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的“明心论”与荀子的“博学论”的比较 被引量:4
1
作者 邬智 刘良华 孙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2-145,共4页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 孟子和荀子都尊崇孔子,二者都从孔子那里寻找知识和道德资源,并根据不同的理解形成各自的教学思想和观点。二者的分歧源自前者尊"德"而后者主"知",首先表现为人性论的不同解释,然后由人性论的不同解释演绎出二者不同的教学主张。孟子假设人性"善",主张"明心论",较注重德性修养,重视"思"、"行"和"自然之教";荀子假设人性"恶",主张"博学论",较注重知识学习,重视"学"、"知"和"人为之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教育 经典论战 明心论 博学论 自然之教 人为之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者、师者、学者、知音者——忆挚友周新民教授
2
作者 周新华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15,I0003,共4页
周新民教授与我是逾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老同事、老同行、老朋友,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纪念这样一位终生忠于职守的国家教学名师,有太多的话想说。这里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是谦和的长者、博学儒雅的学者、诲人不倦的师者和善于倾听的知音... 周新民教授与我是逾半个世纪亦师亦友的老同事、老同行、老朋友,今天我们在一起来纪念这样一位终生忠于职守的国家教学名师,有太多的话想说。这里我用一句话来概括:“他是谦和的长者、博学儒雅的学者、诲人不倦的师者和善于倾听的知音者”。我20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但在学生时代就耳闻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学术界的声誉和盛名,它以人才济济、专业齐全、梯队整齐、学风严谨、大师云集著称,徐克勤、郭令智、张祖还、王德滋、胡受奚、季寿元、刘英俊、陈武、施央申、周新民、卢华复等声名遐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者 国家教学名师 博学儒雅 学者 长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油茶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计量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崔之益 李蕊萍 +1 位作者 胡加新 奚如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8期6049-6050,6058,共3页
选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源,统计了2000~2013年我国油茶(Camellia olelfera)研究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文献,并结合硕博士的特性,对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作者分布和内容分布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选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源,统计了2000~2013年我国油茶(Camellia olelfera)研究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文献,并结合硕博士的特性,对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作者分布和内容分布等进行了简要分析,从优秀硕博学位论文的角度,展示出我国油茶研究的最新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研究 博学位论文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4年国内武术散打硕博学位论文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存忠 程维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9-82,共4页
以2005-2014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DMD中的武术散打硕博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应用内容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通过分析近10年武术散打硕博学位论文,了解武术散打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武术散打 博学位论文 文献计量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3年我国部分高校硕博学位论文中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 被引量:7
5
作者 万宇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0,共5页
对2000—2013年间159篇硕博学位论文的完成年代、来源、研究的主题、方法等做了描述与分析。结果发现,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型"增长态势的同时,显现出论文来源较为分散、研究主题有所缺失、研究人群选择单一等问题。为此给出研... 对2000—2013年间159篇硕博学位论文的完成年代、来源、研究的主题、方法等做了描述与分析。结果发现,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型"增长态势的同时,显现出论文来源较为分散、研究主题有所缺失、研究人群选择单一等问题。为此给出研究者应结合国际研究新动态,了解残疾人对体育的需求,把握研究趋势;积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积累,开拓多学科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深度;重视研究方法多元,避免重复研究,加强研究规范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 残疾人体育 博学位论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8
6
