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砾质荒漠植物-传粉者互作网络的春季动态
1
作者 石靖宇 祝洪波 +3 位作者 刘丹 吉乃提汗·马木提 邵长亮 黄代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3-938,共16页
群落中开花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互利共生网络,称为传粉网络。它作为一个动态实体,物种及其互作发生着时间变化。传粉网络动态的研究对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及其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荒漠植物群落... 群落中开花植物与传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互利共生网络,称为传粉网络。它作为一个动态实体,物种及其互作发生着时间变化。传粉网络动态的研究对理解群落构建过程及其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荒漠植物群落传粉网络季节动态的研究较少。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域具冬季寒冷漫长,春季来临晚,气温上升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导致绝大多数荒漠植物均集中在该季节迅速生长、开花来躲避酷暑,传粉昆虫种类多且活动频繁,形成的网络最为复杂,推测该区域传粉网络存在强烈的春季动态变化。为此,通过野外观测,以周为分析粒度,构建了6个春季内的周网络,从组成、连接以及结构水平上探讨该互作网络的春季动态。结果表明:(1)该砾质荒漠春季内环境温度持续升高了15.5℃。(2)该传粉网络的组成、连接和结构均表现出强烈的春季动态:开花植物及传粉者种类、传粉者相对多度、连接数、网络特化程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4月下旬(第1周),开花植物和传粉者物种数仅为3种和9种,传粉者相对多度仅为0.028,连接数仅13条,网络特化程度仅为0.45。到5月下旬(第5周),开花植物和传粉者物种数分别增加至25种和58种,且传粉者物种数始终多于开花植物;传粉者相对多度上升至0.303,连接数多达157条,网络特化程度上升至0.65;而连接度、嵌套度、植物与传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则表现出相反趋势,其中4月下旬(第1周),连接度高达0.15,嵌套度高达-3.44,植物与传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分别高达0.325、0.473。到5月下旬(第5周),连接度下降至0.05,嵌套度下降至-30.35,植物与传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至0.115、0.114。开花植物相对多度、模块化程度整体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其中4月下旬(第1周),开花植物相对多度仅为0.002,模块化程度仅为0.16,5月底(第6周),开花植物相对多度上升至0.520,模块化程度上升至0.63。稳健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4月底(第2周)高达0.66,5月底(第6周)下降至0.15。网络各水平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植物物种数与传粉者物种数、连接数、模块化、网络特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连接度、嵌套度、植物和传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等。(3)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说明春季内温度的变化驱动了开花植物和传粉者物种发生改变(P<0.05),可能引起两者之间的互作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网络连接迅速变化(连接数和连接度)(P<0.001),进而导致网络结构(嵌套度、模块化程度、稳健性、植物与传粉者生态位重叠程度、网络特化程度)发生变化(P<0.05),最终驱动互作网络在春季内发生明显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砾质荒漠的环境气象因子与互作网络的组成、连接与结构均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该互作网络表现出了很强的可塑性。这也可能是该砾质荒漠群落为应对恶劣环境所产生的适应机制之一,可为揭示北疆砾质荒漠传粉网络的动态及形成机制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砾质荒漠 传粉网络 春季动态 连接度 嵌套性 模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西部准噶尔沙蒿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春娥 张丽君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21期5266-5271,共6页
在野外调查取样的基础上,研究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西部沙漠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并揭示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准噶尔沙蒿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较简单,物种多样性和植株密度... 在野外调查取样的基础上,研究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西部沙漠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并揭示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准噶尔沙蒿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较简单,物种多样性和植株密度均较低,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也偏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TN)、全磷(TP)及坡度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CCA排序分析进一步表明,TN和TP是影响群落物种分布的关键因子。因此,未来可以适当提高土壤N、P含量,以利于该区准噶尔沙蒿群落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沙蒿(Artemisia songarica) 物种多样性 环境因子 CCA 环境保护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任志刚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13年第2期13-15,共3页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不断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枯竭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新疆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区... 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地球上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人类为了生存就需要不断去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的枯竭反过来又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是新疆有蹄类野生动物的重点保护区域,也是普氏野马的故乡和野化基地,但随着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在保护区大范围的开采已成定局,近几年尤其是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发对保护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逐渐缩小、保护内野生动物数量持续下降,“普氏”野马野放也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问题。因此尽快采取对策来缓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 保护对策 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 人类社会 普氏野马 人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与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01年第3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生态旅游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马在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喜与忧 被引量:1
5
作者 韩梅 陈琳 《新疆林业》 2012年第4期37-38,共2页
