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陆架科学钻探南黄海陆架区首钻300m选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珊珊 吴志强 +2 位作者 郭兴伟 张训华 温珍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38,共8页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 大陆架科学钻探300m首钻选址于南黄海陆架区,以钻穿第四纪地层为目标。针对钻孔施工要求及后续研究的需要,提出钻孔部署的原则。在分析南黄海陆架区地形地貌、水深、第四纪沉积物厚度、沉积历史及沉积演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多道地震、单道地震、浅地层剖面及钻孔等资料,敲定了井场调查合理区。同时,在调查区对限制钻探工作的地貌类型和地震相进行了分析,最终选定钻探位置。另外,还根据调查区单道地震的特征对首钻300m钻孔的纵向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预测,为实施第四纪地层全取心钻探提供依据。近日,海上300.1m钻探取心的成功实施,表明孔位选取和沉积地层预测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科学钻探 钻孔孔位选取 第四纪标准地层层序 岩性预测 南黄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陆架沉积物中褶皱的形态及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西双 李三忠 +1 位作者 刘保华 赵月霞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7-84,共8页
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具有构造活动性强、沉积厚度大(100-300m)、褶皱变形保存完整等特点,是研究未固结沉积物中褶皱变形的理想“实验室”.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南黄海陆架沉积物中具有不同几何形态的三种褶皱:(1)断层相... 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具有构造活动性强、沉积厚度大(100-300m)、褶皱变形保存完整等特点,是研究未固结沉积物中褶皱变形的理想“实验室”.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南黄海陆架沉积物中具有不同几何形态的三种褶皱:(1)断层相关褶皱(包括断层扩展褶皱和断层牵引褶皱);(2)横向弯曲褶皱;(3)复合作用褶皱.对褶皱的成因和几何形态的研究表明,控制未固结沉积物中褶皱形成的因素是基底断层及其形成的断块,而不是区域应力场.大量孔隙水可能对沉积物的几何形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沉积物中断层扩展褶皱和牵引褶皱在形变程度上具有连续性,说明两者在成因上存在联系.断层扩展褶皱可能引发的地震活动和变形带在海洋工程地质评估中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陆架 沉积物 褶皱作用 基底断层 海洋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氧碳同位素的指相意义
3
作者 张光威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0期3-5,共3页
在详尽的沉积学研究基础上,发现南黄海陆架区氧碳同位素的组成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并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指相意义,可作为环境演变细节研究以及地层划分的重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 氧碳同位素 沉积环境 南黄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晚期南黄海陆架区沉积物特征及其环境
4
作者 张光威 《海洋地质动态》 1993年第11期1-3,共3页
本文对晚更新世晚期南黄海陆架的沉积物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沉积相和环境,指出陆架"沙漠化"的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晚更新世晚期 沉积环境 南黄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沉积物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姚润森 蒋科迪 +1 位作者 殷勇 王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9-199,共11页
南黄海陆架地区物源研究备受关注,到底是长江还是黄河源至今尚未有定论。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流域锆石U-Pb测年数据集混合模拟分析以及结合YZ08孔沉积相和锆石U-Pb的年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地区存在长江古河道,MIS... 南黄海陆架地区物源研究备受关注,到底是长江还是黄河源至今尚未有定论。通过对长江和黄河流域锆石U-Pb测年数据集混合模拟分析以及结合YZ08孔沉积相和锆石U-Pb的年龄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地区存在长江古河道,MIS5时期长江可能在苏北弶港入海;在物源方面,MIS5时期弶港地区主要受长江物源影响,MIS1~MIS2时期则为长江主导的混合源,随着黄河夺淮入海带来泥沙物质,近代以来转为黄河主导的混合源。基于Bootstrap随机抽样方法抓取了长江和黄河的锆石U-Pb测年数据集,并结合统计学原理模拟出长江和黄河不同比例混合物源的锆石年龄图谱,对锆石物源判别方法做出了改进,弥补了传统锆石U-Pb年龄图谱在混合源判别分析上的不足,对南黄海物源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锆石U-PB定年 混合模型 南黄海陆架 黄河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特征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8
6
作者 徐刚 刘健 +1 位作者 温春 孔祥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6,共8页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626个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包括粒度和黏土矿物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包括砾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和泥。依据表层沉积物成因,将调查区分为4个区:苏北近岸老黄...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626个海底沉积物进行了沉积特征分析,包括粒度和黏土矿物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包括砾石、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粉砂、砂质泥和泥。依据表层沉积物成因,将调查区分为4个区:苏北近岸老黄河细粒沉积物区、中东部的残留砂沉积区、西北部的准残留砾石区和东北部的山东半岛水下楔形体末端沉积区。研究区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主要为伊利石-蒙皂石-绿泥石-高岭石,组合类型与黄河黏土矿物组合类型相同,表明主要物质来源于黄河。研究区中东部分布有粉砂质砂和砂,具有滨岸环境的沉积特征,而与现在所处的沉积环境不相一致,它们被解译为形成于全新世早期的滨岸环境,并在海底留存至今,属"残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黏土矿物 沉积特征 物源分析 黄海西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及其物源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刚 刘健 +2 位作者 孔祥淮 张军强 仇建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7,共7页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分布特征受粒度影响,其含量总体上随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但在局部站位其含量还可能受矿物控制。稀土元素相关参数,如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度、铈...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稀土元素总量分布特征受粒度影响,其含量总体上随平均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但在局部站位其含量还可能受矿物控制。稀土元素相关参数,如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度、铈异常以及铕异常基本不受粒度影响,而主要受源岩组分控制,可以进行有效的物源判别。研究区不同站位沉积物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右倾的负斜率模式,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显示中等程度的铕负异常,无明显铈异常。稀土元素相关参数物源判别表明研究区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沉积特征 物源分析 黄海西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昆山 石学法 林振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40,共10页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 重矿物 组合分区 物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谷体系地貌形态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孔祥淮 毕世普 +3 位作者 刘健 宋晓帅 徐承芬 马晓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3-133,共11页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 以高分辨率浅地层地震剖面解译资料为基础,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埋藏古河谷体系进行地貌形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西部陆架浅海区海底以下几米到十几米埋藏着末次冰期最盛期形成的两大树枝状古河道网,主干河道断面向海逐渐变宽、加深;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除了具有其他海域古河道的U形和V形特征外,还有W形、箱形(近似矩形)和倒梯形河道断面。复合式和双层(多层)河道以及不对称型河道断面形态也比较常见,反映了研究区末次盛冰期古河道具有复杂的断面形态组合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古河道地貌形态 末次盛冰期 黄海西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