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COP-180负载钯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建云 蒋云波 +2 位作者 张爱敏 唐振艳 李鸿鹏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78,共11页
以对硝基苯甲醛、乙酸酐和吡咯为原料,丙酸为溶剂,经缩合反应制得5,10,15,20-四(4-硝基苯基)-21H,23H卟啉(TNPPH_(2)),并以TNPPH2和对苯二胺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合成了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COP-180;进一步以COP-18... 以对硝基苯甲醛、乙酸酐和吡咯为原料,丙酸为溶剂,经缩合反应制得5,10,15,20-四(4-硝基苯基)-21H,23H卟啉(TNPPH_(2)),并以TNPPH2和对苯二胺为原料,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合成了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COP-180;进一步以COP-180为载体,氯钯酸为前驱体,不使用还原剂,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催化剂Pd@COP-180.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DSC-TG)、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N2吸脱附实验对载体和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以Suzuki-Miyaura偶联反应和对硝基苯酚(4-NP)加氢还原反应为模型反应对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催化剂用量为0.5%(摩尔分数),以碘苯与苯硼酸为底物,80℃下的Suzuki偶联反应中表现出高效性,且在催化剂使用10次后,仍有较高的收率;当催化剂用量为0.01%(摩尔分数)时,转化频率(TOF)接近10000 h^(-1);而在室温下,使用8.00μg催化剂可于10 min内将20.46μg 4-NP完全还原,标准化活性参数(kn)为894.60 s^(-1)·g^(-1)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基有机多孔聚合物 催化剂 Suzuki-Miyaura偶联 对硝苯酚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的CO2吸附及催化性能 被引量:4
2
作者 刘程 李国宁 +2 位作者 张曼霞 翁志焕 蹇锡高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2-539,共8页
为了实现在温和环境及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高效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两种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含羧基的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COOH)和含季铵盐离子对的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I),通过前修饰和后修饰的方... 为了实现在温和环境及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高效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两种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含羧基的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COOH)和含季铵盐离子对的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I),通过前修饰和后修饰的方式分别在聚合物中引入季铵盐阴阳离子对亲核基团和金属活性中心。通过红外光谱和物理吸附仪表征了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孔结构,研究了其作为催化剂对催化CO2与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聚合物均具有多级孔结构,比表面积为302~514 m2/g,聚合物中的路易斯酸金属离子、亲核试剂和多级孔结构的协同作用大大促进了CO2与环氧烷烃的环加成反应,在较为温和的条件(80℃、0.3 MPa、24 h)下,反应的选择性和转化率均达到99%以上;聚合物在多次重复使用后,依然具有很好的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超交联反应 多孔有机聚合物 CO2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夏碧江 方嘉炜 +2 位作者 黎姗 唐乃卓 刘清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44-148,共5页
本文以对溴苯甲醛和三甲基硅烷基乙炔(TMSA)为原料合成了5,10,15,20-四(4-乙炔基苯基)卟啉(TEPP)和5,10,15,20-四(4-溴基苯基)卟啉(TBPP),TEPP和TBPP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分别采用1 H NMR、XRD、... 本文以对溴苯甲醛和三甲基硅烷基乙炔(TMSA)为原料合成了5,10,15,20-四(4-乙炔基苯基)卟啉(TEPP)和5,10,15,20-四(4-溴基苯基)卟啉(TBPP),TEPP和TBPP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卟啉基多孔有机聚合物(P-POP)。分别采用1 H NMR、XRD、SEM、FT-IR、吸脱附对P-POP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P-POP呈现无规块状形貌且部分结晶,在950℃以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孔结构分析表明P-POP具有较高孔隙率,BET比表面积达659.9m2/g,总孔容为0.7cm3/g,孔径分布范围为5~20nm,且P-POP在273K下对CO2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最大吸附值达25.2cm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有机聚合物 Sonogashira偶联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取代基卟啉衍生物敏化纳米TiO_2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性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凯 刘兆阅 +4 位作者 徐金杰 于苗 王德军 白玉白 李铁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934-937,共4页
