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学鸿儒 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
1
作者 蒋鹏举 钟海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霍松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博学鸿儒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访谈录 陕西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8
2
作者 孔定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明遗民的争取方面,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遗民策略,这包括:营造相对宽松的政治生态,诏举“博学鸿儒科”,以及重开《明史》馆。在圣祖政策的感召下,明遗民整体上发生了深层蜕变,逐渐由敌视到认同,由反抗到亲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圣祖 明遗民 博学鸿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博学鸿儒《明史》之独特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赖玉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5,共4页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使初稿有别于其它几稿《明史》,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博学鸿儒 《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的心态流变——以李因笃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代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120,共9页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中不乏具有遗民情结者,其心态虽因入京参加考试而发生转变,但并非简单地以"今我"完全代替"故我",而是呈现出新旧交融并存的特征。其中,李因笃尤具代表性。康熙十七年入京之前,他受外祖家诸长辈的影...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中不乏具有遗民情结者,其心态虽因入京参加考试而发生转变,但并非简单地以"今我"完全代替"故我",而是呈现出新旧交融并存的特征。其中,李因笃尤具代表性。康熙十七年入京之前,他受外祖家诸长辈的影响,安于穷贱,坚决不仕,行迹与遗民相近。入京后,一方面,由于遗民情结的浓厚,他流露出强烈的思归心理,并积极想法离京;另一方面,由于亲身感受到清廷的眷顾,他对新朝的态度有明显松动,对康熙帝的德业与事功不乏称颂。但他始终坚持不仕,晚年对应征之举亦不无愧疚。二者交织混杂,显现出其后期心态的复杂多元。这一特征,为诸多深具遗民情怀的博学鸿儒所共有,也反映出清廷统治政策调整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博学鸿儒群体 遗民情结 心态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儒科”与晚年顾炎武 被引量:2
5
作者 孔定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支撑了遗民们的那些基本动因:本于君臣大义的“忠君”、基于民族大义的“夷夏大防”、源于怀旧情感的“故国之思”,以及出于人格道义的气节操守,而是对于嗣母王氏的“孝”和对于“先妣遗命”的庄严秉承。然而,将“不臣二性”的政治操守仅仅系之于“孝”,未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是故,经受了“鸿博”的温柔笼络之后,顾炎武在对清王朝态度上明显地表现出松动和软化,这说明遗民现象从来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儒 清朝 遗民 顾炎武 晚年 历史事件 道德底线 政治操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与“博学鸿儒科” 被引量:1
6
作者 孔定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鸿博之征促成了遗民社会的严重分化。除部分志节坚贞者拒绝应试以外,亦有部分遗民一改从前之强项不屈,或出而应征,或先拒而后附。这种分化说明,明遗民已然发生深刻的观念蜕变。
关键词 明遗民 博学鸿儒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儒科与清初诗风之变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1-136,共6页
清初弥漫于诗坛的御用气、缙绅气为人诟病已久,讨论清诗如何从明遗民诗的兴气淋漓演变为点缀升平的唱和工具,康熙年间的"博学鸿儒科"必须被提及。该科之开对征服汉族文人之心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也促成了清初诗歌创作... 清初弥漫于诗坛的御用气、缙绅气为人诟病已久,讨论清诗如何从明遗民诗的兴气淋漓演变为点缀升平的唱和工具,康熙年间的"博学鸿儒科"必须被提及。该科之开对征服汉族文人之心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也促成了清初诗歌创作风气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博学鸿儒 诗风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朝博学鸿儒科略论
8
作者 徐晨光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CSSCI 2009年第3期70-75,共6页
清代科举考试,多承明制,以常科为主,另外还有特诏举行的"制科"。清初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对清初政治稳定和学术风气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的一个特科,是康熙十七年开设的"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使... 清代科举考试,多承明制,以常科为主,另外还有特诏举行的"制科"。清初最有代表性、最具有影响力,对清初政治稳定和学术风气起到很大推动作用的一个特科,是康熙十七年开设的"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使清初遗民的态度发生转变,在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儒 清圣祖 清初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博学鸿儒对征召的抵拒与文化心态——以休致官员群体为中心
9
作者 代亮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8-123,共6页
清初诸多休致居乡的新朝官员如汪琬等人,对博学鸿儒科征召不无抵拒。他们满足于当下生活状态,以各种理由推辞荐举,入京后亦罕与达官交接,无时无刻不以归乡为念。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自身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衰惫、遗民的熏陶以及避祸求全的... 清初诸多休致居乡的新朝官员如汪琬等人,对博学鸿儒科征召不无抵拒。他们满足于当下生活状态,以各种理由推辞荐举,入京后亦罕与达官交接,无时无刻不以归乡为念。这一现象的出现,与自身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衰惫、遗民的熏陶以及避祸求全的政治心理有关。他们对征召的抵拒,直接左右了日后心态的走向,也间接反映出清廷文治政策所获效果的限度,以及清初士林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角色意识的变化,即从兼济天下趋向于独善其身,在疏离政治的同时,热衷于思想学术的总结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致官员群体 博学鸿儒征召 抵拒 文化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亚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儒科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全新的制举科目,它不同于唐、宋作为吏部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也不同于乾隆博学鸿词科。这一有别于一般科举史和有关专题论文的全新结论,正是建立在对康熙己未词科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 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儒科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全新的制举科目,它不同于唐、宋作为吏部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也不同于乾隆博学鸿词科。这一有别于一般科举史和有关专题论文的全新结论,正是建立在对康熙己未词科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著的全面占有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因为未能辨析康、乾两次特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其与唐、宋博学宏词科的差异,而笼统地用“博学鸿词”概称康、乾特科,康熙博学鸿儒科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被逐渐地掩盖遮蔽。于是分别从文献整理、专题研究等角度,对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后的“博学鸿词”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进而对21世纪的相关研究视域、研究路径等作理性的学术展望,成为了笔者的涵意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词 博学鸿儒 科举制度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