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钼靶X线、核磁共振DWI联合DCE技术对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
1
作者 李世影 朱培园 孙志朋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88-89,92,共3页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X线、核磁共振DWI联合DCE技术(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在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 目的 分析乳腺钼靶X线、核磁共振DWI联合DCE技术(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占位性病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在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乳腺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三种检查方式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100例患者中恶性55例,Ⅴ级15例、Ⅳ级17例,Ⅲ级11例,Ⅰ级4例,良性55例,Ⅴ级2例、Ⅳ级5例,Ⅲ级11例,Ⅰ级17例。其中乳腺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出恶性44例,良性56例,敏感度95.56%,特异度98.18%,准确性97.00%。联合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出恶性42例,良性58例,敏感度82.22%,特异度90.91%,准确性87.00%。乳腺钼靶X线诊断出恶性40例,良性60例,敏感度75.56%,特异度89.09%,准确性83.00%。结论 乳腺钼靶X线、联合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率更接近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钼靶X线 核磁共振DWI DCE技术 乳腺占位性病变 诊断 敏感度 特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内镜检查术联合腹部CT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2
作者 赵伟国 冯波 管迪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1期74-79,共6页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联合腹部CT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分为良性组(n=41)和恶性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类型、EUS、腹部CT、联合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绘...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联合腹部CT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该院收治的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120例,分为良性组(n=41)和恶性组(n=79)。比较两组患者病变类型、EUS、腹部CT、联合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curve),探讨EUS、腹部CT和联合检查对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鉴别价值。结果与良性组比较,恶性组病变直径>2 cm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中,黏液性囊腺瘤7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浆液性囊腺瘤8例,乳头状黏液性肿瘤5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6例;恶性组中,胰腺癌60例,胰腺导管腺癌11例,胆管腺癌8例。EUS、腹部CT和联合检查准确诊断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分别为68、53和75例。将恶性纳入阳性,良性纳入阴性,绘制ROC curve,分析EUS、腹部CT和联合检查对胰腺占位性疾病的鉴别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3、0.653和0.913,敏感度分别为86.08%、67.09%和94.94%,特异度分别为80.49%、63.41%和87.80%,联合检查均最高。结论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直径>2 cm比例更高,EUS联合腹部CT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具有较好的鉴别价值,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占位性病变 超声内镜检查术(EUS) 腹部CT 良性 恶性 鉴别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艾宪程 于志浩 徐翔宇 《中国内镜杂志》 2025年第2期55-62,共8页
目的分析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98例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纳... 目的分析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198例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单独运用及联合运用上述三种检查手段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效能。结果经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乳腺导管内良性病变152例,均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病变46例,25例乳腺导管内癌,21例浸润性导管癌。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经乳管镜、乳腺钼靶、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分别为95.45%、81.31%、84.85%和97.47%;其中,乳管镜和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乳管镜和三者联合检查的检出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乳管镜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30%、97.20%和95.77%,乳腺钼靶分别为65.00%、94.21%和86.96%,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为70.73%、96.06%和89.88%,三者联合分别为95.65%、97.28%和96.89%。三者联合检查和单用乳管镜诊断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都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P<0.05),而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查和单用乳管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诊断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管镜对乳头血性溢液合并乳管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明显高于乳腺钼靶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且三者联合检查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诊断效能,但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管镜 乳头血性溢液 乳腺钼靶 诊断价值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管内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him-DWI与SS-EPI在肺部占位性病变MR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4
作者 张宏凯 袁继武 +4 位作者 赵可可 董亚锋 张首宁 鲁亚南 曲金荣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22期4043-4047,共5页
