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井震联合的南黄海盆地古近系阜宁组沉积相分析
1
作者 张得林 邢凤存 +3 位作者 曹海洋 罗瑞 穆财能 侯明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3-826,共14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 南黄海北部坳陷古近系阜宁组沉积格局难以直接借鉴断陷或者坳陷湖盆沉积模式,其湖盆性质及沉积相时空展布不明确制约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为此,在多断裂共存背景下,基于最新钻井及二维地震资料,系统开展了南黄海北部坳陷沉积相判别和时空展布研究。识别出6种测井相组合、3大类和6小类地震相类型,进而将研究区阜宁组划分出湖泊、三角洲、扇三角洲、河流-泛滥平原等4类沉积相及组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结合的井震联合重建了阜宁组沉积相展布。揭示在总体西侧断陷向东超覆格局下,北凹西侧发育双断层控制的扇三角洲及浅湖-半深湖沉积,湖盆内部断裂而非西侧断裂控制深水区,东南部西高凸起缓坡超覆,形成三角洲-泛滥平原-滨浅湖沉积;受北西—南东向断裂影响,北高凸起具有明显分凹特点,导致北凹和东北凹沉积性质分异。建立了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两组近垂直断裂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为该类型湖盆沉积充填演化研究及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震联合 地震相 沉积相 沉积模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新生界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与封存前景
2
作者 袁勇 陈建文 +6 位作者 骆迪 李清 梁杰 蓝天宇 王建强 曹珂 赵化淋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47,共13页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 海域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是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可为沿海地区实现碳中和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南黄海盆地烟台坳陷与沿海碳源分布空间匹配较好,是潜在的二氧化碳封存区。本文分析了烟台坳陷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通过建立地层体积模型约束计算过程预测了新生界咸水层封存潜力,评价了该区二氧化碳封存前景。结果表明,烟台坳陷作为NEE向发育的地堑式或半地堑式的凹陷群,其新生界发育有4套储碳-封盖组合,地壳稳定性较好,具有较低的地温梯度与大地热流值,呈现“冷盆”特征,总体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烟台坳陷800~3200 m深度咸水层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平均为99 Gt,二氧化碳封存潜力巨大;烟台坳陷新生界主要发育逆冲背斜、重力滑塌背斜、挤压背斜、断背斜和断块构造等5种类型的构造圈闭,平面上发育有4个封存有利区,具有较好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前景。相关评价结果可为未来的二氧化碳离岸地质封存场地选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咸水层封存 二氧化碳封存地质条件 潜力评价 烟台坳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南部海相构造层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杨艳秋 李森 +1 位作者 梁杰 孙晶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0,共9页
以南黄海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下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新采集和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相构造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地质认识。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南部广泛发育早三叠世—晚二叠世地层,最大残留... 以南黄海盆地南部为研究区,二叠系上统—三叠系下统为研究对象,根据近年来新采集和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对该区域的海相构造层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一些新的地质认识。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南部广泛发育早三叠世—晚二叠世地层,最大残留厚度超过3000 m;海相构造层的断裂系统主要呈NW—NWW和近EW走向,发育海相中—古生界的挤压断裂体系和陆相中—新生界的拉张断裂体系;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可将其活动期次划分为印支期和燕山-喜山期;同时,根据断裂的平面展布及组合特征,可划分出4类构造样式和9种断裂组合。通过对油气地质条件的分析认为,上古生界是南黄海盆地南部海相构造层的油气勘探方向。该研究成果为南黄海海相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拓展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海相构造层 上古生界 断裂系统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地质演化及构造样式地震解释 被引量:59
4
作者 侯方辉 张志珣 +4 位作者 张训华 李三忠 李刚 郭兴伟 田振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8,共8页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坳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坳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受不同时期地质营力及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南黄海盆地形成多种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底辟构造4类,前3类构造样式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后一类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结构 地质演化 构造样式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新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建文 雷宝华 +9 位作者 梁杰 张银国 吴淑玉 施剑 王建强 袁勇 张玉玺 李刚 许明 王文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3,共23页
南黄海盆地是中-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相叠加的大型沉积盆地,其油气调查与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陆相盆地调查与勘探、探索与研究、海相盆地勘查3个阶段。由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地质... 南黄海盆地是中-古生代海相沉积盆地与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相叠加的大型沉积盆地,其油气调查与勘探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陆相盆地调查与勘探、探索与研究、海相盆地勘查3个阶段。由于地震地质条件复杂、盆地演化历史复杂、地质构造复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50多年的调查与勘探未获得商业性油气发现。经过2005年以来的长期地震调查技术攻关,初步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的采集技术和"高分辨率、富低频成分、强反射能量"的处理技术相结合的盆地深部"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并获得深部海相层的有效地震反射。