普氏野马,俗名蒙古野马,哺乳纲,奇蹄日,马科,外形粗壮,头短钝而大,颈项粗厚,额发短而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尾基具短毛,似驴尾。毛色除腰部和四肢内侧呈白色外,其他部位呈土黄色,背部有一条暗褐色腹线,前后肢有附蝉(俗... 普氏野马,俗名蒙古野马,哺乳纲,奇蹄日,马科,外形粗壮,头短钝而大,颈项粗厚,额发短而缺,鬃毛逆生,短而直立,尾基具短毛,似驴尾。毛色除腰部和四肢内侧呈白色外,其他部位呈土黄色,背部有一条暗褐色腹线,前后肢有附蝉(俗称夜眼)四个,体长2.2-2.8米,体重200-300公斤,属草原荒漠、半荒漠动物,栖居在平原、丘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普氏野马 荒漠动物 蒙古野马 哺乳纲 土黄色 俗名 毛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策之管见
6
作者 彭向前 《新疆林业》 2013年第3期20-22,共3页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88°30’~90°03’,北纬44°36’~46°00’,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47.5千米,总面积18000平方千米。卡拉麦里山为横亘于噶尔盆地东部荒原的...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准葛尔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88°30’~90°03’,北纬44°36’~46°00’,东西宽117.5千米,南北长147.5千米,总面积18000平方千米。卡拉麦里山为横亘于噶尔盆地东部荒原的低山系,东连北塔山,西至滴水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发展对策 准葛尔盆地 地理坐标 有蹄类 北塔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奇的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珍贵的野生动物
7
作者 陈金良 吕琪 胡德夫 《野生动物》 2006年第6期45-46,共2页
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东部有一块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戈壁,它横跨昌吉和伊犁两自治州所属的6个县市,这就是我国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域、低缓起伏的戈壁丘陵、大漠的落... 在新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东部有一块1.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戈壁,它横跨昌吉和伊犁两自治州所属的6个县市,这就是我国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域、低缓起伏的戈壁丘陵、大漠的落日、五彩缤纷造型各异的雅丹地貌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构成了一幅奇特而雄伟的西部大漠画卷。加之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难以计数的古生物化石、神奇梦幻的魔鬼城、缤纷多彩的五彩城等自然遗迹和哈萨克族古老的传说,更给卡拉麦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 准噶尔盆地东部 地下矿产资源 古生物化石 新疆天山 地理位置 雅丹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向前 《野生动物》 1998年第3期7-8,共2页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水源地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监测
9
作者 吴洪潘 江晓珩 +3 位作者 戚英杰 葛炎 阿依江·叶尔肯 初红军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07-113,138,共8页
有蹄类野生动物是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其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对同域分布的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活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2016年4月至10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的12处... 有蹄类野生动物是荒漠、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物种,其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对同域分布的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活动规律的研究鲜有报道。2016年4月至10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内的12处水源地布设了41台红外相机,对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盘羊(Ovis ammon)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显示:1.在7143个相机工作日拍摄到有蹄类动物的有效照片46662张,独立照片4257张。其中,蒙古野驴照片最多,鹅喉羚、盘羊次之,普氏野马最少。2.四种有蹄类动物日活动节律不一致,相对丰富度(RAI)和夜间相对丰富度(NRAI)也不同。鹅喉羚、蒙古野驴的夜间相对丰富度高,夜间活动性强,盘羊的昼行性相对不明显。而普氏野马的昼间活动相对较强,黄昏时段达到活动高峰。有蹄类动物在水源地的活动差异与体型大小、日活动节律、昼夜活动习性、水份的消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有蹄类 水源地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降雨影响下辽南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滑坡灾害多因子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德凤 潘美伊 +3 位作者 高敏 闫成林 李媛媛 年廷凯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8,共11页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 位于辽宁省南部的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区域,近年来在集中降雨期间多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然而,针对集中降雨影响下该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与风险评价还很少探究,因此亟待开展深入研究,这对有效减轻保护区地质灾害危害、提升地质灾害应急和风险防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SMOTE-Tomek综合采样法、耦合XGBoost模型,对地形地貌、地质岩性、水文气象和人类工程活动因子等12个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获取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其次,着重考虑短时间集中降雨和连续性降雨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的日降雨数据,计算2018-2023年平均暴雨强度和3 d累计降雨量,作为危险性评价指标,实现对滑坡灾害危险性的量化评估。在此基础上,考虑承灾体的易损性特点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多因子滑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进而得到滑坡灾害风险评价分区图。结果表明:较高及以上等级风险区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仙人洞镇东北部、步云山乡北部、长岭镇北部和荷花山镇西南部。未来应重点关注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仙人洞镇和步云山乡,加强监测和预警工作,为整个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评价 风险评价 SMOTE-Tomek算法 XGBoost模型 防灾减灾能力 自然保护区 集中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进意大利蜜蜂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和生态平衡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凯 周瑞琪 +5 位作者 达娃 土艳丽 李万里 旦真 吴黎明 黄苑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我国特有蜂种,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优势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意大利蜜蜂A.mellifera ligustica的引进,其对保护区内中华蜜蜂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着重探讨了引进意大利蜜蜂对西藏地区本地中华蜜蜂及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意大利蜜蜂的引入对中华蜜蜂构成了多重挑战,包括削弱中华蜜蜂种群竞争力、降低繁殖效能、增加疾病交叉感染风险及破坏生态平衡,具体表现为不同蜂种蜜源争夺优势、性引诱干扰及病原传播。