作者 孔定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06-212,共7页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 在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过程中,明遗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异己力量。他们眷恋故国,心怀恢复理想,对新朝采取敌视和不合作态度。清圣祖亲政以后,有鉴于顺治和四大臣辅政时期激烈的民族矛盾,以及遗民与新朝的紧张关系,调整政策,其中在对明遗民的争取方面,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遗民策略,这包括:营造相对宽松的政治生态,诏举“博学鸿儒科”,以及重开《明史》馆。在圣祖政策的感召下,明遗民整体上发生了深层蜕变,逐渐由敌视到认同,由反抗到亲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圣祖 明遗民 博学鸿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亚权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儒科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全新的制举科目,它不同于唐、宋作为吏部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也不同于乾隆博学鸿词科。这一有别于一般科举史和有关专题论文的全新结论,正是建立在对康熙己未词科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 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儒科是中国科举史上一个全新的制举科目,它不同于唐、宋作为吏部科目选的博学宏词科,也不同于乾隆博学鸿词科。这一有别于一般科举史和有关专题论文的全新结论,正是建立在对康熙己未词科相关文献资料、研究论著的全面占有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史,因为未能辨析康、乾两次特科之间的根本区别及其与唐、宋博学宏词科的差异,而笼统地用“博学鸿词”概称康、乾特科,康熙博学鸿儒科的独创性和特殊性被逐渐地掩盖遮蔽。于是分别从文献整理、专题研究等角度,对清代、民国以及建国后的“博学鸿词”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进而对21世纪的相关研究视域、研究路径等作理性的学术展望,成为了笔者的涵意所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词 博学鸿儒 科举制度 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儒 一代宗师——霍松林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2
8
作者 蒋鹏举 钟海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8-121,共4页
关键词 霍松林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博学鸿儒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访谈录 陕西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博士生导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博学鸿词科对明遗民的影响——以王弘撰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立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9-165,共7页
康熙十七年圣祖诏举博学鸿词科,遗民诗人王弘撰入京应试,其间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从隐居寺寮,拒绝拜访名宦大员,到为冯溥写贺词,与王士禛把玩文物,赋诗唱和,变化显著。王弘撰是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关中声气领袖,应试前后人生境遇、心... 康熙十七年圣祖诏举博学鸿词科,遗民诗人王弘撰入京应试,其间经历了一番曲折的过程,从隐居寺寮,拒绝拜访名宦大员,到为冯溥写贺词,与王士禛把玩文物,赋诗唱和,变化显著。王弘撰是清初遗民诗人的代表,关中声气领袖,应试前后人生境遇、心态与人际交往方式的变化,彰显了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对清初遗民思想、心态与创作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影响。考证并阐释王弘撰应试之史实,也为解读清初遗民与官员交往现象提供了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词科 遗民诗人 王弘撰 冯溥 王士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博学鸿儒《明史》之独特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赖玉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2-485,共4页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 康熙朝的博学鸿儒集体纂成的《明史》初稿,在材料的搜集、编纂体例的设定、史实的考核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是今《明史》的基础。鸿儒史臣深受清初遗民史家的影响,加之朝廷为修史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秉公直书、坚持公论,使初稿有别于其它几稿《明史》,具有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博学鸿儒 《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鸿儒科”与晚年顾炎武 被引量:2
11
作者 孔定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9-53,共5页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 在清初遗民史上,康熙十七年诏举的“博学鸿儒科”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对于顾炎武而言,这是他晚年所遭遇的一次“政治操守”的严峻考验。尽管他最终守住了作为遗民的“不臣二姓”的道德底线,但其依凭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历来支撑了遗民们的那些基本动因:本于君臣大义的“忠君”、基于民族大义的“夷夏大防”、源于怀旧情感的“故国之思”,以及出于人格道义的气节操守,而是对于嗣母王氏的“孝”和对于“先妣遗命”的庄严秉承。然而,将“不臣二性”的政治操守仅仅系之于“孝”,未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是故,经受了“鸿博”的温柔笼络之后,顾炎武在对清王朝态度上明显地表现出松动和软化,这说明遗民现象从来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儒科 清朝 遗民 顾炎武 晚年 历史事件 道德底线 政治操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好古研究与西方史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波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以不同于历史学、以过去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它的专题论述、系统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增进关于过去的知识、力求博学的研究目的,将其与按事件顺序叙述历史事件,重视政治、军事,关... 从古希腊时代到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以不同于历史学、以过去事实为研究对象的独立学科而存在。它的专题论述、系统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研究方法,增进关于过去的知识、力求博学的研究目的,将其与按事件顺序叙述历史事件,重视政治、军事,关注当代,以道德垂鉴为目的的传统历史学区分开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独立发展过程中,从一开始博学好古者就与哲学家联系紧密,从文艺复兴晚期起又与自然科学家亲近。因此,博学好古研究较早地接受了新兴的近代科学精神的洗礼。18世纪,博学好古研究与历史学走到了一起,开始了融合过程。两个学科的融合标志着西方近代新史学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好古研究 历史学 西方近代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康熙博学鸿词科述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宪文 《浙江学刊》 1985年第4期113-118,共6页