采用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卟啉衍生物四羟基苯基卟啉 ( THPP)和四羧基苯基卟啉 ( TCPP)分别对纳米Ti O2 多孔膜电极进行敏化 .对两种敏化电极进行了 UV-Vis光谱、FTIR光谱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XPS)测试 .结果表明 ,Ti O2 与 TCPP的作用比与... 采用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卟啉衍生物四羟基苯基卟啉 ( THPP)和四羧基苯基卟啉 ( TCPP)分别对纳米Ti O2 多孔膜电极进行敏化 .对两种敏化电极进行了 UV-Vis光谱、FTIR光谱和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XPS)测试 .结果表明 ,Ti O2 与 TCPP的作用比与 THPP的作用强 .在相同浸泡条件下 ,Ti O2 电极吸附 TCPP的量大于吸附 THPP的量 .将两种敏化电极分别组装成光电化学电池 ,从正背两个方向照射光电池 ,研究它们在不同照射方向下的光电流响应 .从光电化学电池的 I-V曲线计算 TCPP敏化的光电化学池的总光电转换效率( η)为 0 .1 3 % ,而 THPP敏化的光电化学电池的 η为 0 .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多孔膜电极 取代 衍生物 敏化剂 光电流作用谱 总光电转换效率 光电化学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卟啉基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杰 侯书恩 靳洪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4-26,42,共4页
多孔材料因其潜在的气体存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性质,一直以来是化学家、材料学家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选择合适的有机前驱体是设计合成多孔材料的关键。本文对卟啉基多孔材料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主要分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和多... 多孔材料因其潜在的气体存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性质,一直以来是化学家、材料学家的研究热点方向之一。选择合适的有机前驱体是设计合成多孔材料的关键。本文对卟啉基多孔材料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主要分金属有机框架、共价有机框架和多孔有机框架三个方向。在此基础上对该方向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金属有机框架 共价有机框架 多孔有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聚乙烯基咔唑(PVK)/卟啉为基础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
6
作者 KimH-S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聚乙烯咔唑 有机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甲基-四乙基钯卟啉的表面光伏特性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谢腾峰 王德军 +2 位作者 王瑛 李铁津 汪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937-940,共4页
合成了1,3,5,7-四甲基-2,4,6,8-四乙基卟啉(TMTEP)及其钯络合物(PdTMTEP),并利用表面光电压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FISPS)技术对它们的表面光伏特性进行了研究.TMTEP有较强... 合成了1,3,5,7-四甲基-2,4,6,8-四乙基卟啉(TMTEP)及其钯络合物(PdTMTEP),并利用表面光电压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FISPS)技术对它们的表面光伏特性进行了研究.TMTEP有较强的荧光发射,而PdTMTEP以磷光辐射为主,其光伏响应强度比TMTEP的强得多;在外电场诱导下,PdTMTEP的Soret带与Q带的光伏响应强度随外加正电场光伏响应强度的增加而增强,随外加负电场光伏响应强度的增加而减弱,并且在680,750nm处出现两个新的光伏响应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甲-四乙 表面光电压谱 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 有机半导体 钯配合物 表面光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基超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VOCs吸附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琰 刘欢 +3 位作者 刘子欣 于浩然 赵风云 王建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2,共6页