另一方面,引进意大利蜜蜂也可能带来了一定的正面效益,如促进经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为保护本土蜂种优势和生态平衡,本文提出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恢复策略,包括划定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养殖区、规范蜂农放蜂等养蜂活动、加强入侵物种管理和本土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以及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等。这些建议旨在为政府部门、当地农户以及社会各界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以促进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管理,也为我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建设以及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意大利蜜蜂 物种引进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自然保护区光污染演变研究
12
作者 刘鸣 李瑞聪 +2 位作者 刘清源 李熙 吴承龙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1,共6页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对生物及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逐渐受到人工光的侵扰。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光污染状况,以2012—2021年校正后的NPP/VIIRS(搭载... 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而划定的区域,对生物及其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大,逐渐受到人工光的侵扰。为探究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光污染状况,以2012—2021年校正后的NPP/VIIRS(搭载在NPP卫星上的传感器: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套件)夜光遥感图像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平台,从数量变化、水平变化和强度变化三方面,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光污染变化。结果发现:第一,2012—2021年我国未受人工光污染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在逐渐减少,到2021年研究样本中仅剩52个,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内蒙古;第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光污染的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第三,本次研究范围内,其中有50.56%的自然保护区光污染呈增加趋势,多数地区污染程度提高一个层级,空间上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南地区,38%自然保护区光污染呈稳定趋势,主要分布于中部和东部地区;11%的自然保护区光污染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东北的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本研究结果为更全面地控制自然保护区光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生态保护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夜光遥感 光污染 NPP/VIIRS 生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塘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调查分析
13
作者 杨育林 黄兰鹰 +5 位作者 杨勇智 齐沛森 王谢 杨莉 米志强 尤继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全面了解理塘县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为区域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样线、样方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等进行... 为全面了解理塘县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为区域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样线、样方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野生种子植物共计78科371属1021种,优势科主要包括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蔷薇科(Rosaceae)等,优势属主要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和虎耳草属(Saxifraga)等。保护区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8科共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25科,占比32.05%,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各有24科,占比分别为30.77%;371属包含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129属,占比34.77%,东亚分布有47属,占比12.67%,中国特有分布有13属,占比3.50%;科、属水平分布区类型分别占国内分布区类型的46.67%和100%。分布有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区系调查 保护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涧凤凰山候鸟州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价值评价
14
作者 张加宝 戴俊宏 +4 位作者 李金亮 张忠华 蒋如鹏 胡昌平 杨华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194-198,共5页
从植物多样性、植被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多样性4个方面探讨南涧凤凰山候鸟州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15科294属437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6种。保护区的... 从植物多样性、植被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和景观资源多样性4个方面探讨南涧凤凰山候鸟州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评价了保护区的保护价值。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15科294属437种,其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6种。保护区的植被划分为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和9个群丛;保护区内共记录哺乳动物40种、鸟类9目40科96属133种、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森林景观、动物景观、水文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评价方面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多样性、自然性、脆弱性、面积适应性和生态区位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保护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
15