目的对比逐层匀场技术(iShim-DWI)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应用于肺部占位性病变MR检查中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3年3月经CT检查证实存在肺占位病变的患者的MR图像。所有患者均使用3.0 T MRI检查仪行SS-EP... 目的对比逐层匀场技术(iShim-DWI)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应用于肺部占位性病变MR检查中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23年3月经CT检查证实存在肺占位病变的患者的MR图像。所有患者均使用3.0 T MRI检查仪行SS-EPI、iShim-DWI及T 2WI扫描。以T 2WI-haste图像为参考,由2名放射科医生采用五分法对2种DWI图像整体质量评分,Kappa检验用来评价2名医生评分的一致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种DWI序列对图像整体质量显示的差异。2名放射科诊断医生共同对肺占位性病变进行定量参数的测量,计算肺占位性病变图像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病变的前后径(AP)、左右径(RL)的几何变形率(GDR),另测量肺占位性病变的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序列测得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共收集肺占位病变的患者56例,其中肺癌23例,转移瘤33例。2名放射科医生对2种DWI序列图像整体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5)。两序列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Shim-DWI和SS-EPI显示肺占位性病变的SNR、CNR分别为23.683、39.803和15.525、21.261,2种序列间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Shim-DWI和SS-EPI测量肺占位性病变前后、左右方向的GDR分别为6.914、6.879和27.827、25.859,iShim-DWI对肺占位性病变GDR较SS-EPI显著降低(P<0.001)。在iShim-DWI和SS-EPI中测量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097×10^(-3)、1.105×10^(-3) mm 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占位性病变的检查中,iShim-DWI可以明显提高DWI的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位性病变 扩散加权成像 图像质量 iShim-DWI SS-EP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CT及磁共振成像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延晓滨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3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腹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MRI检查及病理检查。以... 目的:探讨腹部CT及磁共振成像(MRI)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于山东省广饶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胰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腹部CT、MRI检查及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CT与MRI联合及单独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结果及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对比胰腺占位性良性与恶性病变的CT值。结果:CT检查的Kappa值为0.641,MRI检查的Kappa值为0.637,联合检查的Kappa值为0.937,联合检查结果的诊断一致性更高。CT与MRI联合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查(P<0.05)。胰腺占位性良性病变的动脉期、胰腺期、延迟期CT值均高于胰腺占位性恶性病变(P<0.05)。结论:腹部CT与MRI联合检查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诊断一致性和诊断效能均优于单独检查。同时,CT值可作为鉴别胰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CT 磁共振成像 胰腺占位性病变 良恶性诊断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病理结果分析
6
作者 余肖 任德奎 洪瑾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1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病理结果,为眼眶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22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眼科收治的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眼眶占位性病变组织来源分类及变性质分类。结果:183... 目的:分析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病理结果,为眼眶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2年12月—2022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眼科收治的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眼眶占位性病变组织来源分类及变性质分类。结果:183例眼眶占位性病变中,以脉管瘤(41例,22.41%)最多,其次为眼眶囊性病变(32例,17.49%)、淋巴造血系统肿瘤(30例,16.39%)。良性肿瘤138例,占眼眶占位性病变的75.41%,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35例,25.36%)、皮样囊肿(17例,12.32%)、泪腺多形性腺瘤(14例,10.15%)较多。恶性肿瘤45例,占眼眶占位性病变的24.59%,其中以非霍奇金淋巴瘤(20例,44.45%)、鳞癌(7例,15.56%)、转移癌(6例,13.33%)较多。结论:眼眶占位性病变病理类型较多,临床应根据病理分类和分型,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进行诊断,减少误诊及漏诊,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占位性病变 病理诊断 组织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肺部占位性病变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孙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2300-2302,共3页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医学影像中心收治的120例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期间本院医学影像中心收治的120例经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肺部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均先行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检查。根据组织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分析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采用Kappa检验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与手术检查或组织活检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评估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手术检查或组织活检结果显示67例良性病变,53例恶性病变。CT血管造影检验肺部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显著低于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P<0.05)。经Kappa一致性检验,CT血管造影检出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0.867);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949)。恶性组患者重建肺部支气管动脉数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左右侧支气管动脉内径显著大于良性组(P<0.05)。结论:CT血管造影联合三维重建对肺部占位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CT 三维重建 诊断 肺部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诊断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8