清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年)举行的博学鸿词科是清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史籍,语焉不详。清人李富孙《鹤征录》和秦瀛《已未词科录》虽属专著,而所述未涉实质。其他清人笔记文集,亦属一鳞半爪,辨析为难。三十年代,孟森作《已未词科... 清康熙十八年已未(1679年)举行的博学鸿词科是清初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关史籍,语焉不详。清人李富孙《鹤征录》和秦瀛《已未词科录》虽属专著,而所述未涉实质。其他清人笔记文集,亦属一鳞半爪,辨析为难。三十年代,孟森作《已未词科录外录》一文,虽旁搜博讨,又辑录了一些材料,但对词科的进行情况及其前因后果,亦未遑深论。本文试就所涉资料,略加钩稽分析,对有关几个主要问题述论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鸿词科 述论 汉族人 清史稿 十三年 民族矛盾 黄宗羲 科举制度 上层知识分子 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的心态流变——以李因笃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代亮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2-120,共9页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中不乏具有遗民情结者,其心态虽因入京参加考试而发生转变,但并非简单地以"今我"完全代替"故我",而是呈现出新旧交融并存的特征。其中,李因笃尤具代表性。康熙十七年入京之前,他受外祖家诸长辈的影... 清初博学鸿儒群体中不乏具有遗民情结者,其心态虽因入京参加考试而发生转变,但并非简单地以"今我"完全代替"故我",而是呈现出新旧交融并存的特征。其中,李因笃尤具代表性。康熙十七年入京之前,他受外祖家诸长辈的影响,安于穷贱,坚决不仕,行迹与遗民相近。入京后,一方面,由于遗民情结的浓厚,他流露出强烈的思归心理,并积极想法离京;另一方面,由于亲身感受到清廷的眷顾,他对新朝的态度有明显松动,对康熙帝的德业与事功不乏称颂。但他始终坚持不仕,晚年对应征之举亦不无愧疚。二者交织混杂,显现出其后期心态的复杂多元。这一特征,为诸多深具遗民情怀的博学鸿儒所共有,也反映出清廷统治政策调整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和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因笃 博学鸿儒群体 遗民情结 心态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学的孔子何以“无所成名”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桂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7,共3页
鉴于"博学而无所成名",并非孔子特例。尝试在对前人"无所成名"诸解辨析基础上,以孔子经历为例,说明博学何以"无以成名";学者面对"无以成名"的现实,如何有尊严地自处。
关键词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屈不挠的博学”——评刘福春《中国新诗编年史》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民乐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5期104-106,共3页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 继《新诗纪事》、《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之后,刘福春的新著《中国新诗编年史》将他的新诗史研究工作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部二百六十余万言的新著,以作者所掌握的丰厚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旁采博搜,抉剔精严,为中国新诗八十三年(1918-2000)的历程提供了一份初步的详细记录——一份精确到“日”的历史档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编年史 博学 中国当代 诗史研究 文献资料 历史档案 “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与“博学鸿儒科” 被引量:1
17
作者 孔定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8-127,共10页
鸿博之征促成了遗民社会的严重分化。除部分志节坚贞者拒绝应试以外,亦有部分遗民一改从前之强项不屈,或出而应征,或先拒而后附。这种分化说明,明遗民已然发生深刻的观念蜕变。
关键词 明遗民 博学鸿儒科 文化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两次博学鸿词科对诗坛的影响——兼谈清代士人文化认同变迁及与朝廷的离合之势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丽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4期93-96,共4页
博学鸿词科是制科的一种,该科的诏开对时局的影响包括方方面面,清代分别于康熙己未年和乾隆丙辰年举行了两次博学鸿词科,将这两次词科作一比较,可以看出清代士人文化认同变迁的轨迹,并以此总结清诗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 博学鸿词科 康熙 乾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哲学内涵及特色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辉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9-131,共3页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提出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教育思想不仅对于我们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而且这一教育思想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发展中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的创新成果,具有鲜明的哲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哲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国内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统计分析——以178篇学位论文为样本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建华 《毛泽东研究》 2016年第6期79-83,共5页
运用统计方法,从研究主题、学科分布、产出单位和关键词四个方面,通过对2015年178篇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呈现出如下特点:多主题并存,但呈现出"冷热不均";多学科汇聚,但体现出不平衡;多单位参与,但表现出较大... 运用统计方法,从研究主题、学科分布、产出单位和关键词四个方面,通过对2015年178篇毛泽东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呈现出如下特点:多主题并存,但呈现出"冷热不均";多学科汇聚,但体现出不平衡;多单位参与,但表现出较大差异;关键词选取较为合理,但标引不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 毛泽东研究 博学位论文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