近年来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发现:(1)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板块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2)南黄海盆地与四川盆地在中-古生代海相盆地沉积时期具有相同的沉积建造和沉积演化历史;(3)南黄海陆相中-新生界以下残留有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可追踪对比的三套地震反射标志层组,据此建立了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层的地震层序;(4)发育下寒武统荷塘组(或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三套优质烃源岩,三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5)理论模拟和包体分析表明,海相中-古生界存在多源多期成藏特征;(6)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上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7)崂山隆起高石稳定带是有利勘探区带,是寻找类似于四川盆地"威远型"和"安岳型"油气田的重要地区;(8)高石3号构造是古生界的首选钻探目标。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实施以下古生界为主要目的层的参数井钻探,建立区内完整的中-古生代地层层序,获取资源评价参数,实现南黄海油气调查的战略发现和勘探认识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调查 新进展 新认识 崂山隆起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古近纪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胜利 卢华复 +2 位作者 李刚 陈建文 陈国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503,共9页
南黄海北部坳陷为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一系列新生代裂谷盆地中的一个。北部坳陷中的东北凹陷为向下逐段变缓、北倾的威海正断层上盘沿断层向北运动导致上盘断层转折褶皱作用而在上盘之上形成的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发生过程中,东北... 南黄海北部坳陷为欧亚大陆东部边缘一系列新生代裂谷盆地中的一个。北部坳陷中的东北凹陷为向下逐段变缓、北倾的威海正断层上盘沿断层向北运动导致上盘断层转折褶皱作用而在上盘之上形成的凹陷。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发生过程中,东北凹陷同时接受沉积,形成生长地层,其详实记录了凹陷的发育过程。通过对生长地层的研究,南黄海北部坳陷东北凹陷总的伸展量为10 012 m,平均伸展速率为0.225 mm/a。这些数值同亚洲大陆东缘的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东海盆地等古近纪伸展盆地内部单个凹陷的伸展速率具有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 转折褶皱 生长地层 伸展速率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被引量:30
7
作者 刘寅 陈清华 +2 位作者 胡凯 王玺 高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51,共14页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苏北-南黄海盆地 构造特征对比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油气渗漏的声学探测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铁虎 张训华 +1 位作者 王修田 孟祥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5-199,共5页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行了调查。在镶嵌处理后的侧扫声纳图像上,呈条带状散布的强反射斑块为麻坑和海底圆丘地貌。在地震剖面上可见由于气体聚集产生的振幅增强、柱状扰动、气窗及空白反射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接近或直达海底的断层为油气渗漏提供了通道和气源,海底浅表层气体的聚集和渗漏是深部地层中孔隙流体向上运移的结果,且调查区海底目前仍处于微渗漏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北部坳陷 油气渗漏 声学探测 麻坑 圆丘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支运动以来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被引量:19
9
作者 雷宝华 陈建文 +2 位作者 梁杰 张银国 李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54,共10页
基于南黄海盆地历年来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下扬子海陆对比,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印支期以来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其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晚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变形、燕山中期黄桥事件的转换变形和喜马拉雅晚期三垛事件的断坳变形。并控... 基于南黄海盆地历年来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下扬子海陆对比,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印支期以来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其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晚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变形、燕山中期黄桥事件的转换变形和喜马拉雅晚期三垛事件的断坳变形。并控制前陆、断陷和坳陷3期盆地的形成。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褶断、碰撞造山,压、张脉动和走滑,拉张块断和反转,挤压收敛等发展过程。盆地构造变形机制主要受扬子和华北板块漂移碰撞、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特征和大型走滑断裂应力环境等影响。南黄海盆地构造变形具有规律性:平面上,以NE、NEE、近EW、NW向为主。从西往东,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NW向;从北往南,构造变形具有强→弱→强特征和分带性,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纵向上,海-陆相盆地活动展示了早期褶皱逆冲和晚期伸展断陷的"跷跷板"变形格局,并具有早期"北强南弱的不均衡对冲"和晚期"北深南浅断陷"的构造格局。海相盆地上构造层比海相下构造层冲断变形强。崂山隆起南部的高石稳定带为南北不均衡对冲的弱变形区和应力释放区,中-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印支运动 构造演化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 被引量:22
10