作者 胡彦 郭清奎 +4 位作者 杨斌 左顺庆 张逸 杨凯华 吕欣颖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42期62-64,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胸部CT检查示外周型肺占位病变的128例患者行胸部超声检查,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自动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留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肺癌切...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在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胸部CT检查示外周型肺占位病变的128例患者行胸部超声检查,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自动活检针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留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肺癌切除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评价组织学诊断正确率,观察穿刺活检术后的并发症情况。结果 128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中5例因取材少或未取到病变处组织未能明确诊断,123例取材满意,其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组织学诊断正确率为95.1%(117/123),其中良性病变25例、恶性病变92例,肺癌伴感染误诊为肺脓肿6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15/123),包括气胸6例、胸腔积液3例、发热2例和痰中带血4例。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适用于纤支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的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患者,具有创伤小、确诊率高、安全、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超声检查 经皮肺穿刺 活组织检查 肺部疾病 肺周围型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9
作者 谭碧波 郑梦琳 +7 位作者 李万斌 钱艺 陈燕 张敏 牛晓乐 王玮玮 黄彬 郭佳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73-74,共2页
目的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方法4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均接受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以术... 目的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方法4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均接受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和增强CT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上述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中38例有病理结果,共检出44个病灶(良性病灶5个、恶性病灶39个)。常规二维超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准确性为68.4%、敏感性为92.6%、特异性为9.1%、阴性预测值为33%、阳性预测值为71.4%;增强超声分别为92.1%、100.0%、50.0%、100.0%、91.4%;增强CT分别为89.5%、96.7%、40.0%、66.7%、91.4%。增强超声与常规二维超声比较,P<0.05;但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注射液为造影剂的增强超声检查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优于常规二维超声,与增强C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 超声造影剂 超声检查 占位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高举 王清 +4 位作者 兰永树 王松 钟德君 李森 魏书一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8月对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30例脊柱占位性病变行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骨穿刺活检针,局麻下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取脊柱占位性...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5月~2010年8月对临床不能明确诊断的30例脊柱占位性病变行CT引导下椎体穿刺活检术,在CT扫描监控下,使用骨穿刺活检针,局麻下经椎弓根或椎弓根旁途径取脊柱占位性病变骨质适量,通过变换工作通道方向或用不同直径的骨活检针进行多向多点取材,将钻取标本立即置于10%福尔马林中保存,标本送病理检查及相应的病理细胞学检查。结果 30例均成功穿刺取材,其中28例获得明确诊断:原发恶性肿瘤7例,脊柱转移性肿瘤13例,化脓性脊柱炎2例,脊柱结核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神经纤维瘤1例,椎体血管瘤1例,修复性肉芽肿1例;2例未能明确诊断,采取切除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嗜酸性肉芽肿1例,转移性腺癌(肺源性)1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93.3%(28/30)。结论 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对于脊柱占位性病变诊断具有安全、活检阳性率高特点,是诊断脊柱占位性病变的理想方法,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引导 脊柱占位性病变 活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与病理相关性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志梅 彭康明 +2 位作者 周江云 马珺 鲍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 目的探讨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及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肺占位性病变患者103例。均进行常规64排螺旋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占位性病变结节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恶性肿瘤分叶征,小气道改变,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血管纠集征出现比例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P<0.05)。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常规CT(P<0.05)。且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肺癌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58)。结论肺占位性病变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特点与其病理类型、良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诊断肺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位性病变 病理类型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实时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及表现分析 被引量:37
12