作者 韩亚鹏 杨永强 +2 位作者 高文杰 毛锐锐 周天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及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1年该地区识别出华北豹个体39只,其中雌性15只,雄性18只,亚成体2只,幼崽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3只,种群性比(雌性数量/雄性数量)为0.83;2021—2022年共记录识别出华北豹45只,其中雌性18只,雄性2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6只,种群性比为0.86,种群结构中成体占90%以上.该地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年增长率为15.38%,种群空间活动范围主要在核心区(拍摄频次占48.5%),实验区和缓冲区较少,空间分布位点主要集中在秦直道及两侧山梁,谷底及中、下位坡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 华北豹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5―2024年景观格局动态及NDVI变化特征
17
作者 王华 唐星林 +2 位作者 汤浩藩 温馨 王丽艳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8-55,共8页
【目的】基于2015、2020和2024年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NDVI指标,揭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区域划分为林地、疏林地、农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6类,借助GIS... 【目的】基于2015、2020和2024年遥感影像,结合景观格局指数与NDVI指标,揭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生态保护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将区域划分为林地、疏林地、农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6类,借助GIS与Fragstats计算NP、PD、ED、LPI、FRACT、SHDI等格局指标,并分析年最大NDVI变化。【结果】(1)2015至2024年,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类型始终以林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96.448%。疏林地持续减少,林地和草地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而农田和水体未发生转移,景观格局趋于平稳。(2)2015至2024年,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为0.178~0.184,变化不显著。景观斑块数量(NP)从388个增至416个,斑块密度(PD)从2.4个/km^(2)增至2.6个/km^(2),边缘密度(ED)从16.8 m/hm^(2)增至17.2 m/hm^(2),表明景观出现了破碎化。与2015年相比,2024年最大斑块面积指数(LPI)和平均分维数(FRACT)未见变化,说明区域内大型斑块未明显裂化,景观边界的复杂性未改变。(3)NDVI从2015至2020年增加了13.11%,到2024年增加了16.39%。近十年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NDVI增幅达20.34%。【结论】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在封山育林和严格管控下,保护区景观连通性与稳定性显著增强,植被覆盖持续改善。后续应在巩固“量”的提升基础上,聚焦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质”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景观格局 斑块 景观指数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
18
作者 李翔 关艳辉 邢晓莹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8期94-98,共5页
为了解和掌握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于2024年春、夏及秋季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开展鸟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到鸟类11目28科74种,其中古北界2种(2.70%)、广布种72种(97.30%)。从居留类型来看,以夏候鸟为... 为了解和掌握黑龙江小北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于2024年春、夏及秋季采用样线法对保护区开展鸟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到鸟类11目28科74种,其中古北界2种(2.70%)、广布种72种(97.30%)。从居留类型来看,以夏候鸟为主,共33种(44.60%);其次为留鸟,共32种(43.24%);旅鸟共8种(10.81%);冬候鸟1种(1.35%)。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9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鸟类1种,易危(VU)鸟类1种。此次调查对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解,同时也为保护区后续科学研究、保护政策以及野生动物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多样性调查 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9
作者 杨勋 郭宝华 +2 位作者 崔茂欢 马俊华 李亚楠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4期58-63,共6页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并与邻近地区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比较,分析凤凰山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7科266属389种,科的组成以小科、极小...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对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组成和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并与邻近地区5个自然保护区进行比较,分析凤凰山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97科266属389种,科的组成以小科、极小科为主,科内种的组成以较大科、中等科为主;属的组成、属内种的组成均以小属、极小属为主。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属含17个分布区类型及变型,种含21个分布区类型及变型。温带性质明显,温带分布的属占比55.41%,温带分布的种占比64.34%。凤凰山种子植物区系R/T值与太极顶最为接近,与水目山差距最大;种系分化程度与大龙潭、巍宝山最为接近;亲缘关系与大龙潭、巍宝山最近,与水目山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区系 分布区类型 R/T值 相似性分析 南涧凤凰山州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及其水质关联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珊珊 刘东萍 +3 位作者 谢晓琳 钱锋 于会彬 宋永会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6-1026,共11页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 针对莫莫格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水体,利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探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光谱特征和来源;采用二维相关光谱结合结构方程模型分析DOM组分变化及其与水质指标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水体DOM受内源和外源共同作用,腐殖化特征明显,蛋白质组分含量较低.PARAFAC共识别出微生物代谢产物(C1)、类富里酸(C2和C4)、类胡敏酸(C3)和类色氨酸(C5)等5种组分,其中C1组分含量最高(41.37%);DOM来源、组成、转化与保护区内水生动、植物生长环境下的微生物代谢过程紧密相关,采用2D-COS表征沿水流方向DOM组分的变化顺序为:C4→C2→C3→C1→C5,类富里酸(C2和C4)含量的变化幅度大于类色氨酸,类色氨酸的含量相对比较稳定.C1、C5组分与CODM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藻类生长死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机物.DOM来源和组成对水环境因子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DOM主要通过腐殖化程度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46.17%;DOM组分C2和C3间接影响水质状态,影响权重为17.59%.莫莫格自然保护区水体DOM组成与水环境因子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水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结构方程模型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