作者 梁杰 张鹏辉 +2 位作者 陈建文 龚建明 袁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19,共10页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发育齐全且厚度较大,油气多源多期成藏,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基础,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的油气勘探突破。研究认为,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其良好的静态油气保存条件受到不同程度的后期叠加改造或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成为关乎该区海相油气勘探能否取得突破的关键要素。为此,从构造运动与烃源岩条件、盖层特征、岩浆活动、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多个方面对该盆地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多期构造事件造就了该盆地复杂的构造格局,2个主要阶段(中—古生代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构造变格与成盆阶段)控制了区域烃源岩的发育及演化,呈现出差异性油气保存的特点;(2)相对较弱的构造改造及品质较好的厚层烃源岩发育、纵向上良好的盖层封盖性能、较弱的岩浆活动、相对封闭性的水文地质条件是该区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有利区需要同时具备的前提条件。结论认为:该盆地中部的崂山隆起构造稳定、断裂活动及岩浆活动较弱,油气保存条件较为优越,发育多个油气地质条件良好且生储盖组合完整的大型构造圈闭,是该区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最为有利的远景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中—古生代 油气保存条件 海相地层 构造运动 盖层特征 岩浆活动 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崂山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两条地震剖面的重磁数据联合反演效果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方辉 田振兴 +2 位作者 张训华 张志珣 李三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08-814,844+682,共7页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拗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本文以南黄海盆地新近采集的两条... 南黄海盆地奠基于前南华纪变质基底之上,盆地演化历经南华纪—早、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发育期、晚白垩世—古近纪箕状断陷发育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发育期,为一典型地台—断陷—拗陷多层结构的复合盆地。本文以南黄海盆地新近采集的两条重力、磁力、地震综合剖面为例,用2.5维重磁震联合反演技术,获得了以地震资料为约束的重、磁异常反演剖面。反演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技术可用来研究盆山接触关系、断层分布、深部目的层分布和有利构造圈闭特征,为地球物理数据综合解释及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反演 地震剖面 构造解释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盖层条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梁杰 陈建文 +3 位作者 张银国 蔡峰 李慧君 董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3-360,共8页
分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盖层条件,可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后期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充分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在对盆地及邻区构造、地层、沉积等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盖层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 分析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的盖层条件,可为该区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以及后期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充分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等多种实际资料,在对盆地及邻区构造、地层、沉积等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盖层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中、古生界主要发育5套盖层,包括钻井已经钻遇的上二叠统龙潭—大隆组泥质岩、下三叠统泥灰岩和膏岩、下白垩统湖相泥质岩,以及两套经地震解释和海陆对比划分的下寒武统、下志留统泥质岩;盆地现存盖层条件的好坏是中、古生界油气藏能否得以保存的关键条件,其中下古生界整体要优于上古生界,上古生界的青岛坳陷要好于烟台坳陷,海相中生界总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盖层条件 泥质岩盖层 中、古生界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蔡来星 郭兴伟 +5 位作者 徐朝晖 张晓华 李文强 肖国林 朱晓青 侯方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5-705,共11页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 CSDP-2井是大陆架科学钻探计划(CSDP)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实施的第一口连续取芯井,完井深度2 843.18 m,平均取芯率高达97.7%。综合利用该井岩芯、测井、岩石薄片及古生物化石资料,准确识别出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古生界的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序列等特征,进而探讨研究区沉积环境及其垂向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SDP-2井所钻遇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地层既包含碎屑岩也包含碳酸盐岩,发育了三角洲相、滨岸相、潮坪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浅海陆棚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南黄海盆地晚古生代先后经历了两个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自下而上发育碎屑岩浅海—潮坪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潮坪—潟湖—颗粒滩沉积体系和碎屑岩三角洲沉积体系,反映了研究区由海相向海陆过渡相逐渐演化的沉积充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上古生界 CSDP-2井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探测技术攻关历程及效果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建文 张异彪 +14 位作者 陈华 刘俊 何玉华 施剑 李斌 袁勇 梁杰 张银国 雷宝华 王建强 吴淑玉 吴志强 闫桂京 陈春峰 肖国林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7,共17页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 南黄海盆地是迄今为止中国近海唯一未发现油气田的大型沉积盆地,具有陆相中-新生界和海相中-古生界2套油气勘探层系。海相中-古生界厚度大、分布广,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一直是制约其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针对中-古生界的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历了地震地质研究、技术攻关和技术突破与应用3个阶段。在第1阶段工作的基础上,以区内地震地质条件与岩石物性分析为先导,以物探船不断更新和地震仪器设备升级换代为手段,以大量理论模拟、针对性室内物理模拟和持续海上试验为方法,通过采集参数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以"高覆盖次数、富低频信号、强震源能量"为特征的"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突破了技术瓶颈。应用该技术,在原来为空白反射的崂山隆起发现了海相中-古生界3套可连续追踪对比的地震反射标志层组,识别出7个反射界面,建立了地层层序,揭示了残留盆地构造特征,预测了油气远景区,优选出高石稳定带为有利区带,圈定了重点构造,锁定了钻探目标,为南黄海盆地新层系油气勘查突破创造了条件,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对拓展中国海域找油空间、加快海域深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全球具有类似地震地质条件海域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探测 技术攻关 中-古生界 勘探历程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被引量:38