作者 张蕾 蒋荣泉 +1 位作者 吴美娟 周幼萍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诊治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进行良恶性鉴别和诊断。结果本文45例患者的58个病灶中良性病灶42个(增生结节4个,滤泡性腺瘤4个,炎性结... 目的探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诊治的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进行良恶性鉴别和诊断。结果本文45例患者的58个病灶中良性病灶42个(增生结节4个,滤泡性腺瘤4个,炎性结节3个,结节性甲状腺肿31个);恶性病灶16个,均为乳头状癌。在58个甲状腺占位性病变的良性病灶中大部分病灶弹性评分在3分以下(包括3分),而恶性组的大部分病灶弹性评分在4分以下(包括4分),经统计学分析良性病灶和恶性病灶的弹性分级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照上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3分以下(包括3分)为良性病灶标准,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在4分以上(包括4分)为恶性病灶标准,进行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鉴别诊断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分析发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对良恶性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0%、92.86%、82.35%、95.12%。结论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无痛、操作便捷,对甲状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意义会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占位性病变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皮质功能重组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于龙华 卢光明 +1 位作者 张志强 周文珍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516-519,i016,共5页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脑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手功能区的重组状况,分析其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选择12例临床症状较轻的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组块设计的方法,双手分别行静止对指任务,在GEsigna1.5T...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脑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手功能区的重组状况,分析其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方法:选择12例临床症状较轻的运动皮质区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组块设计的方法,双手分别行静止对指任务,在GEsigna1.5T磁共振成像仪下行数据采集,SPM99进行数据后处理,结果采用单样本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患侧脑激活区与健侧相比存在一种或多种差异,表现在:①患侧激活脑区移位,但无主运动区(M1)激活减弱(10例)。包括患侧M1区移位4例,患侧M1区和辅助运动区(SMA)均移位4例,SMA区移位2例;②患侧手指(病变对侧)动作任务时,SMA区激活较健侧任务时增强(4例)或减弱(2例);③患侧M1区激活减弱(1例)。结论:本组患者运动皮质的功能重组有两种表现形式:患侧脑区的移位代偿、患侧主运动区辅助运动区间代偿。fMRI可直观地观察功能区的分布,对指导神经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 运动皮质 占位性病变 功能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彩色双功超声显像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血管畸形 被引量:6
14
作者 简文豪 武文 +3 位作者 丁桂春 朱洁 郑文济 魏群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1-404,共4页
目的 :研究经颅彩色双功超声显像 (TCCD)方法学及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血管畸形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 :颅内占位性病变 (ISOL)及脑血管畸形 (CVM)共 73例 ,探头频率 2 .0~ 3 .5MHz ,彩色多普勒 (CDFI)频率 2 .0MHz。颞窗是主要声窗 ... 目的 :研究经颅彩色双功超声显像 (TCCD)方法学及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和脑血管畸形的可靠性。材料和方法 :颅内占位性病变 (ISOL)及脑血管畸形 (CVM)共 73例 ,探头频率 2 .0~ 3 .5MHz ,彩色多普勒 (CDFI)频率 2 .0MHz。颞窗是主要声窗 ,探头行横切、纵切、斜切扫查。结果 :ISOL及CVM共 66例 ( 90 .4% )被检出 ,CVM包括动静脉畸形 (AVM)及动脉瘤 (aneurysm)。ISOL 6例及CVM 1例 ( 9.6% )超声未检出的原因与病变类型及声窗无关 ,主要与病变位置有关。结论 :TCCD可作为对诊断与鉴别诊断AVM及动脉瘤的较好方法 ,对ISOL可作为辅助诊断及随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彩色双功超声显像 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血管畸形 静脉畸形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肾动脉成像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立国 刘培政 +2 位作者 李海飞 徐爱华 谭克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MSCT肾动脉成像(CTRA)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扫描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肾动脉,观察病变对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影响、肿瘤血管及... 目的探讨MSCT肾动脉成像(CTRA)在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Philips Brilliance 40层螺旋CT扫描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患者42例,用后处理工作站重建肾动脉,观察病变对邻近肾动脉分支的影响、肿瘤血管及类似肿瘤染色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观察肾动脉有无变异及其它病变。结果肾细胞癌(RCC)25例,其中14例可见邻近肾动脉分支受压,10例可见肾动脉受侵,6例可见1支或多支肿瘤供血动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6例,其中2例可见肾动脉分支受压,1例见供血动脉;肾囊肿患者11例,1例较大者压迫邻近肾动脉及其分支,无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显示。结论 CTRA不仅有助于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还能在显示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健侧肾动脉有无病变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补充信息,是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占位性病变 肾动脉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MRI表现 被引量:8
16
作者 戴辉 陈晓曦 文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2期254-257,262,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脾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中脾戈谢病1例,间皮囊肿1例,隐球菌病1例,脾结核5例,淋巴瘤4例,脾脉管瘤5例... 目的探讨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脾脏多发性占位性病变中脾戈谢病1例,间皮囊肿1例,隐球菌病1例,脾结核5例,淋巴瘤4例,脾脉管瘤5例。1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2例行CT、MRI检查。CT和MRI可以很好的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密度/信号、强化特点,脾脏不同多发占位病变各有一定的CT及MRI特点。