hamlin),Mesoglauconia arkelli Mennessier,Nerinea domaensis Yu,Mesoglauconia cf.arkelli Mennessier,Microschizacf.inflata Orbigny。根据上述化石,原中二叠统下拉组被修订为上侏罗统吐卡日组和下白垩统朗山组,原下石炭统永珠组被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上述地层时代修订的意义如下:(1)上侏罗统吐卡日组的分布范围向南可以到达扎穷地区,进一步否定了冈底斯南部在晚侏罗世是古陆的认识。(2)朗山组和多尼组的发现指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分布范围向南可以扩展到扎穷地区,这对冈底斯南部在早白垩世是古陆或岛弧的认识提出了质疑。(3)扎穷地区不存在古生界岩块与中侏罗统蛇绿岩构造混杂的现象。本区的构造活动强度并不强烈,没有造成古生界岩块大规模出露并混杂堆积的现象。(4)因为吐卡日组、多尼组和朗山组分布范围的扩大、措勤盆地中部构造破坏并不强烈,所以措勤盆地的油气前景进一步变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古陆 珊瑚 腹足类 晚侏罗世 早白垩世 卡日 多尼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物玛地区原“晚古生代”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少文 纪占胜 +1 位作者 武桂春 李涌溪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 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物玛地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地层中新发现了中生代孢粉化石14种及未定种,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将该地层修订为下白垩统多尼组提供了古生物学依据。上石炭统拉嘎组被修订后,研究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不再存在拉嘎组混杂在中生代地层中的现象。同时本次研究在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以南的冈底斯—腾冲地层区物玛分区原划为上石炭统拉嘎组中,发现中生代孢粉化石10种及未定种,并在其灰岩夹层中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6种及未定种,同时在原划分为中二叠统下拉组中也发现晚侏罗世珊瑚化石。根据化石时代和区域地层对比,拉嘎组和下拉组分别被修定为上侏罗统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至此,物玛分区的上侏罗统以萨波直不勒组和吐卡日组为代表,与其北侧的班公湖—怒江地层区上侏罗统可进行对比。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铁杂—日雍构造混杂岩带为例,证实在混杂岩带开展古生物学研究非常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萨波直不勒组 卡日 珊瑚 孢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西藏尼玛M_(w)6.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邱江涛 季灵运 +1 位作者 刘雷 刘传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6-1599,共14页
2020年西藏尼玛M_(w)6.3地震发生在羌塘块体中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系内的半地堑盆地内,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发震断层存在较大差异。文中采用InSAR技术和Sentinel-1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 2020年西藏尼玛M_(w)6.3地震发生在羌塘块体中部、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系内的半地堑盆地内,基于震源机制解确定的发震断层存在较大差异。文中采用InSAR技术和Sentinel-1卫星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同震形变场,基于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反演确定了发震断层参数,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获得了断层面上的精细滑动分布。结果表明:1)在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中,尼玛地震引起一椭圆形沉降区(长约12km,宽约8km),最大LOS向沉降值分别为-0.298m、-0.238m。2)同震位错以正断倾滑为主,兼有少许走滑分量,滑动主要集中在3~12km深度,最大滑动量达1.1m,位于7km深处。3)发震断层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西侧的分支断层,走向约为30°,倾角约为68°,滑动角约为-73°。4)此次地震的破裂模式显示依布茶卡-日干配错走滑断裂存在张性应力积累,羌塘块体中部处于张性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玛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 依布茶-干配错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河源问题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79年第1期93-97,共5页
黄河河源究竟在那里,是不少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对黄河源头各支流从长度、流域面积、水量、源头形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历史上多次探河源,也以卡日曲为主要对象。并证实雅拉达泽山与黄河河源在水文地... 黄河河源究竟在那里,是不少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对黄河源头各支流从长度、流域面积、水量、源头形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应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历史上多次探河源,也以卡日曲为主要对象。并证实雅拉达泽山与黄河河源在水文地理上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日 河源地区 水文地理 河流长度 古宗 星宿海 正源 达素 曲流 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