15
作者 王连进 叶加仁 吴冲龙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共3页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该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中遭受构造运动破坏比较弱的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和勿南沙隆起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前第三系 油气地质特征 石油地质条件 油气勘探领域 油气勘探目标 构造运动 生储盖组合 沙隆起 中国近海 类比方法 综合分析 综合研究 勘探成果 油气潜力 叠加改造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裂变径迹与中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许红 戴靖 +4 位作者 蔡乾忠 刘东鹰 孙和清 郭振轩 闫桂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65-668,共4页
通过研究苏北盆地滨海隆起、盐城/海安/白驹/高邮/洪泽/金湖等凹陷不同地质时代裂变径迹及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地震资料,进行中、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滨海隆起抬升于38~15Ma,具有“构造抬升模式”特征,其... 通过研究苏北盆地滨海隆起、盐城/海安/白驹/高邮/洪泽/金湖等凹陷不同地质时代裂变径迹及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地震资料,进行中、古生代烃源岩受热演化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滨海隆起抬升于38~15Ma,具有“构造抬升模式”特征,其中,古生界烃源岩与崂山隆起一样具有“不同层等熟、不同层同温”现象;各凹陷区具有“长时加温模式”特征;新生代沉积剥蚀2km。崂山隆起中、古生界沉积逾万米,构造演化可类比于滨海隆起;根据二次生烃模拟的成果,认为崂山隆起中、古生界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成烃-成藏潜力,有望成为海域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时温模式 古生界 二次生烃 苏北-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密度和速度分析及其地震反射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7
作者 雷宝华 陈建文 +3 位作者 吴志强 张银国 梁杰 李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8-567,共10页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 苏北—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地震成像难度大,给油气勘探及相关研究带来巨大困难。从地震反射波成因于岩石密度和速度的差异这一原理,构建适用的反射模型,识别地震标志层,推测地层归属。通过充分调研该区目的层密度和速度资料,分析和对比获取这些资料的四种方法和途径,总结速度和密度随岩性、地层年代、埋深和成岩作用的变化特征,然后构建了该区目的层的速度、密度和地震反射模型,并与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目的层上部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在速度、密度物性上差异大,下部地层这种差异较小;在构建的地震反射模型中,古生界内部存在3个强反射标志层,分别对应下二叠统栖霞组/孤峰组界面、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和州组界面和上奥陶统汤头组/五峰组界面。模型界面可与南黄海盆地古生界深部优质层段地震资料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和密度 地震反射模型 海相地层 苏北盆地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海相中—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被引量:47
18
作者 陈建文 龚建明 +3 位作者 李刚 李慧君 袁勇 张玉玺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与四川盆地相似,具有与威远、安岳、五百梯、焦石坝、普光、龙岗等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相同的含油气层位,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完... 南黄海盆地不仅是扬子地台在海域的延伸,而且是下扬子地块的主体。南黄海盆地中—古生代海相沉积建造与四川盆地相似,具有与威远、安岳、五百梯、焦石坝、普光、龙岗等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相同的含油气层位,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完整的生储盖组合,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崂山隆起是海相下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勿南沙隆起是海相中—古生界的油气远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潜力 海相中—古生界 南黄海盆地 扬子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58
19
作者 杨琦 陈红宇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B11期562-565,共4页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 苏北及南黄海盆地是由多期、多类盆地叠加的复合残留盆地,地质概况基本相似,成因演化近同,自元古界下扬子板块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古—中生代地台、中生代前陆盆地、走滑拉分盆地时期以及新生代断陷、坳陷盆地时期。在古生代—中生代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整体,晚白垩世盆地演化出现分化,发育伸展盆地群,形成一系列叠置在中、古生代盆地之上的箕状断陷,箕状断陷的发育及分布明显受中—古生界内部先存逆冲断裂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构造演化 残留盆地 盆地分析 苏北—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层序地质时代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艳秋 李刚 易春燕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59,124,共11页
以南黄海盆地为研究区,以海相中—古生代地层为研究目的层,采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综合解释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结合地层发育特征,划分地震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T8、T9、T10、T11、T12、T13、Tg等7个反射界面;自上而下将基底反... 以南黄海盆地为研究区,以海相中—古生代地层为研究目的层,采用地震地层学研究方法,综合解释采集处理的地震剖面,结合地层发育特征,划分地震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T8、T9、T10、T11、T12、T13、Tg等7个反射界面;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海相地层划分为Ⅰ、Ⅱ、Ⅲ、Ⅳ、Ⅴ、Ⅵ等6个地震层序.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地层速度、重磁震联合反演和区域地质,确定地层属性分别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根据研究区石油地质条件,南黄海盆地海相地层分布稳定,残留厚度较大,存在4套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油气地质条件.该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南黄海盆地地层结构和地质演化特征提供基础资料,对其油气勘探和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海相中—古生界 地震层序 地质时代 地震反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