结论 CT、MRI是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检查手段,MRI对某些脾脏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占位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19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临床分析及术后随访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武朋朋 高晓唯 +4 位作者 蔡岩 高雯 杨英 杨胜 田艳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19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选取2011-01/2015-08我科收治的191例221眼泪腺占位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结合病史、影像、病理资料、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所有患者行泪腺肿瘤摘除,术后随访1a。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191例泪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术后随访情况。方法:选取2011-01/2015-08我科收治的191例221眼泪腺占位患者,总结其临床特征,并结合病史、影像、病理资料、地域特色进行分析。所有患者行泪腺肿瘤摘除,术后随访1a。结果:患者191例221眼中,男44例49眼,女147例172眼。炎症性病变171眼,依次是IgG 4硬化性泪腺炎66眼、慢性泪腺炎27眼、泪腺脱垂伴炎性肿大54眼、Grave's病24眼。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6眼,依次是恶性淋巴瘤6眼、良性淋巴组织增生10眼。上皮性病变34眼,依次是多形性腺瘤26眼、多形性腺癌2眼、腺样囊性癌3眼、腺癌3眼。泪腺占位性病变以IgG 4硬化性泪腺炎、泪腺脱垂伴炎性肿大多见,其中汉族159眼、维族36眼、哈萨克族16眼、蒙古族10眼。手术后主要表现为眼部干涩,哭时无泪,以双侧泪腺摘除者明显,但局部使用人工泪液可以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病史及影像特点对泪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新疆地区泪腺占位,以非上皮性病变最为常见,其次是上皮性病变,多发生于汉族、维族患者,而其它民族少有发生,手术后眼部干涩及哭时无泪为主要症状。对病程短且有干眼倾向的患者需延迟摘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腺 占位性病变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吴小超 吴沛瑶 +3 位作者 黄晓丹 王飞 许伯明 缪林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期5-10,共6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 目的评价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59例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9例患者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男31例,女28例,年龄17~81(58.2±13.3)岁。病变位于十二指肠球部24例(40.68%),降部35例(59.32%)。病灶直径0.2~5.0(1.4±0.9)cm。病变来源于黏膜层39例(66.10%),包括炎性或增生性息肉18例,绒毛状-管状腺瘤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及其他。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者20例(33.90%),包括布氏腺瘤4例,异位胰腺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4例,神经内分泌瘤2例,平滑肌瘤1例。术中穿孔5例,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经术中修补及术后止血治疗,无再发穿孔及出血。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59例患者均接受了3~30个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好。该技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 内镜下治疗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占位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 被引量:7
19
作者 叶慧 张进华 +2 位作者 马慧静 胡道予 夏黎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11期803-806,共4页
目的 :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 ,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 /病例证实的 2 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 2 1例 (75 % ) ,其中肾癌 (RCC) 16例 ,CT表现为肾实... 目的 :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 ,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 /病例证实的 2 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 2 1例 (75 % ) ,其中肾癌 (RCC) 16例 ,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 ,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 ;肾盂癌 2例 ,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 ,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 (Wilms瘤 ) 3例 ,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 ,增强后不强化 ;肾良性肿瘤 3例 (11% ) ,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LL) ,2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 ,1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 ,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 ,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 4例 (14 % ) ,3例肾囊肿 ,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 ,增强后未见强化 ;1例肾脓肿 ,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 ,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 ,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 ,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占位性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D-fMRI和DTI在大脑运动区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耀武 马辉 +2 位作者 夏鹤春 王晓东 朱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0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大脑运动区附近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邻近或累及大脑运动功能区病变的患者,术前行BOLD-fMRI和DTI,经工作站(ADW4.3)提供的分析软件包获得脑运... 目的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大脑运动区附近占位性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邻近或累及大脑运动功能区病变的患者,术前行BOLD-fMRI和DTI,经工作站(ADW4.3)提供的分析软件包获得脑运动功能区的激活图像和三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根据其提供的脑肿瘤与脑运动皮质区和锥体束的位置关系信息制订手术方案。术中均行体感诱发电位定位运动功能区。结果19例均获得良好的运动功能区激活图像和白质纤维束图像,均可清楚地显示脑功能区和锥体束与病变位置关系。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定位功能区,发现其定位的运动区和术前BOLD-fMRI、DTI的定位一致。19例术后生存质量评分(KPS)及肌力均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术前BOLD-fMRI和DTI可描绘脑皮层运动功能区和锥体束与病变的功能解剖位置关系,优化手术方案,可最大程度保护患者大脑运动功能区并切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皮层运动区 占位性病变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