以沥青为原料,二氯甲烷(DCM)为溶剂和交联剂,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通过改变交联剂用量制备出一系列沥青基超交联聚合物(HCPs)(HCP-1、HCP-2、HCP-3、HCP-4和HCP-5)。用FTIR、N2吸附-脱附、SEM和TGA对HCPs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DCM... 以沥青为原料,二氯甲烷(DCM)为溶剂和交联剂,无水三氯化铝为催化剂,通过改变交联剂用量制备出一系列沥青基超交联聚合物(HCPs)(HCP-1、HCP-2、HCP-3、HCP-4和HCP-5)。用FTIR、N2吸附-脱附、SEM和TGA对HCPs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DCM与沥青成功交联,制得的HCPs的最高比表面积为467m^(2)/g,孔道以介孔为主,HCPs热稳定性较高。静态吸附实验表明,HCPs对含芳环类、酯类、醇类挥发性有机物均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中,对邻二甲苯吸附量最高,为437.89 mg/g,对甲醇吸附量最小,为190.48 mg/g。由0.3091 g沥青和30 mL DCM制得的HCP-4对邻二甲苯进行4次循环吸附实验,其对邻二甲苯的吸附量为新鲜HCP-4吸附量的91.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超交联聚合物 多孔介质 挥发性有机气体 吸附剂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nTMPP一维线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
9
作者 麦麦提依明·马合木提 吐尼沙古丽·阿吾提 +1 位作者 司马义·努尔拉 买苏尔·米吉提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3,共7页
以四(对甲基苯基)卟啉锌(ZnTMPP)配合物为核心配体,选择联吡啶、联苯胺和新合成的Schiff碱-双(4-吡啶甲醛)缩联苯胺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π-π共轭的一维线性配位聚合物。通过FT-IR、1H-NMR、UV-Vis NIR和XRD衍射谱图等对配... 以四(对甲基苯基)卟啉锌(ZnTMPP)配合物为核心配体,选择联吡啶、联苯胺和新合成的Schiff碱-双(4-吡啶甲醛)缩联苯胺为桥联配体合成了3种新型π-π共轭的一维线性配位聚合物。通过FT-IR、1H-NMR、UV-Vis NIR和XRD衍射谱图等对配体及配位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桥联配体的长度及结构对配位聚合物光学性能、电性能和结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以Schiff碱-双(4-吡啶甲醛)缩联苯胺为桥联配体合成的配位聚合物在300~1 100 nm有宽吸收带,并且可在低电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满带和空带之间的能隙为0.19 eV;以联吡啶和联苯胺为桥联配体的配位聚合物结晶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对甲苯) 联吡啶 SCHIFF碱 线性配位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聚合物诱导的TPPS超分子自组装行为
10
作者 严峰 赵娟 +2 位作者 张自新 王明霞 陈晓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3-38,44,共7页
为研究不同阳离子聚合物对5,10,15,20-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的诱导作用,采用质量分数为3%的季铵化壳聚糖、聚环氧氯丙烷-胺阳离子聚合物诱导TPPS的自组装行为,并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结... 为研究不同阳离子聚合物对5,10,15,20-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的诱导作用,采用质量分数为3%的季铵化壳聚糖、聚环氧氯丙烷-胺阳离子聚合物诱导TPPS的自组装行为,并通过紫外可见(UV-vis)光谱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季铵化壳聚糖诱导下,TPPS在溶液pH低于4时自组装形成J-型聚集体,pH高于4时以去质子化单体形式存在;在聚环氧氯丙烷-胺阳离子聚合物诱导下,TPPS在溶液pH低于3时自组装形成J-型聚集体,高于3时自组装转化为H-型聚集体;无阳离子聚合物诱导时,TPPS仅在pH为1时的高酸性条件下才自组装为J-型聚集体;电中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对TPPS分子自组装无明显影响;阳离子聚合物诱导下的TPPS分子自组装不受TPPS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 10 15 20-四(4-磺酸)(TPPS) 超分子自组装 阳离子聚合物 诱导 J-型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卟啉的制备及其在光氧化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1
作者 马卉 徐翔 +1 位作者 郑玉斌 宋汪泽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834-1839,共6页
通过Sonogashira Hagihara偶联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孔结构的网状交联聚卟啉光催化剂,设计了双溴双炔卟啉和四溴卟啉两种结构的卟啉单体,通过双溴双炔卟啉自聚得到多孔有机聚卟啉(PPOP-1),通过四溴卟啉与含双炔基的单体(1,7-辛二炔、... 通过Sonogashira Hagihara偶联聚合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多孔结构的网状交联聚卟啉光催化剂,设计了双溴双炔卟啉和四溴卟啉两种结构的卟啉单体,通过双溴双炔卟啉自聚得到多孔有机聚卟啉(PPOP-1),通过四溴卟啉与含双炔基的单体(1,7-辛二炔、对苯二炔、联苯二炔)共聚得到聚卟啉PPOP-2、PPOP-3和PPOP-4。通过SEM和物理吸附仪观测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表征孔结构。结果显示,4种聚合物均具有均匀的颗粒形态和微孔结构,孔径约1 nm,比表面积分别为38.484、12.494、10.880和19.858 m^(2)/g。以聚卟啉为异相光催化剂,通过可见光诱导二苄胺、缩硫酮、二苄基硫醚的有氧氧化证实了其对C—N和C—S键的氧化均具有优于单体催化剂的催化活性。PPOP-1(0.01 mmol)在可见光下催化二苄胺(0.1 mmol)的氧化反应,8 h后体系原料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可达99%。经过4次循环催化后,PPOP-1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原料转化率仍能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有机 微孔结构 异相光催化剂 有氧氧化 循环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PPh3@POPs多相催化剂氢甲酰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淼 杜虹 +2 位作者 王国庆 严丽 丁云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0-1258,共9页
氢甲酰化反应是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催化下的烯烃与合成气生成比原料烯烃高一个碳的醛或醇的反应,全世界通过氢甲酰化反应制备醛或醇的产量可以达到1200万t/a。均相催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但催化剂同反应物料的分离问题... 氢甲酰化反应是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催化下的烯烃与合成气生成比原料烯烃高一个碳的醛或醇的反应,全世界通过氢甲酰化反应制备醛或醇的产量可以达到1200万t/a。均相催化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温和的反应条件,但催化剂同反应物料的分离问题,阻碍了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多相催化体系中催化剂与反应物料容易分离,存在反应活性或选择性较低等问题。均相固载化兼顾了均相催化优异的反应活性和多相催化易于分离的优点,成为氢甲酰化领域的研究热点。Rh是氢甲酰化反应中最活泼的元素,Co的活性相对较低,但其仍具有较大的工业价值。由于贵金属Rh的资源稀缺以及价格昂贵严重影响了氢甲酰化反应过程的经济性,因此,考虑采用金属Co代替金属Rh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应用于烯烃的多相氢甲酰化反应。制备了PPh3@POPs担载Co基多相催化剂(Co-PPh3@POPs),系统考察了反应溶剂、金属Co前驱物、金属Co负载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o-PPh3@POPs催化剂氢甲酰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当选取反应溶剂为甲苯,金属Co前驱物为Co(OAc)2,Co负载量为10%时,Co-PPh3@POPs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氢甲酰化反应性能,且反应活性明显优于Co@SiO2和Co@SBA-15催化剂。表征结果显示,Co-PPh3@POPs催化剂具有高的热稳定性、大比表面积和多级孔道结构,较优的催化性能归因于活性组分Co物种可高分散于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多级孔道结构的含膦聚合物PPh3@POPs载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甲酰化 多相催化剂 多孔有机聚合物 三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气分离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3
作者 栾永超 熊亚林 +2 位作者 何广利 刘聪敏 李帅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52,共13页
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清洁燃料,氢气分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膜分离法装置结构简单、转换高效、投资成本低且环境友好,在氢气分离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氢气分离膜的性能是影响氢气分离过程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氢气分离膜技术研... 氢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清洁燃料,氢气分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膜分离法装置结构简单、转换高效、投资成本低且环境友好,在氢气分离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氢气分离膜的性能是影响氢气分离过程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因而氢气分离膜技术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膜领域的热点方向。本文阐述了氢气分离膜的应用需求、基本机理,系统梳理了致密金属膜、无机多孔膜、金属‒有机框架(MOF)膜、有机聚合物膜、混合基质膜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尽管无机多孔膜、有机聚合物膜、混合基质膜等具有良好的氢气分离纯化性能,但在分布式、小型化的应用场景下的分离性能仍待改进提高;提高钯基金属膜的抗毒化性能、优化膜的性价比,是促进工业应用的有效手段;整合无机多孔膜、MOF膜的优点,可促进分子筛分机制膜的性能跃升;有机聚合物膜的耐温、机械等性能仍需提高;对现有高分子膜材料进行改性、制备高分子合金,是开发新型气体分离膜的重要方向;混合基质膜在进行可控调节排布后,将显著提高膜性能。多种氢气分离膜的研究和应用,支撑了氢气分离纯化过程的发展,在材料种类丰富、制备工艺进步后将发挥更大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分离膜 致密金属膜 无机多孔 金属‒有机框架膜 有机聚合物 混合质膜 氢气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